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

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泽新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光学
  • 光学设计
  • 光系统
  • 镜头设计
  • 非球面
  • 衍射光学
  • 照明设计
  • 光学工程
  • 光学仪器
  • 光线追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4781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935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光学不仅成为信息科学中的信息载体和主角之一,而且融合了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技术,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本书系统阐述了光学设计理论以及光学部件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大量的设计实例。全书共分4部分10章,内容包括:光学设计概述,初级像差理论、像差校正与像质评价,代数法求解光学部件初始结构,典型光学部件设计,典型光学系统设计,变焦距(变倍)光学系统设计,激光光学系统设计,光纤光学系统设计,光学设计CAD软件应用基础,以及光学零件与光学制图。在第3版中,嵌入了作者近几年最新科研成果的设计实例,删除了一些不太常用的光学设计内容,并采用了最新版光学设计软件。

作者简介

萧泽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广西金工研究会副理事长,《光学与光电技术》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光学工程、精密机械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光学系统设计、光机电一体化、光电仪器智能化、工业在线检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主持或主研的项目,有20多项成果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多次获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和广西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70多篇,被EI、ISTP收录近30篇,独著和主编著作4部,获准专利5项。

目录

目 录
第1部分 光学系统设计基础
第1章 光学设计概述 (2)
1.1 现代光学仪器对光学系统设计的要求 (2)
1.1.1 仪器对光学系统性能与质量的要求 (2)
1.1.2 光学系统对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 (2)
1.1.3 光学系统设计的经济性 (3)
1.2 光学系统设计概述 (4)
1.2.1 光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4)
1.2.2 光学系统总体设计 (4)
1.2.3 光学系统的具体设计 (4)
第2章 初级像差理论、像差校正与像质评价 (7)
2.1 概述 (7)
2.2 几何像差 (7)
2.2.1 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 (7)
2.2.2 彗差(coma;comatic aberration) (9)
2.2.3 像散与像场弯曲 (10)
2.2.4 畸变(distortion) (12)
2.2.5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14)
2.3 薄透镜的初级像差理论 (16)
2.3.1 薄透镜的初级像差普遍公式 (16)
2.3.2 由薄透镜初级像差普遍公式引出的重要结论 (17)
2.3.3 规化条件下的双胶合透镜组的色差 (19)
2.4 反射光学系统和平面光学系统的像差理论 (19)
2.4.1 平面反射镜的像差 (19)
2.4.2 球面反射镜的像差 (20)
2.4.3 棱镜或平面平行板的像差 (21)
2.4.4 场镜的像差 (23)
2.5 厚透镜初级像差 (24)
2.5.1 厚透镜焦距的求法 (24)
2.5.2 利用弯月形厚透镜消场曲SⅣ (24)
2.5.3 分析消场曲的弯月形厚透镜的其余像差SI、SII、SIII、S1C (26)
2.5.4 远双分离正负薄透镜组消场曲 (26)
2.5.5 用同心不晕弯月形厚透镜消除球差、彗差及场曲 (27)
2.5.6 用弯月形厚透镜消除轴上点色差 (27)
2.5.7 鼓形透镜(双凸厚透镜) (27)
2.6 全对称光学部件的像差 (29)
2.7 像差校正和平衡方法 (31)
2.7.1 引言 (31)
2.7.2 像差校正方法 (31)
2.7.3 像差校正的一些设计技巧 (32)
2.8 光学系统像质评价 (33)
2.8.1 几何像差公差――像差容限 (34)
2.8.2 波像差、瑞利准则和中心亮斑所占能量 (35)
2.8.3 点列图和能量集中度评价 (36)
2.8.4 分辨率检验和星点检验 (37)
2.8.5 光学传递函数 (39)

