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演戏以来

自我演戏以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予倩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自我认知
  • 心理
  • 人生
  • 哲学
  • 反思
  • 个人发展
  • 情绪
  • 体验
  • 真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7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08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于2014年起内地首次引进这套丛书陆续出版.丛书的作者分别来自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教育、新闻、出版、学术、文艺、宗教各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容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作品尽量保留各方面的记录为读者展示历史的多种断面.自传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具有史料价值.丛书所选作品有些系首次公开发表有些绝版已久、流传不广有些虽有重印但内容欠完整.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力保作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内容充实完整.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第一辑包括以下书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陈鹤琴:我的半生》《梁漱溟:自述五种》《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等。
  《自我演戏以来》系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我演戏以来》内容简介:
  《自我演戏以来》系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欧阳予倩先生用写自传来消除心理上的罪恶感。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了。在中国过去也有类似的作品,通常称为“自讼”“自责”“自诅”等。在他所写的《自我演戏以来》一书里,开宗明义就说:“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罢!”

作者简介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人,1889 年生。原名立袁,号南杰,一作南杰,艺名莲笙、兰客、予倩,别署桃花不
  疑盦主人。自幼随祖父读书,15 岁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成城学校、明治大学商科、早稻田大学文科。
  1907 年,加入留日学生曾延年、李叔同等组织之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热血》等剧。
  1911 年返国,加入新剧同志会,先后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演出,并学习京剧。
  1913 年,在长沙组织文社,旋解散至上海,与陆镜若组春柳剧场。
  1916 年,成为职业京剧演员,致力于中国传统戏曲之继承与改革工作,参加演出先后达十余年,创造出独特之艺术风格,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
  1919年,在张謇之资助下,创办南通伶工学社,培养京剧演员。
  1922年,参加上海戏剧社。
  1926 年,加入民新影片公司,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曾任演员、编剧、导演,为中国电影事业之先驱者之一。
  1928 年,加入南国社。翌年2 月,应李济深之邀,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 年7月被裁撤。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广东分盟。
  1933 年,参与福建人民政府反蒋,事败,避难日本。翌年秋,返回上海,继续从事电影工作,曾于新华、联华、明星影片公司任电影编导。
  1937 年,主编《戏剧时代》(月刊)。抗战期间,曾组织救亡演剧队于各地宣传抗日。
  1945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9 年10月以后,历任中央戏曲研究所所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62 年病逝北京。
  毕生从事剧运工作,著述甚多,计有剧本二十余种。剧本选集《欧阳予倩剧作选》《欧阳予倩选集》,论述《倩论剧》《闲事闲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一得余抄(1951—1959 年艺术论文选)》回忆录《我怎样学习京剧》《自我演戏以来(1907—1928)》《电影半路出家记》,另编有《谭嗣同的家书》《中国戏剧研究资料初辑》、(合编)《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欧阳予倩:我不过是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
