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

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梅 著
图书标签:
  • 弘一法师
  • 李叔同
  • 佛教
  • 传记
  • 艺术
  • 文化
  • 近代史
  • 大师
  • 中国文化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3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46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47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文学家金梅先生全新修订。揭秘弘一法师追寻、开悟和放下,的人生轨迹,还原40岁出家前后判若两人的神秘历史。首次披露弘一法师诗文原作是迄今为止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弘一法师大传。

内容简介

  《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是学界前辈金梅先生研究弘一生平事迹及佛学成就的结晶,对弘一研究中的若干疑点和问题都做出了独具慧眼的考证与剖析。书中随处可见金梅坚硬扎实的文学史学功底,对音乐、戏剧、金石、书画及佛学的广泛涉猎,注重史料考据但又不失通俗解说。该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弘一传记中极为全面的一部,称得上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金梅,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助教,《河北文学》杂志编辑,《天津文艺》编辑部负责人,《小说导报》、《天津文学》副主编,编审。天津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现为天津写作学会会长。

精彩书评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丰子恺

目录

第一章 成长津门

第二章 旅居沪滨

第三章 东渡扶桑

第四章 投石问路

第五章 为人师表

第六章 出家前后

第七章 出家之因

第八章 常住永嘉

第九章 启关游方

第十章 匡庐义举

第十一章 因缘殊胜

第十二章 创作《清凉歌集》

第十三章 白湖风月

第十四章 南闽梦影

第十五章 兴学育人

第十六章 过化民间

第十七章 黄花晚节

第十八章 善巧方便的艺术

第十九章 尾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成长津门

  序言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罗文华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化大师和誉满天下的佛教高僧。他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诗词文章、书画篆刻、音乐戏剧造诣精深,又是把西方绘画、音乐、话剧、钢琴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中国新文化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皈依佛门后,他专心精研戒律并身体力行。成为佛教律宗的一代祖师,对佛学的研究与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爱国爱民、一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备受世人崇奉。他博大
精深的文化思想蕴涵着文学、儒学、佛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风俗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意蕴,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西方文化的精粹,是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觉醒和学术的复兴,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重新得到重视。经过海内外僧俗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弘一法师——李叔同研究业已成为一门具有国际学术研究意义的学问。在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年后的今天,不仅中国文化人士及各界人士乐于了解和研究他,在国际上,如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也都有他的崇敬者和研究者。还有学者提出“弘学”的概念,主张建构“弘学”理论体系,并将“弘学”研究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重建联系起来,以发挥现实作用。在日渐活跃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研究领域,金梅先生以其丰赡深邃的著述实绩,成为公认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研究中,能将研究对象放在近代以来中国及世界社会发展和文化流变的整个过程中来审视,根据文化史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紧密联系思想主潮、时代精神等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地进行纵横对比和理性反思,从而更加精准地确定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金梅先生在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对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做深入细致的描述的同时,对弘一法师——李叔同研究中的很多疑点和问题都做出了独具慧眼的考证与剖析,充分体现出其扎实牢靠的文学史学功底,对音乐、戏剧、金石、书画及佛学的广泛涉猎,注重史料考据的学术风格,以及对学问精益求精、对传记写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在《月印于江: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修订本中也有所反映。
弘一法师——李叔同之所以成为令世人无限追索与探究的历史名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留下了一个“世纪之谜”——“李叔同为什么出家?”这个“谜”的形成,既体现着社会的复杂性,也体现着李叔同本人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更体现着内外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杂性。李叔同芒钵锡杖,一肩梵典,毅然决然地遁入佛门之际,就有名流强烈地表达对这一举动的不理解。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期待着能够解开这个“谜”。然而,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破解它依然需要时间,而且可能是相当漫长的时间。金梅先生紧紧攫住这个“世纪之谜”,在书中以辩证的眼光透视传主,从时代、环境、家庭、身世、经历、气质、爱好以至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力图为得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铺平道路。
近三十年来,金梅先生最着力研究的文化名人有三位,即李叔同、傅雷和孙犁,而这看似背景不同、成就各异的三人,却有着共同的个性:淡泊而执著。金梅先生在研究他们的同时,自然也会受到他们人格的感染。甚或有意地学习他们的处世之道。弘一法师所秉持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先生评语),就是金梅先生所钦赞并践行的人生哲学。其实有些精神本来是不分僧俗的,例如“谨严”一词,既可用于僧人持律,亦可用于学者治学。弘一法师对金梅先生的影响便是显而易见的:弘一法师看破红尘,却绝不是悲观厌世;金梅先生甘于寂寞,也为的是集中精力做足学问。恰因撰著者的镜净心明,使得此次修订版《月印干江:弘一法师——李叔同》,较前著更加具有深度和品位。

