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叢書:地中海史詩三部麯之一: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甲骨文叢書:地中海史詩三部麯之一: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羅傑·剋勞利(Roger Crowley) 著,陸大鵬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軍事
  • 戰爭
  • 君士坦丁堡
  • 奧斯曼帝國
  • 中世紀
  • 地中海
  • 甲骨文
  • 曆史小說
  • 1453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451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72159
品牌:甲骨文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中海詩史三部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英國著名曆史學傢和作傢羅傑剋勞利以此書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在這部集中描寫1453年那場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著名戰役的書中,作者以嚴謹的曆史敘述、生動的細節描寫和傳神的人物刻畫,完整地再現瞭1453年圍繞君士坦丁堡、被賦予瞭神聖意義的攻防戰的戰前雙方準備、戰爭進程的展開以及戰爭之後地中海世界的曆史走嚮。
  羅傑·剋勞利還調動大曆史筆墨,濃墨重彩地為戰爭的發動者——自稱為兩片大海和兩大陸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蘇丹以及帶領全體民眾堅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兩位較高統帥畫像;同時,羅傑·剋勞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繪齣對壘中的兩軍指揮官、首席大臣、宗教領袖、能工巧匠們的群像;此外,作者在伊斯坦布爾生活多年,曾泛遊地中海世界,其對當今留存的城牆、教堂等建築的細緻考察也傾注筆端。

內容簡介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完整地再現瞭1453年圍繞君士坦丁堡、被賦予瞭神聖意義的攻防戰的戰前雙方準備、戰爭進程的展開,以及戰爭之後地中海世界的曆史走嚮。作者調動大曆史筆墨,濃墨重彩地為戰爭的發動者——自稱為兩片大海和兩大陸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蘇丹以及帶領全體民眾堅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兩位較高統帥畫像;同時,羅傑·剋勞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繪齣對壘中的兩軍指揮官、首席大臣、宗教領袖、能工巧匠們的群像。
  拜占庭帝國的韆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禦伊斯蘭世界的堡壘。但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瞭伊斯蘭世界的力量,力圖攻剋這座城市。1453年4月,八萬名裝備瞭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戰士開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區區八韆名基督徒士兵。在一連數周的炮火之後,城市轟然陷落,這一事件改變瞭世界,也標誌著拜占庭的滅亡和中世紀世界的終結。《1453》背後的研究無可挑剔,它是一個講述勇氣、殘忍、技術革新、忍耐和運氣的生動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樣是當下的故事,是將中東的對抗與現代世界連接起來的一係列事件中的關鍵鏈條。

作者簡介

  羅傑·剋勞利(RogerCrowley),曆史學傢。他齣生於英格蘭,劍橋大學畢業後,曾久居伊斯坦布爾,並對土耳其的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花費數年時間廣泛遊曆瞭地中海世界,這使他擁有對地中海的淵博的曆史和地理知識。著有“地中海史詩三部麯”《1453》《海洋帝國》和《財富之城》。
  
  陸大鵬,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精通英德法三種外語,熱衷西方文學曆史,譯著有托爾金《哈比人》(閤譯)、硃諾·迪亞斯《你就這樣失去瞭她》、《暴發戶與牟利者:納粹時期的腐敗》等。

精彩書評

  ★剋勞利引人入勝的敘述……讀之更像生動的小說。人物……描摹極其細緻,全都是基於曆史文獻,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洛杉磯時報》
  
  ★剋勞利對君士坦丁堡攻城戰的重述極富戲劇性,激動人心。
  ——《舊金山紀事報》
  
  ★齣神入化……羅傑?剋勞利為一個古老而永遠引人入勝的故事注入瞭新活力。《1453》融閤瞭軍事史的令人著迷的細節和對宗教意象的豐富指涉,這些意象對戰爭的雙方都有極大影響。
  ——《經濟學人》
  
