内容简介
《习书有法》分“本质原理”、“笔法墨法”、“结体章法”、“学习步骤”、“审美鉴赏”、“字体书体”、“创作观念”、“书家修养”等几个部分,从执笔、运笔、选帖、临帖……到各种书体的特点、写法、书作款式等方面,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重构古人的书写方法(笔法),在笔法与结构、章法之间建立一种必然联系;同时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进行阐释。书中还附有从甲骨文到清末名家的各种碑帖精品二百余幅。文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一读便能融会贯通,因此该书将是有志于学习中国书法的爱好者们攀登艺术高峰的绝好阶梯。
作者简介
崔树强,江苏镇江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西南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书法创作与理论、中国美学史、中国艺术批评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教改项目等。《中国书法》杂志曾作“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专题介绍,《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获重庆市人文社科三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本质原理
一、书写用品——文房四宝
二、实用与艺术的分野
三、外师造化:书法与自然
四、中得心源:书为心画
五、书法:立象以尽意
笔法墨法
一、择笔:笔毫的性能
二、执笔:把笔无定法
三、笔力:力在字中
四、笔势: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五、提按:心灵的节奏
六、墨法:墨分五色
结体章法
一、均衡与对称
二、临危据槁之形
三、布白:匡廓之白与散乱之白
四、章法:内气与外气
学习步骤
一、勤奋与得法
二、双钩与临摹
三、行草书中的“组合拳”
四、读帖、人帖与出帖
审美鉴赏
一、书法美的根源和特征
二、力与生命之美
三、谁能识得模糊趣
四、书存金石气
五、阳刚美与阴柔美
字体书体
一、字体和书体
二、大篆与小篆
三、汉碑与汉简
四、魏碑与唐碑
五、草书和行书
创作观念
一、线质与情感
二、书者散也
三、意在笔先与无意于佳
四、五乖五合
五、自成一家始逼真
书家修养
一、书法与人格
二、书如其人
三、书卷气
四、字外功夫
后记
精彩书摘
为什么书法家如此重视“力”,视“力”的表现为书法之不二法门呢?因为力不仅是运动的体现,更是生命的象征。因为力,墨涂的痕迹便与健壮、活泼、行进、飞动等生机勃勃的生命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书法的线条具有了力,就具有生命的节律,似乎有情感,有意念,有呼吸,成为活生生的人的精神的迹化。欣赏这样的作品,也能给人带来同样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杜甫描绘他的外甥李潮的小篆及八分书时说:“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孥肉屈强。”他夸奖李潮书法的点画线条的力感,就像利剑长戟一样猛刺过去,又像盘曲的蛟龙攫拿时那样强壮有力的感觉。
刘熙载曾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艺概·书概》)可见,楷书表面上处于静止,但为了避免呆板和僵化,就要求取动的态势;草书虽然处于流动的态势之中,但为了避免流于浮滑,就要求取一种静谧的意境和在流动中的从容。这样,无论楷书(包括篆隶)和草书(包括行书),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都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了。实际上,仔细探究起来,无论篆、隶、楷、行、草,它们最后的基础其实都是“动”,毛笔无时无刻不在生命的流走之中。静是暂时的,动是永恒的;静是表象,动是本质。这种动,是积微成著的,是瞬息变化、不可捉摸的。这种“动”,就是大自然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和艺术的源泉。书法当然也要表现这种大活力,这种活力,这种动,是生命精神的表示;描写这种动,就是描写生命精神。自然万象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中,即无时无刻不在生命的精神中。表现了自然的动象,就表现了自然最大的真实,也就表现了生命,表现了精神,这是书法艺术最深的核心。
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段玉裁注日:“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在古代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人们常常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心理上就产生一种对力的崇拜和向往。从“力”的字,多与生命或赞美有关,如“勇”、“劲”、“勃”、“滕”、“功”、“努”等。“男”字从力,说明男人之所以为男人,全靠其有力。男性是力量的象征,这是一种原始人类的共同感觉。相反,力量少或弱叫“劣”,用力量阻挠别人离开叫“劫”。民国时期林同济曾有一篇妙文叫《力》,热情地讴歌了“力”,文中说:
力者非他,乃一切生命的表征,一切生物的本体。力即是生,生即是力。天地间没有“无力”之生,无力便是死。……中国“动”字从力,是大有意义的。一切的“生”都要“动”,一切的“动”都由于“力”……动是力的作用,就好像力是生的本体一样。生、力、动三字,可说是三位一体的宇宙神秘连环。
……
前言/序言
一个人研究一种学问,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那种学问对人们直接有用,像水稻栽培或企业管理,前者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后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另一种是那种学问虽然没有直接的实用性,但是它有趣,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开心快乐,精神上感到愉悦、充实和满足,人们研究它,就好像是一个孩子钻进了天然岩洞,发现无限丰富的形状、色彩,感到开心极了,乐而忘返。
但是,钻进岩洞也有迷路的时候。所以,不仅要有好奇心,还要能在迷径中寻到出路。事情本身有趣固然很好,但还要能明白“趣”背后的“理”。朱自清先生写过一本书,叫《经典常谈》,面世后数十年,一版再版,泽被了好几代人。他的好友叶圣陶评价道: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这样一种态度,是我非常向往的治学境界,也是本书写作的基本指针。所以,本书在写作中,要采集很多现成的结论,更要通过自已的体验和感受,力图去伪存真,化繁为简。
