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液压阀方面的经典图书,第一印刷1万多册、第二版印刷超过7000册,广受欢迎;阀门种类齐全,叙述详细,适用面很广,对操作、维护维修的技术人员帮助很大。
内容简介
第三版在保持第二版原有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更新和改写了部分内容、应用实例、国内外产品及标准资料,以求全面反映液压阀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成果。本书更具系统性、先进性、全面性和实用性,更加有助于解决液压阀的各类实际问题。
《液压阀原理、使用与维护(第三版)》第1篇概要论述了液压阀基础知识、共性问题、主流产品及选型要点等,第2篇和第3篇分别介绍了普通液压阀(方向阀、压力阀和流量阀)和特殊液压阀(多路阀、叠加阀、插装阀、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电液数字阀、微型液压阀与水压控制阀)的功用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典型结构、技术性能、使用维护要点、故障诊断排除方法、典型产品等内容,第4篇介绍了液压阀组集成方法和液压阀常用标准资料。
本书可供各行业液压技术的设计研究者、加工制造者、安装调试者、现场操作者、使用维护者、故障诊断者、采购供应者及机械设备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参阅,也可作为液压技术使用维护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短期培训、上岗培训教材或参考资料,还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机电、自控类相关专业及方向师生(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的教学、科研参考书或实训教材,同时可供液压技术爱好者学习、参阅。
作者简介
张利平,在高等工科院校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曾任中国力学会流控专委会液压气动技术交流开发中心特聘理事。
主讲多门本科生和硕士生课程。完成电液数字控制阀、加工U形管液压自动成型机床、气动胀管机和制药机械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等科研设计项目多项,获两项中国专利。
著有《液压阀原理使用与维护》、《液压气动系统设计手册》、《液压气动元件与系统使用及故障维修》、《现代液压设备与系统故障诊断排除及典型案例》和《液压技术培训读本》及高校教材《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等近20部,三部获中国石化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一部获机械部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
长期为工矿企业各类国内外机电设备的液压气动系统进行方案论证、设计调试、故障诊断及技术培训与咨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液压阀概论
第1章 液压阀基础知识
1.1液压技术原理与液压系统的组成
1.2液压阀的功用及重要性
1.3液压阀的基本结构原理
1.4液压阀的分类
1.4.1根据功能及使用要求分类
1.4.2根据阀芯结构形式分类
1.4.3根据操纵方式分类
1.4.4根据安装连接方式分类
1.5液压阀的发展
1.6液压阀图形符号绘制及应用
1.6.1控制机构和常用控制阀图形符号
1.6.2应用注意事项
1.7液压阀的基本性能参数
1.7.1公称压力
1.7.2公称流量与公称通径
1.8液压阀的安装面和插装阀阀孔规格代号
1.9对液压阀的基本要求
第2章 液压阀中的共性问题
2.1液压阀常用阀口的流量压力特性
2.1.1常用阀口形式及其流量压力特性通用公式
2.1.2圆柱滑阀的流量压力特性
2.1.3锥阀的流量压力特性
2.1.4节流阻尼孔的流量压力特性
2.2液压阀上的作用力
2.2.1液压作用力
2.2.2液动力
2.2.3液压侧向力与摩擦力
2.2.4弹簧力、重力与惯性力
2.2.5液压阀上的总作用力
2.3液压阀的阻力控制原理
2.3.1液阻及其特性
2.3.2液桥及其特性
2.3.3动态液压阻尼
2.4液压阀的噪声
2.4.1液压阀噪声及其测量
2.4.2液压阀噪声的诱因及其对策
2.5液压阀的级间耦合
2.6液压阀的控制输入装置
2.6.1控制输入装置及其功用
