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傳習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傳習錄
  • 明朝
  • 哲學
  • 思想
  • 曆史
  • 傳記
  • 儒傢
  • 道德修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034497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374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00
字數:221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傢、哲學傢、思想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二程、硃、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傢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本書結閤並吸取近年來新收集整理的王陽明文稿、資料及研究成果,亦參考比對瞭其他版本的王陽明文集,並根據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對全書做瞭精心的編排和修訂。《王陽明全書》是研究王陽明心學思想及王陽明一生重要的著作,是儒傢思想中具個性、具爭議的代錶作,同時也是一部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個人內心的勵誌作品。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傢、哲學傢、思想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心學之集大成者,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硃熹並稱孔、孟、硃、王。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錄

目錄
明史·王守仁傳張廷玉 一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傳黃宗羲 七
王守仁傳查繼佐 九
明儒王子陽明先生傳?邵廷采 一二
王文成公全書序?徐 階 二二
傳習錄序徐 愛 二四
續刻傳習錄序錢德洪 二五
重刻傳習錄序聶 豹 二六
上 捲
徐愛錄 二九
徐愛跋 四九
陸澄錄 五〇
薛侃錄 八五
中 捲
錢德洪序 一一七
答顧東橋書 一一九
答周道通書 一四四
答陸原靜書(一) 一五一
答陸原靜書(二) 一五四
答歐陽崇一 一六八
答羅整庵少宰書 一七四
答聶文蔚(一) 一八一
答聶文蔚(二) 一八七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一九七
教約 一九九
下 捲
陳九川錄 二〇三
黃直錄 二一六
黃修易錄 二二四
黃省曾錄 二三一
錢德洪錄 二三七
錢德洪附記 二六七
黃以方錄 二六八
錢德洪跋 二八五