第2部分 光学部件与系统设计
第3章 代数法求解光学部件初始结构 (46)
3.1 概述 (46)
3.2 单片薄透镜初始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46)
3.2.1 基于PW法的单片透镜的结构设计和计算 (46)
3.2.2 单片透镜初始结构的简易设计 (51)
3.3 双胶薄透镜初始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52)
3.3.1 双胶薄透镜物在无限远时的P∞、W∞与结构参数的关系 (52)
3.3.2 对P∞、W∞基本关系的分析 (53)
3.3.3 基于Shannon法的双胶合透镜的设计和计算 (58)
3.4 两组双胶物镜初始结构的设计 (62)
3.4.1 选型 (62)
3.4.2 方案选择 (62)
3.5 小气隙双分透镜 (63)
3.5.1 双胶合组变小气隙双分透镜的目的 (63)
3.5.2 小气隙双分透镜能减小高级球差 (63)
3.6 齐明弯月形透镜结构参数求解 (64)
3.6.1 显微物镜齐明弯月前组 (64)
3.6.2 聚透镜第一片齐明透镜 (66)
3.6.3 设计实例:同心不晕透镜初始结构的设计计算 (66)
第4章 典型光学部件设计 (68)
4.1 望远物镜设计 (68)
4.1.1 望远物镜光学特性与结构类型 (68)
4.1.2 双胶合、双分离物镜设计 (70)
4.1.3 摄远物镜设计 (72)
4.2 显微物镜设计 (74)
4.2.1 显微物镜概述 (74)
4.2.2 显微物镜的光学特性 (74)
4.2.3 显微物镜结构的基本类型 (77)
4.2.4 设计显微物镜时应校正的像差 (80)
4.2.5 消色差显微物镜设计 (81)
4.2.6 长工作距离平场显微物镜设计 (82)
4.2.7 复消色差光路追迹机理与平场复消色差显微物镜设计 (86)
4.2.8 平场半复消色差显微物镜设计 (95)
4.3 目镜设计 (102)
4.3.1 目镜的光学特性与结构类型 (102)
4.3.2 目镜设计要点 (104)
4.3.3 普通目镜设计 (105)
4.3.4 借助价值工程(VE)优化广角目镜设计 (108)
4.3.5 显微摄影光学系统及摄影目镜设计 (109)
4.4 照相物镜设计 (113)
4.4.1 照相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结构形式 (113)
4.4.2 照相物镜设计的一般方法 (120)
4.4.3 照相机标准镜头设计 (121)
4.5 投影物镜设计 (124)
4.5.1 投影物镜光学特性 (124)
4.5.2 投影物镜结构形式以及对像质的要求 (125)
4.5.3 投影仪物镜设计 (126)
4.5.4 电影放映物镜设计 (128)
4.6 CCD图像传感器成像物镜设计 (129)
4.6.1 CCD成像物镜的光学性能和设计要点 (129)
4.6.2 显微电视CCD摄录接口的设计 (130)
4.6.3 高清CCTV成像物镜设计 (131)
4.7 远心物镜设计 (139)
4.7.1 远心光学系统概述 (139)
4.7.2 远心物镜的简易设计――光阑位置的一维优化 (140)
4.7.3 设计实例:生物显微镜多功能光电质检仪远心物镜设计 (142)
第5章 典型光学系统设计 (146)
5.1 概述 (146)
5.2 普通生物显微镜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146)
5.2.1 显微镜成像简述 (146)
5.2.2 显微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要求 (147)
5.2.3 显微光学系统设计的标准化 (147)
5.2.4 显微光学系统设计要点 (148)
5.2.5 设计实例:设计?max?1 600×生物显微镜光学系统 (149)
5.3 无限远像距光学系统设计 (156)
5.3.1 概述 (156)
5.3.2 无限远像距光学系统设计要点 (158)
5.3.3 设计实例:设计?max?320×特种显微镜无限远像距光学系统 (160)
5.4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162)
5.4.1 概述 (162)
5.4.2 照明系统及其分类 (164)
5.4.3 照明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167)
5.4.4 聚光镜光学设计 (169)
5.4.5 环形透镜暗场落射照明系统设计 (174)
5.4.6 照明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78)
5.5 医用光学仪器光学系统设计 (183)
5.5.1 眼底电视光学系统设计 (183)
5.5.2 基于窄带滤光片的生化分析仪光学系统设计 (187)
5.6 机器视觉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192)
5.6.1 机器视觉系统概述 (192)
5.6.2 机器视觉光电检测原理及光学系统初步设计 (193)
5.6.3 设计实例:大视场高分辨率机器视觉摄录物镜的设计 (195)
5.7 二次平行光路望远光电成像系统的设计 (199)
5.7.1 望远二次平行光路系统光学原理 (199)
5.7.2 设计实例:标清望远光电成像系统设计 (202)
第6章 变焦距(变倍)光学系统设计 (205)
6.1 变焦距(变倍)光学系统原理 (205)
6.2 变焦距物镜 (206)
6.3 连续变倍显微光学系统设计 (208)
6.3.1 连续变倍显微光学系统的类型 (208)
6.3.2 典型的连续变倍显微镜 (209)
6.3.3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物镜的设计 (211)
6.3.4 设计实例: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光学系统的设计 (214)
6.3.5 设计实例:0.47×~4.7×大变倍比连续变倍显微物镜的设计 (217)


