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写给“不容易喜欢自己”的人的书。讲述时间与爱,如何重塑一个人。
★ 与你一起聊聊时间、爱、态度、存在感以及朋友圈。
关于时间:时间不会真正帮我们想通什么问题,只会让以往在意的事情变得不再在意。
关于爱:一个节拍没踩对,多少深情也枉然。
关于态度:完美的人上天堂,不完美的走四方。
关于存在感:幸福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关于朋友圈:找个贫嘴伴,生活无“尿点”
★ 这本书里的故事将告诉你:那些患有严重的“喜欢自己困难症”的人,他是怎样磕破头摸着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直到有一天,得以与更好的自己相处。一起坐,聊聊天。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因为你对自己要求有点高,
所以看上去总显得缺少些自信,
因为你想去的地方太远,
所以有时候还会遇到点迷茫,
因为你常常期待与完美的自己相遇却求之不得,
所以纵然你也感到无力、倦怠也不敢停下脚步放弃追逐……
这一切,都因为你是一个不容易被小诱惑、小进步、小成就而满足的人。
你对自己太严苛,太挑剔,你不容易喜欢上自己。
这本书便是写给你的。
它将告诉你时间与爱如何重塑一个人,生活的存在感如何改变你的性情,你的态度又如何与你的“三观”发生化学反应,朋友圈将如何影响你的思维和眼光。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人的故事,以真性情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于时间、爱、态度、存在感以及朋友圈的新奇观点,像闺蜜和好基友一样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与你一起分享人生路上蠢蠢欲动的小私密。
张梦璐,
第十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
生于北方,漂于南方,现居香港
广告人一枚,终日伏案揣摩人心,以文字动人。
致力于戳穿这世界所有的真相。
人颇实诚,文字也是。
时间
前仆后继、横冲直撞才是梦想应有的模样
但凡你有了一丁点的梦想,就会遭到悲观主义者的质疑
很多机会,只留给特定的、那天的你
懂嫉妒的人最懂成功
你还年轻,随时可以重新出发
是否承认时间走得快,是人年轻与否的分水岭
你不放过的,时间终将放过
在所有抵达梦想的路线里,急于求成是最远的一条
你要很努力,才能活得丰盛
拿出单相思者的勇气去追梦
选哪一刻开始努力,也是件考验心智的事儿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时间不会解救一切,只会让原来在乎的变得不再在乎
流离失所的异乡人
何必急着赶路呢,我们都还这么年轻
爱
爱是一起捉迷藏
爱你时为你挥剑斩棘
世界上所有的分离都是有原因的
一个节拍没踩对,多少深情也枉然
你决定你的爱情
“别人家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讨厌的存在
再固若金汤的城池,城门也是它永久的弱点
姜太公与不知何时会上钩的鱼
吵架,是检验爱情的真理
有个肯陪你下棋的人比赢棋更重要
完美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颗能装下你的心
别放弃一颗去爱人的心
只要你相信,就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结局早已写好,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你终将嫁给现实
装在身上的刺与毒
你是真的真的爱我么
越是孤独,越要警惕爱情;越是迷茫,越要留意梦想
态度
人生不能太功利,做点无用的事儿也无妨
没有态度的人生
世上没有一无可取的人,尝试着去欣赏你讨厌的人
“选的衣服也要配得上我的价值才行”
不结婚,因为“我还期待”
决定结果的不是输赢,而是一颗不放弃的心
你宽慰一点,你的世界就宽慰一点
承认贫穷,并不卑微
你远比你看到的自己更美丽
在故事开始之前,永远别问自己为了什么
气场决定容颜
如果你的心不能被控制,一切知识都是妄谈
千金不换懂你的人
人人都是视觉动物
关于演员的自我修养
你真的很好,可是我们不适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存在感
心若有定所,何必去漂泊
幸福就是带着镣铐起舞
“不操心”那是你惯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都隔着一场战争
最该读的书长什么样子
对的人和对的自己
旧时光,请收好
你将来不要后悔才好
如果注定留不住,就淡然放入纪念簿
越精明,越在“得不到”里焦灼
所谓神明,有时候就是你自己
承认你想要很丢脸吗
最初你不是只想要一张椅子而已吗
犹豫着的开始并不一定会有坏的结局
人生的两条路
重要的东西,往往迟来一步
如果你想要,那就要等得起
快到世界上最好的盘子里去
我们为生活所苦,那是因为我们尚不知活着的意义
很重的人生,要很轻快地活
朋友圈
用力去关心世界
爱吃的人,心情总不会太差
每个人都不能是一座孤岛
关于社交恐惧症
找个贫嘴伴,生活无“尿点”
除了飞或坠落,你还可以择良木而栖
语言带不走的,眼泪或许可以
把大象放进冰箱里的人
保全别人的观点可好
你不知道下一秒谁会爱上你的微笑
“杂先生”的故事
谈笑而别,挥手不再见
后记 关于这本“心灵鸡汤”的阅读指南
前仆后继、橫冲直撞才是梦想应有的模样我看过很多部青春片,却从来没有哪部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符合我们改革开放后这代人的历程。
看着三个老男人跟美国机构死磕,我也觉得热血沸腾。我的青春里也曾有大考小考补习班,若干一起奋战在课桌前线的兄弟姐妹,有《新概念》1、2、3、4,有展望未来,当然还有新东方,所以轻轻松松地就找到了代入感。看到三人与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官员对峙时,我是由衷地感到爽快。对,就是这样,像中国老爷们儿一样骂扁他们,谁当年没跟ETS、Britishcouncil(英国文化委员会)死磕过?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这一代最大的好处就是,踏出国门这件事不再像翻越柏林墙那样困难。印着毛主席头像的赤色钞票一升再升,敞开的国门一开再开,终于我的亲朋好友分布在了世界各地。这些飞落到各处的亲朋好友最长的已有五六年没见,只是偶尔聊聊视频;有些已经全然断了联系,老死也不相往来。一转眼又到毕业季,大学的各位死党姐妹从此又要和我远隔重洋。我不舍但也无奈。
出国是为了什么?我问过她们也问过自己。
