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准备学汽车驾驶以及正在学汽车驾驶的人们阅读,也适合希望进一步提高汽车驾驶技术的人们参考。 1.以彩色图解的形式,全面解析自动挡汽车的驾驶特点和技巧。
2.详细介绍自动挡汽车在一般路段、无信号灯交叉口、有信号灯交叉口、高速公路和不良气候条件等情况下的基本操作技巧、灯光使用技巧和驾驶安全问题。
3.将驾驶中涉及的交通法律法规及驾驶安全问题,融于实际的驾驶操作中进行讲解,使读者更易掌握。
4.内容全面实用,简单易懂。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提高自动挡汽车的驾驶技术,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车辆驾驶实践经验,结合实际道路交通情况,以满足汽车驾驶人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围绕自动挡汽车的驾驶特点进行本书的编写。
本书突出实用性,力求文字简练,内容新颖,大量的彩色插图,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丰富汽车驾驶知识,提高汽车驾驶技能。
作者简介
裴保纯,河南警察学院,副教授,1977年在河南省军区从事汽车运输工作,1987年至今在河南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系工作,从事《汽车构造》、《交通安全法》、《汽车驾驶》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实训的教学,发表了与交通安全相关的论文近30篇,论著10多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自动挡汽车基本操作/001
1.1 自动挡汽车常用的操纵机件有哪些?/002
1.2 如何操作转向盘?/003
1.3 如何操作加速踏板?/005
1.4 如何操作制动踏板?/006
1.5 如何操作驻车制动手柄?/006
1.6 如何操作灯光组合开关?/007
1.7 如何操作刮水器开关?/007
1.8 仪表板上的常见仪表有哪些?/008
1.9 汽车驾驶室内常见的仪表板指示灯有何含义?/010
1.10 汽车驾驶室内常见的开关标示有哪些?/012
1.11 驾驶人座椅的调整包括哪些方面?/013
1.12 如何调整后视镜?/013
1.13 如何使用安全带?/014
1.14 正确的驾驶姿势是怎样的?/015
1.15 自动挡汽车的挡位有哪些?/015
1.16 如何启动自动挡汽车?/016
1.17 自动挡汽车如何起步?/017
1.18 自动挡汽车长时间停车如何操作?/017
1.19 自动挡汽车临时停车如何操作?/018
1.20 如何选用自动挡汽车的挡位?/020
1.21 什么情形适用自动挡汽车的手动挡?/021
1.22 汽车加油要注意哪些事项?/022
第2章 一般路段驾驶/023
2.1 没有划分车道的道路如何通行?/024
2.2 双向2车道的道路如何通行?/025
2.3 如何让汽车在车道的中间行驶?/026
2.4 双向3车道的道路如何通行?/028
2.5 双向4车道的道路如何通行?/030
2.6 遇可变导向车道如何通行?/032
2.7 遇潮汐车道如何通行?/037
2.8 如何安全变更车道?/041
2.9 如何确保超车安全?/049
2.10 哪些情形不准超车?/050
2.11 可以超越路边的校车吗?/052
2.12 与前车保持多大的行车间距?/055
2.13 如何判断行车间距?/055
2.14 有交通标线的地点辅路车与主路车如何让行?/057
2.15 无交通标线的地点辅路车与主路车如何让行?/060
2.16 如何驶进停车位?/063
第3章 通过无信号灯的交叉路口/067
3.1 如何安全通过减速让行的路口?/068
3.2 如何安全通过停车让行的路口?/069
3.3 为什么向右要转小弯?/069
3.4 为什么向左要转大弯?/071
3.5 同为直行车如何在路口让行?/073
3.6 转弯车与直行车哪一方让行?/075
3.7 左转车与右转车哪一方让行?/076
3.8 车道减少的路口及路段如何让行?/076
3.9 如何避免右转闯禁行?/077
3.10 如何安全通过环形交叉路口?/078
第4章 通过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079
4.1 驶近有信号灯的路口要注意哪些事项?/080
4.2 如何判断车头与停止线的距离?/081
4.3 如何通过有两种信号灯的路口?/083
4.4 左转车辆如何让行?/084
4.5 右转车辆如何让行?/084
4.6 红色信号灯亮时右转车辆可以绕行吗?/085
4.7 如何通过左弯待转区的交叉路口?/086
4.8 可以在交叉路口内超车吗?/087
4.9 为什么交叉路口讲究先来后到?/087
4.10 出口车道阻塞可以进入路口吗?/089
第5章 汽车灯光使用/090
5.1 什么情形使用左转向灯?/091
5.2 什么情形使用右转向灯?/092
5.3 前照灯有何特点?/092
5.4 近距离跟车如何使用车灯?/093
5.5 夜间超车如何使用车灯?/093
5.6 夜间会车如何使用车灯?/094
5.7 夜间在窄路行驶如何使用车灯?/094
5.8 夜间在没有路灯的路段如何使用车灯?/095
5.9 夜间在急弯及拱桥如何使用车灯?/096
5.10 夜间在人行横道及交叉路口如何使用车灯?/097
第6章 不良气候及特殊路段驾驶/098
6.1 湿滑道路车辆侧滑甩尾怎么办?/099
6.2 湿滑道路车辆侧滑摆头怎么办?/100
6.3 如何防止刮水刷冻结?/101
6.4 雨天驾驶要注意哪些事项?/101
6.5 涉水驾驶要注意哪些事项?/103
6.6 进出非机动车道要注意哪些事项?/105
6.7 怎样才能做到靠边停车紧靠右?/108
6.8 如何通过施工路段?/109
6.9 如何通过有信号灯的铁路道口?/109
6.10 如何通过无信号灯的铁路道口?/110
6.11 通过隧道要注意哪些事项?/112
6.12 行经人行横道要注意哪些事项?/114
6.13 通过窄路要注意哪些事项?/115
