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 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及从业设计师 《材质之美 室内材料设计与应用》在定位上有别于其他市场图书只是单纯对材料的分类加以分析的特点,从室内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从材料的功能、视觉、感觉、审美等特性对材料本身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水准较高的设计作品详细讲解。
本书注重设计手法中材料的创新,充分介绍了材料该如何运用以达到形态美、功能合理的设计目标这一过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给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提供灵感和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材质之美 室内材料设计与应用》作为介绍室内装饰材料的书籍,以图、表、文并茂的方式,分别从认识材料、材料的特性、材料的分类、从设计到表达、材料的审美解读与设计创新、材料设计的发展与未来这六个方面对室内设计中材料的运用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掌握在室内设计中的常用材料,更能让读者懂得如何欣赏材料、合理运用材料以及用开放性思维对材料进行组合创新。本书内容新颖、系统全面、独具特色,适用于专业院校的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
作者简介
李朝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设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采购评标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认识材料
第一节 材料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以天然材料与构造演变的传统体系
一、木构造体系
二、石构造体系
第三节 以材料与技术进步演变的近现代流派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二、国际式的影响
三、多元化的当代
第四节 材料与室内设计
第二章 材料的特性
第一节 材料的功能特性
一、装饰功能
二、保护功能
三、环境调节功能
第二节 材料的视觉特性
一、颜色
二、光泽
三、纹样
四、肌理
五、形状和尺寸
第三节 材料的感觉特性
一、材料的质感
二、空间整体的感知
第四节 材料的审美特性
一、材料的时代性与动态性
二、材料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第五节 材料的依附特性
一、材料与构造
二、材料与工艺
第三章 材料的分类
第一节 基本分类
一、 按材料形态分类
二、 按装修构造分类
三、 按使用部位分类
第二节 常用材料分类
一、石材类
二、木材类
三、人造板类
四、砂浆及清水混凝土
五、陶瓷类
六、玻璃类
七、卷材类
八、涂料类
九、金属及型材类
十、线材类
十一、常用新型材料
第四章 从设计到表达
第一节 设计准备阶段
一、设计草案
二、项目分析
第二节 设计思维与方法
一、设计思维
二、设计方法
第三节 概念设计阶段
一、设计概念的建立
二、概念设计的表达
第四节 方案设计阶段
一、方案设计的内容
二、材料设计的误区
三、材料设计的关注点
四、材料样板
五、材料设计的原则
第五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
一、施工图的概念
二、施工图的作用
三、构造的类型
四、施工图设计的重点
第五章 材质的审美解读与设计创新
第一节 材质的细部之美
一、同种材料的单体之美
二、同类材料的组合之美
三、不同材料的对比之美
第二节 材质的内在之美
第三节 从材质到空间的整体之美
第四节 审美与品格
一、审美体验与人格品性
二、审美境界与审美层次
第五节 坚守室内设计的创新底线
一、创新不能脱离本体功能
二、创新要尊重设计规律
三、创新要注重人文精神
四、创新要敬畏历史经典
第六节 探寻材料设计的创新思路
一、材料设计的创新是室内设计创新的切入点
二、材料设计的创新是展现和传承时代审美特征的重要路径
三、发掘现有材料,拓展材料外延
四、组织材料重构,诠释材料魅力
第七节 把握室内设计的正确理念
第六章 材料设计的发展与未来
第一节 基于绿色概念的材料设计
一、 绿色设计与绿色材料
二、 新型绿色材料的发展趋势
三、 泛绿设计概念的导入
第二节 正视材料设计的时尚文化
一、 正确解读流行与时尚
二、 时尚设计应敬畏传统
三 、时尚设计应与时俱进
第三节 构建材料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 基于生态文明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二、 确立材料设计未来的发展理念
三、 提升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材料与设计、材料与人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离开材料谈设计, 只能是无米之炊。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起源和发展过程,材料也同样如此。先是有为人遮风避雨而出现的简单的建筑材料,后来慢慢 开始产生祭祀、审美等需求,材料也随之逐步多样化,并且富有美感。不论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天然材料,还是现代复合材料、当代低碳环保材料等,都说明材料与人类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一般来说,我们可按照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程度来区分建筑的内部空间,即室内(也包括材料)的发展阶段。