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51018-2014 [Code for desig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51018-2014 [Code for desig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编
图书标签:
  • 水土保持
  • 工程设计
  • 规范
  • GB51018-2014
  • 土壤侵蚀
  • 水土流失
  • 工程措施
  • 生态保护
  • 水利工程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68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700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89号公告发布,自2015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5、12.2.2 (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梯田、淤地坝、拦沙坝、塘坝、滚水坝、沟道滩岸防护、坡面截排水、引洪漫地、引水拦沙造地、支毛沟治理、小型蓄水工程、农业耕作、防风固沙、林草工程、封育工程,以及生产建设项目中的弃渣拦挡、土地整治、截排水、小型蓄水工程、防风固沙、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设计。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基本规定
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

5 工程级别划分和设计标准
6 梯田工程
7 淤地坝工程

8 拦沙坝工程

9 塘坝和滚水坝工程

10 沟道滩岸防护工程
11 坡面截排水工程

12 弃渣场及拦挡工程

13 土地整治工程

14 支毛沟治理工程
15 小型蓄水工程

16 农业耕作措施

17 固沙工程

18 林草工程

19 封育工程
附录A 水文计算
附录B 稳定计算
附录C 工程扰动土地主要适宜树(草)种表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1 总 则
2 术 语
3 基本规定
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

