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GB/T 31270.17-2014) [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7: Trichogramma Acute Toxicity Test]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GB/T 31270.17-2014) [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7: Trichogramma Acute Toxicity Tes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农药
  • 环境安全
  • 毒性试验
  • 天敌
  • 赤眼蜂
  • GB/T 31270
  • 17-2014
  • 生物测试
  • 农药残留
  • 昆虫毒理学
  • 生态毒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2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4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7: Trichogramma Acute T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GB/T 31270.17-2014)》规定了化学农药对赤眼蜂成蜂急性毒性试验的材料、条件、操作、质量控制、数据处理、试验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GB/T 31270.17-2014)》适用于为化学农药登记而进行的赤眼蜂成蜂急性毒性试验,其他类型的农药可参照使用。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GB/T 31270.17-2014)》不适用于易挥发和难溶解的化学农药。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估系列标准导览 一个聚焦于农药残留、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学的综合性参考指南 本书系一套旨在全面系统阐述化学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系列标准(或专著)的精要概览。它并非涵盖特定生物(如本系列标准中的特定方法学部分)的急性毒性测试规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框架,用以指导和规范整个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流程与技术要求。 本导览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农药从施用到最终归宿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关键环境要素的科学评估,确保农药在实现其农业功能的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 第一部分:农药在环境中的归趋与持久性评估 本部分着重于农药分子在不同环境介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物理化学特性、迁移规律和降解过程。这为理解农药“去了哪里”和“停留了多久”提供了科学基础。 1. 物理化学性质的量化解析 深入探讨影响农药环境行为的基础参数,包括但不限于: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K_{ow}$): 精确测定农药在水相与有机相之间的分配趋势,直接影响其在水体与生物体内的富集潜力。 蒸汽压与亨利定律常数: 评估农药挥发至大气的倾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温暖气候下应用的化合物至关重要。 吸附/解吸特性($K_{oc}$): 通过测定有机碳-水分配系数,预测农药在土壤和沉积物颗粒上的粘附能力,这是控制淋溶和径流污染的关键指标。 2. 土壤环境行为分析 土壤是农药应用最直接的载体。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评价土壤环境安全性的核心技术: 土壤吸附/解吸动力学试验: 描述农药分子在不同土壤类型(如沙土、壤土、黏土)和不同有机质含量下的动态结合与释放过程。 土壤降解动力学: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农药在不同温湿度、pH值条件下,通过微生物或化学水解途径的半衰期($DT_{50}$ 和 $DT_{90}$),从而评估其在田间环境中的持久性。重点分析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及其环境归趋。 3. 水环境迁移与风险预估 水体安全是环境评价的重中之重。本章节聚焦于: 水解稳定性试验: 在模拟地表水和地下水pH条件下,测定纯化合物的水解速率,并对主要降解产物进行鉴定。 光解行为研究: 评估农药在水面(或澄清水体)受太阳光照射的降解速率,区分直接光解和间接光解的贡献。 径流与淋溶风险评估: 结合土壤吸附数据和降雨模拟试验,利用模型预测农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的潜力。 --- 第二部分:非靶标生物生态毒理学评价体系(宏观视角) 本部分提供了一个评估农药对非目标生态系统中关键生物群落影响的总体框架,侧重于群落功能和长期影响的考察,而非单一物种的急性反应剂量。 1. 陆地生态系统关键功能类群评估 重点关注直接影响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生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 评估农药对土壤碳氮循环(如呼吸速率、脱氢酶活性、固氮能力)的影响,确保农药不会破坏土壤的生物功能。 蚯蚓等土壤大型动物影响: 设定标准试验方案,评估农药对蚯蚓生长、繁殖及土壤工程活动(如摄食和排泄)的影响,以此衡量土壤生态健康。 昆虫/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监测: 考察农药在田间环境长期使用下,对非靶标昆虫(如捕食性螨类、蠋类)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2. 水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框架 本框架关注农药进入水体后对水生生物链的潜在冲击: 藻类与高等水生植物生长抑制试验: 确定农药对初级生产者的影响阈值。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慢性毒性研究: 评估农药对水蚤等关键指示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的长期影响,而非仅是致死剂量。 鱼类毒性评价的扩展: 除了急性致死试验外,重点关注对鱼类生长、行为、内分泌系统的潜在干扰效应。 3. 鸟类与哺乳动物的间接暴露风险分析 本部分侧重于通过食物链传递所产生的风险,而不是直接的急性暴露测试: 食物源污染评估: 通过分析农药在植物组织、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和种子中的残留水平,推算鸟类和哺乳动物通过取食间接摄入的剂量。 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潜力预测: 利用理化性质和代谢数据,结合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预测农药在生物体内浓缩的程度。 --- 第三部分:风险特征的整合与阈值确定 安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将环境暴露数据与毒性效应数据相结合,得出风险特征比(Risk Quotients, RQs),并确定环境安全阈值。 暴露评估(PEC)的精确化: 整合气象、土壤和管理措施数据,使用高级环境模型(如基于物理过程的模型)计算目标区域的预测环境浓度(PEC)。 效应阈值的确定(PNEC): 依据大量的慢性毒性数据,结合保守的安全系数,确定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 风险表征: 对PEC/PNEC进行比值计算,指导农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剂量和限制条件,最终形成针对农药环境安全性的综合结论报告。 总结: 本导览或系列标准涵盖了从分子层面基础物化参数,到土壤、水体迁移转化,再到对关键生物群落长期生态影响的全面评估工具集。它指导评估人员建立起一个基于科学证据、量化风险的决策支持体系,以确保农药环境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编辑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设计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条款,但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却处理得相当流畅。它并没有将“背景介绍”、“试验材料准备”、“具体操作步骤”、“数据处理”等环节完全割裂开来,而是通过清晰的层级结构,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特别是对关键术语的定义和附录中提供的表格模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频繁查阅和引用标准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结构比晦涩的理论堆砌要重要得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为实践服务”,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标准是什么,更是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对“何为合格试验”的认知框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专业素养培养。

评分

这本手册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专业深度。我原本对农药环境影响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那只是一个模糊的“毒性”概念。然而,翻开这本书,才意识到“评价”本身就是一门极其精密的科学。书中的前言部分,那种严谨的措辞和对国际标准的引用,立刻把我拉进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技术世界。它不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逐字逐句揣摩的行业标准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在引言中对“试验设计原则”的阐述,那种对控制变量、重复性以及数据可靠性的强调,清晰地勾勒出了科学研究的骨架。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为了确保后续生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国际认可度。这种对基础逻辑的深挖,远超了我最初对一本技术指南的期待。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化学农药的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我对整个监管体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洞察力,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它在论述试验操作流程时,那种近乎苛刻的细节描述,让人不得不佩服制定标准者的细致入微。比如,它对试验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范围,对蜂群引入数量的精确要求,乃至对观察频率和记录格式的规定,都体现了“标准”二字的重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次真实的实验室实习,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令和潜在的风险提示。书中对于不同剂量设置的逻辑分析部分,也极具启发性。它不是随意选择几个浓度点,而是基于预备试验和毒理学原理进行科学推导,这使得最终得出的LC50值(半数致死浓度)才真正具备了生物学意义。这种从宏观目标到微观执行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成为了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每次遇到实际操作中的疑惑,总能从中找到最权威的解答。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核心感受是,环境安全评价工作绝不是一项简单的“检验”任务,而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验证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注单一指标的毒性高低,更是将生物体的敏感性、暴露的可能性以及长期影响的可能性纳入考量。尽管本书的焦点是急性毒性试验,但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对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关怀,是超越具体试验方法的。它要求研究者具备生态学思维、毒理学知识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力。每一次试验的设计和执行,都是对生态系统福祉的郑重承诺。这种对科学严谨性的坚守,让我更加确信,只有建立在如此扎实、细致的标准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谈论化学品对环境的“安全”。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受触动的是它对“数据解释与报告撰写”部分的强调。很多技术标准只关注“如何得到数据”,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正确地呈现和解读这些数据”。它详细阐述了统计学方法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比如对剂量-反应曲线的拟合、置信区间的计算等。这对于我理解风险交流至关重要。因为一个科学结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是否正确,还在于它能否被清晰、无歧义地传达给决策者和公众。书中关于不确定性分析的论述,非常坦诚且具有专业性,它承认了任何生物学试验都存在内在的随机性,但同时提供了工具去量化这种不确定性。这种严谨的态度,无疑提升了整个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可信度,体现了对环境责任的最高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