第3部分 现代光学系统设计
第7章 激光光学系统设计 (222)
7.1 激光光学系统设计基础 (222)
7.1.1 概述 (222)
7.1.2 设计基础知识 (222)
7.1.3 激光光学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225)
7.1.4 通光孔径的选择 (226)
7.1.5 聚焦高斯光束的焦点位移 (228)
7.1.6 设计注意事项 (229)
7.2 高斯光束会聚系统设计 (229)
7.2.1 激光聚光光学系统设计思想与实例 (229)
7.2.2 李斯特显微物镜激光会聚系统 (230)
7.3 高斯光束准直扩束系统设计 (231)
7.3.1 激光准直扩束系统设计 (231)
7.3.2 半导体激光器准直系统设计 (234)
第8章 光纤光学系统设计 (236)
8.1 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直接耦合设计 (236)
8.1.1 概述 (236)
8.1.2 直接耦合光纤端面结构形式及其效率 (237)
8.1.3 尖锥端光纤耦合理论模型 (238)
8.2 微光学元件扩束耦合系统设计 (240)
8.3 光纤-透镜耦合激光会聚系统设计 (245)
8.4 光天线-光纤耦合系统设计 (247)
8.4.1 自由空间光通信接收系统前端概述 (247)
8.4.2 对光天线设计的要求与设计理念 (247)
8.4.3 光天线设计 (248)
8.4.4 设计实例 (251)

第4部分 光学设计实务
第9章 光学设计CAD软件应用基础 (254)
9.1 国内外光学CAD软件概述 (254)
9.1.1 光学设计CAD软件的发展历史 (254)
9.1.2 几种有代表性的光学CAD软件简介 (254)
9.2 OSLO简介 (255)
9.2.1 OSLO的版本 (255)
9.2.2 OSLO的基本概念 (256)
9.3 OSLO LT6.1用户界面 (256)
9.3.1 主窗口 (257)
9.3.2 工具条 (257)
9.3.3 面数据编辑表 (259)
9.3.4 图形窗口 (263)
9.3.5 文本窗口 (264)
9.3.6 文件(File)菜单 (265)
9.3.7 透镜(Lens)菜单 (266)
9.3.8 评价(Evaluate)菜单 (267)
9.3.9 优化(Optimize)菜单 (268)
9.3.10 公差(Tolerance)菜单 (268)
9.3.11 光源(Source)菜单 (268)
9.3.12 工具(Tools)菜单 (269)
9.3.13 窗口(Window)菜单 (270)
9.3.14 帮助(Help)菜单 (270)
9.4 OSLO LT6.1基本操作 (270)
9.4.1 OSLO的参数输入操作规定 (271)
9.4.2 建立无限远共轭距镜头文件 (271)
9.4.3 建立有限远共轭距透镜文件 (274)
9.4.4 像质评价 (275)
9.4.5 优化 (277)
9.5 OSLO LT6.1应用实例 (280)
9.5.1 25×消色差显微物镜设计 (280)
9.5.2 15×广角目镜设计 (281)
9.5.3 松纳型照相物镜设计 (283)
9.5.4 5×激光扩束准直镜设计 (284)
第10章 光学零件与光学制图 (285)
10.1 光学材料 (285)
10.1.1 光学材料简介 (285)
10.1.2 光学玻璃 (285)
10.1.3 激光技术用的光学材料 (286)
10.1.4 红外、紫外光学材料 (288)
10.1.5 光学薄膜 (290)
10.1.6 光学塑料 (290)
10.2 光学制图(GB 13323-91)标准的主要内容 (292)
10.2.1 一般规定 (292)
10.2.2 图样要求 (294)
10.3 对光学零件材料的要求 (300)
10.4 对光学零件的加工要求 (301)
10.4.1 光学零件的表面误差 (301)
10.4.2 光学零件外径及配合公差的给定 (303)
10.4.3 光学零件的中心厚度及边缘最小厚度 (304)
10.4.4 光学零件的厚度公差 (304)
10.4.5 光学零件的倒角(GB 1204-75) (305)
10.4.6 透镜中心误差(GB7242-87) (306)
10.4.7 光楔 (306)
10.4.8 光学零件镀膜分类、符号及标注(JB/T 6179-92) (307)
附录A 无色光学玻璃(GB 903―87) (308)
附录B 中、德玻璃牌号对照表 (311)
附录C 单薄透镜参数表 (314)
附录D 冕牌透镜在前的玻璃组合 (316)
附录E 火石透镜在前的玻璃组合 (317)
附录F 双胶合透镜P0,Q0表 (318)
参考文献 (323)

