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可供從事液壓係統的設計、安裝、調試以及液壓設備的製造、使用、維護、管理、監測與檢測等工作的液壓工程師使用,也可供工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項目設計、實踐時使用。 1.《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版)榮獲“2011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奬”三等奬。
2.《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匯集瞭燕山大學流體傳動及控製學科老師們近年來在教學、科研及工程實踐方麵的經驗,保持瞭內容豐富,與時俱進,易於查找,實用性強的特點。
3.《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在版的基礎上增加瞭新興技術如微流體技術的介紹、現行的國傢和行業液壓標準的介紹、增加介紹瞭國際著名的液壓産品供應商的産品,刪除瞭部分老標準及老産品介紹;同時,對讀者就《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版)中提齣的問題進行瞭修改。
內容簡介
《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歸納瞭燕山大學流體傳動及控製學科老師們近年來在教學、科研及工程實踐方麵的經驗,保持瞭內容豐富,與時俱進,易於查找,實用性強的特點。
《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共分六篇,內容涉及液壓工程師常用的設計資料,液壓介質的分類、代號、性質和選用,各種液壓元件的工作原理、特點、典型産品、加工工藝、拆裝方法及注意事項,液壓係統的設計計算步驟及設計實例,液壓係統的安裝、衝洗、調試、常見故障及其診斷排除,液壓係統的檢測和測試常用的傳感器及其測量裝置的基本原理、使用特點以及各類液壓元件的測試迴路、試驗方法和數據處理等。
《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可供從事液壓係統的設計、安裝、調試以及液壓設備的製造、使用、維護、管理、監測與檢測等工作的液壓工程師使用,也可供工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項目設計、實踐時使用。
作者簡介
王益群,男,1938年齣生,燕山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流體傳動與控製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燕山大學液壓教研室主(1977)、係主任(1988)、副校長(1992)、校長(1995~2003);
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傳動與控製分會主任(2002~2006)、榮譽主任(2006~現在);
浙江大學流控國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2~現在);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專傢(2004~現在),機械工程學報等7傢雜誌編委;
主持流體傳動與控製領域國傢自然基金5項,國傢重點攻關項目3項,主持完成企業橫嚮課題20多項;
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排名第1),省部級一、二、三等奬7項;發錶論文207篇,被三大檢索收錄84篇(次);
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生22人,碩士生30多人。
主編統編教材3部:
1.控製工程基礎(1988版),機械工業齣版社
2.控製工程基礎(2000版),機械工業齣版社
3.機械控製工程基礎,華中理工大學齣版社
主審教材1部:
液壓伺服控製係統,機械工業齣版社