叶圣陶先生曾于1963年为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题诗:“花枝春满候,天心月圆时。于此证功德,人间念法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及其作品和思想,已经成为民族的和人类的宝贵财富。十多年前,金梅先生开始用心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撰写传记,后又不断地予以精心地修订增益,有效地普释和阐扬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有力地推进了海内外学术界对其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佛学思想和人格精神的进一步挖掘、整理、辨析和研究,使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高卓风范和温润情怀似兰馨风远,如梅香四溢,超迈世俗,启迪人心。此举之于文苑和读家,当然也是一件不小的功德。

  ……

前言/序言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名字,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又经常出现于传媒,传诵于众口。描述其事迹轶闻的传记、年谱以及影视等文艺作品,不断出版上映;其诗词、音乐、书法和佛学著作,也正陆续问世。看样子,有关这一人物的宣传,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名字,确是不该被忘却的。作为我国近现代艺术的先驱,他在诸多艺术领域,都起过开拓者的作用:他是我国第一份音乐刊物的创办者,也是最早将西洋作曲法引进国中者之一;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的出现,以及整个话剧运动的发轫,与他密切相关;他不仅是最早引进西洋绘画方法的人,更是在我国推行裸体写生的首创者;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第一批从事现代艺术(音乐和绘画)教育的园丁们,大都出于他的门下或是他的再传弟子……而由他作词配曲(以我国民歌曲调相配)的《祖国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沸腾了千百万爱国者的满腔热血;《送别》一歌(以域外旋律相配),以其沉郁幽远之声,牵动了人们的离情别绪而被传唱不衰,且将继续绵延流传;还有《春游》、《早秋》等歌,至今仍能听到其起伏回荡的音响。李叔同为我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音乐家,李叔同在中国音乐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即在其成为佛门一僧之后,他对律宗典籍的整理与普及,他以独有的方式追求的人生境界及其实现的生命价值,亦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因此说,他的名字与事迹,长时期月印千江——弘一法师大传
  被沉没和遗忘,是很不公正的。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我开始接触到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有关史料。在由片面而全面、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的阅读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是,综观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如果将鲁迅作为一个参照系来考察李叔同的话,他俩的出身与最初的经历,有不少相近相似之处。而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李叔同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名声,与鲁迅相比,不只不相上下,且有领先之势。然而,七八年之后,鲁迅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却遁入了空门。究竟是哪些原因,致使其二人走了两条截然有别的人生之路呢?二是,李叔同由享尽富贵荣华的公子哥儿和感受过尊荣与洒脱的风流才子,一变而为仅有芒钵锡杖、一肩梵典、三袭衲衣的苦行者,其落差之大,非大智大勇者不能适应。李叔同却义无反顾地领受了这一反差,直至圆寂。他之作出并坚持这一选择的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为所谓“生性有缘”,或是天生就有向佛的“根器”之类。那么,其间的因素又究竟是什么呢?探索和解答这两方面的问题,并力求从中引出历史的、社会的和人生的教训,成了促使我写作这一传记的主要动因。