2.6.2控制放大器
2.6.3电气�不�械转换器
2.7液压阀制造工艺简介
2.7.1液压阀主要构件的材料
2.7.2液压阀主要构件的加工工艺
2.7.3液压阀的装配工艺
第3章 液压阀产品系列概览及常用液压阀选型要点
3.1液压阀产品系列总览
3.2普通液压阀产品系列概览
3.3特殊液压阀产品系列概览
3.3.1多路阀
3.3.2叠加阀
3.3.3插装阀
3.3.4电液伺服阀
3.3.5电液比例阀
3.3.6电液数字阀
3.3.7微型液压阀主流产品系列概览
3.3.8水压控制阀主流产品系列概览
3.4常用液压阀选型要点
3.4.1选型的一般原则
3.4.2类型选择
3.4.3公称压力与额定流量的选择
3.4.4安装连接方式的选择
3.4.5操纵方式的选择
3.4.6液压工作介质的选择
3.4.7经济性及其他因素的选择
3.4.8方向阀、流量阀与压力阀选型一览表
第2篇 普通液压阀
第4章 方向控制阀
4.1功用及分类
4.2普通单向阀
4.2.1主要作用
4.2.2工作原理
4.2.3典型结构
4.2.4主要性能
4.2.5使用要点
4.2.6故障诊断
4.3液控单向阀
4.3.1主要作用
4.3.2工作原理
4.3.3典型结构
4.3.4主要性能
4.3.5使用要点
4.3.6故障诊断
4.4充液阀
4.4.1主要作用
4.4.2工作原理
4.4.3典型结构
4.4.4主要性能
4.4.5使用要点
4.4.6故障诊断
4.5滑阀式换向阀
4.5.1主要作用
4.5.2工作原理
4.5.3操纵控制方式及工作位置的判定
4.5.4换向阀的机能
4.5.5典型结构
4.5.6换向阀阀芯的作用力
4.5.7主要性能
4.5.8使用要点
4.5.9故障诊断
4.6转阀式换向阀
4.6.1主要作用
4.6.2工作原理
4.6.3典型结构
4.6.4使用要点
4.6.5主要性能与故障排除
4.7球阀式换向阀(电磁球阀)
4.7.1作用、特点与类型
4.7.2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
4.7.3使用要点
4.7.4其他
4.8截止阀
4.9压力表开关
4.9.1作用与分类
4.9.2典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4.9.3主要性能
4.9.4使用要点
4.9.5故障排除
4.10典型产品
4.10.1广研GE系列中高压方向阀
4.10.2联合设计系列方向阀
4.10.3榆次油研(YUKEN)系列方向阀
4.10.4引进威格士(VICKERS)技术系列方向阀
4.10.5引进力士乐(REXROTH)技术系列方向阀
4.10.6意大利阿托斯(ATOS)系列方向阀
4.10.7美国派克(PARKER)系列方向阀
4.10.8北部精机系列方向阀
第5章 压力控制阀
5.1功用及分类
5.2溢流阀
5.2.1主要作用
5.2.2工作原理
5.2.3典型结构
5.2.4主要性能
5.2.5使用要点
5.2.6故障诊断
5.3减压阀
5.3.1主要作用
5.3.2工作原理
5.3.3典型结构
5.3.4主要性能
5.3.5使用要点
5.3.6故障诊断
5.4顺序阀
5.4.1主要作用
5.4.2工作原理
5.4.3典型结构
5.4.4主要性能
5.4.5使用要点
5.4.6故障诊断
5.5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的综合比较
5.6压力继电器
5.6.1主要作用
5.6.2典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5.6.3主要性能
5.6.4使用要点
5.6.5故障诊断
5.7典型产品
5.7.1广研GE系列压力阀
5.7.2联合设计系列压力阀
5.7.3榆次油研(YUKEN)系列压力阀
5.7.4引进威格士(VICKERS)技术系列压力阀
5.7.5引进力士乐(REXROTH)技术系列压力阀
5.7.6意大利阿托斯(ATOS)系列压力阀
5.7.7美国派克(PARKER)系列压力阀
5.7.8北部精机系列压力阀
第6章 流量控制阀
6.1功用及分类
6.2节流阀
6.2.1主要作用
6.2.2工作原理
6.2.3典型结构
6.2.4主要性能
6.2.5使用要点
6.2.6故障诊断
6.3调速阀
6.3.1主要作用
6.3.2工作原理
6.3.3典型结构
6.3.4主要性能
6.3.5使用要点
6.3.6故障诊断
6.4溢流节流阀
6.4.1主要作用
6.4.2工作原理
6.4.3典型结构
6.4.4主要性能
6.4.5使用要点
6.4.6故障诊断
6.5分流�布�流阀(同步阀)
6.5.1主要作用
6.5.2工作原理
6.5.3典型结构
6.5.4主要性能
6.5.5使用要点
6.5.6故障诊断
6.6典型产品
6.6.1广研GE系列流量阀
6.6.2联合设计系列流量阀
6.6.3榆次油研(YUKEN)系列流量阀