前言/序言


《光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内容概述: 《光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是一部系统阐述光学系统设计基本原理、理论方法、成像质量评价以及现代设计工具应用的专著。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光学基础知识到复杂光学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旨在为光学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指导。 核心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光学基础与成像原理 光的基本性质与几何光学: 本部分深入探讨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并重点阐述了基于费马原理的几何光学,包括折射、反射、成像、像差等基本概念。通过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实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透镜、反射镜等基本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以及简单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衍射与干涉: 阐释了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解释了其在光学系统成像中的影响,特别是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设计中,理解衍射极限和相干成像原理至关重要。 光波的传播与偏振: 介绍光波的传播特性,如球面波、平面波的传播,以及光的偏振现象及其在光学元件和系统中的作用,为后续的光学薄膜设计和偏振光学器件的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光学系统设计理论 成像质量评价: 本部分是光学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详细介绍了多种成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 像差理论: 全面梳理了光学系统常见的七种基本像差(球差、彗差、像散、场曲、正弦差、色差、畸变)的形成机理、计算方法以及校正手段。书中提供了大量图示和案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像差的性质。 波动光学成像评价: 介绍了基于二维调制传递函数(MTF)和空间频率响应(SFR)的成像质量评价方法,这是现代光学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系统的成像能力。 其他评价指标: 还涉及了目视判别、客观评价法(如点列图、波前图、Zernike多项式分析)等,为设计者提供了多维度的质量评估视角。 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传统设计方法: 介绍了手动设计和逐步优化的传统方法,强调了设计者的经验和直觉在早期设计阶段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Code V等)进行系统建模、优化设计、像差校正和公差分析。本书提供了软件操作的指导性建议,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 优化算法: 介绍了各种优化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如最小二乘法、梯度下降法、模拟退火法等,使读者能够理解软件内部的优化过程,并能根据需要调整优化参数。 第三部分:常见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相机镜头设计: 深入分析了单反相机镜头、手机摄像头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等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 显微镜与望远镜设计: 详细介绍了生物显微镜、工业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地面望远镜等的光学系统组成、设计要求和性能优化。 投影光学设计: 讲解了投影仪、头戴式显示器等投影光学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像面要求、畸变控制和效率提升。 成像光谱仪与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介绍了光谱仪和红外成像系统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安防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针对这些特殊应用的光学设计方法。 非成像光学设计: 探讨了聚光器、照明系统、激光光学系统等非成像光学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强调其在能量收集和光束控制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现代光学设计前沿与实践 公差分析与可制造性: 详细阐述了光学系统公差的来源、分类以及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书中提供了多种公差分析方法,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合理的公差分配,确保光学元件的加工精度和系统的实际性能。 光学薄膜设计: 介绍了光学薄膜的原理、设计方法和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如增透膜、反射膜、滤光膜等,以改善系统的透过率、反射率和光谱特性。 杂散光控制: 深入分析了杂散光在光学系统中的产生机理、传播途径以及抑制方法,这对于提高成像质量和信噪比至关重要。 光学制造与检测: 简要介绍了现代光学元件的制造工艺和检测手段,使读者了解设计成果的实现过程和质量控制。 先进光学技术概览: 对衍射光学元件(DOE)、超表面(Metasurface)、自适应光学等新兴技术进行了介绍,为读者展示了光学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度挖掘光学设计背后的理论基础,同时提供大量的工程实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指导,确保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能力。 系统性强: 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系统,逻辑清晰,脉络分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沿性: 涵盖了当前光学设计领域的热点技术和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 易于理解: 采用直观的图解和详实的数学推导,力求使复杂的光学原理和设计方法变得易于掌握。 面向工程应用: 充分考虑了实际工程中的各种约束和要求,如成本、加工精度、环境适应性等。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光学工程、光电信息、精密仪器、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光学设计、研发、生产、检测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我作为一名光学软件工程师,日常工作中需要大量接触光学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工具,但很多时候,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本书很好地弥合了这一鸿沟。它在讲解光学基本原理时,始终围绕着工程设计的实际需求展开,比如在介绍光线追迹时,不仅仅讲解了基本算法,还巧妙地融入了如何利用软件工具进行高效模拟的思路。书中关于“光学传递函数”(OTF)的阐述,让我对成像系统的客观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解释了OTF的数学定义,还深入剖析了它在不同成像系统中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优化OTF指标。这一点对于提升成像质量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热光学”和“动态光学系统”的设计内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些都是现代光学技术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方向,涉及到如何在温度变化或运动过程中保持光学系统的稳定性和成像性能。作者在这方面的讲解,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提供了可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对于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MTF测试”的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光学系统的性能验证和质量控制具有非常直接的参考价值。

