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是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方大曾作为“中外新闻学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通讯员到前方采访,用笔和相机为武器,向社会传递着抗战的信息,各地报纸上经常能看到他发回的战地报道。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后,便神秘地失踪了,那年他25岁。《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为摄影师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和寻找方大曾的相关资料、纪录片截图等。
冯雪松,男,回族,生于1970年,南开大学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多次担任春节联欢晚会、建党八十周年、澳门回归五周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等重大宣传报道的主创、策划和组织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大型纪录片《澳门十年》《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澳门新闻报道集》等,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等奖项。
序言 他是中国的卡帕
壹 一部偶然的纪录片
贰 方大曾和时代
叁 灰房子时期的报道
肆 融入生命的黑白片
伍 一个人的绥远之行
陆 改变命运的战事
柒 纸张上的战地足迹
捌 最后的消息
玖 与青春相连的记忆
拾 寻找以致敬的方式
拾壹 几乎触碰到的气息
拾贰 底片的命运和归宿
拾叁 没有完成的句号
后记 从寻找到追随
附录 方大曾年表
当我看到方大曾的作品,忽然觉得有种特殊的感觉从骨头缝里出来,这种感觉很长时间都没有。不久前,中国摄影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叫《玛格南的五十年》,让我写序,当时我觉得特惭愧,中国在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五十年后才出这样一本画册,很遗憾。原以为像玛格南那种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环境理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没有的),五十年后中国才开始出这类的书加以介绍,其实六十年前方大曾就已经这样了。但是可悲的是,他的工作几乎是没人知道,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但是最近五十年没人再提到这些。
我觉得摄影有两点是特别宝贵的东西,第一是纪实性,一个照片拍得不是真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种真除了表面上形式的真实外,还要有本质的真实。还有一点是瞬间性,其实就那么简单的决定性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平庸,这两点原以为在西方的摄影师那里才有,现在发现,在“卢沟桥事变”前,方大曾早就这么做了。(冯雪松访问唐师曾2000年3月)“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与骄傲人的姿态。”美国的《生活》杂志以这项宣言发刊并且启动了新闻摄影报道的黄金时代。当时,许多摄影师为追求真实付出了代价。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罗-伯特·卡帕,因新闻照片《共和国卫士之死》而获得了国际声誉。以35毫米相机、大光圈镜头、高速药膜底片,结合他大胆、无畏的勇气,在西班牙内战中一举成名。
这一年,方大曾正在天津中外新闻学社担任摄影记者,他的目光更加坚定地投向社会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和处境,大量涌入他的镜头,贴近现实,记录民生。
在小方留下的文字里,没有发现他对于照相器材的使用心得,也没有发现他关于拍照的经验体会,他似乎更为关注被拍摄的内容,而不是设备的好坏和构图的美观,他喜欢简单和直接,不喜欢复杂和婉转。
方大曾和同时代的其他人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有一份信仰,他立志要做新闻工作,可能现在想起来,他是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在国内就是范长江,他对范长江是很崇拜、很崇敬的,因为范长江出名比他早,在西北战场上出名,而且在写报道上要比他早,他对小方很有影响,以至于他后来去投奔范长江,这是一个。在国际上,小方有他崇拜的偶像,像当时在欧战中很有名的一个记者罗伯特·卡帕,那是他的一个崇拜偶像,卡帕赌的是命,评论界评论卡帕的照片,他在拍摄的时候,按快门的速度是跟机关枪在比时间,所以哪儿有战争他去哪儿,他拍了很多报道当时美国兵在几个战场上战斗的情况。方大曾也一直是在战争的最前沿,这是他的一个追求,他想成一个名记者。(陈申访谈2012年7月12日)小方在积极从事报道摄影工作时,也偶尔参与艺术摄影创作实践,还抓紧时机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和参与联合摄影艺术展览会。
1937年6月24至30目,在北平东城青年会二楼,举办了“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参加这届影展的有南、北方的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叶浅予、刘旭沧、张印泉、蒋汉澄、魏守忠等26人,共展出作品178幅。而小方也是这一联展的热心参加者,他又把自己“取材大众生活”,“多时代思想,用字多深刻”的新作15幅,向公众展示,其标题是:《塞北风云》《联合阵线》《早晨的阳光》《地下锻炼》《这也是我们的武装》《淘气》《光明的保卫者》《保卫内蒙古》《在黑暗中》《吃黑面的人扛白面》《任重致远》《齐步前进》《基础工作》《尚在天真期》《粮食的准备》。
小方对艺术摄影的探索与追求,不同于那些孤芳自赏的“唯美主义者”,他选景造型力求把变革中的社会内容尽可能完美地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
《联合阵线》是他的代表作,被选印在《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特刊》的显著位置上,这幅作品取材现实生活,画面简洁鲜明生动,构图用光恰到好处,它告诉人们坚持团结联合行动,组成强有力的统一阵线,才能同舟共济,战胜惊涛骇浪,争取最后胜利。它借景抒情,以形传神,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表现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因而被人们誉为抗战前夕最佳的摄影艺术作品之一。
看了方大曾那些照片作品后,我能认识到当时的历史,从前我认为旧中国的人都是赢弱的,长得奇瘦无比,病病殃殃的。但从小方的照片里看,当时的中国军人,挺威武的,看缴获日本的车的中国人,挺彪悍,挺英武,长得也顺眼。我想不到六十年前中国人就是这么强壮、这么精神,比如纤夫、挖煤的。这种拍摄感觉,只有像方大曾、罗伯特·卡帕所追求摄影本质的人才拍得出。
方大曾用的可能是禄莱双镜头反光相机,当时这类相机是技术最可靠的,比较简单,他拍的好像都是6×6或6×4.5或更大一点儿,这种相机当时是德国造的,本身技术很可靠,不是去追求那些奢华的东西,由于这些相机比较朴素、简单,保证摄影师远离电及自动化的东西,可以去很偏僻的地方拍摄。