以界面装饰为空间形象特征的第一阶段,开放的室内形态与自然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贯穿于过去的渔猎采集和农耕时期;以空间设计作为整体形象表现的第二阶段,自我运行的人工环境系统造就了封闭的室内形态,体现于目前的工业化时期;以科技为先导真正实现室内绿色设计的第三阶段,在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高度统一的空间形态下,实现诗意栖居的再度开放,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狩猎采集时期,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时的人类不可能营造所谓“像样”的建筑。正如《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这个时期的人工环境非常原始,基本上处在与自然环境共融的状态,材料的使用也较为粗陋。
前言/序言
我们知道,在室内设计中,对空间气氛的营造离不开形、色、材、光的有机整合,其中材料更是展现室内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与载体。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材料的不断更新,设计师对材料的解读也更加深刻,材料语言已经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表现元素,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可能。各种材料的色彩、质感、触感、肌理、光泽、耐久性等特性的合理体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室内空间环境,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效果,并影响着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评价。正如“鸟巢”设计师、瑞士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所言:“有些东西不太引人注意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住在用混凝土造的房子里和住在用木、石建造的房子里是不同的,材料不只是形成了围合空间的表面,而且也携带并表达着房屋的思想。”显然,材料对于室内空间及环境的塑造影响颇大,并服从于空间整体,不能孤立地游离于整体之外;而空间更离不开材料的形态、质感、色彩和组合搭配,材料的构成语言诠释着空间独特的内在魅力。
毋庸置疑,材料对室内空间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将有些室内设计称为“材料设计”也并不为过。令人欣慰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环境的品质也愈加重视;设计师也已逐步从原有传统的设计思维中解脱出来,在设计中更加强调材料的使用方式和构造方法,通过新型材料的应用、传统材料构造方式的变化来求得空间与形式的创新。对室内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逐步从过去只注重于功能实用性层面,或单纯为装饰而装饰,开始转向对材料的视觉、知觉与空间整体的综合体验及个性化感受,开始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设计。
但在室内设计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剖析。无论是室内行业职业的市场派,还是专业教育的学院派,一些人对材料的认识与应用仍存在着瓶颈及误区:要么好大喜功,追求豪华气派,缺失人文气息;要么卖弄技巧、迎合时尚,漠视设计逻辑。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系统认识、深入解读材料设计,诠释材质之美。本书力图以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释常用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审美属性,剖析材料设计的基本概念、组合搭配和构造规律;力图以宏观视野为提高材料设计的创新意识、坚守室内设计的创新底线,梳理出材料发展的设计思路、构建出材料未来的发展框架。总之,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对材料知识的需要、掌握和运用无疑是刚性的。
实际上,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知识,更需要较好地运用和组织材料,注重材料与形式的协调性、材料与构造的协作性、材料与空间整体的统一性,以使设计创意得以充分体现,材质之美得以系统彰显。本书中既有理论层面的系统性和指导性,也有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既有基础层面的知识介绍,也有结合审美理念进行的解读;既以文字阐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通过丰富的图示进行解析。本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通过理性分析和系统阐释,从宏观视野更深层次发掘材料设计的潜质,以拓展材料表达的边界,提升室内设计的表现力与创新力。
