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闵杰 著,穆默 绘,程玮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
  • 历史
  • 照片
  • 日记
  • 清朝
  • 外交
  • 文化
  • 影像
  • 19世纪
  • 20世纪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0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20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为德国公使穆默1900年7月至1902年7月游历中国各地所摄制的照片集。由史学家对每幅照片进行解读。
  内容涉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上海、天津、承德、山海关、秦皇岛、厦门、汕头、澳门、广东、香港、九江、南京、汉口等地。穆默是政治家,来华的主要任务是促成《辛丑条约》签订,故而《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中所收照片,还集中反映了八国联军的进军路线、辎重补给、军容军貌、**将领、外交官员、各地领馆以及外交谈判等场景,具有史料的文献性和画面的观赏性。

作者简介

  闵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内*早收集清代照片“以图解史”学者之一。编*有《晚清七百名人图鉴》《影像辛亥》等影像类图书。
  
  程玮,中国作家,电视媒体人。1993年移居德国。影视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学作品多次入选年度全国“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阿尔方斯·冯·穆默,1900年7月来华,任德国驻华公使。摄影爱好者。

目录

我的行程
“普鲁士号”/上海/海河/天津

在北京
城墙/旗人居住区的街道和寺庙/紫禁城和皇宫/
使馆区:我第一次在城墙上散步所见,我最后一次散步所见/
德意志皇帝的外交人员,访客/北京街景

北京周边
城墙前/寺庙/万寿山/圆明园/大觉寺

旅途所见
南口长城/明十三陵/唐山/西陵和紫荆关/古北口和热河行宫/
东陵/山海关和北戴河/战争中的宁静

南下旅途
广州/澳门/山头/厦门/长江

在京工作
谈判/签订协议
1900年的中国风情(代跋)◎闵杰
德意志帝国晚期外交官的镜头与笔录:一个历史现场的侧影 本书收录了大量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一位未具名的德意志帝国驻外高级外交代表,在其职业生涯中留下的珍贵影像与私人札记的精选内容。这些材料跨越了从“摹仿与学习”的初期摸索,到“俾斯麦体系”终结后欧洲权力结构深刻重塑的关键时期。读者将通过这本汇编,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欧洲列强间复杂博弈的表象之下,一种更为细微、人性的视角。 一、时代的底色:日不落帝国的黄昏与新帝国的崛起 本书的核心时间段(约 1890 年代中后期至 1905 年左右),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剧烈的转折点。威廉二世的“新路线”(Neue Kurs)取代了俾斯麦的审慎外交,欧洲大陆的联盟体系开始变得僵硬而充满摩擦。 这位公使的日记和照片,恰好定格在了这个“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定型”的混沌时期。 摄影作为记录的实践: 在那个胶片技术尚属昂贵且耗时的年代,随身携带相机并非寻常。这些照片——大多是小幅、快速捕捉的场景——揭示了记录者强烈的现场意识。它们并非精心布置的官方肖像,而是对日常外交场景的即时捕捉:例如在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间隙,各国代表团成员在花园中的短暂休憩、各国使馆内部陈设的风格差异、甚至是对当地城市规划和工业设施的关注。这些图像,是对传统外交文书的有力补充。 权力空间的渗透: 记录者拍摄了多个欧洲主要首都的公共空间和私人聚会场所。通过对比不同使馆的建筑风格、花园布局以及宴会厅的装饰,我们可以间接推断出德意志帝国在彼时与其他主要大国(如法兰西、俄国、英国)在外交礼仪和文化影响力的较量。照片中捕捉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眼神交流、站位安排,远比官方照会更能说明权力场域的微妙变化。 二、超越政治的叙事:外交官的日常侧影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背景,更在于它提供了对外交生活“人化”的观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穿着制服的官员,而是身处异国他乡、处理日常琐事的个体。 技术与现代性: 有一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当时欧洲城市正在经历的现代化进程。公使对新铺设的电车轨道、新落成的工业建筑,甚至是早期汽车的兴趣,反映出德意志精英阶层对技术进步的关注。这些记录暗示了外交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政治谈判,更扩展到经济和科技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文化调适与疏离感: 札记中不乏对驻地文化习俗的细致描述,这既是外交官职业素养的体现,也透露出一种“局外人”的审视目光。他记录了对当地艺术品、音乐会的评价,以及在与当地贵族交往中遇到的文化隔阂。这些私密的文字,揭示了在正式的外交辞令背后,个体对于异域环境的适应与抗拒。例如,他对某国宫廷复杂礼仪的繁琐描述,与其说是客观记录,不如说是一种夹杂着敬畏与疲惫的内心独白。 家庭生活的片段: 少数照片模糊地记录了公使本人家庭成员(如夫人、子女)在驻地花园或室内活动的场景。这些短暂的、充满温情的瞬间,与宏大的国际政治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醒我们,即便是身居高位的使节,他们的生活依然由无数细小的、私人的瞬间编织而成。这些关于“家”的片段,也反映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外交官家庭寻求稳定与常态的努力。 三、未尽的谜团与观察者的缺席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其“不完整性”。公使的记录往往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或者对某些敏感的政治事件仅以极简的代号提及。 对未发生事件的预感: 尽管照片和文字主要集中在日常与礼仪层面,但时不时出现的关于军备竞赛的忧虑,或对巴尔干局势的简短评论,如同远处的雷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记录者在 1902 年左右的记录中,对某欧洲强国“不合时宜的乐观”表达了强烈的担忧,这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主体的视角限制: 读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份源于德意志帝国精英阶层的观察报告。其对殖民地、非欧洲国家的描述,带有那个时代典型的文化优越感与刻板印象。本书的价值,在于让我们得以批判性地审视“权力中心”如何看待世界,而不是盲目接受其叙事。 总结而言, 这本影集与日记的汇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穿越官方历史的帷幕,观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外交官阶层在一个快速变动的世界中的生存状态、观察方式与心理侧写。它是一份关于技术、礼仪、个人疏离感与时代焦虑的立体文献,描绘了一幅由黑白影像和私密文字构筑的、关于帝国黄昏的侧影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这部作品,我得到的最大感受是关于“时间”的残酷性。这些影像将一百多年前的瞬间永远凝固在了纸上,而我们今天站在这些画面前,却清晰地看到了它们注定走向的结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公使拍摄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威严的王公大臣,还是街头的小贩,他们当时的世界观、他们的命运走向,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是一目了然的悲剧或注脚。这种“已知结局的旁观”,赋予了照片一种宿命般的厚重感。这种复杂的情绪,让我对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感染力,因为它直接对抗了时间的流逝,用光影强行留住了一个正在消逝的文明的最后剪影。

