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公用生物特征识别交换格式框架 第2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操作规程(GB/T 28826.2-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on Biometric Exchange Formats Framework- Part 2: Procedures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Biometric Registration Authority]

信息技术 公用生物特征识别交换格式框架 第2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操作规程(GB/T 28826.2-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on Biometric Exchange Formats Framework- Part 2: Procedures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Biometric Registration Author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信息技术
  • 生物特征识别
  • 交换格式
  • 注册机构
  • 标准规范
  • GB/T 28826
  • 2-2014
  • 安全技术
  • 身份认证
  • 数据交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49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88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on Biometric Exchange Formats Framework- Part 2: Procedures for the Operatio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技术 公用生物特征识别交换格式框架 第2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操作规程(GB/T 28826.2-2014)》规定了符合GB/T28826.1-2012中定义的公用生物特征识别交换格式框架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格式和生物特征识别产品的标识符的申请和注册规程。
  《信息技术 公用生物特征识别交换格式框架 第2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操作规程(GB/T 28826.2-2014)》适用于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对生物特征识别数据格式和产品的标识符的注册管理和维护。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5 注册概要
6 注册机构
7 注册程序
8 注册的申请内容
9 注册的维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信息
附录B(资料性附录)注册示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信息技术、公用生物特征识别交换格式框架的替代性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该领域其他重要方面,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GB/T 28826.2-2014》。 图书名称:现代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数据治理实践 ISBN:待定 页数:约 850 页 作者:[著名信息系统架构专家团队] 出版日期:[最新年份] 图书简介:现代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数据治理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代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挑战——如何构建既具备高度弹性、可扩展性,又能在海量、异构数据环境中确保完整性、合规性与高效利用的系统架构。本书旨在为系统架构师、高级开发人员、数据治理专家以及技术决策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方法论和技术路线图,以应对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对信息系统提出的严苛要求。 第一部分:下一代系统架构的基石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支撑现代高并发、高可用性应用的基础架构范式。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体结构,转而详细阐述了微服务架构(MSA)的精髓、实施策略及其面临的治理难题。 第一章:从分布式到弹性架构:微服务的设计原则与演进 本章首先界定了微服务架构与传统SOA的区别,强调了服务边界的划分艺术——即如何基于业务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来确定合理的微服务粒度。内容覆盖了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如Consul、Eureka)、API网关的作用与选型,以及在复杂服务网络中实现服务间通信的可靠性策略(如同步REST/gRPC与异步消息队列的合理搭配)。特别地,我们对“胖子服务”与“瘦服务”的权衡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 第二章:云原生与容器化生态系统 本章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将架构设计落地于云环境。Kubernetes(K8s)作为容器编排的事实标准,其核心组件(如调度器、控制器管理器、etcd)的工作原理被详尽解析。我们不仅讲解了基础的Pod管理和Service抽象,还深入探讨了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如Istio/Linkerd)在提供可观察性、流量控制和安全策略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基础设施即代码(IaC)的最佳实践,并对比了主流云服务提供商(AWS/Azure/GCP)在Serverless计算模型下的架构选择。 第三章:数据持久层与事务管理的新范式 在微服务环境下,数据一致性成为核心痛点。本章系统性地介绍了多数据存储策略,包括关系型数据库(RDBMS)的垂直/水平拆分技术、NoSQL数据库(文档型、键值对、图数据库)的适用场景与选型标准。重点讨论了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如Saga模式的流程控制、两阶段提交(2PC)的局限性以及BASE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我们提供了一套决策树,帮助架构师根据业务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持久化方案。 第二部分:数据治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信息系统的价值最终体现于数据的质量与可信度。本部分着眼于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管理、规范化和合规性保障。 第四章:构建企业级数据治理框架 数据治理不再是IT部门的附属工作,而是驱动业务创新的核心能力。本章首先定义了数据治理的组织结构、关键角色(如数据所有者、数据管家)和必要的治理流程。我们详细介绍了数据资产目录的构建方法,强调了元数据管理在实现数据血缘追踪和提高数据发现效率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章:数据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数据质量是系统可靠运行的生命线。本章涵盖了数据质量维度(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的量化标准制定。内容包括数据质量规则引擎的搭建,如何利用数据探查(Data Profiling)技术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建立闭环的数据质量改进流程。我们探讨了在批处理和流式数据管道中嵌入质量检查点的技术实现。 第六章:信息安全与合规性设计 在数据日益敏感的今天,安全必须内建于架构设计之初(Security by Design)。本章聚焦于身份与访问管理(IAM)的现代化实践,特别是OAuth 2.0和OpenID Connect在微服务环境下的应用。