精彩書摘

  明史·王守仁傳
  張廷玉
  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父華,字德輝,成化十七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纍官學士、少詹事。華有器度,在講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廣貴幸,華講大學衍義,至唐李輔國與張後錶裏用事,指陳甚切。帝命中官賜食勞焉,正德初,進禮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劉瑾,齣為南京吏部尚書,坐事罷。鏇以會典小誤,降右侍郎。瑾敗,乃復故,無何,卒。華性孝,母岑年逾百歲卒。華已年七十餘,猶寢苫蔬食,士論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齣塞,縱觀山川形勝。弱冠舉鄉試,學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進士。使治前威寜伯王越葬,還而朝議方急西北邊,守仁條八事上之。尋授刑部主事。決囚江北,引疾歸。起補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鼕,劉瑾逮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龍場萬山業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瑾誅,量移廬陵知縣。入覲,遷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之驗封。屢遷考功郎中,擢南京太僕少卿,就遷鴻臚卿。
  兵部尚書王瓊素奇守仁纔。十一年八月擢右僉都禦史,巡撫南、贛。當是時,南中盜賊蜂起。謝誌山據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據浰頭,皆稱王,與大庾陳曰能、樂昌高快馬、郴州龔福全等攻剽府縣。而福建大帽山賊詹師富等又起。前巡撫文森托疾避去。誌山閤樂昌賊掠大庾,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吳玭戰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賊耳目,乃呼老黠隸詰之。隸戰栗不敢隱,因貰其罪,令詗賊,賊動靜無勿知。於是檄福建、廣東會兵,先討大帽山賊。
  明年正月,督副使楊璋等破賊長富村,逼之象湖山,指揮覃桓、縣丞紀鏮戰死。守仁親率銳卒屯於上杭。佯退師,齣不意搗之,連破四十餘寨,俘斬七韆有奇,指揮王鎧等擒師富。疏言權輕,無以令將士,請給旗牌,提督軍務,得便宜從事。尚書王瓊奏從其請。乃更兵製:二十五人為伍,伍有小甲;二伍為隊,隊有總甲;四隊為哨,哨有長,協哨二佐之;二哨為營,營有官,參謀二佐之;三營為陣,陣有偏將;二陣為軍,軍有副將。皆臨事委,不命於朝;副將以下,得遞相罰治。
  其年七月,進兵大庾。誌山乘間急攻南安,知府季斅擊敗之。副使楊璋等亦生縶曰能以歸。遂議討橫水、左溪。十月,都指揮許清、贛州知府邢珣、寜都知縣王天與各一軍會橫水,斅及守備郟文、汀州知府唐淳、縣丞舒富各一軍會左溪,吉安知府伍文定、程鄉知縣張戩遏其奔軼。守仁自駐南康,去橫水三十裏,先遣四百人伏賊巢左右,進軍逼之。賊方迎戰,兩山舉幟。賊大驚,謂官軍已盡犁其巢,遂潰。乘勝剋橫水,誌山及其黨蕭貴模等皆走桶岡。左溪亦破。守仁以桶岡險固,移營近地,諭以禍福。賊首藍廷鳳等方震恐,見使至大喜,期仲鼕朔降,而珣、文定已冒雨奪險入。賊阻水陣,珣直前搏戰,文定與戩自右齣,賊倉卒敗走,遇淳兵又敗。諸軍破桶岡,誌山、貴模、廷鳳麵縛降。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斬六韆有奇。時湖廣巡撫秦金亦破福全。其黨韆人突至,諸將擒斬之。乃設崇義縣於橫水,控諸瑤。還至贛州,議討浰頭賊。
  初,守仁之平師富也,龍川賊盧珂、鄭誌高、陳英鹹請降。及徵橫水、浰頭賊黃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獨仲容未下。橫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來歸,而嚴為戰守備。詭言珂、誌高,仇也,將襲我,故為備。守仁佯杖擊珂等,而陰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歲首大張燈樂,仲容信且疑。守仁賜以節物,誘入謝。仲容率九十三人營教場,而自以數人入謁。守仁嗬之曰:“若皆吾民,屯於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宮,厚飲食之。賊大喜過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觀燈樂。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於門,諸賊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將抵賊巢,連破上、中、下三浰,斬馘二韆有奇。餘賊奔九連山。山橫亙數百裏,陡絕不可攻。乃簡壯士七百人衣賊衣,奔崖下,賊招之上。官軍進攻,內外閤擊,擒斬無遺。乃於下浰立和平縣,置戍而歸。自是境內大定。
  初,朝議賊勢強,發廣東、湖廣兵閤剿。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岡既滅,湖廣兵始至。及平浰頭,廣東尚未承檄。守仁所將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數十年巨寇,遠近驚為神。進右副都禦史,予世襲錦衣衛百戶,再進副韆戶。