材质之美:室内材料设计与应用 导语: 在室内设计领域,材质的选择与运用,是决定空间灵魂与气质的关键。它们不仅仅是构成物理空间的元素,更是承载着情感、历史、文化与美学理念的载体。一本真正优秀的室内材料设计书籍,应当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匠人,带领我们深入探索材质的肌理、色彩、触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巧妙对话,共同谱写空间的华彩乐章。本书《材质之美:室内材料设计与应用》,正是以此为宗旨,旨在为设计师、学生以及所有对室内空间充满热情的人们,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 第一章:材质的语言——感知与理解 本章将抛开对具体材料的初步介绍,转而探讨如何“感知”和“理解”材质。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感官维度出发,审视材质的视觉语言和触觉语言。 视觉语言: 探讨光影在材质表面产生的折射、反射、漫射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如何影响空间的明暗、层次感与视觉深度。分析不同材质的纹理、图案、色彩饱和度、光泽度对空间整体氛围的塑造作用。例如,天然石材粗犷的纹理所带来的厚重感,与光滑抛光的金属所营造的现代感,它们各自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信息。我们将深入解析色彩心理学与材质色彩的结合,例如暖色调的木材如何带来温馨感,冷色调的玻璃如何营造通透感,以及色彩的搭配如何影响情绪。 触觉语言: 强调触觉在室内体验中的重要性,它往往是潜意识层面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感受。分析不同材质表面的光滑度、粗糙度、温度、硬度等触感特征,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物理接触传递信息。例如,温润的木材带来的亲肤感,冰凉的瓷砖带来的清爽感,柔软的织物带来的舒适感。我们将探讨触感与情感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材质的触感来引导使用者的行为和体验。 材质的“性格”: 引入“材质的性格”这一概念,即每种材质都蕴含着其固有的特质,如天然的、人造的、复古的、现代的、朴实的、奢华的等等。通过对这些“性格”的理解,设计师可以更精准地选择与空间主题、使用人群相契合的材质。例如,追求自然主义风格的空间,会倾向于选择具有天然纹理和质朴触感的木材、石材;而极简主义风格则可能偏爱光滑、冷峻的金属、玻璃或经过精细处理的混凝土。 跨界与融合: 探讨不同材质之间的“对话”与“融合”的可能性。材质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的碰撞与协调,是构成丰富空间层次的关键。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材质的对比(如光滑与粗糙、透明与不透明、冷与暖)来增强空间的表现力,以及如何通过材质的延续与呼应来达成空间的整体和谐。 第二章:传统之韵——历久弥新的经典材质 本章将聚焦那些在室内设计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经典材质,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木材: 种类与特性: 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木材,如橡木、胡桃木、枫木、柚木、松木等的物理特性、纹理特征、色彩表现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分析实木、复合木地板、木饰面等不同形式的木材应用。 工艺与表现: 探讨木材的传统与现代加工工艺,如刨光、打磨、染色、做旧、雕刻等,以及这些工艺如何赋予木材不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情感与文化: 分析木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所带来的温馨、自然、宁静的空间感受。探讨现代设计中木材的创新应用,如弧线造型、拼接组合、与其他材质的混搭。 石材: 种类与特性: 深入介绍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板岩等天然石材的独特纹理、色彩、硬度、吸水率等属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的代表性。 工艺与应用: 讲解石材的切割、抛光、磨砂、荔枝面等加工工艺,以及它们在地面、墙面、台面、装饰线条等不同部位的应用。 质感与氛围: 剖析石材所能营造的庄重、典雅、奢华或朴素的空间氛围,以及其耐用性和易于清洁的优点。探讨人造石材的出现及其在环保和设计自由度上的优势。 金属: 种类与特性: 详细介绍不锈钢、黄铜、铝合金、铁艺等常见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耐腐蚀性、延展性以及各自的光泽和质感。 工艺与表现: 探讨金属的拉丝、抛光、拉伸、焊接、铸造、烤漆等加工工艺,以及它们在灯具、家具、踢脚线、装饰构件等方面的应用。 现代与工业风: 分析金属材质如何赋予空间现代感、工业风、科技感,以及其冷峻、精致或粗犷的表现力。探讨金属与玻璃、木材等其他材质的经典搭配。 陶瓷与砖石: 种类与特性: 介绍瓷砖、马赛克、陶土砖等不同类型陶瓷制品的吸水率、耐磨性、防滑性、尺寸规格等。 工艺与设计: 讲解陶瓷的釉面、烧制、压花、印花等工艺,以及它们在地面、墙面、厨卫空间的应用。探讨不同尺寸、颜色、纹理的瓷砖组合,以及仿古砖、木纹砖等仿生设计。 功能与美学: 强调陶瓷在功能性(如防水、易清洁)和美学装饰性上的双重价值,以及其在不同风格空间中的运用。 第三章:创新之源——现代与复合材质的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新型材质和复合材料进入室内设计领域,为空间创造了无限可能。 玻璃与镜面: 种类与性能: 区分普通玻璃、钢化玻璃、夹胶玻璃、low-e玻璃、磨砂玻璃、彩绘玻璃等,分析其透光性、隔热性、安全性、色彩表现。 设计应用: 探讨玻璃在隔断、门扇、天花、墙面、家具台面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镜面材质如何通过反射来拓展空间感、增加光线。 通透与幻象: 分析玻璃所带来的通透、轻盈、纯净感,以及镜面材质如何创造视觉上的幻象和趣味性。 混凝土与微水泥: 特性与表现: 介绍混凝土的原始、粗犷、现代质感,以及其良好的承重性和可塑性。深入探讨微水泥的无缝、一体化、易于清洁等特性。 