  在我之前,已有多人写过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传记,为什么我还要去重新描述呢?这是因为,我在研读弘一法师——李叔同史料的过程中,也比较性地(与史料相对照)阅看了此前已经流行的几部描写这一人物的传记和影视等文艺作品,发现这些作品往往采取虚构想象的手法,不只与史实相去较远,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贤者讳的弊病,以至有意神化的倾向。我历来主张,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其他以虚构想象为特征的文艺作品亦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传记宜以史学笔法出之,不能以小说写法构成。而一般僧人也好,高僧大德也好,都是由凡人、俗人演变而来,也都有一个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便是高僧大德吧,恐也难以完全脱尽人间烟火——僧人也是人!面对那些以虚构想象和神化手法创制的作品,我之重写这一传主,意在力图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形象。
  我们并不提倡都去信佛,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构成部分,它那去恶向善、普度众生的理念和艰苦卓绝的实践行为,自有其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准的价值与意义。而佛教境界与艺术境界之间,存有某些相通之处,这在诸多艺术大师的实践中,都曾有过深切的体验,并多有嘱告。具体到李叔同其人,由艺术先驱到律宗高僧的转变过程,不管人们如何看待,其能从繁华胜境中抽身而去,淡于名利,甘于穷困,在漫长的僧腊岁月中(“僧腊”,指僧侣出家的年数,即僧龄)苦苦地追求着他所向往的无生忍境界,单由这一点而言,确有震慑与熔铸人心的力量,尤其值得当下一切因受名缰利锁之困扰而烦恼不宁欲生欲死,以至丧失人性者认真地思索和借取了。
  1880年10月23日(旧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户富有的盐商之家。
  在昔日的三岔河口与北运河河身交汇处南面,有条名为粮店后街的南北向马路,马路东侧,有一东西向小街叫陆家竖胡同。胡同东口二号,是一所坐北向南的三合院,李叔同就出生在这所院子里。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父亲名世珍,以字筱楼行世。祖父李锐。李氏家族可能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从南方招商引资时移来天津经营盐业和银钱业的。到李叔同父亲李筱楼一辈,李家已是天津盐商中的巨富之一。人称李筱楼家为“桐达李家”;也有人称之为“存朴堂李筱楼家”。李叔同之父李筱楼,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恩科乡试,中举人,与李鸿章同年。1865年(清同治四年)参加乙丑科会试,中试贡士第七十名,经殿试,中进士,为第三甲第七十九名。与筱楼公同时中举进士的人当中,有清代文苑桐城派后期重镇吴汝纶等闻人显宦。李筱楼中举后,曾出仕吏部主事,不几年又辞官经商,继承父业,将李家的富贵推向了顶峰。李筱楼除了正室姜氏,还纳有张氏、郭氏和王氏等三位侧室。长子文锦(字不传)为姜氏所生,娶妻后不几年就去世了。次子文熙(字桐冈)为张氏生养,自幼不太健壮。李筱楼担心,如果文熙也寿命不长,李家岂不是要断绝香火!于是在 67 岁高龄(1879 年)时,又纳妾年仅19岁的王氏。第二年便生下一子,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即后来以字行世的本传传主李叔同。传说李叔同母亲临盆之际,一只口衔松枝的喜鹊突然飞入产房,将松枝安放于产妇床头,又欢叫了一阵才向外飞去。长大后的李叔同确信其事,将喜鹊留下的那枚松枝随身携带了一生,直到在泉州圆寂还挂在他寮房的墙壁上。
  李叔同三岁那年,父亲在老宅附近的山西会馆南路西大门(即今粮店后街60号)购置了一所更为宽敞气派的宅第,全家搬来居住。新宅第有洋书房一间,室内的床架、书柜、茶几、坐椅、写字台等等,统统是红木打制。洋书房台阶下面有竹篱围成的小花园,名为“意园”。“意园”与后院游廊相通,和前院的书房、客房以及两边的庑下组成一个小巧别致的园林结构。园内有修竹盆花,山石盆景,有金鱼缸、荷花缸、石榴树等等,整个环境安谧清静中不失生气。门前挂有“进士第”匾额,过道内又悬着“文元”匾的院落,从外观或内部格局上看,都显耀着院主的富贵与名望。每当镖局将成箱成箱的财物从外地押进大门时,车马声喧,人进人出,更显出了繁华升腾的气象。由此不难想象出,比李筱楼中进士早了近二十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李鸿章等清朝政要出入这所宅第的一些原因了。在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划定的租界中,“桐达李家”位于奥国租界。李叔同仲兄李文熙,曾以富商士绅在租界的华人组织中有过董事之类的身份。“意园”洋书房中曾摆设过一架钢琴,据说就是奥国驻津领事赠与的。