6.6.4引进威格士(VICKERS)技术系列流量阀
6.6.5引进力士乐(REXROTH)技术系列流量阀
6.6.6意大利阿托斯(ATOS)系列流量阀
6.6.7美国派克(PARKER)系列流量阀
6.6.8北部精机系列流量阀
6.6.9国产分流集流阀第3篇 特殊液压阀
第7章 多路阀
7.1功用及分类
7.2工作原理与典型结构
7.2.1并联、串联、串并联及复合油路多路阀
7.2.2整体式多路换向阀
7.2.3分片式多路换向阀
7.3操纵控制方式及先导阀
7.3.1操纵控制方式
7.3.2先导阀
7.4位数、通路数与滑阀机能
7.4.1位数及通路数
7.4.2滑阀机能
7.5主要性能
7.6使用要点
7.6.1应用场合
7.6.2注意事项
7.7故障诊断
7.8典型产品
7.8.1Z系列多路阀
7.8.2ZS系列多路阀
7.8.3ZFS系列多路阀
7.8.4D-32、D1-32型液压比例操纵多路阀
7.8.5DCV系列多路阀
7.8.6BJS型减压式比例先导阀
第8章 叠加阀
8.1特点与分类
8.2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
8.2.1概述
8.2.2单功能叠加阀
8.2.3复合功能叠加阀
8.3主要性能
8.4使用要点
8.4.1应用场合
8.4.2注意事项
8.5故障诊断
8.6典型产品
8.6.1大连组合所系列叠加阀
8.6.2榆次油研系列叠加阀
8.6.3引进力士乐技术系列叠加阀
8.6.4北部精机系列叠加阀
8.6.5意大利阿托斯(ATOS)系列叠加阀
8.6.6美国派克(PARKER)系列叠加阀
第9章 插装阀
9.1分类与特点
9.2盖板式二通插装阀
9.2.1工作原理
9.2.2主要构件功能
9.2.3典型组合及应用回路
9.2.4主要性能
9.2.5使用要点
9.2.6故障诊断
9.3螺纹式插装阀
9.3.1特点与功能
9.3.2典型结构及其功能原理
9.3.3使用要点
9.4故障诊断
9.5典型产品
9.5.1Z系列二通插装阀
9.5.2TJ系列二通插装阀
9.5.3华德L系列二通插装阀
9.5.4威格士(VIKERS)V系列螺纹式插装阀
9.5.5意大利阿托斯(ATOS)LI系列模块化(盖板式)插装阀和螺纹式插装阀
9.5.6美国派克(PARKER)CE系列二通插装阀
9.5.7F系列螺纹式插装阀
第10章 电液伺服控制阀
10.1功用与组成
10.1.1电液控制阀
10.1.2液压伺服系统工作原理简介
10.1.3电液伺服阀的功用与组成
10.2特点与分类
10.3液压放大器
10.3.1先导级阀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10.3.2功率级主阀(滑阀)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10.4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
10.4.1单级电液伺服阀
10.4.2两级电液伺服阀
10.4.3三级电液流量伺服阀
10.5主要性能
10.5.1静态特性
10.5.2动态特性
10.6使用要点
10.6.1应用场合
10.6.2电液伺服阀的选择
10.6.3注意事项
10.7故障诊断
10.8典型产品
10.8.1两级电液流量伺服阀
10.8.2三级电液流量伺服阀
10.8.3电液压力伺服阀
第11章 电液比例控制阀
11.1功用与组成
11.2特点与分类
11.3液压放大器简介
11.3.1先导级阀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11.3.2功率级主阀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11.4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
11.4.1电液比例压力阀
11.4.2电液比例流量阀
11.4.3电液比例方向阀
11.4.4电液比例压力流量复合控制阀(PQ阀)
11.5主要性能
11.5.1静态特性
11.5.2动态特性
11.6使用要点
11.6.1应用场合
11.6.2电液比例阀的选择
11.6.3注意事项
11.7故障诊断
11.8典型产品
第12章 电液数字控制阀
12.1功用及分类
12.2基本原理
12.2.1增量式电液数字阀
12.2.2脉宽调制式快速开关阀
12.3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
12.3.1增量式电液数字阀
12.3.2脉宽调制式快速开关电液数字阀
12.4主要性能
12.4.1静态特性
12.4.2动态特性
12.4.3性能比较
12.5使用要点
12.5.1应用场合
12.5.2注意事项
12.6故障诊断
12.7典型产品(日产D系列增量式数字阀)
