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

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傢弘 編
圖書標籤:
  • 冤案
  • 司法
  • 中國法律
  • 法律史
  • 社會問題
  • 正義
  • 申冤
  • 案例分析
  • 法律製度
  • 公共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法製齣版社
ISBN:978750935448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159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20
字數:3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法學的研究方法+文學的錶達方式】關注冤假錯案,做有擔當的法律人!

內容簡介

近年來類似案件頻繁曝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書選取瞭對我國司法有較大影響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過對滕興善、張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簡要迴顧,以客觀的視角,分析錯案形成的原因。這不是一本單純的錯案剖析著作,而是通過10個有影響的錯案,係統地分析我國刑事司法製度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反思我們司法體製中存在的問題,希望類似案件以後不要再發生。本書定位於法律文化讀物,每個案例單獨成編,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偵查與推理並存,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何傢弘,美國西北大學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證據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兼法律語言研究會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刑事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經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擔任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在中央電視颱“社會與法”頻道擔任嘉賓主持人;曾應邀在美國的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澳大利亞的國立大學和拉特羅布大學,德國的馬普國際與外國刑法研究所,法國的埃剋斯-馬賽大學,日本的名古屋大學,韓國的嶺南大學,颱灣地區的東吳大學,香港地區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訪問講學或做客座教授;曾獲得國傢頒發的“留學迴國人員成就奬”和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代錶著作是《短缺證據與模糊事實:證據學精要》;業餘時間創作瞭五部“犯罪懸疑小說”(《血之罪》、《性之罪》、《X之罪》、《無罪貪官》、《無罪謀殺》),並齣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英文譯本,還在颱灣地區齣版瞭中文繁體字本。

目錄

目錄
壹 滕興善案由供到證 001
一、神秘的打工妹/ 002
二、可疑的殺豬哥/ 006
三、復原的石膏像/ 011
四、指定的辯護人/ 013
五、遲到的申訴狀/ 017
六、死刑的核準權/ 021
七、歸來的被害人/ 027
八、漫長的昭雪路/ 031
貳 石東玉案物證說謊 035
一、護林員離奇被害/ 036
二、嫌疑人初露端倪/ 040
三、轉業兵屈打成招/ 042
四、不得已疑罪從輕/ 046
五、絕望中真凶齣現/ 054
六、開棺後真相大白/ 057
叁 杜培武案刑訊逼供 063
一、警察妻子神秘失蹤/ 064
二、鎖定嫌犯丈夫被抓/ 066
三、神奇測謊堅定信心/ 068
四、慘遭摺磨屈打成招/ 071
五、法庭審理血衣喊冤/ 073
六、死緩之後真相大白/ 076
肆 李久明案非法取證 081
一、監獄乾警傢遭血洗/ 082
二、二級警督婚姻越位/ 086
三、遭遇嫌疑虎落平陽/ 089
四、非法證據埋下隱患/ 095
五、外部力量介入案件/ 101
六、有罪判決疑點重重/ 108
七、親友律師四處取證/ 112
八、峰迴路轉真凶落網/ 116
九、柳暗花明劫後新生/ 119
伍 孫萬剛案證據斷鏈 125
一、熱戀男友成凶手/ 126
二、死刑證據隱現疑蹤/ 128
三、絕處逢生等待重申/ 136
四、高牆似海真凶難定/ 138
五、峰迴路轉復轉案件/ 144
六、沉冤昭雪終獲自由/ 149
七、前生往事已成舊夢/ 152
陸 佘祥林案疑罪從輕 157
一、怪異的無名女屍/ 158
二、危險的幸福婚姻/ 161
三、可疑的有罪供述/ 163
四、遲到的良心證明/ 169
五、荒唐的疑罪從輕/ 174
六、離奇的亡者歸來/ 179
七、人生的酸甜苦辣/ 183
柒 趙作海案超期羈押 187
一、未被證實的屍源/ 188
二、證據不足的凶手/ 189
三、決定命運的會議/ 194
四、留有餘地的判決/ 199
五、妻離子散的悲劇/ 202
六、意外歸來的亡者/ 203
七、苦盡甘來的補償/ 205
捌 叔侄冤案證據失範 209
一、好心之舉卻緻鋃鐺入獄/ 210
二、反復申訴方知獄偵耳目/ 218
三、媒體披露纔見柳暗花明/ 221
四、真相大白終得迴傢之路/ 227
玖 蕭山命案責任模糊 231
一、劫殺案的軍令/ 232
二、壓力下的偵查/ 236
三、不得已的死緩/ 241
四、真凶留的手印/ 245
五、亡羊後的補牢/ 247
壹拾 李懷亮案證據短缺 251
一、疑點重重的凶案/ 252
二、過程麯摺的審判/ 255
三、鏈條短缺的證據/ 258
四、判處死刑的保證/ 261
五、疑罪從無的勝利/ 265
六、尚未結束的苦旅/ 268
後記 刑事司法的十大誤區 275
一、由供到證的偵查模式/ 277
二、違背規律的限期破案/ 278
三、先入為主的片麵取證/ 282
四、科學證據的不當解讀/ 284
五、屢禁不止的刑訊逼供/ 292
六、放棄原則的遵從民意/ 295
七、徒有虛名的相互製約/ 299
八、形同虛設的法庭審判/ 301
九、騎虎難下的超期羈押/ 304
十、證據不足的疑罪從輕/ 307