书法的事情,是容易被人弄得很玄乎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内容需要体验。没有体验,说起来往往是隔靴搔痒,或听起来如堕五里雾中。但是,一味地拒绝“玄”的意味,又往往会把书法变成兴味全无的技术操练,那种最精深的微妙体验,很容易就被忽略掉了。徐复观先生曾经说过:“至今有许多人只要听到一个‘玄’字,便深恶痛绝。
墨韵千年: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艺术指南。它并非一部关于“习书方法”的实用手册,而是对书法美学、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度剖析与欣赏。 --- 第一部分:笔墨的哲学——书法精神溯源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汉字书写从实用符号向独立艺术形式转化的漫长历程。我们不讨论具体的运笔技巧,而是探究支撑起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石。 一、刻辞与钟鼎:文字的远古回响 本部分将详述甲骨文的卜辞之气与金文的庄重典雅。重点分析青铜器铭文在铸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力度与节奏”。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权力与信仰的视觉呈现。我们将探讨秦朝“书同文”政策对篆书规范化的影响,分析小篆的匀称之美中蕴含的秩序感。 二、隶变之思:从古拙到开阔 隶书的出现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关键“断裂”与“新生”。我们不再纠缠于如何写好波磔,而是深入剖析隶变对汉字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横向的拉伸、蚕头燕尾的造型,象征着先秦的古朴向汉代开阔气象的过渡。此处的书写风格,代表了一种从凝重转向舒展的时代精神。 三、草书的狂放与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开始将个人情志大量注入书写之中。本章节将重点解析“魏晋风度”如何通过草书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张芝的“连绵不绝”、钟繇的“平正之中寓险绝”,展示了书写者内心世界与笔墨线条的共振。我们关注的是书写者的“气韵”——那种超越技法的、直抒胸臆的表达力量。 --- 第二部分:法帖的沉思——风格流变与审美范式 书法史的演进,就是一系列审美范式的确立与颠覆。本部分将集中考察历代大家如何确立各自的“法度”,以及这些法度如何构建了后世学习的参照系。 一、楷书的定型与“法度”的建立 楷书被誉为最能体现“中正平和”的字体。我们将深入研究楷书成熟期的几个里程碑: 1. 欧阳询的险劲与结构: 分析其方笔的特点,探究其结构中蕴含的“外紧内松”的平衡艺术。 2. 颜真卿的雄浑与气象: 颜体的博大开阔,被视为盛唐气象的缩影。我们探讨的不是笔画的粗细,而是其用墨的层次感和“颜筋”所代表的儒雅厚重。 3. 柳公权的骨力: 分析柳体如何通过瘦硬的线条,达到“颜筋柳骨”的极致对比,体现出一种清峻的士人风骨。 二、行书的交融: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行书是介于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奔放之间的一种字体。本书将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不可复制性,并非在于其中错别字的巧合,而是其通篇一气呵成所展现出的“动态平衡”。行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流动中保持清晰可辨的结构,是古典审美中“中和”思想的极致体现。 三、碑学与帖学之辩:南北朝的文化张力 本书将详细对比南北朝时期“碑学”(以北魏墓志为代表)与“帖学”(以二王、颜柳为代表)之间的审美差异。碑学的粗犷、拙朴与帖学的精妙、温润,反映了当时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这种“对比研究”有助于读者理解,何为成熟的艺术风格,以及何为尚未完全定型的“原生态”美感。 --- 第三部分:书写者的心境——媒介、材料与文化环境 书法作为一种高度依赖于物质载体的艺术,其表现力无不受到媒介和环境的影响。本部分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艺术分析。 一、笔墨纸砚的物质性 我们不再将笔墨纸砚视为简单的工具,而是视为书家意志的延伸。 1. 笔的“弹性”: 分析羊毫、狼毫、兼毫在行笔中对墨色的吸附与释放能力,如何影响线条的粗细和枯润变化。 2. 墨的“层次”: 探讨浓墨、飞白、焦墨在不同书体中的运用——浓墨的厚重、飞白的空灵,是书家对“气”的控制力体现。 3. 纸的“洇化”: 宣纸的特性决定了书写过程的不可逆性。分析在熟宣与生宣上书写,如何迫使书家在构思时更加谨慎,从而塑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刻帖与摹印的传播之殇 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历史上“摹写”与“刻帖”对原作精神的流失。宋代以后的刻帖,虽然普及了经典,但也使得后人往往只注重“形似”,而忽略了原作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书写时的情感波动。这为当代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反思“临摹”的价值与局限性的视角。 三、当代书法的身份探寻 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已退居次要地位。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当代书法家如何在继承传统法度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他们是否能够从传统中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这不再是技法的探讨,而是对文化身份与艺术生命力的追问。 --- 结语: 《墨韵千年》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让读者得以从宏观的历史、哲学的深度,以及媒介的物质性层面来欣赏和理解中国书法。它引导的不是如何“练好字”,而是如何去“读懂”那些流淌在纸上、刻在石上的千年文明的脉搏。读者将收获的,是对中国艺术精神最深刻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