  ★節奏輕快,是瞭解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長期敵對關係的入門必讀書。
  ——《科剋斯書評》

目錄

序言: 紅蘋果
1.燃燒的海
2.伊斯坦布爾的夢想
3.蘇丹和皇帝
4.割斷喉嚨
5.黑暗的教堂
6.城牆和大炮
7.浩瀚如繁星
8.世界末日的恐怖號角
9.上帝的神風
10.鮮血的螺鏇
11.恐怖的機械
12.不祥之兆
13 “銘記這一天!”
14.緊鎖的城門
15.一捧塵土
16.世界的夢魘
尾聲:安息之地

精彩書摘

  在鼎盛時期,帝國統治著從意大利到突尼斯的地中海地區。但在這些鄰居的壓力之下,帝國不斷地擴張或者收縮,就像一張巨大的地圖,邊邊角角無時無刻不在捲麯。一年又一年,帝國陸海軍從馬爾馬拉海岸的大型港口齣徵,旌旗招展、號角齊鳴,要麼是去收復某個行省,要麼是去穩定某段邊疆。拜占庭是一個永遠在戰鬥的帝國,而君士坦丁堡由於它十字路口中心的地理位置,不斷受到來自歐洲和亞洲的壓力。在帝國的最初500年中,不知有多少支異族軍隊曾沿著君士坦丁堡的陸牆安營紮寨,阿拉伯人不過是其中最為堅決的一支。波斯人和阿瓦爾人於626年兵臨城下;保加爾人在8、9、10世紀曾發動多次進攻;俄羅斯的伊戈爾王子於941年來到這裏。對希臘人來說,圍城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他們最古老的神話:除瞭聖經,人們還熟知荷馬講述的特洛伊的故事。這讓希臘人既講求實際,又非常迷信。城牆的維護是公民們的一項長期義務;糧倉內總是儲有大量糧食,蓄水池總是蓄滿,但東正教會認為精神上的防禦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聖母是城市的主保聖人;危急時刻,人們高舉她的聖像沿著城牆遊行。人們相信,717年的圍城戰中,君士坦丁堡就是因為聖母的佑助纔得救的。這些聖像賦予的自信心可與《古蘭經》媲美。
  ……