评分

这部影集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捕捉到了日常生活的“不日常性”。在许多西方历史画册中,关于中国的记录往往聚焦于奇观或冲突,而这里的照片则像是无意中扫过那些角落——比如一个仆人低头擦拭地面的场景,或者一堆堆积在墙角的废弃物。这些碎片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画面,恰恰是构筑历史肌理的关键元素。它们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决断,更有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生存。正是这些未经修饰的生活片段,让整个叙事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变得更加真实、有血有肉,展现出一种令人心酸的生命力。

评分

这部影像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清末北京城最深处的秘密通道。翻阅这些泛黄的照片时,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烟土和尘土混合的味道。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位外交官的日常,更是用镜头捕捉了那个即将崩塌的旧世界的侧影。我特别留意到他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中式庭院的雕梁画栋,还是街头巷尾百姓的衣着神态,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些画面远比文字描述来得震撼和直接,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庚子之变”前后,那个古老帝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那种微妙的、近乎凝固的张力。那些模糊不清的背景,反而给了想象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让人忍不住去思考每一张定格画面背后,那些未曾被记录的对话与情绪。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任何一本正经的史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老实说,初看时我曾有些许的困惑,因为这似乎更像是一本私人的旅行相册,而非严肃的史学著作。然而,正是这种“非正式性”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这位公使的镜头似乎是漫不经心、带着欧洲人特有的猎奇与审视,但恰恰是这种不设防的观察角度,揭示了许多官方记录中被刻意过滤掉的真实面貌。例如,那些对官府衙门的描绘,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审美的记录,将建筑的宏大与周遭环境的破败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对视觉语言的精妙运用,让人在欣赏其摄影技术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被记录者与记录者之间,那道无形的权力鸿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图景的?这种内在的张力,才是这部影像集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处理得极其考究,每一张图片的留白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呼吸感,而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砌。我尤其欣赏编者在处理年代久远的负片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色调的控制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历史的沧桑感,又不至于让人阅读起来过于晦涩。更妙的是,某些照片旁附带的简短手写批注,笔迹潦草却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贵族气息,它们像是历史的低语,将观者的注意力从宏大的事件拉回到微小的、个人的瞬间。这种对“物证”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呈现,使得整部作品在艺术鉴赏和历史研究两个层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绝对是收藏级别的佳作。

评分

温酒一杯浅尝隔世梦一场

评分

任多情人醉倒在花海水乡

评分

惊醒了鸟儿衔来杜鹃花床

评分

温酒一杯浅尝隔世梦一场

评分

穿越时间的墙你的美愈发盛放

评分

属于智慧众筹,也属于礼花怒放,很具闪光点,很有启迪

评分

姹紫嫣红竟把世间美好都绽放

评分

油纸伞已泛黄曲终人未散场

评分

怎料想转眼间月季浓夜初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