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者,建筑文化爱好者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意在从城市保护、文化留存、艺术传播的角度,为古城古建古文明的传承留下一份真实而有价值的纪录。
《中国X美的古城2》重点推介的是徽州古城、绩溪古城、寿县古城、泉州古城、福州古城五个东南经典古城。从古城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到居住形态、古建筑巡礼,以及古城维护、推广等角度进行梳理,将古城的相对完整性、有代表性地古建筑,以及古城的文化与艺术展示出来,对古城的保护、规划与市场运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内容简介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X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图书的出版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作者简介
黄滢,欧朋文化主编,专注于空间环境设计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热爱东方文化,大力推崇将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作品推向国际,构架起国际国内设计交流的桥梁。策划出版了《禅意东方》、《万有引力》、《宴遇东方》、《宴遇》、《简美》、《浪漫新古典》等系列畅销书,在设计界、地产界、设计院校赢得良好口碑。
内页插图
目录
徽州古城
历史变迁
古城特色
主要建筑与景观风貌
东谯楼(阳和门)
南谯楼
歙县城墙
徽州府衙
许国石坊
徽园
斗山街
太白楼
歙县博物馆
黄宾虹纪念馆
曹氏二宅
渔梁坝
徽商大宅院
保护规划
运营与开发
文化艺术与特产
绩溪古城
历史变迁
选址与格局
代表性建筑与人文景区
周氏宗祠
胡宗宪尚书府
太极湖村
紫园
文庙
保护规划
营销与宣传策略
文化艺术
寿县古城
历史变迁
古城格局与城墙
代表性建筑
报恩寺
奎光阁
孔庙
清真寺
泉州古城
历史变迁
风水与格局
建筑特色与景观细节
代表性建筑
开元寺
天后宫
泉州府文庙
通淮关岳庙
泉州少林寺
东岳行宫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
玄妙观
花桥慈济宫
真武庙
富美宫
泉州承天寺
泉州中山路
洛阳桥
五里桥
崇武古城
文化古韵及手工艺术
保护规划
福州古城
历史变迁
主要建筑
西禅寺
福州涌泉寺
福州定光寺
福州西湖公园
福州文庙
三坊七巷
建筑特色与景观细节
当地文化特色
保护规划
精彩书摘
古城特色
1. 牌坊之乡
歙县素有“牌坊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250 多座。如今这些古牌坊已成为立体的史书,诉说着古城的文化和历史,记录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喜怒哀乐。
2. 徽州民居徽州古称新安,毗邻江西、浙江,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古徽州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方便饮用、洗涤,又可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窄,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白墙灰瓦的房子,在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美观。徽居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徽州古民居建筑保留完整、风格统一、造型多样,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7 000 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 多处。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达15 种,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
……
前言/序言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珍惜文化传承,为小而美的城市喝彩
城市是一个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中心,在古代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中国历经数千年的更替变迁,各地的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建筑形制、经济结构与文化习俗等,极具个性魅力。而近三十年来,我国为快速发展经济,许多地区大规模、无规范、无节制的迁改建,忽视了对古城镇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尊重,不经意间拆除了许多历史建筑,毁损了无以计数的文物,同时建起了无数面貌单一,贫乏单调的居住区及新城镇。当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此前破坏的严重后果时,大地上已经消逝了数量惊人的古村、古镇及古城。近十几年来,一些地方又陆续做起了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区、古建筑的修复、重建及遗址保护等工作,并且着手抢救各地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的古建筑、古文明、古迹消逝了就消逝了,不可被取代,也很难再追得回来。
我们推出《中国最美的古城》一书的初衷,是从城市保护,文化留存,艺术传播的角度,为古城古建古文明的传承留下一份真实而有价值的纪录。在各地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景区管理公司、高校研究部门和设计公司的大力支持。也亲眼见证了许多古城开始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有计划的修护和有目标的修复和开发。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只要是科学、合理、有序地保护好传统的古城格局、古建筑、古文化,并改善当地的城市面貌、城市环境,我们都认为这是大大的好事,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些城区在改造完成之后,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环境面貌都有明显的改善,旅游人数上升,地块价值升值,居民生活条件都比从前更好,可以说是一举多赢的。
