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百年

时尚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英莱克曼 著
图书标签:
  • 时尚史
  • 服装设计
  • 流行文化
  • 时尚潮流
  • 百年时尚
  • 服饰文化
  • 时尚演变
  • 风格演变
  • 时尚影像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04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22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时尚百年》讲述了从1901年至今100余年的时尚经典单品,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设计师以及其所处时期的服装风格特点进行评论。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珍贵,对时尚从业者有极大的专业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凯莉·布莱克曼(Cally Blackman)是一位作家和学者,她毕业于时装设计和艺术史专业,并取得了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服装史方面的硕士学位。她曾经在多所院校执教,其中包括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她已经出版的著作有:《世界男装100年》(100 Years of Menswear)、《欧美百年时尚插画》(100 Years of Fashion Illustration)、《1500年以来的服装发展历史》(Costume: From 1500 to the Present Day)以及《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 —— 轻佻女郎和荡妇的时代》(The 20s and 30s: Flappers and Vamps)。

译者简介
张翎 硕士 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1997~2003年担任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视觉设计师,2006~2008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研究助理,编著《穿出色彩:服装色彩搭配指南》(合著),译著《国际大师时装画》、《时装设计》、《时装设计》(第2版)、《时尚圣经》(合译)、《印刷的终结:戴维·卡森德自由版式设计》、《怎样画日本风格卡通》等。目前为自由撰稿人。

目录

前言
1901~1959
上流社会着装8
波希米亚风格职业装16
亚马逊女战士装42
女装设计师68
明星88
爱国者风潮132
“新风貌”时装 110
1960~ 148
青年运动浪潮
牛仔装与运动服
非主流时装6
174
214 222 260 282

设计师类型一:简约主义者304
设计师类型二:色彩学大师318
设计师类型三:观念性突破者334
设计师类型四:复古主义者350
时装和名流370
图片来源392
鸣谢394

前言/序言


《红墙秘史:清末宫廷的权力博弈与末世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细节描摹,深入剖析了清朝末年,自光绪年间至宣统退位这一波诡云谲的数十年间,紫禁城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深宫之中的人性挣扎,以及在内忧外患交织下,一个古老王朝走向覆灭的必然轨迹。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帝王将相传记,而是一幅以故宫为核心,折射出晚清社会全景的浮世绘。 一、 权力核心的暗流涌动:光绪朝的挣扎与囚禁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光绪皇帝这位徘徊在改革与保守之间的年轻君主。我们从他登基初期,在慈禧太后(我们称之为“老佛爷”或“西太后”)阴影下的如履薄冰开始叙述。通过对大量未公开的宫廷奏折、中外使节往来的密函解读,本书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并非仅仅是维新派的急功近利,更是后党势力对权力核心的死死把控,以及对所谓“祖宗之法”的极度固执。 重点刻画了光绪被囚禁于瀛台之后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细节。他如何在看似平静的湖光山色中,秘密地与外界保持联系,试图寻找一线复辟的生机。我们细致描绘了太监群体在其中的作用——他们既是信息传递的桥梁,也是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例如,对那位在瀛台值守的资深太监的侧写,展现了在末世君主面前,个体命运的脆弱与依附性。 二、 慈禧太后的多面性:政治家与末世掌舵人 本书的核心人物之一,无疑是掌控清廷实际大权数十载的慈禧太后。我们摈弃了传统史书中对她“残暴弄权”的单一化标签,转而探讨她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决策。 书中详尽分析了她对洋务运动的态度转变,从早期的支持到后来的警惕与遏制。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的外交策略上,她如何权衡满洲贵族的利益与国家存亡的危机。通过对颐和园的修建及其背后的财政压力,结合对内务府的财务报告分析,我们直观地呈现了这位统治者在维持皇室体面与应对国家财政枯竭之间的艰难平衡。 更深层次的挖掘在于她对“皇位继承人”问题的处理。从光绪的废立风波,到后来的溥仪入宫,慈禧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政治算计,既是为了巩固其垂帘听政的合法性,也是为了确保其家族在权力更迭中的延续。我们引入了宫廷画师的私家日记片段,描绘了慈禧晚年对个人权威衰落的敏感与焦虑。 三、 珍妃的悲剧:宫闱中的政治牺牲品 珍妃,作为光绪的宠妃,她的命运与光绪的政治抱负紧密相连。本书不将她视为简单的“红颜祸水”,而是清廷内部“帝党”与“后党”斗争前台的牺牲品。 我们重建了珍妃在后宫中的人际网络,特别是她与光绪帝对于“新政”的私下讨论,以及她如何试图影响决策。她的汉族背景、对西学的开放态度,都使她成为后党眼中钉。对“珍妃井”事件的处理,本书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投井自尽”说辞,而是结合档案信息,探讨了其背后隐藏的权力清洗的残酷性,以及对光绪帝精神上的二次打击。 四、 戊戌后的“新政”与改革的困境 变法失败后,清廷被迫推行“新政”。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被动改革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以袁世凯、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汉臣,通过兴办实业和建立新军,极大地壮大了地方实力;另一方面,中央集权的意愿与地方力量的崛起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张力。 我们详细分析了光绪末年,朝廷内部对于“预备立宪”的态度分裂。是真心接受君主立宪,还是仅作拖延之术?通过对比摄政王载沣的保守思想与地方督抚要求权责对等的奏请,展现了中央权威的不断流失。 五、 走向终结:末代皇帝与末代王朝的挽歌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溥仪的登基与退位。描述了这位“三岁皇帝”在紫禁城内的童年生活,以及他周围的太监、宫女们如何围绕着一个空壳维持着帝国的残余威严。 重点分析了《清室优待条件》的签订过程及其对旧贵族阶层的影响。作者通过对隆裕太后在政局动荡中的角色分析,揭示了这位在权力顶峰惶恐不安的女性,最终做出了结束三百年的王朝统治的艰难决定。本书以隆裕太后下达退位诏书的那一刻为高潮,留下了一个深沉的问号: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再坚固的宫墙,又能抵挡多久? 历史深度与叙事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去戏剧化”的还原。我们努力从庞杂的史料中提取出具有温度的人物侧写,力求展现光绪、慈禧、珍妃等人在历史巨变面前,作为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与无奈。叙事风格沉稳内敛,注重对晚清服饰、礼仪、饮食乃至建筑细节的考据,使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座宏伟宫殿中,最后一缕帝王气息的消散。它不是一个关于时尚或生活方式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权力、背叛与一个伟大文明谢幕的深刻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关于服饰文化演变的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服饰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甚至经济的语境中去审视,这让我对“穿衣打扮”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时尚只是关于潮流和美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揭示了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身份的象征、社会阶层的划分,甚至是一种权力的话语。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社会结构如何通过服饰来体现的分析。比如,在中世纪欧洲,那些繁复的贵族服饰,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财富,更是为了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压迫感,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结构的松动和个人主义的兴起,服饰的意义也随之转变,变得更加多元和个性化。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细致的考证,将这些深层次的联系一一呈现出来,让我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也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相互影响和融合。从东方丝绸之路上的华丽服饰,到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批量生产,再到如今全球时尚产业的联动,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服饰文化发展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潮流的消费者,而是能够以一种更批判、更深刻的眼光去理解服饰的意义,去审视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力量。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脱胎换骨”的书。

