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能量转化中涉及的传热、传质及导电过程具有通用性和代表性。本书是针对能源技术的基本技术特征,运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对热能工程及几种可再生能源的仿真模拟与设计,对具体的工程技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稿件所基于的软件COMSOLMultiphysics是能源、力学等多物理场仿真的通用软件,对其他学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能量转化的核心基础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整个能源应用装置而言,大部分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发展到最终的商业化都涉及传热、传质及导电过程的工程分析设计。 《热能工程与先进能源技术仿真与设计》主要以COMSOLMultiphysics软件为工具,首先介绍了传质、传热、导电等单个物理过程的仿真,然后以燃料电池为例详细介绍多物理场间的耦合仿真。在经典物理的范畴内,大部分工程问题都可抽象为二阶及二阶以下的微分方程形式,因此本书中基于传热、传质及导电的耦合研究方法完全可推广应用于能源应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其他物理、化学过程的工程建模分析。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可系统掌握使用有限元工程软件针对能源应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工程问题进行数值建模和分析优化设计的技能。 《热能工程与先进能源技术仿真与设计》可供COMSOL软件用户,化工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能源动力类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能源行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1.1 能源使用与环境1.2 当前能源利用概述1.2.1 锅炉燃烧及燃煤发电概述1.2.2 太阳能直接热利用概述1.2.3 太阳能光伏发电概述1.2.4 核能发电技术概述1.2.5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概述1.2.6 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海洋温差能)利用概述1.2.7 水力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利用概述1.3 发展传热-传质-电磁工程仿真技术的重要性参考文献
第2章 几何结构2.1 建立一维几何结构2.1.1 点的建立2.1.2 线段的建立2.1.3 多段线的建立2.2 建立二维几何结构2.2.1 圆的创建2.2.2 椭圆的创建2.2.3 矩形的创建2.2.4 正方形的创建2.2.5 多边形的创建2.3 二维几何结构的布尔运算2.3.1 并集2.3.2 交集2.3.3 差集2.3.4 组合2.4 编辑二维几何结构2.4.1 选择几何结构对象2.4.2 修改几何结构对象2.4.3 创建几何结构对象副本2.5 倒角与圆角2.5.1 倒角2.5.2 圆角2.6 二维综合实例2.7 建立三维几何结构2.7.1 长方体的创建2.7.2 圆柱体的创建2.7.3 圆锥体的创建2.7.4 球体的创建2.8 通过二维对象创建三维模型2.8.1 拉伸2.8.2 旋转2.9 三维几何结构的布尔运算2.9.1 并集2.9.2 交集2.9.3 差集2.10 编辑三维几何结构2.10.1 阵列2.10.2 复制2.10.3 镜像2.10.4 移动2.10.5 旋转2.11 三维综合实例参考文献
第3章 网格划分3.1 建立自由三角形网格3.1.1 根据系统默认尺寸直接生成自由网格3.1.2 利用Size控制不同边的网格尺寸3.1.3 利用Size控制不同区域的网格尺寸3.1.4 利用Distribution控制不同边的网格数量3.2 建立结构网格3.3 建立自由四边形网格3.4 建立边界层网格3.5 建立拉伸网格3.6 建立双重网格3.7 建立装配体网格3.8 边网格3.9 复制网格3.9.1 复制面网格3.9.2 复制体网格3.10 网格转换3.10.1 面转换3.10.2 体转换3.11 网格划分综合实例参考文献
第4章 数学方程求解4.1 代数方程4.1.1 COMSOL? 默认算子、常数及函数4.1.2 一元一阶方程求解过程4.1.3 一元多阶方程的求解4.1.4 二元一阶方程组求解4.1.5 二元多阶方程组4.2 超越方程4.3 微分方程4.3.1 COMSOL符号约定4.3.2 微分方程的分类4.3.3 常微分方程4.3.4 偏微分方程4.3.5 微分代数方程4.3.6 经典微分方程参考文献
第5章 传质仿真5.1 物质扩散涉及的物理量5.2 Fick's model简介5.3 Stefan-Maxwell model简介5.4 Dusty gas model简介5.5 具有菲克定律形式的尘气模型简介5.5.1 两组分尘气模型5.5.2 多组分尘气模型5.6 FM应用实例5.6.1 引言5.6.2 模型定义5.6.3 结果与讨论5.6.4 模型简介5.7 SMM应用实例5.7.1 引言5.7.2 模型定义5.7.3 模型简介5.8 DGMFM应用实例5.8.1 引言5.8.2 模型定义5.8.3 模型简介参考文献
第6章 传热仿真6.1 热传导6.2 热对流6.3 热辐射6.4 换热器仿真6.4.1 引言6.4.2 模型定义6.4.3 结果与讨论6.4.4 模型简介6.5 汽车刹车盘在刹车前后温度变化仿真6.5.1 引言6.5.2 模型定义6.5.3 结果与讨论6.5.4 模型简介6.6 水杯中的自然对流仿真6.6.1 引言6.6.2 模型定义6.6.3 结果与讨论6.6.4 模型简介参考文献
第7章 动量仿真7.1 自由空间中的动量方程7.2 多孔介质中的动量方程7.3 流体阀仿真7.3.1 引言7.3.2 模型定义7.3.3 模型简介7.4 混合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7.4.1 引言7.4.2 模型定义7.4.3 结果与讨论7.4.4 模型简介参考文献
第8章 导电仿真8.1 电荷守恒方程8.2 电导率8.3 有效电导率的计算8.3.1 引言8.3.2 模型定义8.3.3 结果与讨论8.3.4 模型简介参考文献
第9章 燃料电池理论基础9.1 能源危机9.2 燃料电池简介9.2.1 燃料电池起源与发展9.2.2 燃料电池的分类9.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开路电压(Nernst势)9.2.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I-V曲线9.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数学模型9.3.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几何结构9.3.2 动量守恒方程9.3.3 能量守恒方程9.3.4 质量守恒方程9.3.5 导电方程9.3.6 电化学模型参考文献