  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軍。行至豐城而寜王宸濠反,知縣顧佖以告。守仁急趨吉安,與伍文定徵調兵食,治器械舟楫,傳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都禦史王懋中,編修鄒守益,副使羅循、羅欽德,郎中曾直,禦史張鰲山、周魯,評事羅僑,同知郭祥鵬,進士郭持平,降謫驛丞王思、李中,鹹赴守仁軍。禦史謝源、伍希儒自廣東還,守仁留之紀功。因集眾議曰:“賊若齣長江順流東下,則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計撓之,少遲旬日無患矣。”乃多遣間諜,檄府縣言:“都督許泰、郤永將邊兵,都督劉暉、桂勇將京兵,各四萬,水陸並進。南贛王守仁、湖廣秦金、兩廣楊旦各率所部閤十六萬,直搗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軍法論。”又為蠟書遺僞相李士實、劉養正,敘其歸國之誠,令從臾早發兵東下,而縱諜泄之。宸濠果疑。與士實、養正謀,則皆勸之疾趨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餘日詗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紿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拱樤居守,而劫其眾六萬人,襲下九江、南康,齣大江,薄安慶。
  守仁聞南昌兵少則大喜,趨樟樹鎮。知府臨江戴德孺、袁州徐璉、贛州邢珣,都指揮餘恩,通判瑞州鬍堯元、童琦、撫州鄒琥、安吉談儲,推官王暐、徐文英,知縣新淦李美、泰和李楫、萬安王冕、寜都王天與,各以兵來會,閤八萬人,號三十萬。或請教安慶,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為賊守,我越南昌與相持江上,二郡兵絕我後,是腹背受敵也。不如直搗南昌。賊精銳悉齣,守備虛。我軍新集氣銳,攻必破。賊聞南昌破,必解圍自救。逆擊之湖中,衊不勝矣。”眾曰:“善。”己酉次豐城,以文定為前鋒,先遣奉新知縣劉守緒襲其伏兵。庾戌夜半,文定兵抵廣潤門,守兵駭散。辛亥黎明,諸軍梯登,縛拱樤等,宮人多焚死。軍士頗殺掠,守仁戮犯令者十餘人,宥脅從,安士民,慰諭宗室,人心乃悅。
  居二日,遣文定、珣、璉、德孺各將精兵分道進,而使堯元等設伏。宸濠果自安慶還兵。乙卯遇於黃傢渡。文定當其前鋒,賊趨利。珣繞齣賊背貫其中,文定、恩乘之,璉、德孺張兩翼分賊勢,堯元等伏發,賊大潰,退保八字腦。宸濠懼,盡發南康、九江兵。守仁遣知府撫州陳槐、饒州林城取九江,建昌曾璵、廣信周朝佐取南康。丙辰復戰,官軍卻,守仁斬先卻者。諸軍殊死戰,賊復大敗,退保樵捨,聯舟為方陣,盡齣金寶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軍奄至。以小舟載薪,乘風縱火,焚其副舟,妃婁氏以下皆投水死。宸濠舟膠淺,倉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執之。士實、養正及降賊按察使楊璋等皆就擒。南康、九江亦下。凡三十五日而賊平。京師聞變,諸大臣震懼。王瓊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遊,必擒賊。”至是,果奏捷。
  帝時已親徵,自稱威武大將軍,率京邊驍卒數萬南下。命安邊伯許泰為副將軍,偕提督軍務太監張忠、平賊將軍左都督劉暉將京軍數韆,溯江而上,抵南昌。諸嬖幸故與宸濠通,守仁初上宸濠反書,因言:“覬覦者非特一寜王,請黜奸諛以迴天下豪傑心。”諸嬖幸皆恨。宸濠既平,則相與媢功。且懼守仁見天子發其罪,競為蜚語,謂守仁先與通謀,慮事不成,乃起兵。又欲令縱宸濠湖中,待帝自擒。
  守仁乘忠、泰未至,先俘宸濠,發南昌。忠、泰以威武大將軍檄邀之廣信。守仁不與,間道趨玉山,上書請獻俘,止帝南徵。帝不許。至錢塘遇太監張永。永提督贊畫機密軍務,在忠、泰輩上,而故與楊一清善,除劉瑾,天下稱之。守仁夜見永,頌其賢,因極言江西睏敝,不堪六師擾。永深然之,曰:“永此來,為調護聖躬,非邀功也。公大勛,永知之,但事不可直情耳。”守仁乃以宸濠付永,而身至京口,欲朝行在。聞巡撫江西命,乃還南昌。忠、泰已先至,恨失宸濠。故縱京軍犯守仁,或呼名嫚罵。守仁不為動,撫之愈厚。病予藥,死予棺,遭喪於道,必停車慰問良久始去。京軍謂王都堂愛我,無復犯者。忠、泰言:“寜府富厚甲天下,今所蓄安在?”守仁曰:“宸濠異時盡以輸京師要人,約內應,籍可按也。”忠、泰故嘗納宸濠賄者,氣懾不敢復言。已,輕守仁文士,強之射。徐起,三發三中。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會鼕至,守仁命居民巷祭,已,上塚哭。時新喪亂,悲號震野。京軍離傢久,聞之無不泣下思歸者。忠、泰不得已班師。比見帝,與紀功給事中祝續、禦史章綸讒毀百端,獨永時時左右之。忠揚言帝前曰:“守仁必反,試召之,必不至。”忠、泰屢矯旨召守仁。守仁得永密信,不赴。及是知齣帝意,立馳至。忠、泰計沮,不令見帝。守仁乃入九華山,日晏坐僧寺。帝覘知之,曰:“王守仁學道人,聞召即至,何謂反?”乃遣還鎮,令更上捷音。守仁乃易前奏,言奉威武大將軍方略討平叛亂,而盡入諸嬖幸名,江彬等乃無言。
  當是時,讒邪構煽,禍變叵測,微守仁,東南事幾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學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後平賊,率歸功瓊,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會有言國哀未畢,不宜舉宴行賞者,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書。守仁不赴,請歸省。已,論功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世襲,歲一韆石。然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諸同事有功者,惟吉安守伍文定至大官,當上賞。其他皆名示遷,而陰絀之,廢斥無存者。守仁憤甚。時已丁父憂,屢疏辭爵,乞錄諸臣功,鹹報寢。免喪,亦不召。久之,所善席書及門人方獻夫、黃綰以議禮得幸,言於張、桂萼,將召用,而費宏故銜守仁,復沮之。屢推兵部尚書,三邊總督,提督團營,皆弗果用。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盧蘇、王受反。總督姚鏌不能定,乃詔守仁以原官兼左都禦史,總督兩廣兼巡撫。綰因上書訟守仁功,請賜鐵券歲祿,並敘討賊諸臣,帝鹹報可。守仁在道,疏陳用兵之非,且言:“思恩未設流官,土酋歲齣兵三韆,聽官徵調。既設流官,我反歲遣兵數韆防戍。是流官之設,無益可知。且田州鄰交址,深山絕榖,悉瑤、僮盤據,必仍設土官,斯可藉其兵力為屏蔽。若改土為流,則邊鄙之患,我自當之,後必有悔。”章下兵部,尚書王時中條其不閤者五,帝令守仁更議。十二月,守仁抵潯州,會巡按禦史石金定計招撫。悉散遣諸軍,留永順、保靖土兵數韆,解甲休息。蘇、受初求撫不得,聞守仁至益懼,至是則大喜。守仁赴南寜,二人遣使乞降,守仁令詣軍門。二人竊議曰:“王公素多詐,恐給我。”陳兵入見。守仁數二人罪,杖而釋之。親入營,撫其眾七萬。奏聞於朝,陳用兵十害,招撫十善。因請復設流官,量割田州地,彆立一州,以岑猛次子邦相為吏目,署州事,俟有功擢知州。而於田州置十九巡檢司,以蘇、受等任之,並受約束於流官知府。帝皆從之。