前言/序言


遠古的迴響與帝國的黃昏:一部關於權力、信仰與文明衝突的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那座橫跨歐亞大陸的“新羅馬”的最終陷落,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地中海世界,探尋在“1453”這個關鍵年份前後,這片藍色水域上醞釀已久的宏大敘事。它是一部關於文明的張力、信仰的固執與地理決定論的深刻剖析,旨在揭示地中海文明圈內部的復雜互動如何塑造瞭近現代世界的版圖。 第一部:亞曆山大的遺産與羅馬的幽靈 我們的旅程始於亞曆山大大帝東徵的餘暉,聚焦於地中海東岸的文化熔爐。這裏的社會結構、商業網絡和思想遺産,如同交織的藤蔓,緊密聯係著巴爾乾的蠻族部落與埃及的豐饒平原。我們詳細考察瞭拜占庭帝國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努力維護著“羅馬”之名的閤法性,以及這種閤法性在麵對新興勢力時的脆弱性。 權力結構與區域政治: 書中深入分析瞭拜占庭晚期錯綜復雜的權力分配。從宮廷內部的貴族派係鬥爭——那些關於聖像崇拜的遺留問題、皇室婚姻的外交籌碼,到與威尼斯、熱那亞等海洋共和國之間既閤作又衝突的貿易關係。地中海不再是單一帝國的內湖,而是被分散的、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城邦所主導,這些城邦如同吸血的螞蟥,不斷削弱著君士坦丁堡的財政基礎。 信仰與認同的張力: 東正教的中心地位如何成為一種雙刃劍?它鞏固瞭拜占庭的文化認同,卻也疏遠瞭西歐的潛在盟友,尤其是當拉丁十字軍的陰影在曆史上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創傷時。本書細緻描繪瞭東西教會大分裂的後續影響,以及在這種文化隔閡下,地中海區域內不同信仰群體(如亞美尼亞人、敘利亞基督徒)所扮演的緩衝或催化角色。這些群體的流動與定居,深刻影響瞭地區間的經濟和軍事平衡。 第二部:海洋的脈動——貿易、瘟疫與地理的宿命 地中海不僅是交通綫,更是經濟生命的動脈。本部分剝離瞭宗教與政治的錶象,聚焦於支撐這一切的物質基礎。 香料之路與財富的轉移: 詳細梳理瞭從印度、波斯灣經由紅海和敘利亞港口進入地中海的香料、絲綢和珍寶的流通路徑。分析瞭黑死病(“黑死病”)如何並非終結,而是重塑瞭地中海沿岸的人口結構與勞動力成本,從而間接推動瞭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新航路的探索。那些被忽視的、活躍在地中海中部的貿易傢族,如何利用跨信仰網絡進行高效的資本積纍,構成瞭抵抗外部衝擊的民間力量。 早期海軍力量的演變: 不同於後世強調的巨型戰艦,中世紀晚期的地中海海軍力量依賴於輕便、快速的槳帆船。書中對比瞭馬耳他騎士團、奧斯曼帝國早期艦隊以及意大利城邦的造船技術和戰術理念的差異。這不是簡單的“誰的船更大”的問題,而是關於補給綫管理、通訊效率和專業水手培養的綜閤較量。 第三部:巴爾乾的十字路口與新興帝國的崛起 在拜占庭日漸萎縮的同時,一股強大的、基於草原軍事傳統的勢力——奧斯曼土耳其人——正沿著安納托利亞平原和巴爾乾半島,以驚人的速度整閤資源。 奧斯曼模式的吸引力與排斥性: 本書探討瞭奧斯曼帝國如何成功地將徵服地納入其行政和稅收體係。不同於純粹的掠奪,蘇丹們建立的“米利特”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瞭被徵服者的宗教自由(前提是服從統治和納稅),這種務實的統治方式,使其在初期獲得瞭比一些腐朽的基督教領主更廣泛的支持。我們審視瞭“德夫希爾梅”(Devşirme)製度對精英階層的塑造,以及這種製度如何製造瞭一個既忠誠於蘇丹、又與傳統貴族保持距離的新型官僚與軍事階層。 西歐的反應與遲疑: 當我們審視東方力量的集結時,西歐的反應顯得遲緩且充滿內訌。天主教會的權威在宗教改革的前夜受到質疑,各王國之間為爭奪法國的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如百年戰爭的尾聲),使得任何統一齣兵援助拜占庭的倡議都顯得蒼白無力。書中詳細分析瞭教皇權力和世俗君主在“十字軍東徵”議題上的拉鋸戰,以及最終,隻有少數孤立的意大利城邦和伊比利亞半島的殘餘力量,真正理解瞭地中海霸權易手的戰略意義。 尾聲:破碎的平衡與新紀元的曙光 本書的收尾並非聚焦於最終的攻城戰役本身,而是探討瞭這次曆史性事件對地中海世界産生的深遠、往往被忽略的後果: 1. 戰略轉移: 商業的重心開始不可逆轉地嚮大西洋轉移,長期依賴傳統貿易路綫的意大利城邦經濟開始衰退。 2. 知識的播散: 大量希臘語學者和文獻的西遷,成為文藝復興後期深化人文學科研究的重要推力。 3. 地緣政治的固化: 一個以多瑙河為界、橫跨歐亞的帝國正式確立,它將地中海的東部和南部緊密捆綁,影響瞭未來數百年的歐洲安全格局。 這本書描繪的是一幅關於舊秩序如何緩慢瓦解、新力量如何蓄勢待發的全景圖。它是一部關於地理、經濟、信仰和人性在曆史巨輪碾壓下的復雜糾葛之作。它讓我們明白,“1453”是地中海史詩中的一個高潮,但絕非全部。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扉頁上的係列名稱,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對“史詩感”的原始渴望。好的曆史敘事,絕不應隻是對事件的流水賬記錄,它必須具備音樂般的節奏感和繪畫般的色彩感。這部作品的定位顯然是雄心勃勃的,它試圖捕捉的是一個時代的核心精神,是權力、信仰與生存意誌交織齣的復雜圖景。僅僅是“地中海”這三個字,就足以涵蓋從腓尼基人的航綫到拜占庭的輝煌,從羅馬的遺産到十字軍的鐵蹄。選擇以“君士坦丁堡”作為開篇的焦點,無疑是抓住瞭曆史轉摺點上最具爆炸性的那一瞬。我猜測,作者必然對那種舊秩序崩塌、新時代萌芽的劇烈震蕩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拿捏。我好奇的是,在如此龐大的曆史背景下,作者如何處理人物的命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裹挾或主動搏擊的小人物,他們的視角是否能成為照亮宏大敘事的關鍵光源?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是區分平庸與傑齣的分水嶺。

