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 戴维·福特 著,吴周放 译
图书标签:
  • 基督教神学
  • 神学
  • 宗教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牛津通识读本
  • 西方思想
  • 信仰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28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6331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直面当代神学核心问题,探索神学宝库
  ★剑桥大学神学钦定讲座教授戴维·福特著
  ★著名宗教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何光沪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不论是对宗教信徒还是非信徒,牛津通识读本《基督教神学》都为他们提供了对当代神学核心问题的公允概述。戴维·福特提问式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作为宗教信仰之基础的那些原则:拯救在世界几大宗教中的核心地位,古代、现代以及后现代背景下的上帝观念,祈祷与敬神活动对神学提出的挑战,罪与恶的问题,等等。作者还探究了神学中体验、认识和智慧的本质,以及今人解读神学文本的恰当方式。

作者简介

  戴维·福特,剑桥大学神学钦定讲座教授。已出版作品包括《〈欢呼颂〉:赞颂的神学》(与丹尼尔·哈迪合著)、《〈哥林多后书〉中的意义与真实》(与弗朗西斯·扬合著)、《当代神学家:20世纪基督教神学导论》(编)、《生命的形态》、《自我与拯救:接受转化》等。

精彩书评

  这本“神学”,不单是对神学的“很短的介绍”,而且是很“全”、很“通”、很“精”、很“实”、很“前”的介绍。
  ——宗教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何光沪


  带着惯常的清晰与敏锐,戴维·福特用他对神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所有人都受益。
  ——芝加哥大学 戴维·特雷西