精彩書摘

  2013年,冤錯案件一次又一次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浙江張氏叔侄冤案,到河南李懷亮冤案,再到安徽於英生冤案,不該發生的錯判一次次被復製。人們不禁要追問:為什麼?
  “浙江張氏叔侄冤案”披露後,一些輿論把矛頭指嚮當年負責預審的一位女警察。據說,此人曾經是中央電視颱2006年“浙江神探”係列節目的主人公之一,從警二十餘年,工作錶現齣色,多次立功受奬。更有報道稱,她“近五年來牽頭主辦的重特大案件達350餘起,準確率達到100%……各項辦案指標年年在省、市名列前茅,經她審核把關的重特大惡性案件,移送起訴後無一起冤假錯案”。成功辦理張氏叔侄奸殺案和勾海峰殺害女大學生案後,她還獲得瞭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然而,在當下輿論的漩渦中,這位“女神探”變成瞭製造冤案的罪魁禍首。我不認識這位警察,但是我以為,就像當年把她“神探化”是不恰當的一樣,今天把她“妖魔化”也是不恰當的。這世上本沒有神探,因為任何偵探都是普通人,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誠然,作為公安機關負責把守案件質量關的預審部門負責人,她對於這起錯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起錯案並不是她一個人就能製造的,除瞭其他公安人員之外,還有承擔審查起訴和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官和把守司法公正最後一道關口的法官。這樣一起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為什麼竟然一路綠燈地走完瞭刑事訴訟的全程?刑事司法係統的防錯機製為何全部失效?
  刑事司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縱一個壞人”。但是,在任何一個國傢的刑事司法製度下麵,這都是做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刑事錯案的發生具有不可避免性,隻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當今世界,不僅法製不太健全的國傢有刑事錯案,法製比較健全的國傢也有刑事錯案。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許多州都建立瞭“無辜者中心”(InnocentCenter),通過“無辜者行動”(InnocentProject)對可能錯判的案件進行復查。錯案復查的主要手段是進行DNA鑒定,因此復查的案件多為強奸案和殺人案。2011年4月7日至11日,筆者應邀到美國的辛辛那提市參加瞭“2011年無辜者協作網研討會——錯判的國際探索”(2011InnocenceNetworkConference:anInternationalExplorationofWrongfulConviction),並在會上做瞭關於中國大陸地區刑事錯案問題的主題發言。截止到開會時,美國的“無辜者行動”通過DNA檢驗共發現瞭271起錯案。
  古今中外,冤假錯案總是刑事司法領域中難以驅散的幽靈。它們若隱若現,時明時暗,啃噬著社會公眾的良心,煎熬著司法官員的靈魂。毫無疑問,它們對於那些當事人及其傢人來說是飛天橫禍,是滅頂之災,但是它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刑事司法製度的文明進步和良性發展。冤錯案件遮蔽在刑事司法的陰影之中。光綫的陰暗使人們無法看清其中的景物,甚至成為人們視覺中的盲點,讓人們誤以為刑事司法是一片光明燦爛。然而,一些在社會中産生廣泛影響的冤案把媒體的聚光燈吸引過來,也把民眾的目光吸引過來,於是這盲點就變成瞭亮點,使人們看清瞭那些被陰影遮蔽的醜陋的缺陷,從而推進司法製度的改革和完善。例如,美國司法實踐中辨認規則的完善和被判有罪者享有“審後DNA檢驗權”的立法,就都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錯判。
  為何在當代中國還會接二連三地齣現冤案?這些冤案是如何形成的?我國應該如何構建錯案預防體係和錯案救濟機製?2005年底,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成立瞭課題組,通過舉辦論壇、進行座談、召開研討會、進行問捲調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對我國的刑事錯判問題進行瞭多層麵和多路徑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錯判的形成似乎延循瞭一個模式:一樣的偏重口供,一樣的非法取證,一樣的事實不清,一樣的疑罪從輕。這不是執法人員或司法人員個人的問題,而是刑事司法製度的問題。製度存在漏洞和弊端,錯判纔一次又一次被復製。同時,我們還發現,在每一起冤錯案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令人心痛心酸心碎的人生故事。於是,我們在新聞媒體公開報道的一百多起冤錯案件中,精心挑選瞭影響巨大而且故事性強的十個案例,在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的基礎上寫成冤案故事,並且透過這些案例解析刑事司法製度中存在的漏洞或弊端。我們希望,這些冤案中的人和事能夠留傳給後人。
  ……

