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 [Field-practice Handbook for Mountain Botany in Beijing]

北京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 [Field-practice Handbook for Mountain Botany in Beij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全儒,邵小明,张志翔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野外实习
  • 北京
  • 山地植物
  • 生物学
  • 教材
  • 首都高校
  • 植物地理
  • 生态学
  • 植物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99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82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
外文名称:Field-practice Handbook for Mountain Botany in Beij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是为北京地区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而编写的指导用书。全书共分为6个章节,内容包含: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组织实施和管理、安全防护常识和实习地点情况简介;各个植物类群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植物的野外观察方法和手段;实习地点常见藻类植物、大型真菌和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与常见种类鉴别;从基本因子的调查到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调查与分析;开展小专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北京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还配有数字课程,内容包含北京地区实习基地简介、维管植物检索表、植物拉丁文发音教程和野外安全知识自测等,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北京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强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可供首都各高校相关植物学专业野外实习使用,也可作为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野外实习的教材或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实习的基本知识与准备工作
1.1 实习目的与要求
1.1.1 实习目的
1.1.2 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1.2 预查与业务准备
1.2.1 实习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1.2.2 预查
1.2.3 常用工具和仪器设备
1.3 实习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1.3.1 实习动员
1.3.2 实习安排
1.3.3 实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4 安全防护常识
1.4.1 擦伤
1.4.2 扭伤
1.4.3 出血
1.4.4 骨折
1.4.5 毒蛇咬伤
1.4.6 蜂类蜇伤
1.4.7 中暑
1.4.8 晕车
1.4.9 迷路
1.4.10 雷击
1.4.11 溺水
1.4.12 食物中毒
1.5 实习基地自然环境概况
1.5.1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简介
1.5.2 松山自然保护区简介

2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
2.1 植物标本的采集
2.1.1 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
2.1.2 孢子植物标本的采集
2.2 植物标本的整理和制作
2.2.1 植物标本(腊叶标本)的整理和压制
2.2.2 标本的消毒
2.2.3 腊叶标本的制作
2.2.4 特殊植物标本的处理
2.2.5 孢子植物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2.3 植物的鉴定

3 植物的野外观察
3.1 被子植物的详细观察过程
3.2 被子植物的重点观察
3.2.1 植物的花和果实
3.2.2 叶的特征
3.2.3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3.3 被子植物花的解剖观察

4 植物的主要类群与常见种类鉴别
4.1 藻类植物
4.1.1 实习地区藻类植物的主要门类及其鉴别特征
4.1.2 常见种类的识别
4.2 大型真菌和地衣
4.2.1 大型真菌
4.2.2 地衣
……
5 植物生态考察
6 小专题研究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或机构名称]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ISBN: [此处填写ISBN号] --- 丛书系列定位与背景 本专著隶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态学前沿研究丛书”系列,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全球范围内具有极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本书聚焦于热带雨林这一地球上物种密度最高的生物群落,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遥感技术与田野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层次的热带雨林生态学研究框架。与侧重于温带或高山特定植被类型的区域性实践手册不同,本书强调的是跨尺度的理论建构、复杂的系统关系以及全球尺度的保护紧迫性。 内容概述与结构解析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旨在全面覆盖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生态学到应用保护学的热带雨林研究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热带雨林的界定、分类与时空演化(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Biogeography)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热带雨林的严格定义,区分了不同气候带和地理区域下的雨林类型(如低地雨林、山地云雾林、季相雨林等)。重点探讨了地质历史时期(如新生代气候波动)对现今雨林格局的塑造作用,尤其侧重于“物种中心”的形成机制和物种扩散历史。内容涵盖了生物地理学理论(如中介说、物种-面积关系)在热带雨林尺度上的应用与修正。 关键主题: 气候驱动的群落演替;热带雨林生态地理区划;历史生物地理学模型在雨林中的拟合度检验。 第二部分:群落结构、物种相互作用与生物计量学(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这是本书的核心理论基础部分。它详细解析了热带雨林群落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包括垂直分层(林冠层、林下层、地表层)的生物物理机制。深入分析了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特别是传粉网络、种子传播网络中的模块化结构和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的识别方法。生物计量学章节侧重于生物量估算、碳储量测定以及异速生长函数在热带大树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主题: 林冠层生物物理过程;互利共生网络的鲁棒性分析;非随机性物种关联模型;基于激光雷达(LiDAR)的垂直结构量化方法。 第三部分:养分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Nutrient Cycling and Biogeochemistry) 热带雨林普遍面临土壤贫瘠的挑战,但其高效的养分循环机制是维持高初级生产力的关键。本部分详细探讨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微生物群落的酶活性,以及氮、磷、钾在生态系统内部的截留与再利用过程。特别引入了对根际微生物组的深度研究,阐明了菌根真菌在稀有元素获取中的核心作用。与温带森林地表凋落物积累模式有显著区别,本书重点分析了热带雨林中养分快速周转的驱动力。 关键主题: 土壤酶活性测定标准;有机质矿化速率的温度敏感性;大气沉降对养分输入的贡献度分析;养分淋溶与流失的阈值研究。 第四部分:热带雨林的生态生理与环境响应(Eco-Phys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本部分关注个体层面和种群层面的生理适应策略。内容包括:热带植物如何应对高湿度、高光照、高竞争环境下的水分平衡、光合作用效率的饱和点与抑制现象。着重探讨了气候变化(如干旱频率增加、气温升高)对树木生理极限的影响,特别关注了临界干旱阈值的研究方法和树木的“死亡率响应”。 关键主题: 茎流与冠层截留对水分平衡的影响;不同光照梯度下叶片光合色素的调整;水分亏缺下的木质部导水率变化。 第五部分:扰动生态学与动态变化(Disturbance Ecology and Dynamics) 热带雨林并非一成不变的系统。本章分析了自然(如风暴、火灾)和人为(如皆伐、碎片化)扰动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恢复力(Resilience)和替代性稳定状态(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针对森林碎片化问题,本书提供了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连通性分析模型,用以评估廊道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主题: 碎片化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次生演替群落的早期物种替代模式;大型风暴对森林冠层动态的长期影响评估。 第六部分:保护生物学、可持续利用与政策实践(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基于前述的生态学数据,本书提出了热带雨林保护的科学策略。涵盖了濒危物种的种群遗传学保护、栖息地保护优先区的划定原则(基于热点理论与未被充分代表的区域)。讨论了可持续森林管理(SFM)的案例研究,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雨林保护和地方社区参与方面的政策差异与成效。 关键主题: 栖息地连通性对遗传流动的意义;REDD+机制在热带雨林中的实施挑战;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方法。 ---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叙事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它不是针对特定区域(如北京某特定山体)的物种名录或野外操作指南,而是构建了一个理解全球热带雨林复杂性的理论框架。它着重于理论模型、全球生物地理学、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解析,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生态学和生物统计学基础。本书的数据来源广泛,结合了地面调查、同位素示踪、遥感影像分析等前沿技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雨林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系统且深入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北京山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材》的封面设计充满了质朴而厚重的气息,那种油墨的淡淡气味仿佛隔着书页都能闻到,让人立刻联想到在山间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空气中,手持工具细致观察的场景。我记得上次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于一片陌生的植被群落时,悄悄递过来的一份精准指引。书中的插图和手绘图,虽然不是那种极致华丽的彩色印刷,但线条的准确度和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捕捉,却远胜过许多高清照片,因为它们提炼了最核心的鉴别要素,直指植物分类学的要害。我尤其欣赏它在野外记录方法上的详尽阐述,从如何选择合适的记录点,到采集和保存样本的每一个细微步骤,都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植物学实践的新手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看到什么”,更是“如何科学地记录下所见”,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记住几个拉丁学名来得重要和长远。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手册中穿插的一些观察心得和方法论的探讨,它们并非硬性的规范要求,而更像是前辈在笔记中留下的只言片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深沉的热爱与尊重。比如,关于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花丝和花药的微小结构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描述“如何操作”,而是阐述了“为什么这个角度的光线和视野最有利于观察到某某特征”,这种对操作“原理”的阐释,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而变成了一种主动探索的科学活动。整本书散发出的气场是沉稳而可靠的,它不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科学,而是用精准的术语和详实的数据构建起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连接着课堂理论与真实的北京山地生态系统。每当我准备进行一次新的植物考察前,翻开这本手册,总能找到新的启发点,仿佛每次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上次遗漏的观察角度或记录技巧,这种持续的价值输出,才是其作为优秀野外教材的真正体现。