目录

第一部分 对该领域的描述

1 导言:巨变中的神学与宗教
2 神学与宗教研究:该领域的形成

第二部分 神学探索

3 思考上帝
4 上帝面前的生活:崇拜与伦理
5 面对邪恶
6 耶稣基督
7 拯救——范围及强度

第三部分 技巧、学科与方法

8 从过往到当下:文本与历史
9 体验、认识与智慧

第四部分 前景展望

10 面向第三个千年的神学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书摘

  第四章 上帝面前的生活:崇拜与伦理
  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本章将介绍对这一问题的神学思考。崇拜这种现象可以被视做人类生存的核心动力,本章以此开篇,随之进入对崇拜问题的神学讨论,又继之以对上帝和崇拜何以与伦理相关联的思考。最后,将理解人类的若干启示汇集于章末。
  崇拜现象
  定义崇拜以观察身处崇拜中的人与社群,这是可能的。保罗·蒂利希有言曰“终极关怀”,意在使崇拜潜在地普适于芸芸众生。埃米尔·涂尔干说到过“促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冲动”,这些冲动可被视做终极关怀的一种社会形式,它整体支配着一个个群体中的人。崇拜可被定义为个体或群体满足其终极关怀的行为。被一种强大的整合性、强制性的关怀或欲望所支配,这就像是一神论——对一个神的崇拜。让自己的终极关怀散布各处,则像是多神论——对多个神的崇拜。
  以上述关切、冲动和义务来描述自我及自我所在的群体,这并不困难。生活中每个重要领域都有那么一个方面,你并不是出于个人选择才经历这个方面(尽管在与其发生关联时你或许有不少选择可作),但它却决定了你的行为。
  想想金钱以及经济价值和经济活动的整个领域吧。这些都无计可避,且都具备主导个人、群体乃至整个国家及全球网络的能力。大量的精力和才智都不同形式地集中在为经济服务上了。如果这种情形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的一切,那么,从崇拜形式的广义上讲,正如那句谚语所说,这就是“你的宗教”。或者,以我在第一章用到的词来形容,这就是一种“洪流”,一种挟裹了你整个生命的终极实在。
  针对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或许也可以提出相似的看法。你可能会被对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种族、自己的性别或者自己的国家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感所支配,这种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变得具有终极性。或者,你也可能想要在各种法律体系、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当中伸张正义,被这种需要所支配。又或者,你最大的欲望可能就是享乐和自我实现,以至于为之心醉神迷,无法自拔。
  如果,就像上一章所说的那样,受崇拜者即神明,那么崇拜的这种宽泛概念便指向了一个多神的世界,也即许多终极关切和欲望的对象,但在一般意义上,绝不可能所有那些对象都是“宗教性的”。这样一来,各种宗教便可被看成是崇拜的各种传统,其任务,正如尼古拉斯·拉施所言,在于迫使人们戒除那些主宰、虚耗和扭曲他们生活的、不够格的终极关切、神或偶像,通过与这些传统的成员、机构、实践和信念的紧密结合来重新定位并激发他们的欲望。
  崇拜这一有趣的现象看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宗教性质的,也可以是非宗教性质的。它不但与希腊宗教、万物有灵论、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也与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和“戴安娜”现象有关联。但是,就这样泛泛地看待崇拜实际上困难重重。主要问题是,这会给人们留下一种印象,即通过某种所谓终极关切或欲望的普世的、不变的特征,人类就可以被理解。想要俯瞰人神关系,一览全貌,上一章针对这种企图已经作出了批评。作为发轫之举,这种尝试也算有益,但是,神学思考越是深入,就越是需要认识到所涉及到的“神”的性质至关重要。没有准备好就神的某个特定概念进行思考的神学,只能使自己陷入一种不堪境地,即罗列和描述种种选择对象而永不触及真理和实践的各项议题。知晓种种重要的选择对象确乎重要,但每个选择对象都自有其整套的意义的世界,蕴藏在世世代代的崇拜、争论和日常生活之中。不同选择间的对话固然必要,但正如上章所言,本书这样的简短导论优先考虑的只能是深入地至少就其中之一进行讨论。因此,基于以上对三位一体上帝的讨论,且让我们就对那位神的崇拜现象作一番神学思考吧。
  第五章 面对邪恶
  对于上两章所着重讨论的那位上帝来说,邪恶堪称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千百年来无数的人而言,邪恶在崇信及信仰上帝方面都是行与思的最大障碍。面对如此众多的痛苦、腐化和邪恶,一位创造并维持着这个世界的慈爱的上帝仍义无反顾地为了一切受造者在世界历史中保持着积极的态度,这在道德上不仅让人难以置信,甚至让人觉得荒谬。
  有邪恶问题的不单是上帝的信仰者:这是任何哲学体系或世界观的基本议题。针对邪恶的“应对之策”,如果摒除善尽职守的上帝,则又会面临其他问题。比如,如果那种解决方案只是将邪恶视做没有上帝的宇宙中凌乱不堪、随机演进的自然结果,那么随之而来的,既有能怎么应对或者该怎么应对这种结果的疑问,也有整个过程的无意义性所引发的问题。毫无漏洞的应对邪恶之策并不存在——是否应该将邪恶看成是凭借理智就能得出解决之道的问题?甚至连这一点都尚且存疑。解决邪恶问题的尝试不就是轻视邪恶吗?这理所当然首先是一个需要实际回应的实际问题吗?然而,多数实际回应是需要思索和理智的,停止对邪恶的思考也不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章将探究思考邪恶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也会辨别,如果对这个实际中最紧迫的问题思之不得法,将会引发哪些可怕的危险。
  个人邪恶、结构性邪恶、自然邪恶
