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汪曾祺看完他的小说,脱口而出“好!”
马悦然称他为“天才的作家”
王安忆说他的写作“精致却天衣无缝,平白如话又讳莫如深,乡情郁郁而古风淳淳”
曹乃谦*作品, 继续“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莜面味儿
马悦然夫人陈文芬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曹乃谦的长篇散文,写他在“文ge”期间的经历,在工宣队,下煤窑,在铁匠房,在政工办,主线则是养父母,尤其是养母对他至深至纯的爱。曹乃谦的叙事风范,被王安忆形容为“精致却天衣无缝,平白如话又讳莫如深,乡情郁郁古风淳淳”。全书以四章展开,每章九题,篇篇独立又相互勾连。乍看来波澜不惊,没有浓重的铺陈和宏大的叙述,但又把如“ge革”“样板戏”“破旧立新”等大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连缀其中,状写出时代面貌。在书中,一个青年和大时代若即若离,和养母血脉相依。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夫人陈文芬作序推荐。
曹乃谦是母亲偷来的儿子,养母换梅是这个传奇的主角。曹乃谦爱她,敬她,怕她,宠她,而最终,都是为了写她。在这本书中,主线一直都是母子关系,曹乃谦的书,能看到人间温馨的画面,能体会人世质朴的情感。
他的书,文字似清风徐来,人心满绿意盎然。
作者简介
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退休前供职于大同市公安局政治部。1986年因与朋友打赌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篇小说《佛的孤独》《换梅》,短篇小说选《最后的村庄》,散文集《你变成狐狸我变成狼》《流水四韵》等。
精彩书评
“曹乃谦的写作起步晚,产量少,语言审美感强,创作精品一步到达巅峰,这是一种晚发的天才状态,背后隐藏更多的是阅读状态的丰饶、生命经验的积累。”
——陈文芬(马悦然夫人) 《清风徐来曹乃谦》
曹乃谦的作品中,没有学究们各种令人眼花瞭的所谓“意象”面纱,而是土地与文字的自然契合。山水人情的纹路肌理,如同毛细血管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
汪曾祺看完他的小说,脱口而出“好!”
马悦然称他为“天才的作家”
王安忆说他的写作“精致却天衣无缝,平白如话又讳莫如深,乡情郁郁而古风淳淳”
曹乃谦全新作品, 继续“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莜面味儿
——马林霄罗《曹乃谦的声与调》
前言/序言
清风徐来曹乃谦
陈文芬(马悦然夫人)
马悦然读过曹乃谦的中篇小说《换梅》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童话。”
换梅是乃谦的养母。
乃谦是山西应县下马峪村农民之子,小名儿“招人”。招人生来眼眸灵动,大耳招摇,美丽吸人。
曹家的隔壁邻居换梅,膝下无子,丈夫曹敦善在大同北山区打游击,不在村中。换梅常到邻家逗弄娃娃招人,日久生情,竟动起据为己有的念头。一天晚上,她假意照料孩子抱走招人,说第二日早晨送过来,生母不疑有他。
养母偷子的亲情童话,由一场惊天动地的偷窃奔袭而展开。
换梅“偷子出村”、“赤身渡河”、“智杀恶狼”、“乞讨寻夫”,经历严寒和饥饿的煎熬,终于在三个月后,与丈夫曹敦善相逢。
悦然说他读到娃娃躺吊床里吊在驴肚底下,想起荷马写奥迪赛走进羊洞里遇见个大巨人,奥迪赛叫巨人瞎眼的那一计。
换梅有智慧有勇气,再加上无比的神力,悦然夸奖她说,无论是当今还是古代,都算是十分少见的独特的女性。
宇宙世界之浩大,却有极微小的概率发生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作家的童年,而作家必得拥有一枝童话之笔,才能将一真实的蕾骨植进文学之境,开出繁花。
