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1885-1887年遗稿

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1885-1887年遗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尼采 著
图书标签:
  • 尼采
  • 哲学
  • 遗稿
  • 思想
  • 文化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19世纪哲学
  • 著作全集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9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51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1885-1887年遗稿》根据科利·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译出,并根据第十四卷补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第十二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尼采作于1885年秋至1887年秋之间的全部残篇遗稿,它与第十三卷一起,包含了后人编辑的所谓尼采“主要著作”即《权力意志》诸版本的内容。中文版力求在内容(文字)和形式(版式)上严格对应于原著,尽量保持原版的笔记和残篇格式。

目录

中文版凡例
前言
1.1885年秋至1886年春
2.1885年秋至1886年秋
3.1886年初至1886年春
4.1886年初至1886年春
5.1886年夏至1887年秋
6.1886年夏至1887年春
7.1886年底至1887年春
8.1887年夏
9.1887年秋
10.1887年秋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
译后记
《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1885-1887年遗稿》 一场思想的狂飙:生命、权力与超越的深层探索 这本《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1885-1887年遗稿》并非一部按部就班、结构严谨的哲学论著,而是 Friedrich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尼采)生命中一段尤为关键且充满精神张力的时期思想火花的记录。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尼采正处于其创造力最为旺盛也最为激荡的阶段,他抛弃了早期较为系统的哲学探讨模式,转而以一种更为碎片化、更具预言性和激进性的方式,深入挖掘其核心思想的根脉。这里的“遗稿”,恰恰揭示了这些文本的特殊性质——它们是作者在意识流淌、灵感迸发时留下的原始印记,是通往其晚期哲学巅峰不可或缺的阶梯。 一、 权力意志的内在逻辑与宇宙图景 本书收录的遗稿,最核心的主题莫过于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它不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动机的简单描述,而是被尼采提升为一种贯穿宇宙万物的根本动力。他在此阶段的思考,试图揭示权力意志如何在生命内部运作,如何驱动生物的生长、繁衍、抗争与超越。这是一种积极的、生长的力量,而非腐朽的、压抑的权力。尼采在此探索的是,个体乃至一切存在的本质,便是不断寻求扩张、增强和克服自身局限的意志。 在这部分遗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意志如何被理解为一种永恒的“生成”(Werden)过程。世界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由无数个权力意志的节点所组成的动态网络。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价值,都是权力意志在特定时空下的表现形式。他质疑一切静态的、僵化的哲学体系,认为它们试图用永恒的、不变的概念来束缚流动的生命。权力意志的维度,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世界的本质——一种不断流变、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发生学过程。 尼采在此并非鼓吹暴力或压迫,而是探讨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内在的驱动力。他将权力意志视为生命的“健康”状态,是生命力充沛、自我肯定、不断创造的象征。相反,他将“虚无主义”的蔓延、对生命的热情消退、对“超越”的逃避,视为权力意志的衰弱或扭曲。他试图通过对权力意志的深刻剖析,来诊断西方文明的病症,并预示一种可能的新生路径。 二、 超人(Übermensch)的孕育与对“末人”(Letzter Mensch)的警示 与权力意志紧密相连的,是超人的构想。在1885-1887年间的遗稿中,超人形象逐渐丰满,其意义也愈加清晰。超人并非指生理上的优势种族,而是象征着一种在精神上、意志上能够彻底克服自身局限、超越传统道德与价值束缚、并能创造新价值的理想人格。他是一个能够承受生命全部重负,包括痛苦、荒谬和虚无,并从中找到意义与喜悦的人。 尼采在这里对“末人”的描绘,则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末人是那些满足于现状、安于平庸、害怕风险、只追求舒适与安全的现代人。他们缺乏超越的勇气,沉溺于小确幸,否定一切宏大叙事和价值创造。尼采将末人视为一种文明衰败的征兆,是权力意志枯竭的体现。他对末人的批判,充满了忧虑与紧迫感,他认为如果人类继续走向末人化的道路,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与沉寂。 超人的出现,正是为了对抗末人的趋势。超人是“地之子”,他扎根于大地,拥抱生命,敢于直面现实的残酷,并在其中淬炼出强大的生命意志。他不是一个超脱世俗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敢于“从最高峰上的最深的深渊中跳跃”的实践者。他的创造力源于对自身力量的绝对信任,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无限热爱。 三、 对传统道德与宗教的颠覆性批判 在这一时期的遗稿中,尼采对西方哲学、道德和宗教的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著名的“道德谱系学”(Genealogie der Moral)的思想,深入剖析了基督教道德及其所代表的“奴隶道德”(Sklavenmoral)的起源。