  2009年11月9日、10日北京文艺界、戏剧界隆重集会举行学术座谈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与此同时广西桂剧团专程来京演出新编桂剧《欧阳予倩》.该剧描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末期欧阳予倩等人在桂林组织盛大的“西南剧展”的历史业绩向这位中国话剧的开山鼻祖、京剧“北梅南欧”双峰之一的戏剧大师表达衷心的敬仰与追慕之意.
  欧阳予倩是真正闻于世、垂于史的戏剧大师而非眼下文化市场成筐批发的“大师”.他一生编、导话剧、京剧、桂剧、歌剧、舞剧、默剧141出电影16部著述论文、评论、随笔258篇演剧无数.创办过南通伶工学校、广东戏剧研究所、中央戏剧学院桃李满天下.还担任过中央实验话剧院首任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要职.然而尊先生为大师先生天堂有知恐也未必乐意.
  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的自述中说:“我不过是个伶人一个很平淡的伶人就是现在我虽不登台演剧也不过是一个伶人罢了我对于演剧自问颇忠实作一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晚年他仍然认为“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戏剧工作者”.这里没有丝毫的做作与自谦之嫌这是先生的志向与人格所在.
  欧阳予倩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欧阳中鹄先生曾任桂林知府.欧阳予倩1904年赴日留学1907年参加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等剧.春柳社、新剧同志会的同仁后来当官的当官归隐的归隐不少人为生活所迫先后转行唯有欧阳予倩一生与伶人为伍以舞台为业.他曾说“我很想作个诗人可是无论如何敌不过爱好戏剧之心”(《自我演戏以来》);“我搞戏家里人一致反对自不消说亲戚朋友有的鄙视有的发出慨叹甚至于说欧阳家从此完了.我妻韵秋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写信劝我回家我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我怎样学会了演京戏》).戏剧成了他终生的志业成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内容.
  欧阳予倩既非戏剧院校出身也从未拜师坐科.他的一切均来自生活与艺术实践.他深知戏剧之学非书斋之学、研究室之学而是伶人之学、剧场之学.他周咨博访随地为师终生不弃不执不辍学养之淹贯造诣之深湛成就之卓著洵非急功近利者所易及.
  1918年欧阳予倩在上海日本人办的华文报纸《讼报》上发表了题为《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他写道:“我敢言中国无戏剧”“何以言之?旧戏者一种之技艺.昆戏者曲也.新戏萌芽初茁即遭蹂躏目下如腐草败叶不堪过问.”这话虽不无偏颇却非如田汉所说的“虚无主义”(田汉:《他为中国戏剧运动奋斗了一生》).欧阳予倩与田汉不同他从不属于田汉所说的“使酒纵马、豪气凌云、疾恶如仇、高喊‘炸弹炸弹’”一类的文艺青年既无少年名士气息也少以为写几出戏、登几次台便可治国平天下的轻狂.他从不曾登台疾呼什么也不曾划地为牢以为非某某主义或学院派之外均不足道.他希望人们把眼界放宽一些把圈子放得更大.他鄙弃骇笑新论、抱残守缺者.在《予之戏剧改良观》中说“久居暗室视日必暗”“处暗过久几失其明”.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面对自吹自奖、闭目塞听的今日剧界不知该对先生说些什么好.
  欧阳予倩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对戏剧的认识略有变化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对理想的持守与对艺术的痴迷.他心目中的“真戏剧”、“新戏剧”是“一种理想”或者“梦”必须有优美思想有艺术性.即便“要借戏剧做宣传工作”也“必定先有戏剧”(《戏剧与宣传》).好的民众剧“当然是要用艺术的手腕”(《演〈怒吼吧中国〉谈到民众剧》).以为追求“艺术”便是“唯美”或“虚无”倘若不是政治意识作祟便是莫大的误解.
  欧阳予倩幼年读旧诗、作骈文稍涉经义策论对旧学略有所闻.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多年后来多次出访德、法、苏俄等国视野开阔学兼中西大半生游走于话剧、戏曲之间沟通两者去芜存菁并著有《唐代舞蹈总论》等舞论为话剧、戏曲、中国古典舞的综合研究留下诸多见解与丰赡的资料.
  话剧在中国的引进、传播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们高呼“打倒孔家店”、“以鲜血洗净旧污”之时民族戏曲被斥为“离奇”、“幼稚”、“恶劣不通”属于应被“一扫而空”的“遗形物”、“退化物”.幸亏有欧阳予倩、张彭春、余上沅、赵太侔及后来的焦菊隐、黄佐临等一批学贯中西的戏剧大家的远见卓识才使中国话剧的发展与变革从未割断民族戏剧文化的脐带.欧阳予倩虽没提出过诸如“国剧”、“写意戏剧观”一类的明确概念然而其几十年的奋斗正是为了中国戏剧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为催生中国的“真戏剧”的一生.
   林克欢

目录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我演戏以来》目录:
自我演戏以来
春柳社的开场
申酉会
广西的生活
同志会
社会教育团
文社
春柳剧场
做职业俳优的时期
在南通住了三年
离开南通以后
国民剧场的经过