内容涵盖数据加密技术(静态加密与传输中加密)、敏感数据脱敏策略,以及如何根据GDPR、CCPA等国际法规要求,设计满足数据主体权利保护(如数据删除请求)的系统机制。 第三部分:可观察性、性能优化与运维自动化 一个优秀的架构必须具备自我诊断和快速恢复的能力。本部分侧重于如何通过先进的监控和自动化工具,确保系统在生产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第七章:全面可观察性:日志、指标与追踪的集成 本书强调“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优于传统监控。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统一管理分布式系统中的三类关键信号:结构化日志(ELK/Loki堆栈)、系统与应用指标(Prometheus/Grafana)以及分布式追踪(如Jaeger/Zipkin)。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追踪链条快速定位延迟的根源,并建立了异常检测的基线阈值设定方法。 第八章:持续交付与自动化运维(DevOps/GitOps) 本章讲解了DevOps理念在大型企业中的落地挑战与解决方案。内容涵盖持续集成(CI)流水线的构建,从代码提交到生产部署的全自动化流程。深入分析了GitOps模型,即使用Git仓库作为声明性基础设施和应用配置的单一事实来源,实现集群状态的自动化同步与审计。 第九章:高并发系统性能调优与容量规划 容量规划是避免系统雪崩的先决条件。本章提供了基于业务负载模型的性能测试策略,包括基准测试(Benchmarking)和压力测试的科学设计。针对常见性能瓶颈,如数据库锁竞争、缓存穿透/雪崩以及网络延迟,本书提供了实战性的调优清单和优化案例。 目标读者: 有志于构建企业级云原生应用的技术负责人。 需要深入理解数据治理与安全合规要求的IT管理者。 寻求系统架构从理论向工程实践过渡的软件工程师。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对特定供应商或单一技术栈的过度偏袒,而是基于普适性的架构原则和行业最佳实践,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详细的技术选型对比和丰富的实战案例,是指导复杂信息系统从蓝图走向稳定运行的权威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看,这本书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治理”意味。它似乎在试图用一套既定的、可审查的规则,来约束生物识别信息这一敏感数据的流动。我发现它对流程的描述极为详尽,仿佛在为操作人员绘制一张事无巨 And 遗的“动作清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体现了制定者对潜在风险的深刻认识。我一直在思考,在当前这个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的时代,一个统一的交换格式框架究竟能实现多大的互操作性?这本书是否详细阐述了不同系统在兼容性上可能遇到的技术障碍,以及该框架是如何预先设计来规避这些问题的?对于我这样关注宏观技术趋势的读者来说,理解标准如何平衡安全性、效率和兼容性这三大要素,是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地方。这本书的深度,迫使读者必须以一种系统工程的视角去看待生物识别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它强烈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它似乎不是面向大众科普的读物,而是为那些直接参与生物识别系统建设和维护的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它的语言必然是严谨且不容置疑的,充满了术语和引文。对我来说,理解每一个术语背后的确切含义,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但我相信,正是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才能构建起一个可靠的身份验证生态系统。我尤其关注它如何界定“注册机构”的权责范围,以及在出现数据冲突或安全事件时,应该遵循哪些预设的恢复流程。一个高效的交换格式框架,其价值不仅在于数据传输的顺畅,更在于它所建立的信任机制。如果这本书能有效地描绘出这个信任链条是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来强化的,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行业基石的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确实是一流的,纸张的触感很不错,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发现它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确地指向了生物特征识别注册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具体环节。我个人对“操作规程”这个部分最感兴趣,因为理论总是美好的,但实际落地才是考验标准是否健全的关键。我想知道,在数据采集、存储、验证和交换的每一个步骤中,都有哪些细致入微的流程被标准化了?比如,当一个用户的数据需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这个框架是如何确保数据不会被篡改,也不会泄露个人隐私的?这种对操作细节的关注,往往是衡量一个技术标准是否成熟的试金石。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充足的案例分析或者流程图示,那就再好不过了,那样能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规范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我对它能否将高深的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南抱有很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看似简单的技术应用背后,都潜藏着极其复杂而精密的流程管理体系。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侧重于炫耀最新的算法突破,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稳健地运行”这个更为基础却更具挑战性的命题上。我欣赏它那种务实至上的态度,它不空谈愿景,而是脚踏实地地梳理每一项操作的规范要求。这种对“如何做”的深入探讨,对于正在构建或升级生物识别基础设施的机构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直接的指导方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它能揭示出这些“操作规程”背后的逻辑演变过程,即为什么选择A流程而非B流程,这种深层设计的考量。这本书的价值,恐怕要等到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对照比对,才能完全体会到其不可替代性。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的“工作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种专业气质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作为一名对信息安全和新兴技术领域保持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些前沿的知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非常学术化,涉及了“生物特征识别”和“交换格式框架”,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跨平台兼容性的复杂问题。我特别期待它能阐明在生物识别数据流通过程中,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及在不同机构间交换数据时所遵循的标准化流程。如果这本书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标准和规程进行梳理,我会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毕竟,在数字化时代,生物识别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了解其背后的操作规范,对于我们理解这项技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预示着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仔细研读的专业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