第13章 微型液压阀与水压控制阀
13.1微型液压阀
13.1.1特点类型
13.1.2典型结构性能
13.1.3使用维护与故障诊断
13.1.4典型产品
13.2水压控制阀
13.2.1特点与分类
13.2.2典型结构性能
13.2.3使用维护与故障诊断
13.2.4典型产品
第4篇 液压控制阀组集成与液压阀常用标准资料
第14章 液压控制阀组的集成
14.1液压阀组及其集成方式概述
14.2液压阀组无管集成的类型及特点
14.2.1板式集成
14.2.2块式集成
14.2.3叠加阀式集成
14.2.4插入式集成
14.2.5复合式集成
14.3无管集成液压阀组的设计要点
14.3.1一般设计流程
14.3.2油路块(阀块)设计的共性要求
14.3.3液压控制阀组总装图的内容及要求
14.4液压阀组块式集成的设计要点
14.4.1分解液压系统并绘制集成块单元回路图
14.4.2集成块的设计
14.4.3块式集成液压阀组总装图的绘制
14.4.4通用集成块系列
14.5油路块的CAD
第15章 液压阀常用标准资料
15.1基础技术标准(摘录)
15.1.1常用液压气动图形符号
15.1.2流体传动系统及元件公称压力系列(GB/T 2346—2003)
15.1.3液压元件螺纹连接油口形式和尺寸(GB/T 2878—1993)
15.1.4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GB/T 7935—1987)
15.2液压阀安装面和插装阀插装孔
15.2.1液压传动阀安装面和插装阀阀孔的标识代号(GB/T 14043—2005)
15.2.2四油口板式液压方向控制阀安装面(GB/T 2514—1993)
15.2.3液压传动带补偿的流量控制阀安装面(GB/T 8098—2003)
15.2.4液压溢流阀安装面(GB/T 8101—2002)
15.2.5液压传动减压阀、顺序阀、卸荷阀、节流阀和单向阀安装面(GB/T 8100—2006)
15.2.6液压叠加阀安装面(GB/T 8099—1987)
15.2.7四油口和五油口液压伺服阀安装面(GB/T 17487—1998)
15.2.8二通插装式液压阀安装连接尺寸(GB/T 2877—1981)
15.2.9液压二通、三通、四通螺纹式插装阀插装孔(JB/T 5963—2004)
15.3液压阀的试验
15.3.1方向控制阀试验方法(GB/T 8106—1987)
15.3.2流量控制阀试验方法(GB/T 8104—1987)
15.3.3压力控制阀试验方法(GB/T 8105—1987)
15.3.4液压阀压差�擦髁刻匦允匝榉椒ǎ℅B/ T 8107—1987)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第三版)》的图书简介。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电工电子领域的核心原理、实用技术以及在现代工业与生活中的前沿应用,旨在为初学者构建扎实的理论框架,并为有一定基础的技术人员提供深入的学习资源。本版在继承前两版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了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工业自动化、物联网(IoT)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内容概述与结构设计 本书共分十五章,结构清晰,逻辑递进。从最基本的电路定律出发,逐步深入到半导体器件、常用电路设计,直至复杂的数字电路与微控制器应用。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每一章节的理论阐述后,都配有详细的工程实例和典型的电路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 核心模块划分: 1. 电工技术基础(第1章-第4章): 深入讲解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交流电路的特性分析(相量法、阻抗、功率因数),以及三相电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保护措施。特别增加了对电力系统安全规范的介绍。 2. 电子电路基础(第5章-第9章): 详述半导体器件的物理特性与工作原理,包括二极管、双极性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重点分析了这些器件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并引入了运算放大器(Op-Amp)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设计。 