对此,我们一面赞赏一面加紧我们的工作,因为还有很多地区的古建筑亟待有效的保护,很多地方的古城修复、保护和复兴都需要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而且我们还需要记录下真实的古城原貌,而不全是经过现代加工处理过的古城形态。原始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真实地反映出那个年代地理历史条件下自然演变的成果,而不是受现代科技工艺强力干涉和变形加工过的效果。
《中国最美的古城》从古城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到居住形态、古建筑巡礼,以及古城维护、推广等角度进行梳理。我们优先选择报导的古城不一定是现代定义上的大都市,我们更看重古城保存的相对完整性,古建筑留存的代表性,以及历史风貌在一定区域内的延续和完好。古代的城池往往要修筑城墙、护城河(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是特例),所以古城规模不可能建得很大,他们在一个既定的区域内实现防御、行政、商贸、教育、居住、宗教、服务等多重功能。所以古城的规划是非常讲究的,大多是方形城池(依据地形变化而不规则的也有,方形是主流),城内以街道进行划分,多为十字形、井字形或多个十字形叠加,另外不论城池大小,一般在城池的中心部位都要设一座标志性楼阁,如钟楼、鼓楼、更楼、牌坊等,它不只是交通中心标志和景观,在战时也会成为指挥中心。每一个规制完整的古城里,一般都会有以下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衙署、军营、民居、府第、商业街、集市、书院、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如何进行布局,分布在什么位置,各占多少比例,采用哪种级别的规制都非常严格的规定。
研究每一座古城就是研读一个区域的历史故事、行政意志和居民需求,这是一项非常有趣而庞大的工程。最大的遗憾是许多古建筑都已经烟消云散,除了少数几个古城还算完整外,大多数古城只留下残缺的城墙,零落的街道和寥寥几座分散的古建筑,那些消散在历史尘烟中的古建筑带走了多少我们所不知的历史谜团。
古城古建筑的修复或复建在很多地方已经结束或正在展开中,尊重历史风貌和建筑本身形态进行的修复和改造我们真心点赞,大力颂扬。我们真正担心的却是那些不顾古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原貌特质,做出的不切实际和急功近利的、毁真造假的改造或扩建。有的地方为一座古寺建一条长达一千米的所谓景观大道,与建筑本身根本就不匹配;有的地方在山上的一座小庙下建一个超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浮躁而迫切的挤压古建筑的价值;更不要说那些简陋的仿古建筑占据原址充当景观的打肿脸充胖子行为;为了造景区搞商业开发,把古城原住民一股脑地迁出去……种种破坏性的建设,留下一堆文化垃圾的行为不一而足。尊重历史,珍惜古建,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士介入其中,小心翼翼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商业开发不只是盯在眼前的短期行为,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子孙后代保存下真正的文化遗产。
“城市的古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在这些古建筑身上,刻满了城市的沧桑变化、绘就了城市的行走轨迹、记录了城市的人文风貌。城市的古建筑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她有着鲜活的生命,可以从她身上听到岁月流逝的‘滴答’声、城市前行的脚步声、历史画册的翻阅声。”将静态建筑注入人文内涵,正是保护老城的意义所在。《中国最美的古城》一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中国最美的古城 2》是一部深度探寻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专题著作,旨在以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明古老而迷人的风采。本书并非对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朝代的宏观叙述,而是聚焦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韵味的古城。它们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更迭,沉淀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本书的编撰团队,由一批资深的文化学者、历史研究员、摄影师和旅行作家组成。他们深入祖国各地,足迹遍布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也穿梭于名声赫赫的旅游胜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发掘那些真正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古城,并以最真诚、最细腻的笔触,将它们的原貌与内在精神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特色: 《中国最美的古城 2》并非简单地罗列古城的名称和地理位置,而是力求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现每一座古城的魅力。其内容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 第一部分:溯源与新生——历史的脉络与今日的守望 千年风华: 这一部分将重点梳理每座古城的历史渊源。它会追溯古城的起源,讲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探讨其成为重要节点的原因。例如,一座边塞古城,可能在抵御外敌、维护边疆稳定方面功勋卓著;一座商业古城,则可能因丝绸之路上的繁荣而名噪一时;一座文化古城,则可能诞生了无数文人墨客,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流派。我们力求从史料中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让读者了解古城“为何而生”、“如何发展”以及“为何成为今天的模样”。 时代印记: 古城的建筑风格、城市布局、防御体系等,都深深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烙印。本部分将详细解读这些建筑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工艺技术。