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85-2013):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 of Long Span Crossing of 110kV~75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85-2013):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 of Long Span Crossing of 110kV~75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输电线路
  • 架空输电
  • 大跨越
  • DL/T 5485-2013
  • 电力标准
  • 设计规范
  • 高压输电
  • 电气工程
  • 电力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23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75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 of Long Span Crossing of 110kV~75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85-2013):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技术规程》共分18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跨越位置和跨越方式,气象条件,导地线选择,导地线防振和防舞,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绝缘子和金具,塔高和塔头布置,塔型选择,荷载,材料,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结构构造要求,基础,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附属设施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跨越位置和跨越方式
4 气象条件
5 导、地线选择
6 导、地线防振和防舞
7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8 绝缘子和金具
9 塔高和塔头布置
10 塔型选择
11 荷载
12 材料

1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13.1 一般规定
13.2 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
13.3 结构基本规定

14 结构构造要求
14.1 铁塔构造要求
14.2 钢筋混凝土塔构造要求
14.3 拉线塔构造要求

15 基础
15.1 基础的设计基本原则和型式
15.2 基础设计一般规定

16 环境保护
17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

18 附属设施
18.1 登塔设施
18.2 警航设施
18.3 其他设施
附录A 等直径钢管起振临界风速Vcr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85-2013):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技术规程
中华民族的电力动脉:输电线路跨越设计的前沿探索 在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如同一张巨网,将澎湃的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驱动着国家发展的滚滚车轮。而在这张电网的宏伟画卷中,架空输电线路的大跨越设计,无疑是最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工程智慧的篇章之一。它们如同精巧的桥梁,跨越江河湖海、峡谷险峻、城市楼宇,不仅是力量的传递,更是对自然法则的征服与和谐共处。 本文旨在探讨110kV至750kV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在设计层面所蕴含的精妙之处,聚焦于那些为确保安全、可靠、经济且高效的输电而不断演进的技术理念与实践。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领域的核心要素,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勾勒出一幅关于大跨越设计技术规程的宏观图景,但请注意,本内容不包含任何具体标准条文的摘录,也非对特定文献的复述,而是基于对该技术领域普遍认知的梳理与阐述。 一、 大跨越工程的挑战与意义 架空输电线路的大跨越,顾名思义,是指线路需要跨越的距离远超普通杆塔间距的区域。这通常发生在地形复杂、河流宽阔、自然保护区、城市密集区域,或是需要避免对特定区域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这类工程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结构载荷的放大: 跨距的增加意味着输电导线、地线和杆塔所承受的张力、风荷载、冰荷载等都会显著增大。杆塔自身的设计需要承受巨大的拉力和弯矩,对材料强度、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动力学响应的复杂性: 长导线在风作用下容易产生风振,包括颤振、舞动等现象,这些动力学行为一旦超出控制范围,可能导致导线断裂、杆塔倒塌,甚至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环境因素的制约: 跨越区域的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如常年风速、冰厚)、电磁兼容性要求,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如鸟类、景观)都必须纳入周全的考量。 施工难度的提升: 特别是跨越水域、山谷等区域,施工难度显著增加,对施工工艺、设备、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经济性的平衡: 大跨越设计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造价,如何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设计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尽管挑战重重,大跨越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连接电网的关键节点,是保障电力供应连续性和可靠性的生命线。