主編化學工業齣版社重點圖書《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版)自齣版發行以來受到行業內讀者的廣泛好評,纍計印刷近萬冊。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常用設計資料
第一章常用現行液壓國傢及行業標準2
1常用現行液壓國傢標準2
1.1液壓傳動係統及元件圖形符號和迴路圖2
1.2液壓傳動係統及元件公稱壓力係列21
1.3液壓泵及馬達公稱排量係列21
1.4液壓缸內徑及活塞杆外徑22
1.5液壓缸活塞行程係列22
1.6液壓缸活塞杆螺紋形式和尺寸係列22
1.7液壓係統用硬管外徑和軟管內徑23
1.8隔離式充氣蓄能器壓力和容積範圍23
1.9液壓泵及馬達的安裝法蘭和軸伸的尺寸23
1.10液壓四油口方嚮控製閥安裝麵25
1.11液壓二通蓋闆式插裝閥安裝連接尺寸25
1.12液壓油口26
1.13液壓重型螺柱端26
1.14液壓六角螺塞28
1.15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溝槽尺寸和公差30
1.16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窄斷麵動密封溝槽尺寸和公差33
1.17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尺寸係列38
1.18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外觀質量42
1.19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溝槽尺寸45
1.20液壓係統通用技術條件46
1.21液壓缸活塞用帶支承環密封溝槽形式61
1.22液壓缸活塞杆用防塵圈溝槽形式62
1.23二通插裝式液壓閥技術條件68
1.24液壓元件通用技術條件69
1.25液壓泵和馬達空載排量測定方法71
1.26液壓氣動用管接頭公稱壓力係列72
1.27液壓軟管總成試驗方法72
1.28帶補償的液壓流量控製閥安裝麵73
1.29減壓閥、順序閥、卸荷閥、節流閥和單嚮閥安裝麵73
1.30液壓溢流閥安裝麵74
1.31流量控製閥試驗方法74
1.32壓力控製閥試驗方法75
1.33方嚮控製閥試驗方法76
1.34液壓閥壓差�擦髁刻匭允匝櫸椒�77
1.3524°錐密封端液壓軟管接頭78
1.36焊接式或快換式液壓軟管接頭連接尺寸79
1.3737°擴口端液壓軟管接頭80
1.38液壓缸氣缸安裝尺寸和安裝形式代號81
1.39液壓傳動鏇轉軸唇形密封圈設計規範81
1.40流體傳動24°錐形金屬管連接管接頭83
1.41液壓缸活塞杆端帶關節軸承耳環安裝尺寸83
1.42液壓油液固體顆粒汙染等級代號84
1.43液壓濾芯結構完整性驗證85
1.44液壓濾芯材料與液體相容性檢驗方法85
1.45液壓濾芯抗壓潰特性檢驗方法85
1.46液壓濾芯額定軸嚮載荷檢驗方法85
1.47液壓缸活塞杆端柱銷式耳環安裝尺寸86
1.48液壓閥安裝麵和插裝閥閥孔的標識代號86
1.49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裝置86
1.50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裝置用支承環87
1.51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裝置用同軸密封件安裝溝槽87
1.52液壓缸試驗方法87
1.53四通方嚮流量控製閥試驗方法88
1.54三通方嚮流量控製閥試驗方法90
1.55難燃液壓液使用導則91
1.56流體傳動係統及元件詞匯91
1.57液壓泵空氣傳聲噪聲級測定規範92
1.58液壓油液取樣容器淨化方法的鑒定和控製94
1.59液壓泵、馬達和整體傳動裝置參數定義94
1.60液壓過濾器壓降流量特性的評定94
1.61四油口和五油口液壓伺服閥安裝麵94
1.62利用顆粒汙染物測定液壓濾芯抗流動疲勞特性94
1.63液壓顆粒汙染分析94
1.64液壓閥油口、底闆、控製裝置和電磁鐵的標識95
1.65液壓泵、馬達穩態性能的試驗及錶達方法95
1.66評定過濾器濾芯過濾性能的多次通過方法95
1.67液體自動顆粒計數器的校準95
1.68隔離式充氣蓄能器優先選擇的液壓油口95
1.69隔離式充氣蓄能器氣口尺寸96
1.70金屬承壓殼體的疲勞壓力試驗方法96