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之经过情形
一 总述
二 演剧学校

精彩书摘

  自我演戏以来
  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
  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吧!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管得严,所以出外看戏的时候非常之少。祖母五十岁的那年,家里演过一次堂会,那时我不过十岁,看着红花脸杀出,黑花脸杀进,实在是丝毫莫名其妙。以后亲戚家里又演堂会,有一个从湖北回来的佣人领我去看——他是个戏迷,一天到晚地唱着,又时常和我说些唱戏的话——他指着台上演梅龙镇的花旦对我说:“叫他回来当老妈儿领你玩儿吧。”我听了他的话注视那花旦,觉得非常欢喜他。还记得那天晚上,又换了另一个班子,我就去看他们扮装,有两个人在那里画花脸,引起了我无限的兴趣——我看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再拿着墨笔一线一线地勾勒,我觉得浑身紧拢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一会儿被一个小孩子拉我去玩鞭炮,我便似从噩梦中逃出一般。从此以后,我觉着唱戏实在好玩,不是口里乱哼,就是舞刀弄杖地乱跳。有时就学着画花脸,我母亲本来会画,我就拿她老人家的颜色,大涂而特涂,弄得满桌满镜台乌七八糟,自不用说;床上的毯子扯来做道袍,窗帘拿下来当头巾,鸡毛帚、帐竹竿无一不被应用。母亲的卧房就是后台,表演的地方却没有一定:有时在厅堂,有时在床上,有时便游行各处。可是表演尽管十分尽力,观客如厨子老妈之类都带几分厌恶。本来表演的功夫不甚纯熟,秩序也不甚妥当,弄坏器皿、打翻桌椅,却是常事,也怪不得他们喝倒彩。他们有时急了,就叫我母亲。母亲从来难得为这些事打我,骂几句也就完了。可是有一次,我和妹妹、弟弟、表妹一齐玩,给他们都画了花脸,做大规模的游行。谁知胭脂用多了再也洗不脱,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丝毫不觉得,后来被母亲看见,骂着替他们洗,一个个花脸洗不干净,他们都哭起来,我便挨了一顿打。以后这类的事情不一而足。我年纪渐渐地长大,便学着玩些音乐。有个剃头匠会拉胡琴,被我吵不过送了我一把二弦,学余之暇,时常拿来消遣。有一天我向先生告假出恭,带了胡琴为伴,演奏起来,竟把恭务忘了。先君偶从学堂经过,不闻书声,四面一找,却听见咿咿呀呀的琴声从厕中发出。这一次我可吃了亏,被罚三天不放学,胡琴便始终没有学好。
  有一次,母亲回外婆家去了,我和妹妹都闷得很,就把堂房的姑姑请过来一同玩。我第一个发起要唱戏,编演当然都是我一手担任。我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母亲的勒子,头上盖起红窗帘装新娘,妹妹装新娘的母亲,姑姑装新郎,我们从出嫁起一直演到拜天地吃酒席为止,时间费了一下午。我还记得别母上轿一节的唱词:“……拜天拜地拜神灵,但愿母亲多长寿。母亲福寿又康宁。……”原来我们那里盛行一种影子戏,小孩子常常爱看,这些唱调都是从影子戏模仿来的。从出嫁起到拜天地止,我们都按着派定的角色扮演,一到请酒的时候,我们大家全变了客,将柜子里的干点心,厨房里剩下的冷菜冷饭,全给搬运到一张小桌子上。