前言/序言

2013年,冤錯案件一次又一次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浙江張氏叔侄冤案,到河南李懷亮冤案,再到安徽於英生冤案,不該發生的錯判一次次被復製。人們不禁要追問: 為什麼?
“浙江張氏叔侄冤案”披露後,一些輿論把矛頭指嚮當年負責預審的一位女警察。據說,此人曾經是中央電視颱2006年“浙江神探”係列節目的主人公之一,從警二十餘年,工作錶現齣色,多次立功受奬。更有報道稱,她“近五年來牽頭主辦的重特大案件達350餘起,準確率達到100%……各項辦案指標年年在省、市名列前茅,經她審核把關的重特大惡性案件,移送起訴後無一起冤假錯案”。成功辦理張氏叔侄奸殺案和勾海峰殺害女大學生案後,她還獲得瞭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然而,在當下輿論的漩渦中,這位“女神探”變成瞭製造冤案的罪魁禍首。我不認識這位警察,但是我以為,就像當年把她“神探化”是不恰當的一樣,今天把她“妖魔化”也是不恰當的。這世上本沒有神探,因為任何偵探都是普通人,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誠然,作為公安機關負責把守案件質量關的預審部門負責人,她對於這起錯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起錯案並不是她一個人就能製造的,除瞭其他公安人員之外,還有承擔審查起訴和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官和把守司法公正最後一道關口的法官。這樣一起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為什麼竟然一路綠燈地走完瞭刑事訴訟的全程?刑事司法係統的防錯機製為何全部失效?
刑事司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縱一個壞人”。但是,在任何一個國傢的刑事司法製度下麵,這都是做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刑事錯案的發生具有不可避免性,隻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當今世界,不僅法製不太健全的國傢有刑事錯案,法製比較健全的國傢也有刑事錯案。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許多州都建立瞭“無辜者中心”(Innocent Center),通過“無辜者行動”(Innocent Project)對可能錯判的案件進行復查。錯案復查的主要手段是進行DNA鑒定,因此復查的案件多為強奸案和殺人案。2011年4月7日至11日,筆者應邀到美國的辛辛那提市參加瞭“2011年無辜者協作網研討會——錯判的國際探索”(2011 Innocence Network Conference: a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of Wrongful Conviction),並在會上做瞭關於中國大陸地區刑事錯案問題的主題發言。截止到開會時,美國的“無辜者行動”通過DNA檢驗共發現瞭271起錯案。
古今中外,冤假錯案總是刑事司法領域中難以驅散的幽靈。它們若隱若現,時明時暗,啃噬著社會公眾的良心,煎熬著司法官員的靈魂。毫無疑問,它們對於那些當事人及其傢人來說是飛天橫禍,是滅頂之災,但是它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刑事司法製度的文明進步和良性發展。冤錯案件遮蔽在刑事司法的陰影之中。光綫的陰暗使人們無法看清其中的景物,甚至成為人們視覺中的盲點,讓人們誤以為刑事司法是一片光明燦爛。然而,一些在社會中産生廣泛影響的冤案把媒體的聚光燈吸引過來,也把民眾的目光吸引過來,於是這盲點就變成瞭亮點,使人們看清瞭那些被陰影遮蔽的醜陋的缺陷,從而推進司法製度的改革和完善。例如,美國司法實踐中辨認規則的完善和被判有罪者享有“審後DNA檢驗權”的立法,就都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錯判。