1.71液壓過濾器技術條件97
1.72液壓濾芯技術條件98
1.73采用光學顯微鏡測定顆粒汙染度的方法98
1.74零件和元件的清潔度相關檢驗文件98
1.75在恒低速和恒壓力下液壓馬達特性的測定99
1.76液壓馬達啓動性特性的測定99
1.77在恒流量和恒轉矩下液壓馬達特性的測定100
1.78液壓係統總成清潔度檢驗100
1.79液壓濾芯檢驗性能特性的試驗程序100
1.80液體在綫自動顆粒計數係統校準方法100
1.81電控液壓泵性能試驗方法101
1.82液壓過濾器壓差裝置試驗方法101
1.83液壓係統總成管路衝洗方法101
1.84液壓管接頭試驗方法101
1.85采用稱重法測定液體汙染顆粒汙染度102
1.86密閉液壓傳動迴路中平均穩態壓力的測量102
2常用液壓行業標準102
2.1液壓元件型號編製方法102
2.2擺綫轉閥式開心無反應型全液壓轉嚮器105
2.3液壓內麯綫低速大轉矩馬達安裝法蘭105
2.4液壓係統用冷卻器基本參數105
2.5液壓二通插裝閥圖形符號108
2.6液壓元件壓力容腔體的額定疲勞壓力108
2.7液壓二通、三通、四通螺紋式插裝閥插裝孔108
2.8液壓傳動測量技術通則108
2.9液壓隔膜式蓄能器形式和尺寸108
2.10液壓囊式蓄能器形式和尺寸110
2.11液壓隔離式蓄能器技術條件113
2.12液壓隔離式蓄能器試驗方法114
2.13液壓隔離式蓄能器殼體技術條件115
2.14液壓葉片泵115
2.15液壓齒輪泵115
2.16液壓軸嚮柱塞泵116
2.17液壓蓄能器壓力容腔體的額定疲勞壓力驗證117
2.18液壓閥汙染敏感度評定方法117
2.19液壓元件清潔度評定方法及指標117
2.20液壓泵站油箱公稱容積係列117
2.21單活塞杆液壓缸兩腔麵積比118
2.22液壓軟管總成118
2.23低速大轉矩液壓馬達118
2.24液壓多路換嚮閥技術條件118
2.25液壓多路換嚮閥試驗方法120
2.26液壓氣動用球漲式堵頭尺寸及公差121
2.27液壓缸122
2.28擺綫液壓馬達122
2.29液壓單嚮閥123
2.30液壓電磁換嚮閥123
2.31液壓調速閥123
2.32液壓減壓閥123
2.33液壓節流閥123
2.34液壓手動及滾輪換嚮閥123
2.35液壓順序閥123
2.36液壓卸荷溢流閥124
2.37液壓壓力繼電器124
2.38液壓電液動換嚮閥和液動換嚮閥124
2.39液壓溢流閥125
2.40液壓二通插裝閥試驗方法125
2.41液壓係統工作介質使用規範125
2.42液壓馬達125
2.43液壓電磁換嚮座閥125
2.44靜液壓傳動裝置125
2.45液壓濾芯濾材驗收規範125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液壓工程師技術手冊(第二版)》以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力求內容詳實、專業且自然流暢: --- 《現代結構設計與分析:高級應用與案例精選》 內容概述 本書聚焦於當代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領域的前沿進展,旨在為結構工程師、岩土工程師以及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高度實用的技術指南。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基礎力學教材,而是建立在堅實理論基礎之上,側重於復雜結構體係的建模、先進材料的應用、非綫性分析方法以及結構在極端荷載作用下的響應評估。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內容覆蓋麵廣,深度適宜,特彆強調瞭從理論推導到工程實踐的有效轉化。 第一部分:高級結構動力學與抗震設計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結構動力學的最新發展,超越瞭傳統的單自由度或低階自由度模型。重點闡述瞭模態分析的精細化處理、隨機振動理論在風荷載和地震荷載分析中的應用。 非綫性動力響應分析: 詳細介紹瞭基於中心差分法、Newmark-$eta$ 法等數值積分方法在求解結構非綫性動力方程中的實現細節。著重探討瞭粘滯阻尼、粘彈性阻尼的本構模型及其在能量耗散中的作用。 先進抗震技術: 係統介紹瞭隔震技術(基礎隔震、結構隔震)和主動/被動減震控製係統的工作原理、設計規範和適用性分析。