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为庆祝中山大学成立90周年而编纂,不以常见的年谱、通史、名人掌故、散文随笔等形式呈现,而是另辟蹊径,以教育史与学术史为视角,广泛钩稽史料,收集深度研究中山大学校史、学科建设、学人成就的文献,共80多篇论文,以纯学术方式阐释中山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彰显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变迁的深刻关系,通过研究中山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考察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及相关的政治、学术、文化的历史演变。
目录
第一辑 校史研究
黄义祥 孙中山与中山大学
周兴棵 邹鲁与中大
杨鑫洁 戴季陶与中山大学
朱家骅 国立中山大学筹备之经过和将来之希望
戴季陶 中大的改进
邹鲁 办理国立中山大学(上、下)
曹天忠 中山大学民族中心制教育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教育
李兴韵 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转型:国立广东(中山)大学的建立与变制
哈姆著 李承三译 国立中山大学川边调查团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旅行纪略
温梁华 中山大学迁滇办学考
杨应康 中山大学在潋江
黄义祥 中山大学在坪石
梅海 活跃的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
桑兵 1948年中山大学易长与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黄悦 许崇清教育哲学理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山大学的实践
鲁阳 柯麟对中山大学医科发展的贡献
高冠天 岭南大学接回国人自办之经过
余齐昭 李坚 钟荣光与岭南大学
张晓唯 陈序经最后二十年的浮沉
第二辑 学科研究
吴康 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扩充计划书
佚名 本校文史科概况
刘小云 现代中国学术的转承与分合: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设置及取向(1926—1949)
陈以爱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学术旨趣
刘小云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学术转型
曹天忠 杨思机 国立中山大学“现代史学派”与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
王传 民国时期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述评——以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为中心
夏书章 中山大学法政学科百年回顾
周兴樑 胡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1927—1949)探析
周大鸣 吴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梅方权 史禄国与中山大学人类学
施爱东 中山大学民俗出版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娄贵品 “西南研究”与中国边疆学构筑——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为中心的考察
殷开 购书与整理: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初期发展与问题
程焕文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碑帖的整理与保护
黄增章 民国时期中山大学文科刊物述要
王传 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西南研究
周旖 岭南大学图书馆“中国问题研究”西文出版物专藏研究
张云 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成立始末记
苗文绥 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现况
……
第三辑 学人研究
精彩书摘
附属医院的内容较之去年委员会接手的时候,也整理得许多,虽然有很多缺陷,是中国社会的反映,不容易一时去净,但并不是不能改革,只要我们肯去作,一定可以作得好。关于医科的情形,使我有很大的感触的,就是几个德国教授,他们不是中国社会的组成分子,和政治社会,没有连带的关系,没有政治上的风波去牵动他们,影响他们,没有社会的不良风习去引诱他们逼害他们。在学校所定的很严格的合同拘束底下,他们绝对不能到外面去兼差,不能到外面去行医。大学的职务,是他的事业,同时也就成了他的趣味。用心既专一,时间又充分,自然他们在学问上的成绩,可以希望特别不同。为中国学术和教授的前途计,我十分希望中国的教授们,也忍耐着一些心理的痛苦,把一切扰乱我们研究学问的心思和关系丢开,很单纯地为学问而研究学问。也希望社会的人们,大家要尊重学者的研究工作,不要拿不相干的问题,牵动教授们研究的心绪。要发展专门的学问,必须要靠专门的人才,而要造成专门的人才,必定要能够专心致志去做研究的工作。为别的关系分心,断断乎研究不了学问,这一层是要校内校外的人们,大家体谅的。
中大的农科,本来学生不多,设备不足,规模不大,以后要求确实的进步,非大大地扩充大大地改造不可。自从今年春天以来,农科的教授们,在不言不语的当中,也作成了不少的新计划,一件一件地在进行。对于地方的农业改良农务行政的建设,也不断地帮助着做种种工作。农场的开发,在这半年多当中,成绩也大有可观。近郊的第二农场,我们希望在三年之后,成为广东唯一的农事试验场,并且成为省城附近第一风景优美的区域。环绕着广州市的白云山一带,现在我们也有了很确实的造林计划。预计五年以后,满布着死人坟墓毫无半点生活气象的荒山,可以变成绿荫浓布的胜地。给广州人民的精神上一个很伟大的新印象,使死气沉沉的肃杀的广州,化作生机勃勃的平和的广州。我对于这一种物质的建设,认为不单是为大学建学术的基础,并且是为千百万的民众造生活的原素。我们民众的真实永久的生命,要靠丰富优美的森林农地,才可以培养得起来。可是说到农科今后的进步,还是不容易得很。并且只有这一科,和本省的政治各县的行政,关系异常密切。倘若本省的政府,对于农业的改良农政的建设,没有大大的决心,只靠着大学去工作,终是事倍功半。譬如就各科的志愿生来说,向来就以农科为最少。这一回入学试验,情形依旧如此,据说报名的不过二十多人。这一个现象,是很明显地说明地方的农政没有发展,农业没有改良,所以求学的人们,不感觉农科的重要和农学的用处。要是不然,以一百县的地方,三千万的人口,何以志愿考农科的,只有二十多个人呢。因此,我对于这一个情形,不但是为大学农科的前途发急,并且替两广地方的农业前途发急。
……
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