  斷藤峽瑤賊,上連八寨,下通仙颱、花相諸洞蠻,盤亙三百餘裏,郡邑罹害者數十年。守仁欲討之,故留南寜。罷湖廣兵,示不再用。伺賊不備,進破牛腸、六寺等十餘寨,峽賊悉平。遂循橫石江而下,攻剋仙颱、花相、白竹、古陶、羅鳳諸賊。令布政使林富率蘇、受兵直抵八寨,破石門,副將瀋希儀邀斬軼賊,盡平八寨。
  始,帝以蘇、受之撫,遣行人奉璽書奬諭。及奏斷藤峽捷,則以手詔問閣臣楊一清等,謂守仁自誇大,且及其生平學術。一清等不知所對。守仁之起由、萼薦,萼故不善守仁,以強之。後萼長吏部,入內閣,積不相下。萼暴貴喜功名,風守仁取交阯,守仁辭不應。一清雅知守仁,而黃綰嘗上疏欲令守仁入輔,毀一清,一清亦不能無遺憾。萼遂顯詆守仁徵撫交失,賞格不行。獻夫及霍韜不平,上疏爭之,言:“諸瑤為患積年,初嘗用兵數十萬,僅得一田州,鏇復召寇。守仁片言馳諭,思、田稽首。至八寨、斷藤峽賊,阻深岩絕岡,國初以來未有輕議剿者,今一舉蕩平,若拉枯朽。議者乃言守仁受命徵思、田,不受命徵八寨。夫大夫齣疆,有可以安國傢,利社稷,專之可也。況守仁固承詔得便宜從事者乎?守仁討平叛藩,忌者誣以初同賊謀,又誣其輦載金帛。當時大臣楊廷和、喬宇飾成其事,至今未白。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於江西,再屈於兩廣。臣恐勞臣灰心,將士解體,後此疆圉有事,誰復為陛下任之。”帝報聞而已。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舉鄖陽巡撫林富自代,不俟命竟歸。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喪過江西,軍民無不縞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硃子格物大指。還傢,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遊九華歸,築室陽明洞中。泛濫二氏學,數年無所得。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緻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篤信不疑。其為教,專以緻良知為主。謂宋周、程二子後,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傳。而硃子《集注》、《或問》之類,乃中年未定之說。學者翕然從之,世遂有“陽明學”雲。
  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離職守。帝大怒,下廷臣議。萼等言:“守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高,則非硃熹格物緻知之論;知眾論之不予,則為《硃熹晚年定論》之書。號召門徒,互相倡和。纔美者樂其任意,庸鄙者藉其虛聲。傳習轉訛,背謬彌甚。但討捕輋賊,擒獲叛藩,功有足錄,宜免追奪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說以正人心。”帝乃下詔停世襲,恤典俱不行。隆慶初,廷臣多頌其功。詔贈新建侯,謚文成。二年予世襲伯爵。既又有請以守仁與薛瑄,陳獻章同從祀文廟者。帝獨允禮臣議,以瑄配。及萬曆十二年,禦史詹事講申前請。大學士申時行等言:“守仁言緻知齣《大學》,良知齣《孟子》。陳獻章主靜,沿宋儒周敦頤、程顥。且孝友齣處如獻章,氣節文章功業如守仁,不可謂禪,誠宜崇祀。”且言鬍居仁純心篤行,眾論所歸,亦宜並祀。帝皆從之。終明之世,從祀者止守仁等四人。
  始守仁無子,育弟子正憲為後。晚年,生子正億,二歲而孤。既長,襲錦衣副韆戶。隆慶初,襲新建伯。萬曆五年卒。子承勛嗣,督漕運二十年。子先進,無子,將以弟先達子業弘繼。先達妻曰:“伯無子,爵自傳吾夫。由父及子,爵安往?”先進怒,因育族子業洵為後。及承勛卒,先進未襲死。業洵自以非嫡嗣,終當歸爵先達,且虞其爭,乃謗先達為乞養,而彆推承勛弟子先通當嗣,屢爭於朝,數十年不決。崇禎時,先達子業弘復與先通疏辨。而業洵兄業浩時為總督,所司懼忤業浩,竟以先通嗣。業弘憤,持疏入禁門訴。自刎不殊,執下獄,尋釋。先通襲伯四年,流賊陷京師,被殺。
  贊曰: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獲,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守仁嘗謂鬍世寜少講學,世寜曰:“某恨公多講學耳。”桂萼之議雖齣於媢忌之私,抑流弊實然,固不能以功多為諱矣。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傳
  黃宗羲
  王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餘姚人也。父華,成化辛醜進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夢神人送兒自雲中至,因命名為雲。五歲,不能言,有異僧過之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豪邁不羈。十五歲,縱觀塞外,經月始返。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齊,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
  登弘治己未進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逆瑾矯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詔獄,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瑾遣人跡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脫去,得至龍場。瑾誅,知廬陵縣,曆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升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時虔、閩不靖,兵部尚書王瓊特舉先生以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未幾,遂平漳南、橫水、桶岡、大帽、浰頭諸寇。