通過豐富的工程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優化阻尼器布局和剛度分布來提升結構的抗震性能。 時程分析與場地效應: 討論瞭如何根據場地土層剖麵調整地震動輸入,以及多維地震波對結構三維響應的影響評估。 第二部分:高性能材料與新型結構體係 隨著工程材料的不斷革新,本章緻力於介紹和評估那些正在或即將應用於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型材料與結構形式。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深入探討瞭UHPC的微觀結構、高抗壓強度、優異的韌性錶現以及抗疲勞性能。給齣瞭UHPC構件(如梁、柱、剪力牆)的性能化設計方法,而非僅僅依賴強度摺減係數。 縴維增強聚閤物(FRP)結構應用: 全麵覆蓋瞭FRP筋材、FRP片材在外加固和新建結構中的應用。重點闡述瞭FRP-混凝土界麵的長期耐久性、防火性能的評估標準,以及疲勞荷載下的壽命預測模型。 組閤結構設計: 詳細論述瞭鋼-混凝土組閤結構(如組閤梁、組閤剪力牆)的全截麵受力分析,並結閤極限荷載狀態的設計流程。 第三部分:有限元建模與高級數值模擬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技術支撐,側重於如何利用現代有限元軟件(如 ABAQUS, ANSYS 等)進行高保真度的工程模擬。 接觸分析與摩擦模型: 詳細介紹瞭不同接觸算法(如Penalty Method, Augmented Lagrange Method)的選擇依據,以及在復雜結構節點、支座與基礎之間的大變形接觸模擬。 材料本構模型的精選與校準: 提供瞭多種先進本構模型的詳盡介紹,包括塑性鉸模型、損傷力學模型(如內聚力模型 CZM),並指導讀者如何利用試驗數據對這些模型進行參數標定。 網格劃分與奇異性處理: 討論瞭殼單元、實體單元、梁單元的適用範圍,以及在應力集中區域(如孔洞邊緣、支座處)如何通過網格漸變技術和奇點抑製技術獲得可靠的應力結果。 第四部分:薄殼結構與空間網格體係分析 針對大型屋蓋、筒倉、儲罐等薄壁和空間結構,本章提供瞭專門的分析工具和設計思路。 薄殼理論的微分方程求解: 迴顧並應用瞭Kirchhoff-Love 理論和Mindlin-Reissner 理論,特彆強調瞭剪切變形在厚度較大或材料各嚮異性時的影響。 空間桁架與索網結構: 重點分析瞭高階節點的受力傳遞機理,以及在預應力作用下的空間結構穩定性分析。詳細介紹瞭幾何非綫性(大變形效應)對這類輕質、柔性結構的影響。 第五部分:工程結構的安全評估與可靠性分析 超越傳統的設計規範,本部分將焦點放在已建結構的健康監測、評估與壽命預測上。 概率可靠性理論(FORM/SORM): 介紹瞭一階和二階可靠度方法在結構設計因子選擇中的應用,量化瞭設計中的不確定性。 健康監測數據融閤: 討論瞭如何整閤應變、振動響應、位移傳感器等多源異構數據,通過卡爾曼濾波等方法實現對結構狀態的實時、準確估計。 疲勞壽命預測: 詳細闡述瞭Miner 準則的局限性,並引入瞭纍積損傷模型,特彆是針對鋼結構和橋梁結構在隨機荷載作用下的疲勞壽命評估流程。 第六部分:復雜地基與結構相互作用(SSI) 本部分關注結構與地基之間的耦閤效應,這在地震工程、深基坑和重型設備基礎設計中至關重要。 地基的動力特性建模: 介紹瞭彈簧-阻尼器模型(如 Winkler 模型、BEM 模型)的適用邊界。重點分析瞭半空間彈性地基對結構振動的影響。 非綫性土體響應: 討論瞭土體在強震作用下的液化判彆以及動模量摺減效應對上部結構響應的放大或抑製作用。 相互作用的數值實現: 指導讀者如何在有限元軟件中正確設置無限邊界條件(如PML邊界),以準確捕捉地震波在土體中的散射與輻射阻尼效應。 --- 本書特點總結: 本書的優勢在於其深度融閤瞭理論力學的前沿進展、先進的數值計算技術以及當今工程實踐中麵臨的實際挑戰。它要求讀者具備結構力學和高等土木工程的基礎知識,旨在培養工程師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配備瞭詳細的數學推導流程和專業工程化示例,確保理論的嚴謹性與應用的可操作性並行不悖。它是一本麵嚮高階工程師和結構研究人員的實用參考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