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用彤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玄学
  • 玄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魏晋时期
  • 学术史
  • 思想史
  • 王弼
  • 郭象
  • 老庄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7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14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对于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之争等问题的论述阐释,均有所创见,基本能够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

目录

魏晋玄学论稿
读《人物志》
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王弼大衍义略释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

魏晋玄学讲课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言意之辨
第三章 崇本贵无
第四章 贵无之学一:王弼
第五章 贵无之学二:阮籍、嵇康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三:张湛
第七章 贵玄崇有
第八章 明自然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魏初名理之学
第三章 言意之辨
第四章 本末有无之争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第八章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第九章 王弼与郭象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第十一章 结论
论魏晋玄学的发生、发展与影响 引言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流派,以其独特的宇宙论、人生论和认识论,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政治、宗教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本书旨在梳理和探讨魏晋玄学的发生根源、主要流派、核心议题、思想演变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并尝试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进行初步的审视。 第一章 魏晋玄学的发生背景与时代土壤 魏晋玄学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土壤: 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以及随之而来的曹魏、西晋的短暂统一与迅速分裂,使得士人阶层长期处于政治动荡和生命无常的恐惧之中。这种生存危机催生了对现实政治的疏离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政治上的压抑与失落,使得一部分士人转向内心世界,寻求精神的寄托和超脱。 儒学传统的失落与挑战: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使得儒家思想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僵化的、教条式的儒学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儒家关于“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在乱世中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魏晋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佛教关于“空”、“无”、“涅槃”等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与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产生了奇妙的融合,共同构成了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应对苦难和死亡的哲学视角。 道家思想的复兴与转型: 汉代的黄老之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重新解读,为魏晋玄学奠定了基础。但魏晋玄学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更为精深的哲学化的阐释,将其从一种养生、治国的方术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 第二章 魏晋玄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本书将重点梳理这些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玄”学派: 《周易》学: 作为中国古老经典的《周易》,在魏晋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王弼对《周易》的“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解读,强调《易》之“象”与“言”背后的“理”,以“理”为万物本源,并以此阐述其“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 《老子》学: 何晏、王弼等对《老子》的解读,更加注重对“道”的本体性、超越性进行阐释。他们认为“道”是超越一切概念和语言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庄子》学: 郭象对《庄子》的注解,提出了“真无”、“假有”的观点,强调“物各自生,物各自亡”,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无需外在的干预。这种“独化”、“得意”的思想,体现了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清谈”之风的兴起: “清谈”是魏晋士人的一种主要的言谈方式,也是玄学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它超越了具体的政治功利,以对宇宙人生、有无真伪等形而上问题的探讨为主。本书将分析清谈的内容、方式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佛道融合的探索: 魏晋玄学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本书将探讨僧肇、竺道生等高僧对佛教般若思想的阐释,以及其与道家思想的融汇,如“即心是佛”、“八不中道”等观念的形成。 第三章 魏晋玄学的核心议题与思想体系 魏晋玄学围绕着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命题展开探讨,形成了其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本书将聚焦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有无之辩: 这是魏晋玄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哲学议题。士人对“有”与“无”的边界、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辨,试图揭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有”与“无”的相对性,以及“无”作为“有”的生成基础,成为许多玄学家的重要观点。 名教与自然: 魏晋时期,名教(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自然(道家的天道、人性之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玄学家们试图调和这两者的对立,提出“名教本于自然”、“因循自然,名教自兴”等观点,主张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建立合乎人性的名教秩序。 圣人论: 玄学家们对“圣人”的理解,也与儒家有所不同。他们所追求的圣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人格上的自由,能够“齐生死”、“通神明”,达到与道同行的境界。 认识论与本体论: 玄学家们对认识的来源、途径以及认识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他们强调直觉、体悟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概念往往是有限的,无法完全把握宇宙的真理。同时,他们也构建了以“道”、“理”为核心的本体论体系。 人生论与价值论: 在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背景下,玄学家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如何安顿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主张超越生死、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 第四章 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思想光辉,不仅塑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风貌,更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型,将中国哲学从关注政治伦理转向更加关注形而上的本体论和人生论。它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哲学语汇。 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塑造: 玄学所倡导的超脱、洒脱、飘逸的精神气质,深刻地影响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留下了浓厚的玄学印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中国宗教的发展: 玄学与佛教、道教的互动,促进了中国本土宗教的发展和成熟。许多玄学思想被吸收进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哲学。 对士人精神的影响: 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独立人格、精神自由,成为中国士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特质,在后世的各种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五章 魏晋玄学在当代的价值审视 在当代社会,重温魏晋玄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可能为我们解决当代的精神困境提供启示: 反思现代社会的焦虑与浮躁: 魏晋玄学所强调的“自然”、“淡泊”、“超脱”,与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质、名利所带来的焦虑和浮躁形成鲜明对比。 探索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在一个日益同质化的社会中,魏晋玄学对个体精神独立和自由的追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寻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维度: 魏晋玄学家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可以启发我们在物质生活之外,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和生命价值。 促进文化对话与理解: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有益的对话。 结论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山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和反思。本书通过对魏晋玄学发生背景、主要流派、核心议题、思想演变及其影响的系统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并希望能够激发对这一伟大思想遗产的持续关注与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古代思想史的入门读物,往往那些书为了追求普及性,会过度简化复杂的哲学概念,读完后总感觉像隔着一层纱看月亮,朦胧却不清晰。我期待这本不同,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聚焦的年代和议题非常明确——魏晋时期的玄学。这个时期的思潮,其精妙之处恰恰在于那些难以言喻的“体道”与“言不尽意”的张力,如果不能深入探讨其内在逻辑的递进和相互间的辩驳,就无法真正把握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扎实、更具穿透力的分析,能把那些看似飘渺的清谈,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思想交锋过程,而不是仅仅罗列观点。我尤其想看看它如何处理“竹林七贤”与“玄学正宗”之间的微妙界限,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寻求精神庇护的路径。