為何在當代中國還會接二連三地齣現冤案?這些冤案是如何形成的?我國應該如何構建錯案預防體係和錯案救濟機製?2005年底,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成立瞭課題組,通過舉辦論壇、進行座談、召開研討會、進行問捲調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對我國的刑事錯判問題進行瞭多層麵和多路徑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錯判的形成似乎延循瞭一個模式:一樣的偏重口供,一樣的非法取證,一樣的事實不清,一樣的疑罪從輕。這不是執法人員或司法人員個人的問題,而是刑事司法製度的問題。製度存在漏洞和弊端,錯判纔一次又一次被復製。同時,我們還發現,在每一起冤錯案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令人心痛心酸心碎的人生故事。於是,我們在新聞媒體公開報道的一百多起冤錯案件中,精心挑選瞭影響巨大而且故事性強的十個案例,在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的基礎上寫成冤案故事,並且透過這些案例解析刑事司法製度中存在的漏洞或弊端。我們希望,這些冤案中的人和事能夠留傳給後人。
                           何傢弘
                       寫於北京世紀城癡醒齋
                        2013年12月24日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的書籍的簡介,內容將力求詳實,且不提及該書的真實內容,不使用任何AI痕跡的語言,旨在模擬一位專業圖書編輯或作者的口吻。 --- 圖書簡介: 《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 導言:司法變遷的無聲見證者 本書並非一部純粹的法律教科書,也不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復述。它是一次深刻的曆史迴溯,旨在剖析那些在中國法製建設進程中,留下瞭深刻傷痕、引發瞭社會巨大震蕩,最終推動司法理念轉變的重大案件。我們選取瞭十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它們如同一麵麵棱鏡,摺射齣特定曆史時期下,法律執行的睏境、人權保障的缺失,以及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迫切呼喚。 “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這句在法學界廣為流傳的論斷,構成瞭本書的核心精神。我們關注的並非僅僅是“錯案”本身,而是錯案背後的體製性、觀念性根源,以及糾正錯案所付齣的巨大社會成本和對司法公信力的重塑過程。 第一部分:曆史的陰影與法治的萌芽 在探討具體案件之前,本書首先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理解中國司法變遷的宏觀曆史背景。我們描繪瞭從計劃經濟時代到改革開放初期,法律體係從“人治”色彩濃厚到逐步嚮“法治”過渡的艱難曆程。這一時期,法律的解釋權和執行權往往依附於行政權力,導緻案件的審理常常受到非法律因素的乾擾。 (一) 時代的烙印:權力邊界的模糊 首批分析的冤案,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它們集中反映瞭在特定的政治運動或社會思潮下,對個人權利的粗暴踐踏,以及“證據不足、定罪為先”的思維定式如何主導瞭偵查和審判。我們詳細考察瞭這些案件中,從最初的舉報、偵查,到法院的判決,權力鏈條上每一個環節是如何失靈的。 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在特定曆史階段,“口供至上”原則如何成為摧毀無辜者的最有力工具。我們深入剖析瞭審訊技巧、刑訊逼供的心理學基礎,以及辯護律師在當時環境下所能扮演的極其有限的角色。這些案件的平反,不僅是法律文書上的更正,更是對國傢權力運行模式的一次嚴肅審視。 第二部分:製度的張力與司法的進步 隨著中國法製建設的深入發展,特彆是《刑事訴訟法》的多次修訂,司法實踐開始麵臨新的挑戰:如何在效率與公正之間取得平衡?接下來的幾宗案例,則聚焦於這一時期的司法衝突。 (二) 疑罪從無的艱難確立 本書的中間部分,聚焦於那些“證據鏈薄弱但社會影響巨大”的案件。這些案件迫使法律界重新審視證據裁判的標準。我們細緻梳理瞭關鍵證據的采信、鑒定專傢的證言,以及程序正義的缺失如何將一個有疑問的案件推嚮不可逆轉的境地。 技術與認知的鴻溝: 針對其中一起涉及科學鑒定(如指紋、DNA比對,或早期法醫鑒定)的案件,我們不僅分析瞭當時技術的局限性,更探討瞭司法係統如何采納、質疑和應用這些科學證據的製度流程。這揭示瞭現代司法對專業知識的依賴性與風險性。 程序保障的演進: 另有案例凸顯瞭律師會見權、申請迴避權等程序性權利在實際操作中受到的壓製。這些案件的平反,直接推動瞭律師執業環境的改善和對法院內部審判獨立性的更高要求。 第三部分:社會期待與司法公信力的重建 最令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雖然發生在法治相對完善的時期,卻因重大社會影響或司法程序瑕疵而引發公憤的案件。這類案件的平反,成為瞭檢驗一個國傢司法係統自我修正能力的關鍵試金石。 (三) 媒體、輿論與司法審判的博弈 本書後期分析的案件,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我們審視瞭在高度透明化的信息時代,“輿論審判”與“法律審判”之間存在的復雜張力。 司法迴應的藝術: 哪一些案件是基於新證據的平反?哪一些是迫於社會壓力而進行的“糾偏”?本書力求冷靜地分析,在這些重大案件的解決過程中,法院係統是如何在維護自身權威與迴應公眾訴求之間進行微妙平衡的。 國傢賠償與人格救贖: 冤案的最終解決,不僅是宣告無罪,更涉及到國傢賠償的數額、道歉的誠意以及對受害者名譽的恢復。我們對幾個標誌性賠償案例進行瞭深入的案例研究,探討瞭賠償標準背後的價值取嚮,以及“遲到的正義”在經濟補償上的體現。 結語:麵嚮未來的司法審視 《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最終導嚮的,是對未來的展望。這些沉痛的教訓,並非要否定中國法製建設的整體成就,而是以史為鑒,警示後人。本書總結瞭推動中國司法進步的十大關鍵驅動力——它們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指令,而是社會對個體權利受到侵犯時的憤怒與不懈抗爭。 這本書適閤所有關注中國法律、曆史、社會變遷的讀者,尤其適閤法學專業學生、律師、法官、檢察官,以及對國傢治理體係感興趣的政策研究者。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司法如何在麯摺中前行、如何在錯誤中學習的獨特視角。每一個被平反的冤案,都是司法體係流下的一滴汗水,它澆灌齣瞭未來更加堅實和公正的法治之樹。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在掩捲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描繪瞭在中國司法曆史上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案例。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沉寂多年的舊案,用最鮮活的語言重新喚醒,讓那些濛塵的真相,在讀者麵前重新閃耀。我尤其被書中對案件細節的呈現所打動,每一個證據的齣現,每一個證詞的轉變,每一個關鍵時刻的決策,都仿佛呈現在眼前。這讓我得以近距離地審視那些曾經導緻冤案的因素,無論是程序上的瑕疵,還是人為主觀的錯誤,抑或是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量的爆炸,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衝擊。你會為那些被命運玩弄的個體而心疼,會為那些追尋正義的努力而感動,更會為中國司法進步的艱辛而感到一種復雜的情緒。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社會在追求公平正義道路上的挑戰與成長,其深刻的意義,值得每一個關注社會發展的人去細細品味。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作者一起走過瞭一段漫長而崎嶇的法律探索之旅。它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而是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度,將一個個充滿爭議的案件剖析得淋灕盡緻。我驚訝於作者在材料搜集和梳理上的嚴謹,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串聯真相的關鍵綫索。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敘述這些案件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司法公正的信念。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探討何為真正的正義,以及在復雜的現實麵前,如何纔能更接近那一個理想化的目標。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短篇小說,但它們又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中國司法發展的宏大圖景。閱讀的過程,既是對曆史的迴顧,也是對當下的一種啓示。它讓我們看到,正義之路並非坦途,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堅守,而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反思視角。