姑姑说饭不宜吃冷的,我说热饭不像戏。又因为用真的竹筷子不觉得有趣,就从香炉里拔了一把香棒儿当筷子。舞台装置呢,有的是敬神的蜡烛,弄来点几对,尤其是找着了一个可以钉在墙上的烛插最感兴趣。天黑了姑姑要回去了,我和妹妹手捧着蜡烛送姑姑,口里吹着哨喇,在天井的四围绕行一周,作为是走了几十里,然后才到了隔壁,一出大戏就此结束。我做小孩子的时候演的戏,以这出为最得意,最有精彩,这比平日和许多小孩子演操兵,演拿贼好玩得多。自从这出戏演过以后,我的兴味忽然引到武术上去。盘杠子打枪,就把演戏的玩意搅了。
  我从十二岁到十四岁专门做应试的功夫,经义策论之类,勉强通顺,就去赶考。另外请先生在家里学些英文。科举既废,我便随着先大父到了北京进学堂,不到一年,就转学到长沙明德中学,读了一学期,就跑到日本进了成城中学校。我在北京的时候,看过谭鑫培的戏,不懂。可是已经能看文戏——杨小朵演《翠屏山》之类的戏,很欢喜看。但听二黄不如爱听梆子。那时候因为要念书,很少走到戏馆里去,看的戏自然很少。尽管住在北京将近一年,连哼哼都不会,可是偶然学两句杨小朵的说白,颇为侪辈所惊叹,我自己也觉得我的嗓音比戏台上的花旦好得多。那时候我和一个同乡的少年C 君同就曾宗巩先生学英文,那个少年比我大,文辞富赡,诗和小说,他读得颇为不少。我从他那里才微微领略到所谓张生崔莺莺、宝玉林黛玉之流的性格。他常常对月吟诗,大约都是些含愁难诉的意思。我还记得有“惟有寒鸦稍识音”之句,那时我不甚能懂。他往往说对着月亮想哭,听见风声或是歌唱的声音,就不禁长叹,他以为这样才能领略诗味。他曾经在下课时候,拿红墨水搽在嘴唇上,教我做眉眼。“做眉眼”三个字,我是头一回听见,我因为完全不懂,所以不理他,他看见我太麻木也觉得奇怪,但是我也多少受他一些暗示。有一晚,我叫人替我去买了一部《西厢》,翻开来不甚懂。我因为想揣摩C 君的滋味,半明半昧地拿着部《西厢》在灯下展玩,忽然听得隐隐有唱西梆子的声音,我便起身出去站在廊下——那晚正遇着祖父到朋友家里去了,底下人都在房里打瞌睡,我一个人静听那断断续续如泣如诉的歌声,随着那飒飒喇喇的秋风,一丝一片,不,千丝万片地摇着隔院憔悴的杨柳飞到我的耳边,长空如墨,从云缝里漏出的微光照见天在那里移动,纸窗背的灯火,也闪闪不定的好像有鬼。我是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有吃有穿,有长辈痛惜,哪里来什么很深的感慨? 可是我想起C 君的话,觉得这个情景,应当要哭一哭才对。我便昂头向着天,又低头数着脚步,微微地长叹一声,演习一番诗人的格式,虽然哭不成,却也算附庸风雅点缀得不俗了。可是那西梆子的声音却引起了我演戏的兴趣。我想:要能够像杨小朵那样搽着脂粉穿起绣花衣服上台唱几句西梆子,够多么好玩儿呢?
  然而那时候我专爱高谈革命。本来谭嗣同、唐才常两先生是先祖的门人,和我家关系最深,唐先生并是我的蒙师,我从小就知道有《铁函心史》《明夷待访录》《大义觉迷录》诸书。谭、唐相继就义,那时我虽是小孩子,当然不能不留印象。到了北京,又遇着吴樾之死,因此颇激起一腔的热气,所以没有成小戏迷。以后我回湖南进学校,又到日本三四年间,很热心地去走天桥跳木马,和人比拳角力,又欢喜闹酒,十七岁的时候酒量大进,能够一次饮白兰地一大瓶,啤酒是半打起码,到日本的时候,满意想学陆军,最羡慕的是日本兵裤子上那条红线。在成城学校做制服的时候,我硬叫裁缝在我的裤上加一条白线,以为不像兵也要像警察,那裁缝始终不听,当我小孩子向我笑笑罢了。