  有如一般盐商巨富一样,李叔同的父亲也从万贯家财中拿出一小部分做些慈善方面的事。他在住家附近办了个“备济社”,施舍衣食,赈济寒苦,既能求个心安理得,也博取了“李善人”的声誉。
  1884 年,李叔同的父亲身患痢疾,病势严重,多方延医也不见好转,干脆停医不再治疗,不意反倒渐渐痊愈起来。李筱楼晚年精研理学,又信仰禅宗佛学,他从自身病情的异常变化中意会到,自己的“舍报之日”已到,于是嘱咐家人延请高僧学法上人前来诵念《金刚经》。聆听着和缓悠远的梵音,李筱楼安详而逝,卒年72岁。临终前他还嘱咐过家人,灵柩停家七天,请僧人们分班诵经,好由经声引领他一路生西。还要放焰口,免得饿鬼们在中途作梗。中过进士,在吏部做过官,又是津门一宗巨富,李筱楼丧礼的场面是可以想见的。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前来“点主”,武官马三元则“报门”,更增添了“桐达李家”的哀荣。这一年,李叔同五岁。听到父亲去世,他独自来到卧室“掀帏探问”,有些难过,有些茫然,但并不惊慌和胆怯。在停柩发丧期中,他目睹了和尚们诵经忏礼的全过程,将每一个关节的具体情景记在了心里。多年后,还经常和侄儿圣章等玩儿和尚念经的游戏。他装“大帽”和尚,在那里念念有词,圣章等在下首当小和尚,听从调遣。几个人有时用夹被,有时用床单当袈裟,地下炕上折腾个欢。
  当地有位姓王的孝廉,由儒入佛到普陀山出家,回津后住在李家附近的无量庵里。李叔同的侄媳妇,接连遇到公公(比叔同整整大50岁的长兄文锦)、丈夫、太公过世,觉得人生没有了意味,就到庵里向王孝廉学念佛经。还不到六岁的李叔同,也经常跟去旁听。在庵里听会了《大悲咒》、《往生咒》,回家就从头到尾背起来。奶妈刘妈妈发现觉得不好,让他改念《名贤集》中的格言。他就念“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等这类句子,念着念着,幼小的心灵中,生起了人生苦空无常的感觉。在刘妈妈的初意中,或许以为佛经上的话与《名贤集》中的那些格言不同,前者不是小孩子应该学习的。她不可能懂得,在内里,二者有不少地方恰是相通的。
  父亲去世,长兄文锦又早已亡故,二哥文熙顺理成章地当了“桐达李家”的当家人。
  李文熙举过秀才,30岁后学了中医。1902年,他将河南省内黄县的引地(出售食盐的辖地)出让给了他人;1911年,祖辈留下的钱铺又遭歇业,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弃商从医,悬壶济世,在津门医家中颇得名望,被尊称为“李二爷”。李文熙的继室姚氏,和后来以教育家闻名的国民党元老李石曾之妻为同胞姐妹。
  1885年,李叔同六岁,二哥文熙担起了他的启蒙教育。开始,文熙教他读认眼前碰到的那些字词联句。厅堂的抱柱上,有父亲生前请人书写的大联,上联是清代刘文定的一句话:“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读到能够背诵了,二哥又告诉他:“这是说,一衣一食当思来之不易,不能任意抛掷糟蹋了,要养成节俭惜物的良好习惯。”叔同自幼颖悟,识字快,理解力也高。七岁那年,跟二哥学习《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文选》等,一遍过去,就能琅琅成诵。生母王氏,也经常教他记些名诗格言。开饭了,见到桌子还没摆正,她就说:“古人讲过:‘席不正不食。’”即使儿子学了条古训,也从实际生活中规范了他的行为方式。
  1888年,李叔同从九岁起,从常云庄先生受业,接受老式的正规教育。头年读《孝经》和《毛诗》,转年读《唐诗》、《千家诗》。十一岁读“四子书”、《古文观止》等。十二岁后,学了两年训诂、《尔雅》和《说文解字》。十四五岁时,又细读了史汉精华和《左传》等数种史籍。经过七八年家馆课程,李叔同在经史诗文和文字学等方面具备了扎实的根底,为后来得以“文章惊海内”、精研佛典打下了基础。
  从常云庄受业的三四年里,李叔同对《说文解字》兴致尤浓,专心致志地临摹过《宣王猎碣》等篆字碑帖。还反复练写过刘世安临摹的文徵明手书《心经》,致使其小小年纪,作诗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等一类句子,透露了他从小倾向佛门的心理素质。
  1895年,李叔同16岁考入设在城西北角文昌宫的辅仁书院,学习制艺(八股文)。和当时天津另外两处书院(三取书院、问津书院)一样,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主,不再讲学。每月考课两次(初二、十六两日),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赏银钱,以督促学业。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饱读过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自幼聪慧,每次考课作文,只觉有不尽之思绪需要写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填写在格子中的,老师发下来的纸张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犹未尽,纸短文长,就在一格中改书两字交卷,从而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他的
  ……