第10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仿真10.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多物理场模型10.1.1 引言10.1.2 模型定义10.2 模型简介10.2.1 模型向导10.2.2 全局定义10.2.3 创建几何模型10.2.4 定义设置10.2.5 边界条件设置10.2.6 网格划分10.2.7 计算10.2.8 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材料科学的边界:纳米结构、新型合金与功能涂层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工程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完整认知体系。我们不再关注宏观尺度的热力学循环与能源转换效率,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材料的本征属性及其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特别是纳米尺度的形貌控制、新型合金的相变行为以及高性能功能涂层的界面工程。 本书共分为七个核心部分,内容深度与广度兼顾,力求展现材料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无限潜力。 --- 第一部分:纳米材料的构筑与表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精确控制材料的尺寸、形状和表面活性,以实现性能的突破。 1.1 尺寸效应与量子限域 重点阐述了当材料尺寸进入纳米尺度后,电子能带结构和光电响应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我们将详细分析量子点(Quantum Dots)的合成方法——包括湿化学法(如溶胶-凝胶和热解法)以及物理气相沉积(PVD)的变体,并探讨如何通过调节颗粒大小来精确调控其发射光谱和载流子动力学。内容涵盖了激子束缚能、量子限制效应在催化剂活性位点设计中的应用。 1.2 表面工程与界面张力 材料的宏观性能往往由其表面和界面决定。本章深入研究了高比表面积纳米结构的形成机制,例如通过模板法制备的有序介孔材料(如沸石和MOFs的特定衍生物)。我们将解析表面能对纳米晶粒生长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表面官能团化来提高纳米颗粒在不同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至关重要。 1.3 尖端表征技术解析 聚焦于揭示纳米结构细节的先进分析手段。详细介绍了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在晶格缺陷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如何用于实时监测纳米材料的相变过程。此外,还将涵盖原子力显微镜(AFM)在测量局部电势和机械性能方面的技术细节。 --- 第二部分:高性能结构合金的设计与冶金学 本部分将材料科学的焦点从轻质能源载体转移到承受高应力、高温度环境的关键结构件。 2.1 先进高温合金的微观组织控制 深入探讨镍基、钛基和铌基高温合金中,如何通过精确控制$gamma/gamma'$相的体积分数、析出形状和取向,以实现优异的抗蠕变性能。内容包括定向凝固技术、增材制造(AM)过程中合金粉末的熔化与重结晶行为,以及高温下位错运动和晶界迁移的物理模型。 2.2 强韧化机制的复合化研究 研究如何通过引入第二相弥散质点(如碳化物、氧化物或金属间化合物)来有效钉扎位错。详细分析了晶界工程(Grain Boundary Engineering)在提高合金韧性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通过控制杂质在晶界上的偏聚来抑制脆性断裂。重点分析了高熵合金(HEAs)中“无序”结构对熵驱动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的协同影响。 2.3 疲劳与断裂韧性的多尺度模拟 本章侧重于计算材料学在预测结构寿命中的应用。我们将介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合金体系的结合能和弹性模量,以及使用相场模型(Phase-Field Modeling)模拟裂纹萌生与扩展的路径。这些模拟工具为合金的理性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三部分:功能性涂层与表面改性技术 本部分集中探讨如何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精确改性,赋予其特殊的电学、光学或耐腐蚀性能,而非关注能量的产生或传输。 3.1 物理气相沉积(PVD)与化学气相沉积(CVD)的工艺优化 全面梳理了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等PVD技术在制备薄膜时的参数控制,特别是如何调节入射能量和基底温度来影响薄膜的应力状态和致密性。对比分析了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在制备高纯度、低温沉积薄膜(如氮化硅、氧化铝)中的优势与挑战。 3.2 耐磨损与抗腐蚀涂层体系 重点介绍硬质涂层(如类金刚石DLC、TiN/TiAlN多层膜)的设计原理。分析了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粘附力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中间层(Interlayer)的优化来有效缓解热膨胀系数失配带来的内应力,从而提高涂层在冲击载荷下的剥落抗性。 3.3 光电与生物活性涂层 探讨了用于光学器件的介质多层膜设计,包括光栅耦合器和增透膜的精密光学厚度控制。同时,简要介绍了生物医学领域中,用于提高植入物表面亲和力或抗菌性的特定功能化涂层技术。 --- 第四部分:先进计算方法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理论模型和计算工具的运用,指导实验研究的方向。 4.1 介观尺度模拟 详细介绍分子动力学(MD)模拟在研究晶界扩散、界面润湿性以及高分子链缠结等问题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力场参数集以准确捕捉材料的原子间相互作用。 4.2 机器学习在材料筛选中的潜力 概述如何利用高通量计算数据,结合数据驱动模型(如神经网络),加速预测新型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潜在功能。讨论了数据集的构建、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在材料基因工程中的关键作用。 --- 总结与展望 本书不涉及热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不讨论热机效率、燃烧优化或高级热流体管理。它完全专注于材料的本征结构、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致力于研发下一代结构材料、功能薄膜以及纳米器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验参考。读者将通过本书获得材料学深层次的分析视角,远超宏观工程热力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