他认为,基督教道德并非源于对善的追求,而是源于弱者对强者的怨恨与复仇。弱者将强者的生命力、骄傲、健康、权力等视为“恶”,并将自己的软弱、顺从、谦卑等描绘成“善”,从而颠覆了原有的“主人道德”(Herrenmoral)。 尼采在此阶段的批判,更加尖锐和彻底。他视基督教为一种“病态的”哲学,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拒斥”。他认为,基督教所倡导的爱、怜悯、平等,表面上是崇高的,实则是在压抑生命力,削弱个体的创造性,将人类引入一种集体性的虚无之中。他强调“重估一切价值”(Umwertung aller Werte)的必要性,呼唤一种能够肯定生命、肯定权力意志、并为人类开辟新生存道路的新价值体系。 他在这里对索福克勒斯、柏拉图、耶稣等一系列西方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充满了颠覆性。他试图揭示这些看似崇高的思想背后,隐藏的对生命力的压抑和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他在此不仅仅是挑战,更是试图重塑我们对善恶、真理、价值的根本认知。 四、 永恒轮回:生命之重负与肯定 1885-1887年间的遗稿,也包含了尼采对“永恒轮回”(Ewige Wiederkunft)思想的深入思考。这或许是他思想中最具挑战性和震撼力的一环。永恒轮回并非一个简单的宇宙学假设,而是一个终极的生存考验。它意味着,你所经历的一切,你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痛苦、每一个快乐,都将以同样的方式,无限次地重复。 面对永恒轮回,普通人可能会感到绝望与恐惧,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永远被困在自己的平庸、失败与痛苦之中。然而,对于尼采所设想的超人而言,永恒轮回却是一种最高程度的生命肯定。他能够以一种“我愿意!”的态度,去拥抱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它们多么艰难。他不仅能够承受,更能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思想的深层含义在于,它迫使个体去审视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并问自己:如果这就是我将要无限次重复的生活,我是否愿意?这种“最大的重负”(Das größte Gewicht)的意象,正是为了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地肯定生命,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生命意志去承担一切。 五、 语言的边界与思想的狂飙 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遗稿的语言风格本身也充满了尼采的独特魅力。它们往往呈现出一种诗性的、箴言式的、甚至是痉挛式的写作状态。句子短促有力,充满节奏感;隐喻丰富,意象跳跃;情绪饱满,有时激昂,有时悲愤。这种风格并非偶然,而是与他思想的激进性、颠覆性以及他试图突破语言和理性藩篱的努力息息相关。 阅读这些遗稿,就像置身于一场思想的风暴之中。尼采在不断地自我挑战,不断地对既有的思想体系进行解构与重塑。他所展现的,是一种无畏的、对真理不懈追寻的精神,一种敢于直面虚无并从中创造意义的勇气。 结语: 《尼采著作全集·第十二卷:1885-1887年遗稿》是一本充满挑战、也充满启发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尼采晚期哲学核心思想的珍贵窗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权力意志作为宇宙根本动力的理论轮廓,看到了超人作为克服自身局限的理想人格的初步描绘,看到了对传统道德与宗教价值体系的颠覆性审视,以及永恒轮回作为终极生命考验的思想深度。 这部遗稿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原创性与深刻性,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敢于质疑、敢于创造、敢于肯定生命的精神。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狂飙,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并思考生命更深层的意义与可能性。这是一段思想的原始喷发,是一场对西方文明根基的深刻叩问,也是一次对人类精神潜能的极致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将尼采的成熟著作比作精密的瑞士钟表,那么这批遗稿便是钟表匠工作台上的工具箱。里面堆满了各种尺寸的螺丝刀、不同材质的齿轮,以及一些尚未被安装到主结构上的零件。我被他那些关于艺术、音乐与生命力的关联思考深深吸引。他似乎在这里更深入地探索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在具体创作情境中的张力,这种探索比在《悲剧的诞生》中那种偏理论化的框架更为鲜活。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内心对于美学价值的迫切需求,他似乎在为自己的“存在主义”美学寻找最坚实的艺术基石。这些片段并非孤立的思考,它们相互渗透,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不断自我重塑的哲学场域。对于那些习惯了尼采最终理论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倒提供了一个更贴近其思想源头的机会,让人对他的“创作动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翻阅这批成辑的笔记,最直观的感受是尼采那惊人的、近乎偏执的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似乎在尝试用尽一切可能的角度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观念火花,时而化身为诗人,用密集的意象编织一张网;时而又化身为严苛的逻辑学家,试图用概念的精准度去锁定意义。这种多维度的探索,使得阅读体验时常需要“换挡”。我发现自己必须频繁地后退,去对比不同页码上对同一主题(比如“永恒轮回”的萌芽阶段)的不同表述。这种反复的自我辩驳与修正,展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坦诚:哲学家不是神谕的颁布者,而是那个在黑暗中摸索,试图为人类开辟新路径的先行者。特别是一些关于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在这里显得尤为尖锐和直接,少了后世解读中可能带有的温和滤镜,它们如同未曾淬火的铁条,带着制造时的粗粝和危险的气息,直插人心。