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 《月印千江》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文化人物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一生的传记。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李叔同从一位风华绝代的艺术家、音乐教育家、戏剧革新者,到最终皈依佛门,成为一代高僧的传奇历程。书名“月印千江”取自佛语,意喻佛性遍及一切,心如明月,能映照千江之水,也暗示着李叔同虽身处不同境遇,其精神追求却始终如一,光辉遍照。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生平事迹,而是致力于挖掘李叔同生命中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解析其思想的演变,剖析其艺术成就的根源,并探讨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为人生寻觅终极的意义与归宿。作者倾注心血,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包括李叔同的手稿、书信、日记、弟子回忆录、同时代人的评论文章,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真实、充满魅力的李叔同。 第一部分:少年风华,才情初绽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李叔同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出生于津门巨富之家,李叔同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与叛逆的个性。他聪颖好学,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不涉猎。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子哥,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却有着超越年龄的疏离感。他的诗词、书法,在少年时期便已展现出不凡的功力,为他日后的艺术人生埋下了伏笔。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李叔同在天津求学、接受新式教育的经历,以及他与几位对人生影响至深的师友的交往。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与变革的曙光,以及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如何在这种氛围中,汲取养分,塑造自我。他早期的诗作,如《狂叶》、《白石》、《送别》等,早已流露出他对生命、对情感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美的执着追求。 第二部分:海上逐浪,艺术革新 1911年,李叔同东渡日本,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在东京美术学校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西画基础,也让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学成归国后,他积极投身于中国近代艺术的教育与推广。在上海,他创办了乐群社,组织了银铃会,积极策划话剧演出,将西方戏剧理念引入中国,并亲自出演,成为中国话剧的先驱之一。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叔同在上海期间的艺术活动,包括他对音乐、戏剧、绘画的贡献。他创作的《晚钟》、《春生》、《幽灵》、《月朦胧鸟朦胧》等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至今仍广为传唱。他改编和导演的话剧,如《茶花女》、《唐璜》等,在当时引起轰动,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他也在绘画和书法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其绘画作品充满艺术张力,书法更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弘一体”,影响深远。 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李叔同作为一位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艺术家形象,以及他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如何用艺术引领风潮,唤醒国人的审美意识。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展现了李叔同在上海的社交圈,他与许多文人墨客、艺术家之间的交往,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感悟人生,寻求真谛 在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之时,李叔同的心灵却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动荡与求索。他对生命的短暂、人生的虚幻,以及物质世界的无常,产生了强烈的体悟。在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佛教经典,尤其是《华严经》、《法华经》等,逐渐被佛法的智慧所吸引。 本书细致地描绘了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的过程。这是他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位世俗的艺术家,蜕变为一位寻求精神解脱的僧人。他剪去三千烦恼丝,将俗世的繁华抛诸脑后,选择了一条寂静而崇高的道路。作者深入分析了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深层原因,包括他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对情感的超越,以及对真理的渴望。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展现了李叔同内心世界的转变。他放下“李叔同”这个名字,以“弘一”作为自己的法号,寓意着佛法的广博与圆融。他开始潜心研习佛法,苦修戒律,并以自身的行为实践着佛陀的教诲。 第四部分:弘一大师,德范永存 出家后的弘一大师,以其高尚的品德、精深的佛法和卓越的书法,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和世俗社会的尊敬。他云游四方,讲经说法,劝化世人。他提倡“持戒”,严于律己,被誉为“南弘一大师,北虚云老和尚”,成为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僧人之一。 本书将重点介绍弘一大师在佛教界的贡献,包括他对律宗的复兴,对佛经的注解,以及他所倡导的“佛法在日用伦常”的生活化理念。他的书法,也因其出家后的心境而更显苍劲、古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弘一体”,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作者通过记录弘一大师晚年的生活,展现了他最后的岁月。他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对众生充满慈悲。他的圆寂,被誉为“五老峰下,莲花生尽”,留下无尽的怀思与赞叹。 第五部分:月印千江,精神永恒 本书的结尾,并非仅仅是对李叔同生平的总结,更是对他精神遗产的升华。作者通过“月印千江”这一意象,概括了李叔同一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他的人生,如同一轮明月,虽历经世事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澄澈与光明。他的教诲与艺术,如同月光,映照在千江万水之上,触及每一个人的心灵。 本书旨在让读者了解一个完整的李叔同,一个集艺术家、教育家、革新者、佛门高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是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他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选择、精神皈依的深刻启示。 《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思考。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李叔同的心灵世界,感受他那份超越俗世的淡泊与宁静,体悟他那份“悲欣交集”的深沉与广阔。这部作品,是对一位伟大灵魂的致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认识一位历史人物,更将获得一次触动心灵的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月印千江”,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禅意。正如月光普照大地,无论江水千条,月影皆映。我想,这正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传达的,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智慧。他从一个世俗的艺术家,最终蜕变成一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他的内心世界一定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顿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如何在名利与清贫之间做出抉择,如何在情与法的纠葛中找到平衡。他最终选择皈依佛门,是否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一种解答?他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他留给世人的,除了艺术作品,更有哪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我希望能从他的故事中,找到一种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智慧,学习他那种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选择与精神升华的哲学寓言。