日本兵穿的鞋子,满底上都钉的是铁钉,鞋面的皮,其粗无比,我每从鞋铺走过,总想买一双,好容易达了目的。我以为凭这一双鞋,就比其余的同学高明些。但尽管如此,终究因为眼睛近视,没能够进陆军学校,就是短衣镶边和大裤脚的海军学生制服——我最欢喜那个装束——也没法儿穿上我的身。于是有人劝我学军医,便也可充准军人,但是也没有能达目的。光绪乙巳年冬,日本政府承清政府之意,对留学生发布取缔规则,全体大愤,我和大众一同回国。谁知到浏阳家里,就叫我娶亲,我绝对不肯,以后毕竟还扭不过,招赘到丈人家里去。那时我有个决定的计划,是结婚尽管结婚,结了婚三天后,我就一跑。我家里为着这个事甚为着急,尤其是岳丈人十分担心,只有丈母娘确有把握地以为不会,果然不出所料,我三个月还没有走。我的夫人是很聪明能干的人,当我娶她的时候,她的诗文绘画都比我高明,且极识大体而又好学。我和她性情说不出的相投,虽然是旧式婚姻,却是爱情之浓厚,比偷情密约还有过之。我打主意和她一同出洋,费尽周折,家里却不肯,但是我始终不能不走,万般无奈,我还是一个人走到日本去了。这是多么难过的事啊!
  走过上海的时候,被贼偷去了钱,到东京又感冒着发了好几天寒热,病好了出去走走,找着许多旧时的同学,倒也高兴,可
  是我的兴趣就在这个时候渐渐地变了。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作者分别来自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教育、新闻、出版、学术、文艺、宗教各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现代自传丛书》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容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作品,尽量保留各方面的记录,为读者展示历史的多种断面。自传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具有史料价值。
  丛书所选作品,有些系首次公开发表,有些绝版已久、流传不广,有些虽有重印,但内容欠完整。为使作品保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此次出版尽量保持原貌,不伤筋动骨。除对个别地方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均一仍其旧。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一、将原书中的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化字,并改动明显的错别字。
  二、原文中外文地名、人名等的译名,除个别极易引起歧义的,均按原书译法不做改动。
  三、虚词“的”、“地”、“得”按现行规范区别使用。标点符号参照现行规范进行适当改动。
  四、参照2012年6月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国家标准,在“得体”“局部体例一致”“同类别同形式”原则下,对原文中的年龄、年月日、数字等汉字数字均不作改动(引文、表格和括号内特别注明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年、月、日统一采用公元纪年法表示。