  生活中的大多数领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邪恶的问题。名曰“道德邪恶”或“人的邪恶”或“罪恶”的东西触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们罔顾正义、心怀恶意、残酷无情,会作出撒谎、欺骗、谋杀、背叛等种种恶行。随便哪种关系和活动都可能被扭曲或腐化。自然世界会遭受污染、破坏甚或毁灭。邪恶可以深藏于友谊、婚姻、家庭生活的最深处,其影响可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它根本不必显而易见:它自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捉摸。
  人类邪恶所引发的一些最顽固的困境,总是时不时地在法庭上演。当然,某个社会认为不合乎道德准则的事情并非全都是违法的(很多情况下撒谎、恶意、残酷、背叛都算不得有悖法律),所有的法律也并不都关乎道德上的是非对错(许多交通或商业立法即属此类),但是我们日复一日地听到一些法律案件,其中,如何理解邪恶这一经典议题被时时提起。总而言之,这其中还是有自由和责任的问题。被告真的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吗?是否存在一些因素,如精神疾患、遭受恐吓或不良抚养及虐待的经历,能支持减责的请求?或者是否应该有“有罪但有精神疾患”这样的判决?
  这类问题成了我们文明中一些最强大的势力争相角逐的战场。现代西方在自由和责任的问题上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分裂。一方面,它捍卫了各种形式的人类自由——人权、性自由、政治自由、诸多领域的自由选择权。另一方面,许多极为睿智的西方社会成员相信人根本就是不自由的,他们不遗余力地想要表明,我们只不过是基因、无意识的驱动力、教育、经济压力或者其他形式的调适的产物。换句话说,一些人肯定人的自由、尊严、权利、理性和责任,另外一些人依据自然和人文学科提出了各种各样关于人性的“还原论”解释,二者之间关系紧张,存在冲突。
  这些分歧深深植根于神学。在法律上应承担责任的负责任的个体这一概念,本身是因为基督教和罗马帝国法律的融合而形成的。奥古斯丁影响尤大,上述紧张关系在其有关自由的思想中可得一见。一方面,他不想让上帝为邪恶负责,因此按他所说,人类的罪恶(以及由此罪恶引出的其他邪恶)是因为人类的自由在亚当身上就走了样,其根据是他对《创世记》第三章人的堕落那则圣经故事的解读。另一方面,他认识到,人类的动力已经极端败坏,而作为人类一分子的这种影响无所不在,因此对于罪恶与邪恶我们无计可避。通过这一切,他想说明上帝掌控万事万物,而人们只能借着上帝的恩典从善。这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人类是如何自由的?其自由又如何与上帝的自由相联系?显然,回答这类问题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对罪恶的理解方式,以及法律体系和其他制度对责任和义务等问题的处理。
  但是如果法律体系本身就是腐化的,又当如何?如果所制定的法律非人地对待数量庞大的人,如纳粹反犹太人及其他人的法律,该怎么办?如果妇女、黑人或者同性恋者在法律或整个体系运行的过程中遭受歧视,又该怎么办?这又是何种类型的邪恶?社会科学对社会和机构的描述有一个特色,即它会表明每种社会或机构如何各有其自身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观念、价值、规范以及对现实性质的判断。这些往往都没有明示——实际的情形通常是,其中最基本的那些东西被视为原本就该如此。自然科学家通常不会明确说明其全球网络中极为强硬的伦理规范——实际上他们往往不把自己作为道德群体的一部分去反思。各政治党派通常不会就人类生活何以值得重视这个问题去争辩,律师们同样也不会去问,以法律为依据来解决各种争端是否合宜。不过,就事关整个社会或机构的架构这样的事情,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根本性问题。再者,邪恶也可以以这类架构运行的方式得以识别。资本主义的动因会不会如此地扭曲和破坏人类的福祉,以至于整个经济体系都应被彻底改变?不甚完美的伦理和政治责任要不要体现在科学界正常的运作方式之中,以便其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大量生态破坏和现代战争造成的死亡与苦难承担罪责?宗教团体难道就是败坏人类生活的罪魁祸首,引人陷入有可能毁灭世界的狂热和敌意?
  用神学的话来讲,我们就这样开启了“结构性罪恶”的领域。种种结构的动因妨碍着人类的繁荣,而人们发现自己正是那些结构的一部分。个人无法为由之而来的罪恶直接负责,但却以复杂的方式被牵连其中。尤其在现代,人类已经集体性地对无人能够控制的种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力量负有责任:政治体制和革命、军事集团和战争、股票市场和破产、势不可当的技术、难以预料也无法阻止的塑造各种文化的信息体系和媒体。但是,该让谁去负此责任呢?责难“体制”又有什么意义?其实责难一说本就不妥,可是,要我们在论及那些由人类创造的、既能产生如此的善又能产生如此的恶的事物时放弃使用道德语言,我们自然心不甘情不愿。有时用到的神学语言的一种形式是谈论恶魔或“权天使和能天使”的语言。这用到了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用以指代超越人类个体的邪恶的术语,它能支配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群体或国家,并且似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对人类的控制和理性毫不理会。但是,考虑到上帝对这个世界负责,同时正是在这个世界中这些可怕的动因横加滋长,难道不应该认为上帝要对这一切的邪恶负责吗?
  除了自人类意愿以及人为设计的体系和结构而生的邪恶之外,还存在有时被称为“自然邪恶”的东西,意指疾病、自然灾害及其他有害力量造成的病痛、苦难和死亡。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有意让此类事情发生的吗?面对种种邪恶,我们还能否想象出任何形式的上帝与世界的互动,在这个世界中一位既仁慈又强大的上帝既是造物主又是维护者?
  对上帝的责难或许会与日俱增,但种种指责无外乎抗议的呐喊,想使上帝背负终极责任,为一个有着骇人邪恶的世界负责。
  ……