5 工程级别划分和设计标准
6 梯田工程
7 淤地坝工程

8 拦沙坝工程

9 塘坝和滚水坝工程

10 沟道滩岸防护工程
11 坡面截排水工程

12 弃渣场及拦挡工程

13 土地整治工程

14 支毛沟治理工程
15 小型蓄水工程

16 农业耕作措施

17 固沙工程

18 林草工程

19 封育工程
附录A 水文计算
附录B 稳定计算
附录C 工程扰动土地主要适宜树(草)种表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引言 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旨在系统梳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实践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参考书籍。本书并非对某一项具体规范的解读,而是着眼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本身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技术方法与实践经验,以期提升从业者的整体设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科学基础 本章将深入探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所依赖的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将从水土流失的发生机理入手,详细阐述降雨、地形、土壤性质、植被覆盖等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导致土壤的剥蚀和迁移。这包括对不同类型水力侵蚀(如溅蚀、片蚀、沟蚀、河岸侵蚀)过程的机理分析,以及风蚀、重力侵蚀等其他侵蚀类型的作用机制。 其次,我们将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密切相关的土壤学和水文学基础知识。在土壤学方面,将探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侵蚀过程的影响,例如土壤的结构、质地、有机质含量、渗透性等。在水文学方面,将重点关注降雨径流的形成、演进过程,包括产流模型、汇流计算,以及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为工程设计的规模和类型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生态学原理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植被是天然的水土保持屏障,我们将分析不同植被类型(草、灌、木)对减缓降雨侵蚀、增加土壤渗透性、稳定边坡的作用机理。同时,也将探讨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如何通过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本章将聚焦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核心原则和常用方法。我们将阐述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应遵循的总体原则,例如“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等,并分析这些原则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在设计方法方面,本章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法。这包括: 调查与评价方法: 如何通过野外调查、遥感影像、GIS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程度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评价,为后续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模型应用: 介绍常用的水土流失模型(如USLE/RUSLE、WEPP等)在预测水土流失量、评价不同治理措施效果中的应用。 方案选择与优化: 讲解如何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工程目标、技术经济条件等,选择最适宜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组合,并进行方案的优化设计。 此外,本章还将重点探讨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 坡面径流控制技术: 如等高耕作、等高种植、水平沟、集雨沟、排水沟等的设计与应用。 坡面防护技术: 如挡土墙、截排水沟、护脚护坡工程、植被护坡等的设计原理与施工要点。 沟道侵蚀治理技术: 如谷坊、拦沙坝、蓄水坝、排水工程等的设计参数与结构形式。 滑坡、崩塌防治技术: 针对不稳定斜坡的勘察、评价以及工程加固措施。 土地整理与修复技术: 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恢复土壤生产能力。 第三章 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类型与技术要点 本章将详细介绍水土保持工程的几种主要类型,并深入解析各类工程的技术要点和设计考量。 坡面工程: 梯田工程: 详细介绍梯田的设计要求(坡度、宽度、排水)、修筑技术(土地平整、埂坎设置、排水系统)、及其对减缓坡面侵蚀的作用。 等高耕作与种植: 探讨等高耕作在缓坡区的应用,以及等高种植(如等高水平沟、水平带)的结构形式、尺寸确定和排水设计。 坡面径流管理设施: 详细介绍截水沟、排水沟、集水坑的设计流量、过流能力、坡降、边坡稳定等。 沟道侵蚀治理工程: 谷坊与拦沙坝: 阐述其在拦截泥沙、减缓沟道下切、稳定沟床的作用,以及设计中的结构形式(浆砌石、混凝土)、尺寸确定(容积、过流能力)、泄流消能措施。 蓄水工程: 讨论小型蓄水工程在改善农田灌溉、补充地下水、以及控制洪水径流中的作用,设计时需考虑库容、坝体稳定、溢洪设施。 沟岸防护工程: 针对沟道两侧边坡的侵蚀,介绍浆砌石护坡、植被护坡、柔性防护等措施的设计要点。 稳定性边坡工程: 滑坡与崩塌的监测与预警: 介绍常用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边坡支挡与加固: 详细阐述挡土墙、锚杆、土钉墙、桩基等结构的设计原理、受力分析、材料选择。 边坡绿化与生态修复: 介绍植物在稳定边坡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的适应性选择和种植技术。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探讨将坡面、沟道、稳定性边坡等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域治理体系。 第四章 水土保持工程的材料与施工 本章将关注水土保持工程的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 常用材料: 详细介绍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如石料、砂、水泥、钢筋、土工合成材料等的性能、规格、选择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施工技术: 土方工程: 场地平整、开挖、填筑、压实等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要点。 砌石工程: 浆砌石挡土墙、谷坊、拦沙坝的砌筑方法、砂浆配比、勾缝处理等。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的配制、浇筑、养护等技术要求。 植被工程: 土地准备、植物选择、播种、栽植、抚育等环节。 工程质量控制: 介绍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过程监控、竣工验收等,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第五章 水土保持工程的监测与效果评价 本章将探讨水土保持工程的后期管理和效果评估。 工程监测: 介绍水土保持工程建成后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如水土流失监测、工程结构监测、植被生长监测、水文参数监测等),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 效果评价: 探讨如何根据监测数据和工程目标,对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这包括评价工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减蚀、保土、改善生态环境等目标,并分析工程的效益。 后期管护: 强调水土保持工程的长期有效性离不开科学的后期管护,将介绍管护的内容、责任主体、以及管护机制的建立。 第六章 水土保持工程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本章将简要介绍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紧密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虽然本书不侧重于某一项具体规范的解读,但了解国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宏观政策导向、法律保障以及技术标准框架,对于进行合规、高效的设计至关重要。将概述国家关于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审批、责任划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核心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会提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指南在工程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结语 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本书《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力求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展现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全貌。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水土保持工程领域从业者的宝贵财富,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名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51018-2014》的工具书,我原本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化的工程设计方法论,尤其是在应对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案上。然而,阅读体验与我的预期产生了不小的偏差。首先,规范的结构组织略显陈旧,章节间的逻辑推进有时显得生硬,缺乏现代工程标准所应有的那种流畅的知识体系构建。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不同条文之间建立联系,去理解为什么某些参数会以那样的方式被界定,但规范本身提供的背景解释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更多是“规定了做什么”,而非“为什么这样做”。对于初次接触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人来说,这种‘黑箱’式的规定无疑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关于坡面防护材料选择的章节中,不同材料的适用条件和长期耐久性的对比分析深度不足,让我感觉像是在查阅一本过时的手册,而不是一本指导未来实践的权威指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于大量工程实例数据和环境模拟分析得出的优化选择路径,而非仅仅是基于传统经验的罗列。这种对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平衡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其作为一本设计规范的实用价值。