评分

我习惯于在阅读哲学著作时,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有些学者偏爱社会史的视角,将思想视为时代精神的反映;而另一些则更倾向于纯粹的文本诠释学,力求还原思想家自身的逻辑体系。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作者采取了何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如果它能巧妙地结合历史情境的描摹与对核心概念的精确界定,形成一种兼顾“落地”与“出神”的研究范式,那将是极佳的。我希望读完后,能对魏晋玄学这一复杂的思想景观,形成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思辨锐度的认知框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后世的误读,哪些是当时思想的真正意图。

评分

从目录上看,这本书似乎涵盖了从形上学的探讨到具体人物思想的梳理,结构组织得相当严密。不同于某些通史类著作的宏大叙事,这种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和思想流派的“专题研究”,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那些专门章节对不同流派核心术语的辨析——比如“有”与“无”的对立统一,以及如何将老庄的自然观与当时的生命体验相结合。这种精细化的文本解读,是建立坚实学术框架的基础。如果作者能在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再辅以必要的历史背景补充,那无疑会大大增强论述的说服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复述,更能展现出理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成与演变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那种古朴的墨色和细微的纹理,初拿到手里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讲究,不反光,字迹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文献部分,排版得非常舒服,注释清晰地落在页脚,既不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需要查阅时又一目了然。我个人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仅仅是翻阅这些印刷和装帧上的处理,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快餐式出版物,而是真正用心打磨过的成品。装帧的用心程度,往往能侧面反映出对主题严肃性的把握,这一点上,这本看起来相当成功。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版”字样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学术领域,“增订”往往意味着作者对原有论点进行了修正、补充或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史料。这对于任何一个对该领域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信号。它表明作者并非固守陈见,而是积极回应学界的最新进展和自己新的思考。我很想了解,相较于初版,这次增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补充了对新出土文献的考察,还是对某个核心命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重构?这种迭代过程本身,也是观察一位学者学术生命力的重要窗口。我希望看到那种历经时间打磨后,观点愈发凝练、论证更加无可辩驳的成熟状态。

评分

扛鼎之作,值得一读。很不错的书。

评分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评分

大师的著作需字斟句酌的慢慢学习。推荐!

评分

魏晋玄学研究经典著作,值得入手

评分

汤用彤先生经典书籍,值得读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

评分

包装完好无损,送货很快,内容是自己喜欢的,618活动力度很大,很划算!

评分

定价够贵,书籍够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