探寻信仰的本质与历史:一本关于基督教神学的导览 基督教,作为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其思想体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令人着迷。从古老的圣经文本到历经千年演变的教义,基督教神学不仅是一套信仰的陈述,更是一部人类思想史的缩影,关乎我们对存在、宇宙、道德以及终极意义的理解。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特定著作的目录或内容摘要,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浅出地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核心议题、发展脉络及其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的演变。 一、 基督教神学的基石:圣经的解读与权威 任何关于基督教神学的讨论,都必须回溯到其根本源头——圣经。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被基督徒视为神圣启示的载体。然而,圣经的文本并非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从文本的形成、历史背景,到各种解释学的方法(如历史批判法、文学批评法、释义学等),理解圣经本身就是一项庞大而精深的学术领域。 旧约,作为犹太教的经典,奠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世、律法、先知以及与以色列民族立约的 foundational narrative。它包含了大量的律法、历史叙事、诗歌智慧和先知预言,为理解上帝的属性、祂的旨意以及人类的罪性提供了基础。新约,则聚焦于耶稣基督的生平、教导、受难、复活以及早期教会的发展。四福音书详细记述了耶稣的作为,使徒行传描绘了福音的传播,书信则阐述了早期教会所面临的各种神学和实践问题,启示录则以象征性的语言预言了末世的图景。 神学家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圣经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试图从中发掘出超越时空的真理。这涉及到“圣经无误论”、“圣经权威性”等关键议题的探讨,以及不同宗派在圣经解释上的差异,例如,某些教派可能更侧重字面意义,而另一些则更强调属灵或象征层面的解读。因此,对圣经的理解,是通往基督教神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二、 上帝的奥秘:三位一体与上帝的属性 基督教神学最独特也最具挑战性的核心教义之一,便是“三位一体”(Trinity)的教义。这一教义旨在解释上帝只有一个本体,但同时存在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这三个位格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又各有其独特的角色和关系。如何理解“一而三,三而一”的奥秘,是历代神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课题。从早期教会关于“父子同质”(homoousios)的争论,到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再到后世对三位一体的哲学和神学阐释,这个教义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对上帝的认知。 除了三位一体,神学还致力于阐明上帝的各种属性,例如: 全知(Omniscience): 上帝知道一切,过去、现在、未来。 全能(Omnipotence): 上帝无所不能,但祂的能力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例如,上帝不能做违反自身属性的事,比如悖谬。 无所不在(Omnipresence): 上帝的临在遍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圣洁(Holiness): 上帝的绝对纯洁和超越,与罪恶完全分离。 爱(Love): 上帝是爱的源泉,祂的爱是无条件的、牺牲的、永恒的。 公义(Justice): 上帝的公平和审判,祂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一切。 对这些属性的理解,直接关乎基督徒如何认识上帝,如何与之建立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神学家们会通过对比不同的属性,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圣经的启示中得以展现。例如,上帝的爱与公义如何在救赎计划中得到体现?全知是否与人类的自由意志相冲突?这些都是神学思考的重要方向。 三、 基督论:耶稣基督的身份与救赎工作 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人物是耶稣基督。基督论,即关于基督的学说,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神学家们深入探讨耶稣的身份: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道成肉身)。如何理解这种“二性一位”(two natures in one person)的联合,避免“曲解”(Eutychianism)或“分裂”(Nestorianism)等异端,一直是神学讨论的焦点。 耶稣的生平、教导、神迹,祂的受难和复活,被视为救赎计划的关键环节。神学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代赎(Atonement): 耶稣的死亡被视为替人类赎罪,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从而使人类能够与上帝和好。不同的代赎理论,如“胜邪理论”( Christus Victor)、“功劳理论”(Merit Theory)、“替罪羊理论”(Scapegoat Theory)、“替代性惩罚理论”(Penal Substitutionary Atonement)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耶稣死亡的意义和功效。 复活(Resurrection): 耶稣的复活被视为战胜死亡、罪恶和魔鬼的有力证明,也预示了信徒的未来复活和永生。 升天与再来(Ascension and Second Coming): 耶稣升天后被尊为君王,祂的再来则标志着末世的到来和最终的审判。 对基督论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基督徒对救恩的理解,以及他们对教会和圣礼的看法。 四、 圣灵论:圣灵的工作与属灵恩赐 圣灵,作为三位一体的第三位格,在基督教神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圣灵论探讨圣灵的本质、祂在创世、圣经启示、以及信徒生命中的工作。 圣灵的工作体现在多个方面: 重生(Regeneration): 圣灵使罪人获得属灵的新生命,使他们能够回应上帝的呼召。 成圣(Sanctification): 圣灵持续不断地在信徒心中工作,使他们逐渐脱离罪恶,效法基督的样式。 内住与引导(Indwelling and Guidance): 圣灵居住在信徒心中,引导他们明白真理,并赐予他们能力去遵行上帝的旨意。 属灵恩赐(Spiritual Gifts): 圣灵赐予信徒各种恩赐,如讲道、医治、智慧、知识、信心等,以建造教会,荣耀上帝。 安慰者(Comforter): 圣灵安慰信徒,并在他们受试炼时提供力量。 不同神学传统对圣灵的论述有所侧重,例如,一些传统可能更强调圣灵在五旬节的经历和属灵恩赐的彰显,而另一些则更侧重圣灵在内在生命和道德更新上的作用。 五、 人的本性与救赎:罪、恩典与成圣 关于人的起源、本性以及在上帝面前的地位,是神学讨论的另一个核心。