《潮汐之歌:深海探险与文明遗迹》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记忆之外,存在着一片广袤无垠的深海。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档案馆,沉默地封存着数个失落文明的辉煌与陨落。《潮汐之歌》是一部融合了硬核海洋科学、考古学、以及对人类生存哲学进行深刻反思的史诗级非虚构作品(或基于真实史料的纪实文学)。本书的核心,是对一系列代号为“深渊回响”(Abyssal Echoes)的跨洋深海勘探任务的全面记录与深度解读。 第一部分:幽暗的边界线——科学的远征 本书伊始,作者便带领读者进入当今最尖端、也是最危险的探索领域——马里亚纳海沟及其周边深海平原。这不是简单的潜水记录,而是对现代深海技术极限的挑战。 潜航器的挑战与技术革新: 作者详细描述了“海渊者三号”超高压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哲学与制造过程。每一道焊缝、每一块钛合金的密度,都承载着与地表世界隔绝的巨大压力。书中穿插了对深海声学定位技术、深海生物发光现象的观察记录,以及如何利用仿生学原理来设计能够抵抗万帕斯卡压力的传感器。这些技术细节的描写力求精确且引人入胜,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深海科学的复杂性。 深海生物圈的奇观: 探索不仅关乎地质,更关乎生命。作者以博物学家的严谨,记录了在无光区发现的极端微生物群落。特别是一章,专门讨论了“热液喷口生态系统”——这些喷口如同海底的火山,喷涌着富含硫化物的滚烫液体,支撑着一个完全不依赖阳光的食物链。书中描绘了如“管状蠕虫之塔”、“黑水母的幽灵舞蹈”等令人屏息的生物景象,并探讨了这些生命形式对地球生命起源理论的潜在启示。 第二部分:时间琥珀——失落文明的碎片 科学的探索为考古学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在勘探过程中,一系列异常的声纳读数和海底热异常引导研究团队,发现了数个位于深度超过六千米、被认为是地质活动不可能触及的区域。 亚特兰蒂斯猜想的修正: 本书拒绝流于表面的神话叙事,而是侧重于对“特拉莫斯文明遗址”(Telamos Site Alpha)的实地考察。通过高精度三维声纳成像和遥控机器人打捞,团队发现了用已知地球材料无法解释的合金结构。这些结构拥有惊人的抗腐蚀性与几何精度,其排列方式暗示了高度发达的天文学知识。作者通过对发掘出的铭文残片的语言学分析(基于古苏美尔语和早期印欧语系的交叉比对),提出了特拉莫斯文明可能存在于冰河时代末期,并在一次全球性的地质灾变中沉入海底的假说。 海底城市的能源核心: 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关于特拉莫斯城市中央能源系统的研究。遗址中心存在一个巨大的、被深海淤泥包裹的晶体阵列。通过非侵入性扫描,科学家推测这套系统可能利用了深海地热或压力梯度来产生稳定、无污染的能量。书中对该系统的功能推测,涉及量子物理和材料科学的前沿概念,旨在展现一个被历史抹去的文明在能源利用上达到的惊人高度。 第三部分:潮汐的审判——哲思与警示 随着对古代文明兴衰证据的收集,本书的焦点从“发现了什么”转向了“我们学到了什么”。 气候变迁的残酷循环: 特拉莫斯文明的终结,被一致归因于冰盖融化引发的海平面急剧上升和连锁的构造板块运动。作者通过重建数万年前的古气候模型,展示了自然力量在极短时间内抹除高度文明的可能性。这种对宏大时间尺度的审视,使当代人类的焦虑与成就显得微不足道。 技术的双刃剑与自我毁灭: 考古学家发现的证据表明,特拉莫斯文明并非完全死于自然灾害。在城市核心区,存在着被刻意破坏的防御或武器系统残骸。这引出了一个核心的哲学拷问:当一个文明掌握了超越其社会结构稳定性的技术力量时,其自我毁灭的概率是否会急剧上升?作者审慎地将此历史教训映射到现代社会对于核能、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管控困境。 人类的未来与深渊的召唤: 最终,本书以对深海的敬畏作结。深海不仅仅是历史的墓地,也是地球上最后的未被彻底驯服的疆域。它提醒着我们,尽管人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地球的自然法则依然是最终的仲裁者。探索深渊,不仅是为了寻找过去的幽灵,更是为了在尚未被污染和过度开发的黑暗中,为人类的未来寻找新的视角和生存的韧性。 《潮汐之歌》是一部要求读者放下对安逸的现代生活的执念,转而凝视那片永恒的、压抑的、却又蕴含着宇宙终极秘密的蓝色深渊的史诗。它以严谨的科学为骨,以失落的文明为肉,探讨了关于生存、技术与时间本质的宏大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地引人入胜,像一道谜语,让我想要去探寻它背后的深意。《自我演戏以来》,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人生舞台上,不断调整自己姿态,适应不同观众的角色扮演者。这是否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隐喻?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便在父母的眼中,在老师的教导下,慢慢学会了如何“扮演”一个合格的孩子,一个好学生,一个懂事的子女。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又学会了扮演一个尽职的员工,一个体贴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伴侣。这本书,会不会是在审视这种“扮演”对我们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演戏”的过程的。是充满了挣扎与痛苦,还是伴随着欣然接受与自我和解?我希望从中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卸下伪装,拥抱真实自我的力量,或者,关于如何在扮演中,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

