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能量轉化中涉及的傳熱、傳質及導電過程具有通用性和代錶性。本書是針對能源技術的基本技術特徵,運用COMSOLMultiphysics軟件對熱能工程及幾種可再生能源的仿真模擬與設計,對具體的工程技術有一定的藉鑒作用。稿件所基於的軟件COMSOLMultiphysics是能源、力學等多物理場仿真的通用軟件,對其他學科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能量轉化的核心基礎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就其整個能源應用裝置而言,大部分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究、發展到最終的商業化都涉及傳熱、傳質及導電過程的工程分析設計。 《熱能工程與先進能源技術仿真與設計》主要以COMSOLMultiphysics軟件為工具,首先介紹瞭傳質、傳熱、導電等單個物理過程的仿真,然後以燃料電池為例詳細介紹多物理場間的耦閤仿真。在經典物理的範疇內,大部分工程問題都可抽象為二階及二階以下的微分方程形式,因此本書中基於傳熱、傳質及導電的耦閤研究方法完全可推廣應用於能源應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其他物理、化學過程的工程建模分析。讀者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和理解,可係統掌握使用有限元工程軟件針對能源應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工程問題進行數值建模和分析優化設計的技能。 《熱能工程與先進能源技術仿真與設計》可供COMSOL軟件用戶,化工領域的本科生、研究生,能源動力類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能源行業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1.1 能源使用與環境1.2 當前能源利用概述1.2.1 鍋爐燃燒及燃煤發電概述1.2.2 太陽能直接熱利用概述1.2.3 太陽能光伏發電概述1.2.4 核能發電技術概述1.2.5 燃料電池發電技術概述1.2.6 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海洋溫差能)利用概述1.2.7 水力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利用概述1.3 發展傳熱-傳質-電磁工程仿真技術的重要性參考文獻
第2章 幾何結構2.1 建立一維幾何結構2.1.1 點的建立2.1.2 綫段的建立2.1.3 多段綫的建立2.2 建立二維幾何結構2.2.1 圓的創建2.2.2 橢圓的創建2.2.3 矩形的創建2.2.4 正方形的創建2.2.5 多邊形的創建2.3 二維幾何結構的布爾運算2.3.1 並集2.3.2 交集2.3.3 差集2.3.4 組閤2.4 編輯二維幾何結構2.4.1 選擇幾何結構對象2.4.2 修改幾何結構對象2.4.3 創建幾何結構對象副本2.5 倒角與圓角2.5.1 倒角2.5.2 圓角2.6 二維綜閤實例2.7 建立三維幾何結構2.7.1 長方體的創建2.7.2 圓柱體的創建2.7.3 圓錐體的創建2.7.4 球體的創建2.8 通過二維對象創建三維模型2.8.1 拉伸2.8.2 鏇轉2.9 三維幾何結構的布爾運算2.9.1 並集2.9.2 交集2.9.3 差集2.10 編輯三維幾何結構2.10.1 陣列2.10.2 復製2.10.3 鏡像2.10.4 移動2.10.5 鏇轉2.11 三維綜閤實例參考文獻
第3章 網格劃分3.1 建立自由三角形網格3.1.1 根據係統默認尺寸直接生成自由網格3.1.2 利用Size控製不同邊的網格尺寸3.1.3 利用Size控製不同區域的網格尺寸3.1.4 利用Distribution控製不同邊的網格數量3.2 建立結構網格3.3 建立自由四邊形網格3.4 建立邊界層網格3.5 建立拉伸網格3.6 建立雙重網格3.7 建立裝配體網格3.8 邊網格3.9 復製網格3.9.1 復製麵網格3.9.2 復製體網格3.10 網格轉換3.10.1 麵轉換3.10.2 體轉換3.11 網格劃分綜閤實例參考文獻
第4章 數學方程求解4.1 代數方程4.1.1 COMSOL? 默認算子、常數及函數4.1.2 一元一階方程求解過程4.1.3 一元多階方程的求解4.1.4 二元一階方程組求解4.1.5 二元多階方程組4.2 超越方程4.3 微分方程4.3.1 COMSOL符號約定4.3.2 微分方程的分類4.3.3 常微分方程4.3.4 偏微分方程4.3.5 微分代數方程4.3.6 經典微分方程參考文獻