神学探讨“原罪”(Original Sin)的概念,即人类继承了亚当的罪性,导致了与上帝的隔绝。 罪(Sin): 罪不仅是行为上的错误,更是对上帝旨意的违背,是一种根本性的生命状态。神学分析罪的起源、本质、后果以及其在个体和群体生活中的表现。 恩典(Grace): 恩典是上帝无条件的、白白的礼物,是祂主动赐予罪人的拯救。救恩是单凭恩典,借着信心,而不是依靠人的行为。 信心(Faith): 信心是对上帝及其应许的信靠,是接受上帝救恩的途径。 称义(Justification): 罪人在上帝面前被宣告为无罪,这并非因为他们行为上的完美,而是因为基督的义被归算到他们身上。 成圣(Sanctification): 这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信徒在圣灵的帮助下,生命逐渐被更新,越来越像基督。 神学还关注人的自由意志与上帝的预定(Predestination)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议题。 六、 教会论:教会的本质、使命与圣礼 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是基督徒在地上共同的家园。教会论探讨教会的定义、起源、本质、结构、使命以及其在救恩史中的角色。 教会的普世性与地方性: 教会既是普世的、遍布全球的,也是具体的、存在于各个地方堂会的。 教会的标志(Marks of the Church): 历史上,教会的标志常被定义为“纯正的道”(Word of God)的宣讲和“圣礼”(Sacraments)的施行。 圣礼(Sacraments): 基督教通常有两个主要的圣礼:洗礼(Baptism)和圣餐(Lord's Supper)。神学对这些圣礼的意义、功效、施行方式以及其与恩典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关于圣餐中基督临在的方式,存在着多种理论,如象征论、同在论、化质说等。 教会的使命: 教会的使命包括传福音、牧养信徒、服侍社会等。 七、 末世论:终末的盼望与历史的结局 末世论,探讨关于世界的终结、基督的再来、复活、审判以及新天新地的盼望。不同的基督教传统对末世的图景和顺序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千年王国(Millennium)的解释,大灾难(Tribulation)的看法,以及信徒被提(Rapture)的时间等,这些都构成了末世论内部的多样性。 八、 伦理与生活:基督教伦理的原则与实践 基督教神学不仅关乎抽象的教义,更深刻地影响着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判断。基督教伦理学基于上帝的启示和基督的榜样,探讨爱、公义、饶恕、谦卑、服务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结语 基督教神学是一片广袤而深邃的思想海洋,它不断地挑战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并指引我们对终极真理的追寻。本书提供的视角,旨在开启读者对这一宏伟体系的探索之旅,鼓励大家通过阅读、思考、祈祷和实践,更深入地理解基督教信仰的丰富内涵,并在个人生命中活出信仰的力量。这并非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个邀请,邀请每一个渴求真理的人,走进这个充满奥秘与智慧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也令人耳目一新。它显然不满足于仅仅梳理古典教义,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近现代神学思潮。从启蒙运动后的挑战,到二战后存在的危机,再到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神学反思,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世俗化”对神学冲击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采取那种一味批判世俗的姿态,而是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核心关切,并探讨了神学思想是如何努力回应这些关切的。这种与时俱进的探讨,让整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避免了沦为一本“古董说明书”的风险。阅读这些现代议题时,我仿佛看到了神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如何在新的土壤中努力扎根、寻求新的表达。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到振奋,因为它证明了严肃的神学思考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够持续参与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对话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神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门槛感,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平实。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教义体系,而是从历史的脉络入手,娓娓道来。比如,开篇对早期教会争论的描述,就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碰撞的时代。那种对教义演变过程的细致描摹,让人理解了许多看似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被塑造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早期教父的思想,作者的解读既尊重了原文的严肃性,又巧妙地将其与现代读者的认知连接起来,这一点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层次分明,即使是对基督教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下,探索一片广袤而深邃的知识原野,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这种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学术入门读物。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公平呈现上。在阅读某些涉及宗派冲突或教义分歧的章节时,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态度。他似乎刻意避免了采取任何一方的立场来评判对错,而是专注于阐述每一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论据以及其内在逻辑。例如,在处理有关“恩典与行为”的长期争论时,他清晰地勾勒出了主要参与者的思想光谱,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分歧并非是无谓的争吵,而是根植于对圣经不同侧面理解的深刻差异。这种“去立场化”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对于希望建立全面认识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的视角至关重要。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这个观点是对的”。这种教学方法,让我对西方思想史中关于信仰与理性的互动,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评分