乃谦写完《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直想写母亲的故事。而《换梅》就是长篇小说《母亲》的引子。引子业已出版,而正文却迟迟不见问世。原因是,乃谦得了脑血栓。但乃谦并没有放弃对《母亲》的写作,他说写不完《母亲》死不瞑目。养病三年后,他又拿起了手中的笔。怕犯病,他放慢了速度,并说不能写长的,先写短的。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慢慢腾腾地循序渐进着”。
今年二月,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乃谦的《流水四韵》,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即将出版他的《行云四章》。这两本书皆以四章展开,每章九题,九四三十六,总计七十二题,四十万字。乃谦说,这都是从他的长篇小说《母亲》素材库里,一题又一题地整理出来的关于母亲的故事。这一题又一题的故事,篇篇都可独立阅读,却又是相互勾连。
乃谦用“我”这种自述散文体样式,借以九题系列这种章法结构,用散点透视的笔法,述写着不同的人生段落。《流水》一书中,从初小报名写到高中毕业;《行云》一书从参加工作到了红九矿开始,经历宣传队、下井、文工团、铁匠房、政工办、丧父、结婚。一路写去,看似随笔,娓娓道来。所写都是个人小我亲族友朋的人生际遇,而这些苦难岁月的陈年往事,都被赋予了审美的意味。
所有篇章其轴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实际都是在写母亲。
曹母是个文盲,虽也参加过扫盲夜校,可一辈子只认识“曹乃谦”三个字。她不善言辞,有理也不会辩说,必要时只用拳头来说话。
曹雪芹笔下的贾母拥有权力,曹乃谦笔下的曹母拥有拳力。她捅杀过狼、打过警察、打过邻居、打过老师。为保护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母亲直觉式的出击,必有神效。而为了教育儿子,小招人也没少挨母亲的巴掌。据乃谦的体会,母亲的巴掌有三种形态——耳光、兜嘴、刮刷,在此不细表。最厉害的一刮刷下去,准叫对手人仰马翻,倒在地上。
有趣的是,这个以武促教的文盲母亲,动不动就叫乃谦做作业。乃谦说,我做完了。母亲说,作业还有个做完的?再做?母亲令下,乃谦不敢违抗,只得再做。乃谦的家庭作业常常是写两回三回。
曹母不仅仅是只会用拳力来“修整”招人,她也有心思细腻舐犊情深的一面,甚至是跟孩儿有心灵通感的时候,书中这方面的精彩叙述很多,最让我感动的是《扣子》那一节,当读到这一节的末尾时,我早已是热泪盈眶。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散文传记《记忆看见我》说,“独生子总是发展出收藏的爱好或某些独特的兴趣。”曹乃谦也像托马斯多半时间由母亲带大的独子,同样发展出音乐的爱好,按照朋友的说法,他啥乐器都能耍。而母亲对他的评价是:“你们当是啥,跟木头说话,难呢。”
乃谦写小说一是爱乐,二是爱人,两者交融无分先后。
乃谦头一本大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以雁北要饭调歌唱做为多个极简篇章韵律,而连缀出来的长篇小说;现在的《流水四韵》、《行云四章》,连书名都极像是音乐的曲名。
乃谦最早在姥姥村里听放羊的存金唱歌,存金歌声好,乃谦教他写字,也跟他学唱。接着自学口琴、竖箫、秦琴。初恋的女同学萧融爱乐,机缘一起竟改而追逐各种乐器狂练。于是,在校园动荡于政治运动时,乃谦走上了音乐艺术之路,那是他人生很大的幸运,先进入了宣传队,再进入了文工团,还立志要做省歌剧院首席二胡;不幸因为拉奏古典名曲《苏武牧羊》,被冤枉和污陷是不符合政治路线,遭领导惩罚而被下放到铁匠房,工作一年后有贵人相助,引上警察的职业。以后又因拒绝为领导抄写匿名信,被发配放到了雁北的穷山村做知青带队的队长。一年的部落生活,让他的人生灾难变成了十二年后的创作礼物。
这两本书的音乐之路,呼应了作者《到黑夜》那本大书。