第5章 傳質仿真5.1 物質擴散涉及的物理量5.2 Fick's model簡介5.3 Stefan-Maxwell model簡介5.4 Dusty gas model簡介5.5 具有菲剋定律形式的塵氣模型簡介5.5.1 兩組分塵氣模型5.5.2 多組分塵氣模型5.6 FM應用實例5.6.1 引言5.6.2 模型定義5.6.3 結果與討論5.6.4 模型簡介5.7 SMM應用實例5.7.1 引言5.7.2 模型定義5.7.3 模型簡介5.8 DGMFM應用實例5.8.1 引言5.8.2 模型定義5.8.3 模型簡介參考文獻
第6章 傳熱仿真6.1 熱傳導6.2 熱對流6.3 熱輻射6.4 換熱器仿真6.4.1 引言6.4.2 模型定義6.4.3 結果與討論6.4.4 模型簡介6.5 汽車刹車盤在刹車前後溫度變化仿真6.5.1 引言6.5.2 模型定義6.5.3 結果與討論6.5.4 模型簡介6.6 水杯中的自然對流仿真6.6.1 引言6.6.2 模型定義6.6.3 結果與討論6.6.4 模型簡介參考文獻
第7章 動量仿真7.1 自由空間中的動量方程7.2 多孔介質中的動量方程7.3 流體閥仿真7.3.1 引言7.3.2 模型定義7.3.3 模型簡介7.4 混閤器內部流場數值模擬7.4.1 引言7.4.2 模型定義7.4.3 結果與討論7.4.4 模型簡介參考文獻
第8章 導電仿真8.1 電荷守恒方程8.2 電導率8.3 有效電導率的計算8.3.1 引言8.3.2 模型定義8.3.3 結果與討論8.3.4 模型簡介參考文獻
第9章 燃料電池理論基礎9.1 能源危機9.2 燃料電池簡介9.2.1 燃料電池起源與發展9.2.2 燃料電池的分類9.2.3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開路電壓(Nernst勢)9.2.4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I-V麯綫9.3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數學模型9.3.1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幾何結構9.3.2 動量守恒方程9.3.3 能量守恒方程9.3.4 質量守恒方程9.3.5 導電方程9.3.6 電化學模型參考文獻
第10章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仿真10.1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多物理場模型10.1.1 引言10.1.2 模型定義10.2 模型簡介10.2.1 模型嚮導10.2.2 全局定義10.2.3 創建幾何模型10.2.4 定義設置10.2.5 邊界條件設置10.2.6 網格劃分10.2.7 計算10.2.8 結果與討論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材料科學的邊界:納米結構、新型閤金與功能塗層技術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代材料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與工程應用,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的完整認知體係。我們不再關注宏觀尺度的熱力學循環與能源轉換效率,而是將視角聚焦於材料的本徵屬性及其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錶現,特彆是納米尺度的形貌控製、新型閤金的相變行為以及高性能功能塗層的界麵工程。 本書共分為七個核心部分,內容深度與廣度兼顧,力求展現材料科學研究的復雜性與無限潛力。 --- 第一部分:納米材料的構築與錶徵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如何精確控製材料的尺寸、形狀和錶麵活性,以實現性能的突破。 1.1 尺寸效應與量子限域 重點闡述瞭當材料尺寸進入納米尺度後,電子能帶結構和光電響應發生的根本性變化。我們將詳細分析量子點(Quantum Dots)的閤成方法——包括濕化學法(如溶膠-凝膠和熱解法)以及物理氣相沉積(PVD)的變體,並探討如何通過調節顆粒大小來精確調控其發射光譜和載流子動力學。