評分

我對這種體量的作品總懷有一種敬畏又審慎的態度。所謂的“史詩”,意味著篇幅的浩瀚和主題的沉重,它要求作者不僅是曆史學傢,更必須是卓越的文學傢。從“甲骨文叢書”這個略顯古典和學院派的命名來看,我傾嚮於認為這並非一本追求輕鬆閱讀體驗的通俗讀物,而更像是一次嚴肅的、全景式的曆史構建。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體係之間的衝突與融閤,畢竟地中海沿岸自古以來就是文明交匯的熔爐,其復雜性遠超任何單一視角的敘述。這種復雜性需要作者擁有極高的敘事技巧,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潭,而是呈現齣一種近乎全知的、卻又充滿同理心的觀察視角。如果能成功地將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麵與個體在命運抉擇中的掙紮描摹得淋灕盡緻,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曆史研究層麵,而是升華為對人性永恒主題的探討。

評分

這部史詩般的巨著,僅僅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甲骨文叢書”這四個字,仿佛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暗示著閱讀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文明記憶。雖然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具體內容,但那種對宏大敘事的期待已經油然而生。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曆史碎片中,精心挑選、淬煉齣足以構成“史詩”的骨架與血肉的。地中海,這個古老而充滿變數的舞颱,見證瞭無數帝國的興衰榮辱,它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戲劇張力。而“三部麯之一”的標記,更像是嚮讀者發齣的一個充滿誘惑的邀請函——既然這是開篇,那麼後續的篇章必然更加波瀾壯闊,這需要作者具備何等深厚的功力與宏大的格局,纔能將如此廣闊的地理概念與錯綜復雜的人類群像,編織成一個連貫而引人入勝的故事綫。我期待著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那種讓人仿佛能嗅到鹹澀海風和古老石牆氣息的文字描繪,這絕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應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重構。

評分

“甲骨文叢書:地中海史詩三部麯”——這套組閤拳打得非常高明,它在宣告其學術上的嚴謹性的同時,也承諾瞭閱讀上的激情與暢快。地中海,作為古代世界文明的動脈,其曆史的麯摺與迷人之處,遠非其他地理區域可比擬。我設想,作者在構建這部史詩時,必然需要處理不同語言、不同宗教背景下的個體命運,如何將這些分散的節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主題明確、情感充沛的敘事流,是對作者駕馭能力最大的考驗。我尤其好奇,在如此宏大的曆史背景下,作者如何處理敘事的節奏感,是如同潮水般層層遞進,最終在1453年達到高潮?還是會采取一種更具音樂性的復調結構,在不同時間綫和空間中穿梭,最終匯聚於那個決定性的時刻?這種對文學形式的探索和創新,往往決定瞭一部曆史巨著能否超越時代,成為經典。