评分

这本薄薄的集子,甫一翻开,便扑面而来一股凛冽的寒意,那是哲人沉思的冰霜,是其思想在生命最深处搏斗时留下的灼痕。我原以为,尼采的文字总是像燃烧的烈焰,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肯定与摧毁的力量,然而这批“遗稿”却更像是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低语的独白。它不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像《超越善恶》那样直指人心,它更像是某种内心深处的“草稿”——那些尚未完全被驯服、尚未被塑造成最终体系的原始冲动与困惑。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权力意志”早期概念的反复掂量,那些逻辑线条偶尔显得断裂,情绪的波动却异常明显,时而高亢地宣告新价值的诞生,时而又陷入一种近乎疲惫的自我怀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考古”的刺激感,你仿佛能亲眼目睹一个伟大心灵在构建其宏伟蓝图时,那些被弃置的砖石与未完成的构架。那种纯粹的、未经修饰的思考流,比打磨圆润的成品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暴露了思想诞生的过程——那必然是伴随着痛苦和挣扎的。

评分

阅读这些跨越两年多的零散笔记,我产生了一种时间错位的奇妙感受。这就像是偷窥了一个天才的私人日记,目睹了他在面对生命困境、身体衰弱和外界不解时,如何用思想来支撑自己摇摇欲坠的天空。其中一些关于健康和孤独的描述,带着令人心酸的真实感。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哲人形象,而是一个在与命运抗争的个体。他对于未来德国文化的忧虑,对于欧洲精神衰退的预感,在这些私人记录中被放大。那些关于“新贵族”的构想,在此阶段显得既热情洋溢又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甚至带着一丝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物的“空想”的温度。正是这种温度,让这些冷峻的思想有了血肉,让读者能够理解,他并非只是在构建一个逻辑大厦,而是在为自己和少数知音设计一个精神避难所。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遗稿的编排方式本身,就仿佛在提醒我们,伟大的思想往往是不守规矩的。这些篇章的跳跃性极大,前一页可能还在进行细致的词源学考证,后一页就可能突然爆发出一连串对世俗道德的辛辣讽刺。这种不连贯性,初看会让人感到困惑,但细细品味后,便能体会到其内在的“有机性”——尼采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他不断地回到原点,以不同的锐度重新切割问题。对于那些试图在其中寻找“终极答案”的读者,这本书会让你失望,因为它展示的恰恰是“未终结性”。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专注力,去适应这种跳跃的节奏,去体会那种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破碎中重构价值的艰辛过程。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一本激发你自我思考的催化剂,而非提供安宁的哲学慰藉品。

评分

书不错,好评

评分

商品很好,是正版书,满意

评分

宋朱熹之《楚辞集注》与王逸之《楚辞章句》,并称为楚辞学史上两座“里程碑”,影响所及,盖至今无足以替代之,皆为治楚辞之龟鉴得到的。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评分

京东商城网购图书好而不贵,真的很开心,很不错哦!值得推荐一下!好好看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尼采对于道德问题的基本见解是认为道德源于等级差别,力量强大,有超群禀赋的人与弱小平庸的人自有一套道德。“好--坏”在他们各自的道德体系中正相悖反。在此书一开篇,尼采所谈到的道德,应该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这种道德“要阻止或摧毁那种向着显赫方向的发展”“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辉”“摧毁生命”。因此,尼采认为:人一定要置身于道德之外,才有可能达到权力的顶峰。而道德“本身就是敌视生命的惯用语。”

评分

好书 ,非常棒的好书!意义非凡的!

评分

商品很好,是正版书,满意

评分

学习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就是封皮有些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