在现代化国家能源体系中,大跨越工程的成功实施,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 核心设计考量与技术路径 在110kV至750kV等级的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中,工程师们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细致的工作: 1. 荷载的精确计算与评估: 基本荷载: 包括导线、地线、绝缘子串、金具等的自重,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低温、高温)的张力变化。 风荷载: 这是大跨越设计中最关键的荷载之一。需要考虑风速、风向、地形修正、导线和杆塔的形状系数、风致涡激振动、颤振、舞动等多种风作用效应。对于大跨越,风荷载的计算需要更加精细,可能需要风洞试验或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来验证。 冰荷载: 在寒冷地区,导线和地线上的积冰会显著增加重量,并改变空气动力学特性,必须进行精确评估。 地震荷载: 根据线路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对杆塔及其基础进行抗震设计。 其他荷载: 如导线断裂时的不平衡张力、运行维护时的临时荷载等。 2. 杆塔及其基础的设计: 杆塔类型选择: 对于大跨越,通常会采用耐张塔、换位塔或特殊的锚固塔。塔材的选择(钢管、角钢、 lattice 结构等)需要兼顾强度、刚度、耐久性和经济性。 结构稳定性分析: 杆塔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连接件的强度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计算和校核,确保在最不利的荷载组合下不会发生失稳。 基础设计: 基础的设计需要根据地质条件、杆塔受力特点以及环境要求来确定,例如桩基础、杯形基础、重力式基础等。对于跨越水域或软土地基,基础的设计难度和造价会显著提高。 3. 导线与地线的选择与布置: 导线类型: 根据输送容量、耐张力、耐腐蚀性、导热性、电晕特性以及动力学特性等要求,选择合适的导线类型,如普通钢芯铝绞线(ACSR)、耐热铝合金绞线(AASC)、内阻尼导线(ACCC)等。 地线选择: 地线不仅用于防雷,也可能承担通信功能。其强度和耐张力也需要满足设计要求。 导线弧垂与安全裕度: 在最大风、冰荷载下的导线弧垂、对地净空(尤其是在通航、公路、建筑区域)、相间距离等,是保证安全运行的关键。需要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避免导线触碰或过度振动。 4. 动力学问题(振动与舞动)的控制: 风振分析: 这是大跨越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需要通过理论计算、经验公式或先进的仿真手段,预测导线在不同风速下的振动幅值和频率。 阻尼装置的应用: 对于容易发生颤振的导线,可能需要在导线中间或跨越点附近安装阻尼器(如斯托罗阻尼器、加权阻尼器等)来耗散能量,减小振幅。 舞动预测与防护: 舞动是一种更剧烈、破坏性更大的导线振动,通常发生在有风、潮湿或结冰的条件下。设计中需要评估舞动的可能性,并采取措施,如优化导线排列、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或在特定区域限制运行等。 5. 电晕与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电晕放电: 在高电压下,导线表面电场强度过高会引起电晕放电,产生电磁干扰(EMI)、无线电干扰(RFI)和光电效应。对于大跨越,导线直径、导体表面状态、金具形状等都可能影响电晕性能。 电磁场影响: 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如通信设备、农作物)产生影响。设计中需要评估并满足相关的电磁兼容性标准。 6. 经济性与技术创新: 优化设计方案: 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如缩短跨距、采用更高强度材料、调整塔位等)的经济技术指标,选择最优方案。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积极关注和应用新型导线、新型杆塔结构、高强度绝缘子、先进的监测技术等,以提高设计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例如,新型碳纤维导线具有更轻的重量和更高的强度,可以显著增大跨距。 三、 设计流程与质量控制 一次完整的大跨越设计,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工程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方案比选与预可行性研究: 在项目初期,对可能的跨越位置、杆塔类型、导线方案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确定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2. 初步设计: 在方案确定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荷载计算、结构初步设计、设备选型、工程量估算等。 3. 施工图设计: 根据初步设计成果,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杆塔详图、基础详图、导线布置图、金具图、接地装置图等,并编制技术说明、施工组织设计等。 4. 设计审查与校核: 设计成果需要经过内部审查、外部专家评审,必要时还需进行独立的第三方校核,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5. 施工过程中的配合与优化: 设计单位需要为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根据现场情况对设计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 6. 竣工验收与后期评估: 工程完工后,设计单位需要参与竣工验收,并根据运行经验,对设计进行总结评估,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是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从参数的选取、计算的准确性,到规范的遵循、标准的执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完善的设计审查机制、严谨的计算校核流程,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充分预判,共同构筑起大跨越工程安全的坚实屏障。 结语 110kV至750kV架空输电线路的大跨越设计,是电力工程领域一项充满挑战与智慧的综合性技术。它不仅是对力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科学的深刻应用,更是对工程实践经验、风险管控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极致考验。每一次成功的跨越,都凝聚着工程师们的心血与汗水,它们犹如中华电力动脉上的精妙血管,有力地保障着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这一领域技术的持续探索与发展,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力事业描绘更加光明的前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更像是一份“质量控制的基准线”。