别提什么改变世界或是被世界改变,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高尚,想做的,能做到的,大概只有改变自己而已。
我出生在Z城城东的一个单位大院里。单位大院这个名词在商品房泛滥的今天也许已经日渐令人生疏,不过对在那儿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温馨也很有童年感的词。与商品房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不同,单位大院里的每一户几乎都互相认识,那些父亲的同事会在下班时摸摸我的头,跟我通报“再等等啊,你爸就快下班了”,也会在元宵节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竹纸灯笼。除了乡土式的亲和,单位大院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个大院的人几乎都从事同一领域的工作。就我家所在这个院儿来说,整个院儿的人都是搞外贸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搞外贸的人没出过国就像21世纪的小孩不认识肯德基爷爷一样少见。于是我父亲也像其他同事一样搭上了出国的飞机,还乘过十几天的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还和比人高的仙人掌合过影,还去了汉堡挺难吃的德国城市汉堡。
出过国的父亲像很多人一样开始艳羡美利坚的现代化与充溢着幸福感的物质享受,但他已经不再是年轻小伙儿。不会讲英文的父亲很快意识到美国梦只能实现在他的枕头上。但是,他并没有伤心忧郁。看到大院里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奔赴美利坚,他很快有了一个新计划——他要给美国梦选个继承人。那时候的他年轻力壮,事业正乘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缕春风蒸蒸日上。他是当时大院里第一个买摩托机车的人,载着他当时的女朋友一一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妈,大冬天满大街乱转。北方的冷风又狂又刺,以至于后来我妈得了老寒腿,天阴下雨都得贴膏药。为了他的美国梦,他对我的教育投资像当年买摩托车一样毫不吝啬,可惜那时候我信奉的是,外来语言一律都得靠边站。
l997年,我七岁,在那个“不要尾随观看外宾”被写进小学生道德规范里的年代,说得顺溜的英语只有“嗨喽,米兔,古德拜”三部曲的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我眼中的稀有“物种”一一“老外”。
那是一个很魁梧健硕的美国人,头发很少,香水味很重。父亲载他去Z城最好的酒店,住最好的套房。美国佬似乎有的是钱,叔叔说他住这种酒店就像猴子拔毛一样。于是,我对外国人有了这样的第一印象:胖,体味浓重,爱用香料,住在遍地金子的国度里。有趣的是,若干年后,我念世界历史时发现,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对印度人也是这样的印象。
我父亲的美国造梦计划还没大规模进行,大院里第一批留学生就学成归来了。世界从来就是各式各样的,“海龟”们自然也不例外。可奇妙的是,男“海龟”们无一例外都收到了国内外企业高薪的橄榄枝,而为数本就不多的女“海龟”,这次大多都是回来探亲的一一她们已经在外面找了男朋友,打算实现真正的“美国梦”。
这样的结果让我本分的父亲大吃一惊。他虽希望他的女儿像爷们儿一样学成精英,但从未想过让我站在一个白种人身边拍结婚照。于是,他的造梦计划无限期推迟了。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如何将“确定目标”这件事,从一个宏大的、似乎遥不可及的命题,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执行、可以感知的步骤。我之前总觉得,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需要一个极其清晰、明确的最终目标,一旦没有找到,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但这本书告诉我,所谓的“知道”,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校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它鼓励我们去“体验”,去“尝试”,去“感受”,通过每一次的经历来一点点地绘制出我们内心的地图。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信标”的比喻,它并不是让你一眼望到灯塔的终点,而是在黑暗中为你指引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大概朝哪个方向前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航向。这种“信标”式的指引,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因为它承认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也给了我们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智慧。它不是那种灌输式的“你必须怎样”,而是温和地引导你“你可以怎样”。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它不像很多励志书籍那样,用激昂的语言去催促你“行动起来”,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你逐渐认识到“知道自己要去哪儿”的真正含义。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看见”,不仅仅是看见目标,更是看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看见那些潜藏的恐惧和犹豫,以及那些被忽视的闪光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方向感”时所用的那些生动而贴切的例子,它们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迷茫和挣扎。其中有一个关于“在风中起舞”的段落,让我反复品味。它并没有教你如何控制风,而是教你如何利用风的力量,让自己在风中翩翩起舞。这是一种多么智慧的处世哲学啊!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不必与现实对抗,而是要学会顺应,学会借力。