6.14 通过急弯路段要注意哪些事项?/119
6.15 坡道停车为什么要后松脚刹?/120
6.16 陡坡停车如何防止溜车?/122
6.17 汽车在陡坡起步后溜怎么办?/124
第7章 高速公路驾驶/125
7.1 如何安全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广场?/126
7.2 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要注意哪些事项?/126
7.3 如何安全驶入高速公路行车道?/127
7.4 在高速公路上如何确认行车间距?/128
7.5 高速公路行车道是如何分布的?/129
7.6 何时使用自动挡汽车的O/D挡?/130
7.7 高速公路上的故障车及事故车如何处置?/131
7.8 如何安全驶离高速公路?/132
第8章 汽车性能与安全驾驶/133
8.1 哪些参数影响汽车的通过能力?/134
8.2 通过起伏路如何防止车体受伤?/135
8.3 什么是汽车的内轮差?/136
8.4 如何避免内轮差的危害?/137
8.5 什么是汽车的外轮差?/138
8.6 如何避免外轮差的危害?/138
8.7 什么是汽车的外摆值?/139
8.8 难道说倒车比前进更便于入库?/141
8.9 T形路口掉头有何技巧?/142
8.10 汽车左右两侧的视线盲区是如何分布的?/143
8.11 汽车前后方的视线盲区是如何分布的?/144
8.12 后视镜存在视线盲区吗?/145
8.13 如何减少后视镜视线盲区的影响?/146
8.14 为什么猛打方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148
前言/序言
你不曾驾驶过汽车,然而,出于对汽车的酷爱,你已经阅读过有关汽车驾驶的一些图书。于是打算尽快去驾校学习训练,以便获取汽车驾驶证,早日步入汽车驾驶人的行列。或许你刚刚从驾校毕业,只是一名接受过驾校“应试”教育的新手,要适应实际道路驾驶,还需要补上“素质”教育这一课,你在寻思着有没有一本这方面的图书?
有了汽车驾驶证,你准备为自己购置一辆自动挡汽车,你认为自动挡汽车更适合自己。因为,自动挡汽车省略了离合器踏板,操作起来格外轻松,踩油门就走,踩刹车就停,在擦肩接踵走走停停的车流中不需要变换挡位,为汽车驾驶人省去了许多麻烦,即便是一位新手,驾驶自动挡汽车在陡峭的上坡起步,也不必过多地担忧。对智能化汽车感兴趣的人们热衷于驾驶自动挡汽车,女士更适合驾驶自动挡汽车。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提高自动挡汽车的驾驶技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车辆驾驶实践经验,结合实际道路交通情况,以满足汽车驾驶人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围绕自动挡汽车的驾驶特点进行本书的编写。本书内容包括自动挡汽车基本操作、一般路段行驶、通过无信号灯的交叉路口、通过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汽车灯光使用、不良气候及特殊路段行驶、高速公路行驶、汽车性能与安全驾驶等。本书突出实用性,力求文字简练,内容新颖,大量的彩色插图,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丰富汽车驾驶知识,提高汽车驾驶技能。
本书由裴保纯任主编,王耀宇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王秋红、张璐、丁宁、何轶飞、胡裴洁、谈航河、周利伟、靳红娟、王冬冬、聂莉、裴晨思、纪宇贵、董艺、何芳芳、李贺如等。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些专家及同事的指导和帮助,参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谨向关心支持本书编写的专家、同事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精妙的机械原理:现代工业设计与制造的基石》的图书简介。 --- 精妙的机械原理:现代工业设计与制造的基石 导言:无声的驱动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最微小的电子设备到宏伟的跨海大桥,机械原理无处不在,它们是现代文明得以运转的无形骨架。然而,有多少人真正停下来思考过,那些精密的齿轮如何啮合,杠杆如何平衡力矩,以及复杂的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精妙的机械原理:现代工业设计与制造的基石》并非一本仅仅罗列公式的教科书,它是一场深入现代工业设计核心的探索之旅。本书旨在揭示那些驱动我们世界的物理法则、基础结构和创新应用,将晦涩难懂的工程学概念转化为清晰、直观的知识体系。它面向所有对“事物如何运作”抱有好奇心的人——无论是资深工程师寻求系统梳理,还是初学者渴望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亦或是对工程美学着迷的设计师。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座桥梁,连接基础物理概念与前沿的工程实践。我们相信,理解原理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 第一部分:基础力的几何学——从平衡到运动 本部分将带读者回溯机械学的源头,聚焦于那些最基本却又最具决定性的概念:力、力矩与平衡。我们不会止步于牛顿定律的表面陈述,而是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被巧妙地驯服和利用。 第一章:静力学与结构稳定性 本章深入剖析静力平衡的艺术。我们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来分散和抵消载荷,确保结构的长期稳定。