评分

我最近被一本关于艺术与社会评论的书彻底征服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去分析某一个画派或者某一位艺术家,而是巧妙地将艺术作品置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之下,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艺术如何反映、甚至引领时代的变迁。作者就像一个睿智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几个世纪的社会思潮,然后发现,原来那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们,他们的创作,竟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政治运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书中关于印象派的章节,我印象最深刻。作者没有只强调光影和色彩的革新,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改变,比如摄影术的出现,以及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视觉体验,进而促使艺术家们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他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创新,往往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艺术家们对现实世界最敏锐的反馈。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的幽默感和犀利的洞察力。他常常能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社会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同时又能在看似寻常的艺术描绘中,挖掘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社会隐喻。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单是在学习艺术史,更是在学习如何用艺术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脉络。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幅画,每一件雕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社会情绪和思想的缩影。

评分

天呐,我刚读完一本关于20世纪时尚史的书,简直像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华丽,到20年代的自由奔放,再到50年代的优雅复兴,作者简直把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服饰细节,通过文字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闻到那时候香水的味道,感受到丝绸在指尖滑过的触感。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年代的流行服饰,而是深入剖析了时尚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女性地位的演进,以及艺术、电影等文化思潮的相互影响。 比如,我一直对那个在摇摆乐中自由跳跃的20年代充满好奇,书中详细描述了那一时期女性剪短发、穿裙裤的革命性变化,以及它们如何象征着女性对传统束缚的反抗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作者没有止步于“什么流行”,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流行”,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读到关于奥黛丽·赫本和她的经典小黑裙时,我甚至能想象她站在镜头前,那种优雅又自信的光芒。这本书真的不只是关于衣服,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着装来表达自我。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宏大的时尚盛宴,每一件礼服,每一顶帽子,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

评分

哇,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历史中的日常生活,简直比任何虚构小说都要精彩!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普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点滴,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我不再只是看到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真正感受到了,在他们的时代,那些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又是如何度过一天又一天的。 书中对古代集市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叫卖声,闻到各种食物的香气,感受到熙熙攘攘的人潮。作者不仅仅是陈述事实,他还会通过对当时物品的细致描述,比如某个家庭餐桌上的碗碟,某个妇女手中的针线,来推演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甚至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从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转变为具体的、有温度的生活场景。 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差异,比如贵族的生活方式与平民百姓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照,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车轮不仅仅是推动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生活体验。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潜入历史深处的探险家,发掘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它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评分

这本关于设计美学和风格演变的著作,简直是我近期读书体验中的一匹黑马!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漫长设计旅程。我原以为自己对美学已有一些基础认知,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之前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书中对各个设计流派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代表性作品的剖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直击要害。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原则的探讨,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这句话,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包豪斯运动中的经典家具设计,以及早期工业革命时期对效率和实用性的极致追求,来阐释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同时,书中也并没有忽略情感和美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比如对装饰艺术运动中那些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创作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设计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触动人心,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设计理念的比较,这让我意识到,美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元的。比如,他将东方设计的含蓄内敛与西方设计的张扬个性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却又揭示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通之处。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理解,都像是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设计、艺术以及人类创造力有浓厚兴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