人生的跌宕起伏,行云流水如过眼烟云,不如清唱一曲直上云霄。
于静水深流之中,不动声色地状写时代样貌,是乃谦这两本书的特色。
乃谦在前书《流水四韵》涉及到了中国解放后的“扫盲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取缔一贯道”、“抗美援朝”、“大炼钢铁”、“三面红旗”、“反美游行”、“六二年困难时期”、“阶级斗争天天讲”、“上山下乡”;而后书《行云四章》又写到了文革时代的“破旧立新”、“造反有理”、“样板戏”、“林彪事件”、“农业学大寨”、“加入联合国”、“批林批孔”等等的一系列运动和事件。
这些,乃谦虽然是没有着重地细写,但他似乎是把所有的大事,都有意识地却又是很自然地,穿插着布局在家常话语的字里行间。把大量的时代信息,融进在孩童、少年、青年真诚的眼睛视觉里,和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中,回忆着并了解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史料信息。
读完全书,我了解到乃谦家庭所生活的大时代背景,同时也知道,在那个时代,“担大粪不偷着吃的真心保国”的公社书记曹敦善,终其一生都是在离家的一百里的农村工作;一家人一辈子只住着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平房;在招人到了结婚的年龄,母亲深谋远虑,动员亲朋,在南大殿屋檐下加盖了五平米的小屋;五舅舅为了给外甥买进口手表,半夜起来排队不说,还和另外也在排队的夫妇二人打了一架,脸面让可恶的妇人抠出一道道的血痂,五舅舅还觉得“值得”,因为他给外甥抢购到了一块可以当作订婚礼物的瑞士“百浪多”。
这种真实的时代状貌,让我心酸,让我悲哀。但当我想到现时的乃谦,又不由地为乃谦高兴。
曹乃谦是个爱女性的作家。曹乃谦爱女性的本质跟曹雪芹一样。
乃谦不仅爱母亲、爱姥姥姨姨姊姊妹妹,还爱女老师女同学女同事。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的女性都喜欢招人,喜欢乃谦。
因为留意女人,爱恋女人,书中但凡女人的大小事,在乃谦的笔下都能写出味道来,一种曹味。有时天上人间,灵通得不加掩饰。他写女性,总有感知,感性,从不流俗。这种十足的曹味,读者自可细细品阅,这里不详加举例。
在乃谦求学过程遭遇巨大的政治运动是个不幸的主题,但是在不幸的时代往往有相同的幸福的理由。那种幸福包含着高贵的品格和质量。
当时曹乃谦求知若渴,同学的友谊在少男少女之间,往来的是学琴、棋艺、讨论文学。
乃谦欣赏的女同学当中,因为佩服周慕娅同学对《红楼梦》一书的深度理解而埋下情缘。直到后来乃谦与慕娅结为连理,他们的婚姻是金石良缘。
乃谦偏爱《红楼梦》,而他的写作手法也受红楼梦的影响。他把人物、故事错落了时空来写,是本书很特别的章法结构。比如,他在前书《流水四韵》里《高小九题·值班》中写到的小毕姨姨,时隔十四年后,在《行云四章》的《政工办九题·缘分》中又出现了,前书骂他“小屁孩”,这次却问他“你是不是也有点喜欢小毕姨姨”;再比如,前书《初中九题·中考》写道,“五舅舅跟我讲过,说我妈在年轻时,因为浇地和小山门村的一个后生打起来了,我妈一个刮刷把那后生打得滚下了沟塄,那后生满嘴血,他的牙让给打得掉下两颗。”而这个小山门后生,却在《行云四章》的《文工团九题·二妹妹》里巧遇了,和“我们”居然是坐在了一个小巴车里,“小山门大爷”认出了“我”母亲,可“仇人相见,没有眼红,还笑,还相互问讯后来的情况。”类似这种的趣例,在《流水?行云》二书出现很多很多。
乃谦书中的这种“隔山探海,天呼地应”,无疑是借鉴了曹雪芹撰写《石头记》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在《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书里,也早已经是在成熟地运用着。
2010年马悦然的老学生白山人翻译全本《红楼梦》瑞典译文出版完成,在斯德哥尔摩的远东图书馆举办一场发表会,会后白山人问悦然:“曹乃谦现在怎么样?”