内容涵盖: 应力与应变分析的直觉理解: 摒弃复杂的张量计算,转而用可视化的方式理解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特性,例如屈服点和极限强度的实际意义。 桁架、拱与悬索的力学优化: 分析不同结构形态如何将复杂的力分解为单纯的拉伸或压缩力,这是理解建筑、桥梁乃至飞机机翼设计的基础。 几何约束与过约束: 探讨在多自由度系统中,如何精确地限制运动,避免产生破坏性的内应力。 第二章:动力学:运动的规律与控制 运动并非混乱的集合,而是可预测的。本章聚焦于物体运动的成因及其控制技术。 惯性、动量与能量守恒的工程应用: 重点解析动量在碰撞、冲击吸收系统(如汽车安全气囊展开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能量转换实现高效的工作循环。 振动与阻尼技术: 探讨机械系统中的固有频率与谐振现象。我们将详细介绍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主动与被动减振技术,这些技术是精密仪器和高精度机床稳定性的关键。 --- 第二部分:运动的传递与转换——齿轮、凸轮与传动链 机械系统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复杂的传动装置中。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专注于如何将一个简单的输入运动(如旋转)转化为特定、精确的输出运动(如间歇性、变速或反向运动)。 第三章:齿轮系的深度解析 齿轮被誉为“机器的关节”。本章超越了简单的齿数比计算,探究其制造精度和几何优化。 渐开线齿形的秘密: 详细阐述渐开线齿形为何是工业标准,它如何保证在不同速度下都能实现平稳的啮合和恒定的传动比,并减少噪音与磨损。 多级变速与差速机构: 解析行星齿轮组(Epicyclic Gearing)的紧凑性与高效率,以及差速器在车辆转弯时如何实现左右车轮速度的差异化分配。 非标准齿轮的应用: 介绍蜗轮蜗杆、人字齿轮等特殊结构,它们在实现大传动比或轴向传动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四章:凸轮机构:非等速运动的编排者 当需要复杂的、非匀速的、甚至周期性的运动时,凸轮系统登场。 凸轮轮廓的设计哲学: 讲解尖锐的“尖点”如何导致机构损坏,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圆、凸起形状(如修正的正弦波形)来保证运动的平顺性。 从定时器到发动机: 实例分析凸轮机构在老式机械计时器、自动机械以及内燃机气门正时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第五章:摩擦、润滑与轴承技术 传动链的效率和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触面的处理。 摩擦的“双刃剑”: 探讨如何利用摩擦(如制动系统)和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如滚动轴承)。 流体动力润滑的奥秘: 深入理解埃德森(Reynolds)方程的工程意义,解释在高速重载下,润滑油膜是如何将两个固体表面彻底分离,实现近乎无损的运行。 轴承的选型与寿命预测: 分析滚动轴承、滑动轴承和磁悬浮轴承的适用场景、承载特性及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 --- 第三部分:现代制造中的原理重现与优化 机械原理不仅仅是理论,它们必须在实际的制造环境中得以完美复现。本部分将机械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紧密结合。 第六章:材料的力学行为与选择 设计受限于材料的本质。本章专注于工程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决定其宏观力学性能。 金属的相变与强化: 简明扼要地解释晶体结构、热处理(淬火、回火)对钢材强度的影响,以及铝合金和钛合金在轻量化设计中的独特优势。 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 剖析纤维增强材料(如碳纤维)的强度并非均匀分布,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方向性优化设计。 第七章:公差、配合与测量学的艺术 一个理想的设计在制造中必然面临误差。本章探讨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误差,确保装配的可靠性。 配合系统的逻辑: 详尽解释基孔制与基轴制,理解间隙配合、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的工程含义与应用场景。 几何尺寸和形位公差(GD&T): 介绍现代制造业中用于精确定义零件几何特征的语言,例如真直度、同轴度和平面对称性,这些是实现高精度装配的基石。 第八章:可靠性工程与故障分析 机械系统的最终目标是长期可靠地执行任务。 疲劳与蠕变: 深入研究材料在交变应力下的累积损伤机制(S-N曲线),以及高温长期受力下的材料松弛现象(蠕变),这些是航空航天和能源设备设计必须面对的挑战。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 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用于在设计初期识别并消除潜在的故障点,从而提升产品的整体鲁棒性。 --- 结语:从图纸到现实的飞跃 《精妙的机械原理》力图展现的,是机械设计中那种既严谨又充满创造性的平衡。每一个精巧的机构,都是对自然法则最优雅的服从与应用。掌握这些原理,不仅是掌握了工具,更是获得了用物理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翻开这本书,您将解锁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周围这个由齿轮、杠杆和结构共同支撑的工业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