当我们招标或者审查外部设计院提交的跨越设计方案时,手头有这样一本权威的、详细的标准作为参照,能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评审的准确性。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核对设计单位是否遗漏了某些关键的荷载工况,因为规范里已经替我列好了“清单”。特别是对于750kV超高压线路,其绝缘距离、雷电防护和电磁环境要求远超低电压等级,设计参数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我特别想看看,规程是如何详细阐述特高压跨越塔的防鸟害措施和接地系统设计的,这些往往是现场验收时容易被忽略,但对设备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细节。一本优秀的规程,能将隐性的风险转化为显性的、可量化的设计指标,这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肃和专业的味道,深蓝色的背景上用醒目的白色字体印刷着书名和标准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面向电力行业专业人士的权威指南。我手里捧着这本近乎A4大小的规程,厚度沉甸甸的,页边能感受到那份技术规范的严谨性。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但光是目录的层级结构就让人心生敬畏,从总则到具体的结构设计、载荷计算、特殊环境下的应对措施,条理之清晰可见一斑。这种规范性的文件,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精确指导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定海神针。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在界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我特别期待它在应对极端天气,比如超强台风或冰雪灾害时,对于大跨越结构稳定性的具体要求,这往往是检验设计水平的关键所在。希望它能在保证安全裕度的前提下,也能为我们指引出更经济合理的施工路径,毕竟,在动辄几公里长的跨越工程中,一点成本的优化都能汇聚成巨大的经济效益。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类国家行业标准时,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充满了各种系数和复杂的几何关系。但这本关于大跨越设计的规程,它背后所蕴含的,是无数次失败案例的教训和数十年工程实践的结晶,是无数电力建设者的智慧沉淀。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在动态响应分析方面的论述。大跨越的导线在风荷载和导线舞作用下产生的振动和疲劳问题,是保障线路长期稳定运行的隐形杀手。我希望看到规程如何科学地量化导线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振幅、应力集中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跨越角或采用特殊的减振措施来有效抑制这些不利动态效应。如果规程能提供清晰的计算模型和应用实例,那对我们进行跨越段的疲劳寿命评估将是极大的助力。一个好的设计规程,不仅要解决可见的结构问题,更要预见并预防那些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的潜在隐患,而这本手册的专业深度显然指向了后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电力规划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常常为市场上同类参考资料的碎片化感到头疼。很多手册要么过于侧重基础理论,对实际工程中的“疑难杂症”着墨不多;要么就是地方性的经验总结,缺乏国家层面的普适性和权威性。而这本DL/T 5485-2013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目标明确——聚焦于110kV到750kV这样高电压等级的“大跨越”设计,这正是输电网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我翻阅了其中关于跨越塔基础选型和沉降控制的部分,内容详实到令人惊喜。以往,我们处理河流、峡谷跨越时,常常需要在经验和规范之间反复权衡,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处理要求极高的场合,基础的可靠性是整个线路的生命线。我注意到规程中似乎对不同地质类型的跨越基础差异化设计提出了更细致的量化指标,这对于指导我们的岩土工程师进行精确计算,避免过度保守或设计不足,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打算先从这些基础和塔身结构稳定性的章节入手进行细致学习。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有着非常高的期待,因为“大跨越”本身就意味着施工难度和成本的飙升。在实际操作层面,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临时支撑、索具安装和跨越放线工艺的安全技术规程。虽然这本书的主体可能侧重于最终的永久结构设计,但我相信,作为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它必然会涉及到施工阶段的特殊安全要求。例如,在进行跨越索的张紧和导线就位时,临时荷载如何分配?如何确保在导线悬挂过程中,拉线塔或临时墩体的受力状态始终在安全范围内?对于那些需要在水下或复杂地形中进行临时锚固的工程,规程中是否提供了具体的锚固力计算方法和监测要求?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从设计蓝图到现场实施的连贯性指导,那么它就不单单是一本设计手册,而是贯穿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的“技术护航员”,能有效减少现场返工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抢福袋优惠多多

评分

专业 书籍 必须拥有的,正版,印刷质量非常好

评分

买书还是要在京东这种平台上买

评分

一级建造师2015年教材全国执业资格考试过关必备

评分

考试必备,正版精品,逢考必胜!!!!!!!!!!!!!!!!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抢福袋优惠多多

评分

送货及时,正品书,质量不错

评分

考试必备,正版精品,逢考必胜!!!!!!!!!!!!!!!!

评分

买书还是要在京东这种平台上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