全书的翻译质量堪称一流,这一点在处理专业术语时尤为重要。许多神学术语,如果翻译得不精准或者过于生硬,会直接破坏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的译者显然对中文的表达习惯和神学本身的精确要求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例如,对于一些希腊文或拉丁文的对译词,译者选择了既忠实于原意,又符合当代中文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句子变得清晰可辨。更难得的是,译文保持了一种沉稳的语感,与原著所蕴含的庄重感相得益彰。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很少需要因为不理解某个词汇的含义而停下来查阅,这极大地保障了阅读的沉浸感。可以说,优秀的翻译是这座知识桥梁的坚固地基,它让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学术内容,得以平稳地传递到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手中,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书在阐释复杂概念时的那种耐心和深度,实在令人敬佩。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论“三位一体”,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神学家的难题,很多书籍处理起来往往要么过于简化以至于失真,要么就是堆砌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显得游刃有余。作者似乎懂得如何“拆解”这些坚固的堡垒,他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先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是如何尝试理解这一核心教义的。他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和类比,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神学的精确定义,但在帮助读者建立直观认知方面,起到了奇效。读完这一章后,我感觉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教条,而是有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认识。这种叙述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尊重了神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辩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又成功地避开了让普通读者感到窒息的枯燥感,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

正要阅读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书,关注很久了,这次趁活动拿下,很值得。

评分

套书,非常不错。还有英文原文。

评分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由国内专业翻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译林出版社此次从中遴选约四十本篇目加以译介。各篇目所论主题或为某一学科,或为理论流派,或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名流。作者多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对相关领域均有较深入研究。原版虽名谓“Short Introduction”,然而,丛书作者在撰写时既非进行简单的资料罗列,也未流于随性的主观评说。在阐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不仅理论视野开阔,且常有独到的见解形诸笔端,显示出基于深厚学养的主题驾驭能力。

评分

牛津通识系列一直都蛮喜欢,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读懂,买来当激发自己的兴趣吧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经典阅读,值得!

评分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