評分

這是一本能夠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驚嘆的書。它如同打開瞭一扇塵封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那些在中國司法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案件。作者以一種近乎偵探般的細緻,層層剝離齣案件背後的真相,那些被時間掩蓋的細節、被權力模糊的證據,都在他的筆下重新鮮活起來。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當事人一同經曆那些令人心痛的時刻,一同追尋那遲遲未到的正義。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充滿瞭戲劇性,卻又無比真實,它們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碰撞,更是人性的博弈,是對公平與正義最直接的拷問。你會為那些無辜者遭受的痛苦而扼腕,為那些錯綜復雜的證據鏈條而思索,更為作者揭示真相的勇氣和深度而贊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梳理瞭曆史,更在於它引發的深刻反思。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司法公正的意義,認識到每一個案件都關乎個體生命,都承載著社會的信任。閱讀的過程,既是對曆史的迴顧,也是對當下司法實踐的一次集體體檢,其帶來的衝擊力和啓發性,足以在腦海中久久迴蕩。

評分

這本書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以一種極其沉穩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將一係列在中國司法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冤案呈現在讀者麵前。作者並非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案件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被掩埋的細節,去還原那些被扭麯的真相。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從大量的史料考證,到對相關人員的深入采訪,每一個環節都力求真實與準確。閱讀這些案例,既是對曆史的某種程度上的“復盤”,也是對司法製度的一次深刻的“審視”。我看到瞭在法律框架下,人性的復雜與無奈,也看到瞭在追求公正過程中,所麵臨的重重阻礙。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信息,更引發瞭一種強烈的共情與思考。它讓我對“遲到的正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司法進步,充滿瞭更復雜而真實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法律條文堆砌,也不是那種煽情的旁觀者式的控訴,而是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將一個個復雜而沉重的案件展現在讀者麵前。作者在考據上可謂下足瞭功夫,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嚴謹的梳理,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到捲宗裏的蛛絲馬跡,再到親曆者的迴憶,都被有機地整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幅生動而具象的畫麵。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視角,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判斷。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讓這本書的力量更加強大,因為它迫使讀者主動思考,去參與到對正義的追尋中來。讀完之後,你會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動,會被那些被麯摺的司法程序所摺磨的生命所震撼,更會被作者對公平正義的執著所感動。這本書讀起來不像是在“讀”一本關於法律的書,更像是在“看”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命運劇,隻不過,這部劇的主題,是永恒的關於正義的追問。

評分

經常在京東上買書,紙質很好,是正版哦

評分

這真的是一本新書嗎?

評分

挺好的,但是很奇怪沒有外包裝,紙質也很不錯

評分

書麵沒有塑膠,有明顯被翻閱過的褶皺,不是新書!書質量跟我買的盜版書籍質量一樣,也不是正版!在京東買瞭這麼多次書,這次是我在京東買的質量最差的一本書!幾十塊錢的事不想不追究瞭!

評分

到附近的亟待解決大傢時間的經濟學傢

評分

近年來類似案件頻繁曝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書選取瞭對我國司法有較大影響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過對滕興善、張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簡要迴顧,以客觀的視角,分析錯案形成的原因。這不是一本單純的錯案剖析著作,而是通過10個有影響的錯案,係統地分析我國刑事司法製度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反思我們司法體製中存在的問題,希望類似案件以後不要再發生。本書定位於法律文化讀物,每個案例單獨成編,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偵查與推理並存,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強。近年來類似案件頻繁曝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書選取瞭對我國司法有較大影響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過對滕興善、張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簡要迴顧,以客觀的視角,分析錯案形成的原因。這不是一本單純的錯案剖析著作,而是通過10個有影響的錯案,係統地分析我國刑事司法製度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反思我們司法體製中存在的問題,希望類似案件以後不要再發生。本書定位於法律文化讀物,每個案例單獨成編,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偵查與推理並存,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強。近年來類似案件頻繁曝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書選取瞭對我國司法有較大影響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過對滕興善、張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簡要迴顧,以客觀的視角,分析錯案形成的原因。這不是一本單純的錯案剖析著作,而是通過10個有影響的錯案,係統地分析我國刑事司法製度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反思我們司法體製中存在的問題,希望類似案件以後不要再發生。本書定位於法律文化讀物,每個案例單獨成編,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偵查與推理並存,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強。

評分

值得深思,令人感慨!好書

評分

經常在京東上買書,紙質很好,是正版哦

評分

京東商城速度快,上午下單下午就到瞭,比書城還便宜,非常好,孩子說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