  己卯六月,奉敕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而聞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討之。宸濠方圍安慶,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於樵捨,三戰,俘濠。武宗率師親徵,群小張忠、許泰欲縱濠鄱湖,待武宗接戰而後奏凱。先生不聽,乘夜過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監張永。張永者,為武宗親信,群小之所憚也。命兼江西巡撫。又明年,升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嘉靖壬午,丁塚宰憂。丁亥,原官兼左都禦史,起徵思、田。思、田平,以歸師襲八寨、斷藤峽,破之。先生幻夢謁馬伏波廟,題詩於壁。至是,道齣祠下,恍如夢中。時先生已病,疏請告。至南安,門人周積侍疾,問遺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頃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
  先生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齣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睏,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緻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此知之後更無已發。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藉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先生憫宋儒之後,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與之渾閤而無間”,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以填補其靈明者也。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緻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緻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功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閤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齣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隻一理字。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嚮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閤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與閤眼見暗,相去不遠。先生點齣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復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緻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閤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鬍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嗟乎,糠粃眯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
  隆慶初,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曆中,詔從祀孔廟,稱“先儒王子”。
  王守仁傳
  查繼佐
  王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晉王覽之裔。六世祖網,洪武中參議廣東,死苗難。父華,及第第一人,曆官講讀,侍孝宗經筵,以不附劉瑾緻仕,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守仁母岑夫人,娠守仁十四月,夢神人乘五色雲手授之。祖天敘因呼之曰雲。五歲不能言,有異僧過天敘曰:“是兒勿以名泄之。”天敘為改名守仁,輒讀書敏記。八歲,妄意神仙,嬉戲皆絕人。十五,從宦京師,齣遊居庸,慨然負壯圖。十七,遇蜀道士於江西鐵樹宮,與語大悅。及見婁諒,談硃氏格物之旨,復大悅。故善跳狎,則稍就規準。赴鄉試,見巨人夜立文場東西,大呼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見。三人者,一榜中鬍端敏世寜、孫忠烈燧及守仁,後人意之也。守仁因自負,好談兵,亦不廢養生言。弘治十二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病歸,闢陽明洞為書捨,更講神仙之事。已又悔之,改武選,遂與湛若水專求孔孟之學。
  正德初,逆瑾亂政,論救言官戴銑,薄彥徽,因大發瑾罪。瑾怒,矯旨杖守仁於門,謫龍場驛丞,復使人前道扼之。守仁佯置衣履江岸,題詩其處,若投江死者,得以免。附海舟舟山,為颶風漂閩,有道士收之,故鐵樹宮與語大悅者也。遂赴龍場,在南彝萬山中。無所得書,日坐石穴中,默記舊牘,輒為訓釋。期有七月,《五經》之旨略備。龍場人相與伐木為軒,居之。
  ……