评分

从一名资深光学研发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而且讲解深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涵盖光学设计各个方面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高斯光学”和“衍射光学”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两种光学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光学模型。在“像差理论”部分,书中对各种像差的分类、成因、影响以及校正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图例和计算示例,这对于我进行复杂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非常有启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非序列光线追迹”和“优化设计”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是现代光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专业软件进行非序列光线追迹,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来找到最优的光学设计方案。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紫外光学设计”和“红外光学设计”的内容,这对于我目前正在从事的特定波段光学系统的研发非常有指导意义,它介绍了不同波段光学材料的选择、像差校正的策略以及系统结构的考虑。

评分

我发现《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人性化。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接触到各种光学元件的人来说,书中关于“光学元件的分类、性能指标和选择指南”的部分,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玻璃、塑料、衍射元件等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光学系统布局”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来合理地布置光学元件,以及如何评估不同布局的性能。这对于我进行初步的光学系统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我还对书中关于“光学冷加工”和“光学热加工”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光学加工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加工过程来保证光学元件的精度和性能。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系统设计”的内容,这对于我目前正在关注的生物医学应用领域非常有启发,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能够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光学系统。

评分

说实话,当初购买《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主要是因为我所在的项目团队里,大家都在讨论这本书,而且反馈都相当不错。作为一名在光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技术书籍已经见怪不怪了,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且深入地讲解工程光学设计原理与实践的书籍。然而,《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恰恰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的内容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像差”的讲解,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各种像差的成因、影响以及校正方法,并且提供了多种校正策略的对比分析,这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光学设计中的难题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公差分析的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元件的加工精度、装配误差等因素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手段。这一点在工程实践中尤为重要,因为一个设计再完美的光学系统,如果其公差控制不当,最终的成像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的设计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当前光学设计的前沿技术,能够实现更紧凑、更高性能的光学系统。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使是对这一领域的初学者,也能有所启发。