他的照片从拍摄手段上讲,都是现场的,看不出他干涉谁,很客观的记录,很简单的镜头。比如,这张照片里能看出运送辎重的车,能想象得出,小方当时穿的衣服也是农民的服装,他不可能穿洋服,也许他的行李就在这里边,车辙压在路上,他的心和他的脚也压在这上面。比如像这张照片,上面高高的乌云,一种孤独,特别能反映当时他的一种心境,这么美好的河山,一个孤零零的士兵,用这种很简单的步枪面对前面的敌人,这是中国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丢了,小方也丢了。(冯雪松访问唐师曾2000年3月)P100-102
……
仅仅是书名,就已经让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吸引力。“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这是一种宿命般的叙事,一种关于生命轨迹的戏剧性转折。我无法抑制地去想象,在那段“消失”的日子里,他经历了怎样的孤独,又怀揣着怎样的信念?是怎样的力量,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让他得以“重现”?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一本传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人生的无常,以及个体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的轨迹。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讲述一段跨越时光的传奇。它让我想要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关于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失去,以及那些充满希望的找寻。
评分“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这几个字眼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预告片,瞬间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他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英雄,还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时代弄潮儿?他的“消失”,是主动的隐匿,还是被动的流放?他的“重现”,又是否能带来真相大白的快感,还是更加深沉的追问?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暗示的叙事深度,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在挖掘一段被掩埋的历史,寻找一个失落的灵魂。我期待的,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这本书,仿佛一个宝藏的指示图,指引我去探索那片被尘埃覆盖的土地,去寻找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珍贵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宿命感,仿佛一位老友在茫茫人海中失而复得,让人忍不住好奇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方大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回响,而“消失与重现”则更是将这种神秘感推向了极致。我常常想象,在那些尘封的岁月里,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怀揣着怎样的梦想?是怎样的际遇让他从公众的视野中悄然隐匿,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最终得以重回我们的目光?我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形象,或许他曾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或许他经历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也或许他只是选择了一种低调而内敛的生活方式,将过往深深地埋藏。书名传递出的这种“失去”与“找回”的情感张力,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它预示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一段可能充满坎坷、也可能饱含温情的旅程。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陈述,更是对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对时间洪流中生命痕迹的追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看之下,便让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它不像那些直白的纪实作品,而是带着一种诗意的留白,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去填补那些空白。方大曾,这个名字仿佛一个古老的符号,承载着过往的重量。而“消失与重现”,则像是命运的潮汐,将一个人从寂静的彼岸推向喧嚣的此岸。我好奇的是,这“消失”之中,是否隐藏着时代的秘密?是否是个人选择的隐退,还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重现”,又意味着什么?是名誉的洗刷,是真相的揭示,亦或是仅仅是生命轨迹的简单回归?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所制造的悬念,它不是直接将故事和盘托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每一次剥离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或感慨。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和人生选择的深刻对话,一场关于一个个体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又抹去痕迹的探究。
评分“方大曾 消失与重现”,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我立刻会被吸引,想要知道,这个“方大曾”究竟是谁?他的“消失”背后,是否隐藏着惊心动魄的事件?他的“重现”,又将带来怎样的震撼?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它更像是一次对历史迷雾的探索,一次对人生起伏的解读。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经历沉浮,如何与命运抗争。它让我想要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关于生命中那些被时间模糊的印记,以及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的光芒。
评分学习用书,学习学习.......
评分好书,电视节目上推荐的,值得一读,
评分正品,英雄的故事。。
评分很好看的一本書值得珍藏
评分好,快,省,便
评分宝贝棒极了,穿着非常舒服,大爱
评分是很好,喜欢,一直想买,不错
评分好,快,省,便
评分书有破损,肯定是自己塑封的。将破损的书卖给读者是对爱好读书人的不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