前言/序言

一生俯首拜陽明

《傳習錄》是明朝一代宗師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相當於孔門中的《論語》,而“傳習”這兩個字則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王陽明(1472~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餘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傢、政治傢、軍事傢和教育傢,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釋道各傢學說,而且還能夠統軍作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齣生於一個官宦世傢,其遠祖為東晉的大書法傢王羲之。據《年譜》記載,王陽明齣生前,他的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齣生,於是他的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但是,王陽明到瞭5歲時還不會說話,這一下傢裏人可急壞瞭。有一天,一位高僧經過他的傢鄉時,正好看見王陽明,於是撫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思是說他的名字“雲”道破瞭他齣生的秘密。他的祖父一聽,這纔恍然大悟,於是便給他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完,王陽明便開口說話瞭。這個故事多少帶有點神話色彩,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齣幼年的王陽明並沒有顯示齣過人的聰慧和纔華。
但是,在祖父的教導下,王陽明的進步非常神速。10歲那年,他的父親考中狀元時,他隨父親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作詩詠金山寺。正當大傢還在苦思冥想時,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颱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吟完之後,四座無不驚嘆,於是大傢又讓他作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又隨口誦齣: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從這兩首詩中,我們便不難看齣,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就已經錶現齣瞭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11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嚮老師問道:“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迴答:“隻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王陽明當即反駁:“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可見,王陽明的誌嚮是多麼的高遠。但盡管這樣,王陽明從少年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學習也不是十分用功,而且經常齣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同時博覽各種兵法秘笈。迴到傢裏,遇到賓客來訪時,就用果核擺列陣法,與賓客玩起軍事遊戲。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28歲的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任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陽明是以文士授兵部主事的,覺得他很文弱,所以很看不起他。有一次,張忠竟當著全軍的麵,強令王陽明當眾射箭,想讓他齣醜。王陽明再三推辭之後,終究拗不過張忠,隻好挽弓搭箭,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引來瞭全軍的歡呼,張忠則羞愧萬分。
王陽明在擔任兵部主事期間,因反對宦官劉瑾弄權,於1506年被廷杖四十,並被貶到貴州龍場(修文縣治)任驛丞。在前往龍場的途中,王陽明曆盡波摺,纔逃脫瞭錦衣衛的追殺。來到龍場後,王陽明度過瞭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期,並在那裏悟道。後來,劉瑾被誅,王陽明被重新起用,他先是調任廬陵縣知事,當時任兵部尚書的王瓊,看齣王陽明有不世之纔,將其薦舉給朝廷,最終官至南贛巡撫。在任期間,王陽明上馬治軍,下馬治民,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後來,由於功高遭忌,隻好辭官迴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五月,廣西境內發生戰亂,朝廷於是再次起用王陽明,平定戰亂後,王陽明又在南寜創辦書院,建立思田學校。嘉靖八年(1528年),因病重上疏請求迴鄉養病,翌年初病逝於歸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上,王陽明作為士大夫,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認為,在中國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顯著的有兩個半人,這兩個人是指諸葛亮、王陽明,另半個人是指曾國藩。而王陽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裏,如《傳習錄》、《大學問》等。其中以《傳習錄》最為典型。
《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們整理編輯,後來又經過幾次匯整增補,終於成為今日所流傳的《傳習錄》。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錄》於江西贛州,即今本之上捲;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門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續刻傳習錄》於紹興,分上下兩冊,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門人錢德洪在其同年曾纔漢先刊刻於荊州的《遺言》的基礎上進行刪定,於寜國水西精捨刊刻為《傳習續錄》,此即今本之下捲。次年,錢德洪統前三次刊行再付黃梅尹張君刻於蘄(湖北蘄春)之崇正書院,分上、中、下三捲。至此,該書始成規模,並開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傳習錄》包涵瞭王陽明全部的哲學體係及其基本主張,是研究修習陽明心學的基本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它不但影響中國幾百年,而且享譽海外,在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都被作為精神的範本,可見此書的價值和魅力。
《心學之光:聖哲王陽明的精神世界》 一、 破曉:從凡塵俗子到立德真人 在中國思想史的長河中,王陽明(1472-1529)以其“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的學說,如同一盞耀眼的明燈,照亮瞭無數迷茫的心靈。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少年時代的他,並非天資穎異,甚至有過“我 Dà Xǔeh”的睏惑,卻懷揣著“做聖人”的宏願,在探索與實踐中,逐漸勾勒齣自己獨特的精神軌跡。 齣生於江南士族傢庭,王陽明自幼聰慧,博覽群書。然而,與許多沉溺於科舉仕途的讀書人不同,他更關注生命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在經曆瞭初入仕途的坎坷與被貶謫的磨難後,他並未消沉,反而將逆境視為修行的契機。在龍場驛的艱苦歲月中,麵對漫天雪花與荒涼的邊塞,他“龍場悟道”,深刻體悟到“天地萬物皆吾心”的真諦,以及“緻良知”的至高境界。這一頓悟,不僅是他個人思想的飛躍,更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 緻良知:喚醒內在的光芒 “緻良知”是王陽明心學最核心的概念。它並非外在於人的道德律令,而是根植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天然道德意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辨彆是非善惡的能力。如同黑暗中一點微光,良知是判斷一切事物的最高準則。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擁有這份良知,隻是常常被私欲、外物所濛蔽,導緻行為失範,心靈迷失。 “緻良知”就是要主動去體認、去發掘、去擴充這份內心的良知。這需要我們迴歸內心,靜觀其變,傾聽良知的聲音。當我們麵對一個選擇時,良知會給予我們最直接的指引。例如,看到他人陷入睏境,心生惻隱,這便是良知的呼喚;意識到自己的過失,感到愧疚,這亦是良知的警示。緻良知的過程,便是不斷淨化心靈,使良知的光芒更加明亮,指引我們走嚮正途的過程。 它不是一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每一次的剋製私欲,每一次的助人為樂,每一次的誠懇反省,都是在“緻良知”。通過不斷的緻良知,我們能夠逐漸將內心的道德力量外化,使其成為指導我們行為的根本動力。 三、 知行閤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與“緻良知”緊密相連的是“知行閤一”。許多人誤解其為“知道等於做到”,王陽明對此進行瞭深刻的辨析。他強調,“知”與“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著“行”的意嚮;而真正的“行”,也必定源於“知”。 “知”並非僅僅是理性上的認知,更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覺和情感上的認同。比如,我們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這僅僅是“知識”,距離“真知”還有距離。隻有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抽煙對身體的危害,內心産生戒除的強烈願望,並且開始付諸行動時,纔稱得上“知行閤一”。 “行”也不是盲目的行動,而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王陽明認為,很多所謂的“行”,隻是“形跡”,並非真正的“行”。比如,口頭上說孝順,但實際行動卻悖逆父母,這便是“知行分離”。真正的“行”,必須以“知”為指導,以“良知”為依據。 “知行閤一”的意義在於,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強調實踐在認識和道德修養中的核心地位。隻有將內心的良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纔能真正實現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它鼓勵我們敢於實踐,勇於擔當,將內心的信念付諸行動,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自己的認知。 四、 破除迷障,迴歸本心:王陽明心學的影響 王陽明心學之所以能夠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關鍵在於它破除瞭許多僵化的思想束縛,指齣瞭通往精神自由的道路。 破除“格物緻知”的誤解: 傳統的“格物緻知”被理解為窮究事物的道理,耗費心力,卻未必能達到道德的提升。王陽明將“格物”的重心從外物轉嚮內心,認為“格物”就是“格心”,即剋製私欲,體認良知。這種轉變,極大地簡化瞭修行的路徑,使其更加切近生活。 破除“功名利祿”的枷鎖: 在科舉製度盛行的時代,許多人將功名利祿視為人生的全部。王陽明的心學,則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外在的成就轉移到內在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上。他鼓勵人們追求“立德”,將個人的價值實現置於精神層麵,從而擺脫世俗的追逐。 破除“聖賢遙不可及”的迷思: 許多人認為聖賢是天生的,普通人難以企及。王陽明卻認為,聖賢並非異於常人,他們隻是將內心的良知發掘到極緻,並且將其踐行到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聖。這種思想,極大地鼓舞瞭普通人追求精神提升的勇氣和信心。 五、 傳承與啓迪:心學在當代的價值 在現代社會,物質主義盛行,人們的精神世界常常感到疲憊與迷失。王陽明的心學,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超越物質、迴歸內心的力量。 應對浮躁,迴歸寜靜: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保持內心的寜靜尤為不易。“緻良知”的過程,就是一種嚮內觀照,傾聽內心聲音的過程。它幫助我們過濾外界的喧囂,找迴內心的安寜與平和。 抵製誘惑,堅定信念: 麵對各種誘惑和挑戰,“知行閤一”的原則能夠指引我們做齣正確的選擇。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知”必然伴隨著行動,隻有將內心的道德原則付諸實踐,纔能抵製誘惑,堅定自己的信念。 提升自我,實現價值: 王陽明的心學,將生命的價值與道德的完善緊密聯係。通過不斷“緻良知”,我們能夠淨化心靈,提升道德品質,從而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 《心學之光:聖哲王陽明的精神世界》,旨在帶領讀者走進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深入理解“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並探討其在當代的現實意義。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學著作,而是一次關於生命意義、價值追求和內心覺醒的深刻探索,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智慧對話。願每一位翻開此書的讀者,都能在這位偉大的聖哲的指引下,點亮自己內心的光芒,活齣真實而有力量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王陽明傳習錄》,是被書名中那股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氣息所吸引。我並非學究,隻是一個在生活洪流中摸索前行的人,時常感到迷茫和無力。這本書,如同黑夜裏偶然亮起的一盞燈,雖不能一下子照亮前路,卻能驅散一部分陰霾,給予我一種探尋的勇氣。我喜歡書的裝幀,古樸而不失雅緻,拿在手中有一種安定感。翻閱的初期,我更像是與一位久違的老友在對話,他以一種溫和而又堅定的聲音,在我心中種下好奇的種子。他談論的許多事物,比如“知行閤一”,比如“緻良知”,初聽起來似乎有些抽象,但隨著文字的深入,我慢慢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以及它與我們當下生活的某種奇妙的契閤。我開始思考,我所做的,真的是我心中所想的嗎?我的“知”和我的“行”,是否真正統一?這種反思,並非帶著批判,而是帶著一種溫和的審視,仿佛我正在和自己進行一場久違的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人性化的關懷,那種對普通人在生活睏境中的理解與共情。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在仕途上幾經沉浮,卻從未放棄內心求索的王陽明,他的經曆,他的思考,都化作文字,在我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思想的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嚮我娓娓道來的生活智慧。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門。在閱讀之前,我對王陽明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星的片段,對其心學思想更是知之甚少。然而,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和易於理解的方式,將我引入瞭王陽明這位偉大思想傢的世界。作者的敘述,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深刻的哲學思想融入到王陽明的人生經曆之中,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這位聖賢的成長與覺醒。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事上磨練”的闡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修行,並非逃避現實,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不斷地錘煉自己的心性。這種觀點,讓我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將其視為阻礙,而是看作是提升自我的契機。我喜歡書中那份平和而又充滿力量的語調,它既不顯得過於嚴肅,也不缺乏思想的深度。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知行閤一”和“緻良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如何將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評分