马悦然的老学生们跟悦然长年有私交、通信。 在马老师多年鼓励之下白山人终于完成红楼梦的译本,对他一生挚爱的曹雪芹有了一个交代以后,白山人开口居然问了个曹乃谦。
悦然所有的学生里白山人对于文学的审美是最强的一位,需知道他读过两个文学博士因为爱上《红楼梦》才跟马悦然学习汉学。
白山人对于《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评价很高,我无法精准重述他的词汇,他说曹乃谦想做什么没有办不到的,因为《到黑夜》的艺术形式已经精准到看起来一切好简单,可他做了所有艺术形式需要的非常复杂高规格的准备。
我以为白山人读了他老师翻译曹乃谦的译文,一定是产生了什么心理作用。当时我没有把白山人的评语太放在心上,就在我读完乃谦新书《流水四韵》、《行云四章》,我真想立刻找到白山人,告诉他:小曹跟老曹之间有一点意思。
曹乃谦的写作起步晚,产量少,语言审美感强,创作精品一步到达巅峰,这是一种晚发的天才状态,背后隐藏更多的是阅读状态的丰饶、生命经验的积累。
《换梅》、《流水四韵》、《行云四章》发表以后,读者更能了解乃谦的人生与创作之途,在幸福与不幸福之间,饱含多少平常百姓高贵的品格与质地,这是不平凡的母亲养育他所带来的一切。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乃谦的散文体小说,繁华落尽,真淳淡然,文字隽永,有如清风徐来,再无遗憾。
2016·5·6 于斯德哥尔摩
《同声四调》图书简介 探寻古今声韵的交织,解读文化传承的脉络 《同声四调》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声韵文化,并将其置于广阔历史与人文语境下进行审视的著作。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种特定声学理论的阐述,更是一次关于声音、思想、艺术与社会演变之间深刻关联的探索之旅。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中,声音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社会结构乃至于政治格局。 本书的主线,从“同声”这一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共鸣、以及万物相通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哲学思想的辩证统一,更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对声音的认知与运用之中。作者认为,“同声”并非简单的声音一致,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与默契,是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乃至不同事物之间精神层面的呼应与共鸣。这种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礼乐制度、艺术创作乃至民间习俗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接着,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四调”。这里的“四调”,并非指代音乐上的简单四种音调,而是作者借用这一概念,象征性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几种核心的、具有影响力的“声音维度”或“话语体系”。这“四调”可能涵盖了: 庙堂之音(政治与权威的话语):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规制和秩序为核心的表达方式。它关乎帝王的诏令、官员的政令、法律的条文,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的礼仪规范。这种声音,往往带有庄重、肃穆、不容置疑的特质,其目的在于确立和巩固统治秩序,引导民众的社会行为。本书将考察这种“庙堂之音”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文本和宣传方式,深入人心,塑造社会共识的。同时,也会探讨在不同朝代,这种声音的力度、内容和传播方式有何演变,以及它与民间声音的博弈与融合。 文人心语(思想与艺术的话语): 这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文章论说、书画创作等方式表达内心世界、社会关怀和哲学思考的声音。这种声音,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营造、意理的探讨,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本书将深入分析文人如何通过文字、音律(例如诗经的古韵、宋词的婉转)来承载他们的情感与思想,以及这种声音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并渗透到社会审美和价值取向上。 市井之声(民间与生活的语汇):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说唱、戏曲、节日庆典、地方歌谣、乃至市井俚语等形式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更加鲜活、生动、充满烟火气,反映着民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智慧、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回应。本书将描绘市井之声的丰富多彩,分析其在社会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的重要窗口。 山林玄音(隐逸与哲思的韵律): 这代表了那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超越的声音。它可能体现在隐士的清谈、道家的吐纳、佛家的禅唱,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悟。这种声音,往往追求一种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修行和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本书将探讨这些“山林玄音”如何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一种精神的“调节器”和“反思者”,为社会提供另一种维度的价值参照。 《同声四调》并非将这“四调”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着力展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与此消彼长。本书的研究视角是动态的、发展的,它追溯了这些声音维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 在 古代的早期,礼乐制度尚在建立,庙堂之音与文人心语可能更为紧密地结合,共同构建着社会的主流话语。而市井之声和山林玄音,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种补充或对主流的潜在张力存在。 随着历史的推进, 不同朝代 的更迭,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思想文化的思潮涌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四调”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例如,某些时期,文人心语可能更加活跃,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另一些时期,庙堂之音可能会重新占据主导,强调秩序和统一。市井之声则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发展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山林玄音的价值,则可能在社会动荡或物质困乏的时期,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思想寄托的重要途径。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尝试 从声音的物理属性出发,引申到文化、哲学、社会等更宏观的层面。例如,对不同声调、音色、节奏的分析,可能被用来类比不同话语体系的特征;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研究,则可能被用来探讨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与被接受的过程。作者试图证明,声音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体验,更是承载和传递文化基因、社会记忆、以及个体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声四调》的另一重意义在于 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传播媒介日新月异,传统的声音维度是否正在被稀释或重塑?新的“调”是否正在崛起?本书通过回溯历史,旨在引发读者对当下声音景观的警觉,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它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去理解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对话与张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论证有力而富有启发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以及民俗考察的资料,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适合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传播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够为对声音及其文化意义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总而言之,《同声四调》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声韵文化的深度巡礼,一次对古今文化脉络的精妙梳理。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由声音构建的丰富世界,去感受中华文明独特而深沉的韵律,去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回响不绝的“同声”,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四调”。这本书,将带领你听到中国,看到历史,触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