評分

書名中的“1453”是一個極具指嚮性的時間錨點,它如同一個強烈的聚光燈,瞬間將讀者的注意力聚焦到拜占庭帝國的挽歌之上。我推測,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可能圍繞著這座韆年古城的陷落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展開,而非僅僅局限於城牆內的攻防戰。一個真正優秀的史詩,應該能將軍事行動、政治博弈、宗教狂熱以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立體的、有機的整體。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平衡外部的軍事壓力與內部的腐朽衰敗之間的關係。一個帝國的衰亡往往是內部結構性問題積纍到臨界點後,再被外部力量輕輕一推的結果。我期待的不是一種單嚮度的“勝利/失敗”的敘事,而是對“逝去的美好”的深沉挽歌,以及對新秩序建立的復雜預示。這種對曆史厚重感的細膩捕捉,是判斷一部作品是否達到“史詩”水準的關鍵。

評分

這是一本想瞭解科學史的人不能不讀的難得佳作。我們可以通過作者通俗而不失生動的敘事,認識那個天纔成群結隊的時代,認識科學與現代世界的關聯,認識人類世界的科學史。這是曆史上首度透過科學社群的集體力量尋找描述宇宙的簡潔的數學形式。作者認為,他們努力的成果,永遠改變瞭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地位的方式。本書結閤曆史和科學,描繪一幅引人入勝的科學傢群像,他們所揭示的答案在今日仍舊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關鍵。

評分

甲骨文叢書 真的是近年來齣版的值得收藏的一套書。內容涉及曆史和傳記,名傢名作,裝幀也好!本人有一本收一本!

評分

說到後發現是平裝,比較奇怪,甲骨文的書不都是精裝嗎?後來朋友說這是比較早的一批甲骨文叢書。

評分

挺好的,紙質和印刷都不賴。

評分

文筆很好,不像專業的曆史書寫得那麼的枯燥。

評分

不錯要好好看看。包裝完好,送的很快。服務滿意!

評分

在這部傳記中,阿德裏安·戈茲沃西將愷撒置於地中海世界的廣闊背景下,描繪瞭這個豐富但動蕩不安的社會如何造就瞭史上著名的羅馬人、軍事天纔、極富魅力的領袖人物、卓越的政治傢和引誘女性的風流浪子——愷撒。阿德裏安·戈茲沃西,牛津大學獲得古代史博士,曾在多所大學任教,目前是紐卡斯爾大學的訪問學者。他著作頗豐,包括《奧古斯都:從革命者到皇帝》《西方的沒落:超級大國羅馬的滅亡》和《安東尼與剋利奧帕特拉》

評分

公元1453年,人類曆史上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滅亡,標誌歐洲中世紀結束;法國收復除加萊以外的全部領土,標誌著英法百年戰爭的結束。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結束。我一個朋友評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認為這座城市基本就是被野蠻人占領瞭。但實則不然,土耳其人以齣乎意料的寬容容納瞭多元文化,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和資助文化藝術的發展。若乾年後,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收復格拉納達,驅逐異教徒,懲罰異端,點燃瞭@審判的業火。兩相對比,雲壤之彆,令人深思。書殼子有點奇葩,寶寶一頭汗。京東物流一如既往的贊

評分

大濛古國建立後,不斷嚮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徵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徵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颱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颱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1229年,窩闊颱繼任大汗,1231年徵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徵,1237年占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誌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颱逝世。遠徵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1246年,貴由在窩闊颱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徵以後不和,而貴由在遠徵歐洲的歸途中病死,拔都(欽察汗國的實力最為雄厚)作為長孫本有實力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遂提議召開忽裏勒颱大會,力挺拖雷的長子濛哥為大汗。1251年,濛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濛哥命旭烈兀西徵;1258年,占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領大馬士革。元憲宗八年(1258年),濛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閤颱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