评分

我对《自我演戏以来》这个书名,有一种莫名的共鸣,仿佛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某个隐秘的角落。我曾无数次在想,我们究竟有多少个“我”?在家人面前,在朋友面前,在同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我们是否都展现着同一个自己?“演戏”,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它暗示着某种程度的伪装,某种程度的牺牲。但我又觉得,这“演戏”并非全然负面。或许,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一种让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人际关系中的智慧。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这种“自我演戏”的。是将其视为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一种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与适应?还是将其视为一种对真实自我的背离,一种让人在人群中感到孤独的根源?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直击人心的片段,那些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关于自我探索的迷茫与顿悟。

评分

《自我演戏以来》,这个书名充满了故事性,让我忍不住去猜测它的内容。我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场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尝试不同的风格,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求突破创新的瓶颈。或者,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寓言,讲述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如同演员一般,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被赋予的角色,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自我”的构成。我们所谓的“自我”,究竟是固定不变的本质,还是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状态?“演戏”是否就是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为了保持某种稳定感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一些关于如何在“演”与“真”之间找到平衡的思考。也许,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清晰地辨别出自己扮演的角色,并且在扮演的同时,不忘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

《自我演戏以来》这本书,我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入手,毕竟“演戏”这个词,总让我联想到舞台上的光鲜,或是镜头前的虚假,总觉得离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有点远。但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那书名又像一个钩子,牢牢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忍不住想象,这本书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怀揣演员梦的年轻人,如何在浮华的演艺圈里摸爬滚打,经历挫折与辉煌?还是更深层次地探讨“自我”与“角色”之间的界限?“演戏”本身,究竟是一种能力,一种生存策略,还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逃避?我猜想,作者一定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才能用“自我演戏”这样一个既充满诗意又引人深思的标题来概括某种人生体验。也许,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不自觉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戴上不同的面具,以求得认同,或是保护自己。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那个最真实的“我”,又如何在扮演好各种角色的同时,不迷失自我的指南?我充满期待,也有些许不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情感深度。书名《自我演戏以来》,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开启了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一个少年,站在镜子前,一遍遍地练习着表情,模仿着大人们的言谈举止,试图理解那些成年人世界里复杂的规则和情感。也许,这便是“自我演戏”的雏形。它不仅仅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种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融入集体,而不得不学会的一种技能。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不完整的自我认知中,通过不断地“扮演”来探索和塑造“我”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那些细微的心理变化,那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接纳的情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侧面,而这种“演戏”,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却是刻意的,它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

评分

需要发票!就是木有啊!!!!

评分

"[SM]和描述的一样,好评! 上周周六,闲来无事,上午上了一个上午网,想起好久没买书了,似乎我买书有点上瘾,一段时间不逛书店就周身不爽,难道男人逛书店就象女人逛商场似的上瘾?于是下楼吃了碗面,这段时间非常冷,还下这雨,到书店主要目的是买一大堆书,上次专程去买却被告知缺货,这次应该可以买到了吧。可是到一楼的查询处问,小姐却说昨天刚到的一批又卖完了!晕!为什么不多进点货,于是上京东挑选书。好了,废话不说。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发货真是出乎意料的快,昨天下午订的货,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赞一个,书质量很好,正版。独立包装,每一本有购物清单,让人放心。帮人家买的书,周五买的书,周天就收到了,快递很好也很快,包装很完整,跟同学一起买的两本,我们都很喜欢,谢谢!了解京东:2013年3月30日晚间,京东商城正式将原域名360buy更换为jd,并同步推出名为“joy”的吉祥物形象,其首页也进行了一定程度改版。此外,用户在输入jingdong域名后,网页也自动跳转至jd。对于更换域名,京东方面表示,相对于原域名360buy,新切换的域名jd更符合中国用户语言习惯,简洁明了,使全球消费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同时,作为“京东”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写,jd也更易于和京东品牌产生联想,有利于京东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提升。京东在进步,京东越做越大。||||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本好书:《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年推出的新散文集。从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几个月的时间,欣喜与不舍交杂。这是张小娴最美的散文。美在每个充满灵性的文字,美在细细道来的倾诉话语。美在作者书写时真实饱满的情绪,更美在打动人心的厚重情感。从装祯到设计前所未有的突破,每个精致跳动的文字,不再只是黑白配,而是有了鲜艳的色彩,首次全彩印刷,法国著名唯美派插画大师,亲绘插图。|两年的等待加最美的文字,就是你面前这本最值得期待的新作。《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全球最高端隐秘的心理学课程,彻底改变你思维逻辑的头脑风暴。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总裁都在秘密学习!当今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控制与精神绑架,政治、宗教、信仰给我们的终极启示。全球最高端隐秘的心理学课程,一次彻底改变你思维逻辑的头脑风暴。从国家、宗教信仰的层面透析“思维的真相”。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总裁都在秘密学习!《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犯罪学、传播学适用于:读心、攻心、高端谈判、公关危机、企业管理、情感对话……洗脑是所有公司不愿意承认,却是真实存在的公司潜规则。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无孔不入。阅读本书,你将获悉:怎样快速说服别人,让人无条件相信你?如何给人完美的第一印象,培养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如何走进他人的大脑,控制他们的思想?怎样引导他人的情绪,并将你的意志灌输给他们?如何构建一种信仰,为别人造梦?[SZ]"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很好,只是怎么没了塑封,封面脏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木有发票啊!标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