评分

这本书《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处理复杂光学问题时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作为一名光学系统的初学者,我常常被各种光学现象和设计参数弄得眼花缭乱。但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从最基础的光学概念开始,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光学设计框架。作者在讲解“场曲”和“畸变”这些像差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对成像质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然后,作者再进一步介绍如何利用特定的光学元件组合或者曲面形状来校正这些像差。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讲解方式,使得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光学设计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自由曲面光学设计”的那一部分非常感兴趣,它介绍了如何利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加工技术来制造非球面、自由曲面等复杂光学元件,从而实现传统球面光学无法达到的性能。作者在这部分内容的介绍中,不仅强调了设计的挑战性,更提供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LED照明光学设计”的章节,这对于我目前正在关注的LED照明应用领域非常有价值,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合适的透镜和反射器来控制LED的光强分布和出光角度。

评分

这本书《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像差理论”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像差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且提供了多种校正方法。这对于我从事光学系统调试和优化工作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自由曲面光学设计”的那一部分,它介绍了如何利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加工技术来制造非球面、自由曲面等复杂光学元件,从而实现更紧凑、更高性能的光学系统。作者在这方面的讲解,不仅强调了设计的挑战性,更提供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车载光学系统设计”的内容,这对于我目前正在关注的自动驾驶和车载摄像头应用领域非常有价值,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能够在复杂环境下保持高性能的车载光学系统。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光学设计原理,并且能够指导实际工程实践的书籍,《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无疑是我的首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成像原理”的深入阐述,作者从几何光学到物理光学,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在“像差理论”部分,书中对各种像差的分类、成因、影响以及校正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推导,这对于我理解和解决实际光学设计中的难题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镜头设计”的那一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镜头类型,如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物镜、望远镜接目镜等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和性能指标。作者还结合了大量实际的设计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多光谱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的内容,这对于我目前正在关注的多光谱成像技术领域非常有价值,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能够同时采集不同光谱信息的成像系统。

评分

作为一名光学检测工程师,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光学系统的问题,因此对《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收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关于“公差分析”和“系统性能评估”的部分。作者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他不仅详细讲解了各种像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还介绍了如何通过MTF(调制传递函数)等指标来客观地评估光学系统的性能,并且提供了计算和分析MTF的详细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光学仪器设计实例”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多种典型光学仪器,如相机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的内部结构和设计原理。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学习,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介绍的光学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设计中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的部分非常感兴趣,这涉及到如何通过主动控制光学元件来补偿大气扰动等因素,从而提高天文望远镜的成像质量。这部分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对于我未来在高端光学系统领域的深入研究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的厚度就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充满了期待。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专业,纸张质量也很好,阅读体验很舒适。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个章节,但仅从前几部分的叙述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光学设计领域的深厚功底。书中提到的很多概念,比如像衍射极限、像差理论等等,都是工程光学领域的核心,这些内容讲解得十分细致,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推导,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严谨理论支撑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的工程应用。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抽象的光学原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设备中得到实现的,比如在显微镜、望远镜、投影仪等典型光学仪器的设计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光学系统布局的章节很感兴趣,它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和排列光学元件,以及如何评估不同布局的优劣。这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论,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光学设计精妙世界的大门,我相信随着我深入阅读,它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工程光学设计(第3版)》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非常有匠心。它并非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分门别类,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散光”和“慧差”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它们的数学模型,还结合了实际的光学系统设计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些像差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透镜组合来减小甚至消除这些像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设计中的工具。此外,书中关于“望远镜系统设计”和“显微镜系统设计”的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在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光学仪器,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点,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物镜和目镜,如何计算放大倍数和视场角,以及如何进行像差校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干涉仪光学系统设计”的案例非常着迷,它介绍了如何利用干涉原理来测量光学表面的精度,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精度光学加工项目非常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易懂,即使是对于光学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掌握其中的概念。

评分

专业,有用的书本知识

评分

一直购物在京东,发货快

评分

好东西,京东值得信赖。速度还是很快的。都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

LG买的,相信京东,买了很多,说很好,是正品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方便。。。

评分

不错的工具书,很实用

评分

开始学习

评分

内容详实,实用性较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