內容涵蓋瞭激子束縛能、量子限製效應在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中的應用。 1.2 錶麵工程與界麵張力 材料的宏觀性能往往由其錶麵和界麵決定。本章深入研究瞭高比錶麵積納米結構的形成機製,例如通過模闆法製備的有序介孔材料(如沸石和MOFs的特定衍生物)。我們將解析錶麵能對納米晶粒生長動力學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錶麵官能團化來提高納米顆粒在不同基體中的分散性和穩定性,這對復閤材料的力學性能至關重要。 1.3 尖端錶徵技術解析 聚焦於揭示納米結構細節的先進分析手段。詳細介紹瞭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在晶格缺陷分析中的應用,特彆是同步輻射X射綫衍射(XRD)如何用於實時監測納米材料的相變過程。此外,還將涵蓋原子力顯微鏡(AFM)在測量局部電勢和機械性能方麵的技術細節。 --- 第二部分:高性能結構閤金的設計與冶金學 本部分將材料科學的焦點從輕質能源載體轉移到承受高應力、高溫度環境的關鍵結構件。 2.1 先進高溫閤金的微觀組織控製 深入探討鎳基、鈦基和鈮基高溫閤金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gamma/gamma'$相的體積分數、析齣形狀和取嚮,以實現優異的抗蠕變性能。內容包括定嚮凝固技術、增材製造(AM)過程中閤金粉末的熔化與重結晶行為,以及高溫下位錯運動和晶界遷移的物理模型。 2.2 強韌化機製的復閤化研究 研究如何通過引入第二相彌散質點(如碳化物、氧化物或金屬間化閤物)來有效釘紮位錯。詳細分析瞭晶界工程(Grain Boundary Engineering)在提高閤金韌性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通過控製雜質在晶界上的偏聚來抑製脆性斷裂。重點分析瞭高熵閤金(HEAs)中“無序”結構對熵驅動穩定性和機械性能的協同影響。 2.3 疲勞與斷裂韌性的多尺度模擬 本章側重於計算材料學在預測結構壽命中的應用。我們將介紹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閤金體係的結閤能和彈性模量,以及使用相場模型(Phase-Field Modeling)模擬裂紋萌生與擴展的路徑。這些模擬工具為閤金的理性設計提供瞭理論支撐。 --- 第三部分:功能性塗層與錶麵改性技術 本部分集中探討如何通過對材料錶麵進行精確改性,賦予其特殊的電學、光學或耐腐蝕性能,而非關注能量的産生或傳輸。 3.1 物理氣相沉積(PVD)與化學氣相沉積(CVD)的工藝優化 全麵梳理瞭磁控濺射、電子束蒸發等PVD技術在製備薄膜時的參數控製,特彆是如何調節入射能量和基底溫度來影響薄膜的應力狀態和緻密性。對比分析瞭等離子體增強CVD(PECVD)在製備高純度、低溫沉積薄膜(如氮化矽、氧化鋁)中的優勢與挑戰。 3.2 耐磨損與抗腐蝕塗層體係 重點介紹硬質塗層(如類金剛石DLC、TiN/TiAlN多層膜)的設計原理。分析瞭塗層與基體之間的粘附力機製,以及如何通過中間層(Interlayer)的優化來有效緩解熱膨脹係數失配帶來的內應力,從而提高塗層在衝擊載荷下的剝落抗性。 3.3 光電與生物活性塗層 探討瞭用於光學器件的介質多層膜設計,包括光柵耦閤器和增透膜的精密光學厚度控製。同時,簡要介紹瞭生物醫學領域中,用於提高植入物錶麵親和力或抗菌性的特定功能化塗層技術。 --- 第四部分:先進計算方法在材料設計中的應用 本部分側重於理論模型和計算工具的運用,指導實驗研究的方嚮。 4.1 介觀尺度模擬 詳細介紹分子動力學(MD)模擬在研究晶界擴散、界麵潤濕性以及高分子鏈纏結等問題中的應用。討論瞭如何選擇閤適的力場參數集以準確捕捉材料的原子間相互作用。 4.2 機器學習在材料篩選中的潛力 概述如何利用高通量計算數據,結閤數據驅動模型(如神經網絡),加速預測新型化閤物的穩定性和潛在功能。討論瞭數據集的構建、特徵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在材料基因工程中的關鍵作用。 --- 總結與展望 本書不涉及熱力學過程的數值模擬,不討論熱機效率、燃燒優化或高級熱流體管理。它完全專注於材料的本徵結構、組成與性能之間的內在聯係,為緻力於研發下一代結構材料、功能薄膜以及納米器件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提供深入的理論指導和實驗參考。讀者將通過本書獲得材料學深層次的分析視角,遠超宏觀工程熱力學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