评分

这本手册的编排逻辑,简直就是为“行动派”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它没有将理论知识冗长地堆砌在前面,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实用的“任务导向”结构。你今天要去识别的是裸子植物,翻开对应章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关键的识别特征对比图,而不是一大段关于裸子植物演化史的铺垫。这种设计极大地节省了宝贵的野外时间。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那些“陷阱”提醒,比如某些形态相似的物种在叶缘或花药上的微小差异,如果经验不足很容易混淆,手册里会用加粗字体特别标注出来,这种对新手可能犯错点的精准预判,体现了编撰者对教学实践的深刻理解。它不惧怕暴露这些“难点”,反而坦诚地将它们摆在台面上,引导我们去主动寻找并确认这些关键的鉴别依据。这与其说是本教材,不如说是一份充满经验智慧的野外“作战地图”,让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时,心中多了一份笃定。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手册的设计语言是极简且功能至上的,完全抛弃了花哨的装饰,聚焦于信息的传递效率。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即便是沾染上一点点露水或泥点,也不会立刻变得过于松散或难以翻阅,这种对耐用性的考量,深知野外工作环境的严酷。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植物属级检索表中,作者采用了多层级的二歧式检索结构,但他们巧妙地通过缩进和符号的运用,使得层级关系非常清晰,即使在光线不佳的林下,也能快速定位到下一层级的特征。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学名更新或分类群变动频繁的类群,手册在页眉或页脚做了及时的标注,虽然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实时更新,但这种对学术变动的关注,保证了手册的科学生命力不会过快衰减。这表明编者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长期实用性”纳入了重要的考量范畴。

评分

说实话,初次拿到这本手册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凑合着用”的心态,毕竟野外实习教材嘛,无非就是一些基础的分类检索表和常见物种的简要描述。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对北京特有的一些高山或次生林植被的介绍,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深度和地方特色。它并没有止步于全国性的通用描述,而是聚焦于京郊山区的微气候、土壤类型如何影响特定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这种地域性的专业分析,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异质性至关重要。例如,它对于燕山山脉不同海拔梯度的优势种群变迁,有着非常细腻的笔触,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将地理信息与植物生态学紧密地编织在一起。阅读其中关于物种多样性评估和群落结构分析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着作者的思路,在密林中穿行,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环境压力和生物适应之间的复杂博弈。它成功地将理论知识“接地气”了,让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找到了落脚点,极大地提升了野外考察的效率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