评分

读完《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的序言部分,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他早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他身处异国他乡,是如何接触到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又是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思考的?我脑海中勾勒着一个年轻的李叔同,意气风发,在异国土地上汲取养分,同时又心怀对故土的眷恋。我想知道,他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否受到了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他回国后,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又是否与他在海外的这段经历密不可分?这不仅仅是一段留学史,更是一段思想启蒙史,一段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他海外生活的点滴,包括他的学习、社交、情感,以及他对当时社会和艺术的反思。我相信,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是理解他后来一切选择的基础。

评分

我尤其着迷于李叔同先生在艺术上的造诣。他不仅在音乐、戏剧、书法等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更重要的是,他以艺术的方式,传递了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从他的音乐创作中,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激情与理想;从他的戏剧表演中,我能体会到他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而他的书法,更是将个人的性情与佛法的意境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禅”的境界。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艺术训练和人生阅历,让他能够在如此多的艺术门类中都游刃有余,并且都达到顶尖水平?在他决定出家之前,他的艺术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知己,又是如何看待他的人生选择?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揭示这些谜团,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艺术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最终选择“放下”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生平的追溯,更是对“美”的本质,以及艺术与人生如何交织的深刻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的时候,我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美的装帧深深吸引。还没翻开,就仿佛闻到了纸张淡淡的墨香,心中涌起一股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敬意。弘一法师,李叔同,这两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历史书页上的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从风华正茂的艺术家,到淡泊宁静的出家人,这一转变本身就充满了无数引人探究的故事。我一直对那种从繁华到寂静、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感到好奇,而李叔同的人生轨迹,无疑是其中最光辉的例证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到内心的归宿;如何在艺术的巅峰,毅然选择另一条道路;他的人生选择,是怎样的挣扎与决绝,又是怎样的了然与超脱。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如此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能够放下世间的种种,拥抱佛法的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从中汲取力量和启迪。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生故事特别着迷,而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无疑是其中最富戏剧性也最令人敬佩的典范。从一个拥有显赫家世、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到最后成为戒律严谨、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巨大的反差和令人惊叹的转变。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最终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是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打击,还是领悟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他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探索?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蜕变过程,理解他放下一切、追求精神解脱的背后,所经历的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心斗争。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伟人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人生意义、价值选择以及精神自由的一次深刻追问。

评分

客观公正的讲述了弘一大师的生平,只是语言稍嫌造作,较为生硬。

评分

好。。。。。。。。。。。。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看外观应该没问题。

评分

书还没看,但快递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东西也不错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客观公正的讲述了弘一大师的生平,只是语言稍嫌造作,较为生硬。

评分

好书,正版,值得一看。

评分

京东的质量毋庸置疑,速度快,服务好

评分

包装不太好,有些脏了。希望下次要多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