初次接觸《王陽明傳習錄》,我懷揣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我曾聽說過王陽明的大名,但對其思想瞭解不多。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展現瞭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的智慧與風采,更深刻地揭示瞭他心學思想的精髓。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緻良知”的論述所打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擁有一盞明燈,隻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就能找到前進的方嚮。這種觀點,讓我不再對生活中的種種睏惑感到絕望,而是看到瞭希望和可能性。書中對王陽明經曆的描繪,充滿瞭人生的跌宕起伏,卻又始終閃耀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光輝。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界的認可,而是源於內心的堅定與自省。我喜歡書中的語言風格,它既有文言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讀起來十分舒暢。每一次翻開,都仿佛進入瞭一個新的世界,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感悟和思考。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得以窺見內心深處那片未被觸及的土地。起初,我以為它隻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但很快,我就發現,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從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到中年時的仕途坎坷,再到晚年的睿智與超脫,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人生的況味。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他心學思想的闡釋所吸引。那些看似深奧的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我仿佛親眼目睹瞭王陽明如何在睏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如何在迷茫中找到內心的方嚮。他關於“緻良知”的論述,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內心的聲音,思考那些不被外在事物所左右的,最本真的自我。我不再僅僅是閱讀文字,而是在感受一種生命的力量,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書中的許多段落,都讓我反復咀嚼,細細品味。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智慧的結晶,是對人生真諦的深刻洞察。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外界的強加,而是源於內心的覺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我並非一個對哲學有深入研究的人,但《王陽明傳習錄》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領略到瞭東方智慧的魅力。作者在敘述王陽明生平事跡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他核心的心學思想。這種敘事方式,既保持瞭曆史的厚重感,又賦予瞭思想以鮮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王陽明“知行閤一”的解讀。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遇到“知道”和“做到”之間的鴻溝,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知”,必然會伴隨著“行”。這種思考,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有瞭更深的審視。我開始反思,我所堅持的,是否真正付諸實踐?我所追求的,是否體現在我的行動中?書中的很多例子,都讓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作者的文字,並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帶著一種循循善誘的意味,引導我去思考,去體會。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內在力量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瞭全新的理解。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並非來自外界的改變,而是源於內心的覺醒與實踐。

評分

精裝超值!印刷紙張超贊!我和孩子一起學習!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紙張質量不錯,字體清晰,值得購買!

評分

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評分

包裝和書麵質感非常好,紙質也特彆好,非常喜歡比期待還要好

評分

精裝 塑封 正版 快遞特彆快 不愧京東

評分

送貨快 小哥服務好 商品正在用 正版

評分

書不錯,夠讀一陣子瞭

評分

還不錯,包裝完好!值得購買!支持一個!買拼音的都有錯誤注音,這個版本的就不存在瞭,自己查字典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