极简与工业风: 分析混凝土和微水泥在打造极简主义、工业风格空间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灰色调如何与其他色彩形成强烈对比。 创新应用: 探讨混凝土和微水泥在墙面、地面、台面、甚至家具上的创新应用,以及通过不同肌理和色彩处理来丰富其表现力。 织物与皮革: 种类与触感: 介绍棉、麻、丝、绒、毛呢、人造纤维等各种织物的质感、垂坠感、保温性。分析真皮、人造皮革的触感、耐磨性和视觉效果。 软装与点缀: 强调织物和皮革在窗帘、地毯、沙发、靠垫、床品等软装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带来温暖、舒适、奢华的空间感受。 色彩与图案: 探讨不同织物和皮革的色彩、图案、印花设计如何为空间注入个性和生命力。 复合材料与新型材料: 人造石、石塑地板、SPC地板: 介绍其耐磨、防水、易于安装、环保等优势,以及在厨卫、商业空间的应用。 竹材、藤编: 探讨其环保、可持续性、自然纹理,以及在田园、日式风格中的应用。 新型环保材料: 关注如回收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在室内设计中的新兴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呼应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金属复合板、装饰面板: 分析其轻质、防火、易于安装的特点,以及在现代商业空间和住宅中的应用。 第四章:设计策略——材质的逻辑与搭配 本章将从更深层次探讨材质选择的逻辑和搭配原则,帮助读者掌握系统性的设计方法。 空间定位与风格匹配: 明确空间功能: 分析不同功能空间对材质性能(如耐磨性、防水性、防火性、易清洁性)的要求。 风格解析: 深入剖析不同室内设计风格(如现代简约、北欧、工业、新中式、美式、法式等)的典型材质偏好和组合方式。 地域与文化: 探讨地域文化和气候对材质选择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材质来体现地域特色。 材质的对比与协调: 视觉对比: 分析如何通过对比材质的纹理(光滑vs粗糙)、色彩(深vs浅、暖vs冷)、光泽度(哑光vs高光)来增强空间层次和视觉焦点。 触觉对比: 探讨如何在空间中运用不同触感的材质,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材质的呼应与延续: 分析如何通过重复使用某种材质的纹理、色彩或质感,来建立空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光影与材质的互动: 光源对材质表现的影响: 探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色温、亮度)如何改变材质的色彩、纹理和质感。 材质对光影的反射与吸收: 分析不同材质对光线的反射率和吸收率,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点来调节空间亮度、营造氛围。 可持续性与环保考量: 可再生与回收材料: 重点介绍竹材、回收木材、再生塑料等可持续材质的应用。 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材料: 强调选择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环保涂料、胶粘剂和地板。 生命周期评估: 引导读者思考材料从生产、使用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成本控制与材料经济性: 性能与价格的权衡: 分析不同材质的性价比,以及如何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合理的选择。 长期维护成本: 考虑材料的耐用性、易于维护性,以及长期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案例研究——材质的实际应用与创新实践 本章将通过精选的国内外优秀室内设计案例,展示材质在不同空间类型和设计理念下的实际应用。 住宅空间: 分析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不同区域的材质选择与搭配,重点展示如何通过材质营造温馨、舒适、个性化的居住氛围。例如,某案例中如何巧妙运用木材、石材和织物,打造出既现代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 商业空间: 零售空间: 探讨材质如何影响顾客的购物体验,如精品店的奢华感、咖啡馆的温馨感、书店的静谧感。分析如何通过材质来传递品牌形象。 办公空间: 分析材质在营造专业、高效、舒适工作环境中的作用,如采用吸音材料、环保材料等。 餐饮空间: 探讨材质如何增强用餐的愉悦感和空间的情调,如利用木材、瓷砖、金属等营造不同的就餐氛围。 公共空间: 酒店大堂、会所、展厅等公共空间的材质选择,重点关注其耐久性、易维护性以及营造宏伟、雅致或创意的氛围。 创新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突破性材质应用或跨界融合的案例,深入剖析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和实践方法。例如,某艺术家工作室如何将工业材料与自然元素巧妙结合,或某科技公司办公室如何通过新型材料打造未来感空间。 结语: 材质,是构成空间肌理的血肉,是传递设计理念的灵魂。每一次对材质的选择,都蕴含着设计师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对美学的追求以及对使用者体验的关怀。《材质之美:室内材料设计与应用》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材质探索之旅。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材质、运用材质、创新材质的大门,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都能以更加敏锐的触觉和更具创意的思维,去发掘和创造属于“材质之美”的无限可能,让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