评分

从标准的维护和更新频率来看,作为2014年发布的标准,它在数字化和信息集成方面的考虑也显得过时。在如今BIM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日益成为主流的工程设计流程中,一本设计规范如果不能提供易于数据化、模型化的接口描述,其效率优势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规范,不仅仅是PDF或印刷版的文字集合,而是能够集成到主流设计软件接口中的结构化数据。例如,关于表格数据的定义,如果能明确其数据结构,就能方便我们在进行参数输入和自动校核时调用。目前,规范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本质上要求设计人员进行繁琐的手动转录和计算,这不仅容易出错,也极大地拖慢了现代设计流程的效率。对于一个旨在规范国家工程实践的准则而言,缺乏对未来工作方式的预见性,使其在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其生命力和指导意义的保质期也随之缩短。这本规范更像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固化,而不是一个动态的、可进化的设计工具箱。

评分

作为一名需要经常进行跨部门沟通和项目汇报的技术人员,我对规范在表达清晰度和术语统一性方面的要求极高。遗憾的是,在研读《GB51018-2014》的过程中,我发现其语言风格有时显得冗长且晦涩,某些关键概念的定义不够精准,这为实际操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专业术语的使用在不同章节之间似乎存在轻微的不一致性,这在要求高度精确性的工程设计领域是致命的。比如,对“临界流速”和“设计流速”的界定,虽然有给出具体数值,但缺乏对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下进行动态调整的指导性原则。这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很容易陷入对规范条文的机械式套用,而非基于工程现场的精准判断。这种模糊性迫使我们在每一个设计环节都必须增加额外的风险评估和论证工作,变相增加了项目的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一份优秀的规范应当是设计师和审批者之间最直接、最无歧义的沟通桥梁,而这本规范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让人感到一丝失望,它更像是一份法律文书的草稿,而非精炼的技术指南。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本规范在体现前沿生态工程理念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当今的水土保持设计越来越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干预的痕迹,并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然而,我在这本14年发布的规范中,更多嗅到了传统“重硬化、轻生态”的痕迹。设计参数的设定似乎更倾向于用工程措施的强度来对抗侵蚀,而不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配置来实现长效稳定。例如,在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章节里,关于生态沟渠和植被恢复的论述篇幅相对较小,且具体的技术指标缺乏创新性。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生物工程技术、海绵城市理念在水保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和设计要求,比如如何利用特定植物群落的根系结构来优化土壤持水性,或者如何设计出更符合水文规律的生态缓冲带。目前的规范似乎未能跟上全球水土保持领域向绿色、低影响开发模式转型的步伐,使得这份国家标准在指导面向未来的、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和保守。

评分

我尝试将这本规范应用于一个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项目设计中,结果发现其对区域差异性的考虑存在明显的短板。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受制于当地的土壤特性、降雨强度和蒸发量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不同地域的要求应当有显著的区别。然而,规范中提供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模型,似乎更偏向于某一类典型的地理环境,缺乏足够的弹性来应对极端的地域条件。例如,在关于浆砌石护坡的抗冲刷设计部分,其提供的经验系数似乎未能充分考虑极端冻融循环对粘合剂强度的长期影响,而在我所处的寒冷山区,这恰恰是影响工程寿命的关键因素。如果规范能够提供一套更具层次性的参数调整框架——比如,根据年平均温差或土壤有机质含量设定调整因子——那么它的适用性将大大提高。目前的状态是,你必须在设计说明中花费大量篇幅去论证你为什么偏离了规范的某个通用值,这使得设计工作的灵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反映出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可能未能充分吸纳来自中国不同气候带的实战经验。

评分

专业书

评分

还不错,物流超快,用起比较满意。

评分

发货速度真快是京东的特色。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挺好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物流超快,用起比较满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质量不错,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