3. 数字电子技术(第10章-第12章): 涵盖布尔代数、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的设计与分析。同时,系统地介绍了时序逻辑电路(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并探讨了常用集成电路系列(如TTL和CMOS系列)的选型与应用注意事项。 4. 应用与前沿技术(第13章-第15章): 这一部分是本版重点强化的内容。它涵盖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和基础编程应用,是现代工业控制的基石。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传感器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作用,以及微控制器(如基于ARM架构的MCU)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基础应用概述。 二、 重点内容深化解析 1. 交流电路分析的工程化 本书在交流电路部分,不仅详细推导了正弦稳态分析的数学模型,更注重工程实践中的功率校正。我们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电感和电容对电路相位和功率因数的影响,并提供了实用电路中如何通过接入电容器组进行功率因数提升的计算步骤与图示。同时,对谐波电流的概念及其对设备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升了读者对现代电网质量的认识。 2. 晶体管电路的高效设计 在模拟部分,我们对BJT的四种工作状态和FET的增强型、型工作模式进行了细致区分。在放大电路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引入反馈实现稳定增益”的现代设计思想,而非仅停留在分压偏置的简单分析。针对运算放大器,不仅讲解了理想运放模型,更引入了实际运放的输入失调电压、共模抑制比等参数对电路精度的影响,帮助读者设计出更可靠的电路。 3. 数字系统故障排查与仿真 数字电子技术部分,本书引入了现代电子设计流程。除了逻辑功能的实现,我们还加入了“基于时序竞争与毛刺现象的故障分析”章节。读者将学习如何使用逻辑仿真软件(如Logisim或更专业的EDA工具)对设计的时序电路进行时序验证,从而避免实际硬件中的潜在错误。 4. 嵌入式控制与接口技术 认识到现代电子系统的核心在于控制,本书在最后部分强化了对接口和控制器的介绍。我们没有深入复杂的底层汇编编程,而是侧重于如何使用结构化语言(如C语言)来配置和驱动常见的外部设备,例如如何通过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实现MCU与PC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及如何利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电机速度或LED亮度。这为读者向更高级的嵌入式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教学特色与适用对象 教学特色: 图文并茂,实例丰富: 全书配有超过800张精细的原理图、波形图和实物接线图。 习题梯度合理: 每章末均设基础巩固题、计算分析题和设计应用题,难度逐步递增。 关键概念提炼: 重要的公式和定义以醒目的方式标注,便于快速回顾和记忆。 适用对象: 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主教材或参考书。 本科院校非电子信息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土木)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 工程技术人员、设备维护人员,作为快速回顾和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参考手册。 对电工电子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第三版)》致力于成为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具书,帮助读者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掌握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