例如,唐朝古城的恢弘大气,宋朝古城的精巧细致,明清古城的坚固雄伟,都会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我们还会关注那些历经战火洗礼,却依然顽强屹立的城墙、城门、角楼,以及它们所诉说的传奇故事。 今日新生: 历史的传承并非意味着故步自封,古城在当代同样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本部分将介绍古城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我们将关注那些致力于修复古建筑的匠人,那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的居民,以及那些通过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又努力 preserving 古城韵味的实践者。这部分内容,将展现古城在时光流转中的坚韧与活力。 第二部分:风物与人文——生活的气息与精神的传承 古韵遗存: 古城不仅是宏伟的建筑群,更是鲜活的生活空间。本部分将深入描绘古城内的街巷、民居、寺庙、会馆等细节。我们将从建筑的材料、工艺、装饰等方面,展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例如,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雕梁画栋的传统民居,飞檐翘角的古老寺庙,都将通过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还会特别关注那些保留着完整格局的古街区,它们如同时光的隧道,引领读者走进过去的市井生活。 乡音乡情: 任何一座古城,都离不开其孕育的独特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本部分将探访古城内的居民,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传统技艺、节庆活动以及口头文学。我们将捕捉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谣、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以及在古城中流传的传奇轶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是古城最真实的温度和最动人的灵魂。 舌尖上的记忆: 美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城的美食同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地方的特色。本部分将介绍古城内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味道的独特之处,都将进行详尽的描述。我们还会探讨这些美食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留和创新。 第三部分:风光与意境——自然的融合与审美的升华 山水之间: 许多古城依山傍水而建,自然环境与其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风光。本部分将展现古城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我们将描绘古城坐落的山峦、河流、湖泊、田野,以及这些自然景观如何为古城增添灵气和意境。例如,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城,其层层叠叠的建筑仿佛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壮丽的画卷;一座临水而建的古城,其倒影在水中摇曳,又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光影流转: 摄影师的镜头,将捕捉古城在不同时节、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独特美感。清晨的薄雾笼罩,午后的阳光洒满,傍晚的余晖映照,或是夜晚的星空点缀,都将赋予古城不同的生命力。本书中的摄影作品,力求传达出古城穿越时空的宁静、沧桑与韵味,让读者感受到“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意境之美: 本部分将尝试从更深层次,解读古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境。这种意境,可能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可能体现在“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也可能体现在“静谧致远”的精神追求。我们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对古城的建筑布局、园林设计、甚至是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解读,让读者在欣赏古城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最美的古城 2》的出版,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老文明的记录与呈现,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呼唤。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城镇正面临着被遗忘或破坏的风险。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古城的深度挖掘和精美呈现,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价值,感受它们的魅力,并共同为它们的传承贡献力量。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热爱旅行,希望深度体验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旅行者。 对建筑、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有所了解或感兴趣的研究者、爱好者。 希望通过阅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普通读者。 《中国最美的古城 2》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您将看到中国古老文明的辉煌,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与古老的城池对话,与历史的灵魂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