这本书让我不再焦虑于“不知道方向”这件事本身,而是开始享受探索的过程,开始相信,只要我内心有清晰的方向,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前行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方向”的理解,是一种内向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觉醒,而不是那种对外索取、向外依赖的模式。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全世界不为我让路”,不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阻碍,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够清晰,不够坚定,或者被太多杂音所干扰。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思考练习和案例分析,非常巧妙地帮助读者去剥离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期望和标签,去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耐心”的阐述,它不是指等待,而是指在探索过程中,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去成长,去犯错,去修正。这种对耐心的高度重视,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开始享受“在路上”的乐趣。它教会我,真正的“让路”,并非是别人刻意为你开辟通道,而是当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轨道上时,整个宇宙的能量都会自然而然地汇聚到你的方向,为你提供助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配上烫金的标题,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轨迹。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推荐架上看到它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张力,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无畏前行,还是会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让周遭的一切都顺应我的方向?翻开扉页,作者的引言就如同为我量身定做一般,用一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着读者去探索内心的声音,去辨识那些被喧嚣掩盖的真实渴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内在地图”的比喻,它不再强调外在的指引,而是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关键在于如何倾听和解读。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具体的“去哪儿”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帮助我去构建自己的“内在地图”。它让我开始反思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生活选择,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内心的期待,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外界的评价和标准。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丝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解放感,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开始轻盈地走向一个更真实、更自由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哲思。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肺腑之谈,没有说教,只有分享和启发。我喜欢它对“顺流而行”的解读,它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是对内心声音的高度尊重和信任。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个人经历,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坚持内心方向的过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被看见”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希望被他人看见,更是希望被自己看见。只有当自己首先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方向,才能吸引到外界的关注和支持。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成就,而是更关注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它让我相信,当你的内心真正清晰,并且坚定地走向那个方向时,整个世界都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你铺平道路。
评分女儿要买,暑假看的
评分值得一看,书不错的.很喜欢
评分没看呢 感觉会是本很好的书
评分女儿要买,暑假看的
评分因为是培训的时候当作礼物赠送,所以没有机会拆开阅读。但相信是一本好书~
评分海尚有潮汐,人生与情绪,自然也有高潮期和低落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在于自己本身。
评分送的有点慢,书还可以。
评分这本书买的比较值,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好评好评,下一次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被书名吸引,买后读了一遍,确实是不错的书,很多内容很新颖有趣,重要的是有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