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臨濟大師又名義玄,禪宗主流臨濟宗的開創者,
禪風獨特,應機接物,機鋒峻烈。
一生留下許多公案故事,為同時及後世學佛者津津樂道。
欲知其人其事,請讀本書。
內容簡介
禪宗臨濟宗的開創者義玄大師,又被稱為臨濟大師,是佛教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生活的唐代正是禪宗史上最繁榮的時期,宗門林立,大師輩齣。義玄年青時皈依佛門,他師承廣泛,而直接啓發他大悟的是黃檗希運禪師。他曾三度參問黃檗禪師:“什麼是佛法?”結果三度遭師父痛打,一時不能領悟。後來經大愚禪師點撥,終於開悟。之後義玄廣泛吸取教乘的精華之學,有破有立,能殺能活,終遠超同時代的諸傢之上。他所創立的禪學門庭施設,如“四料簡”“三玄三要”“四喝”“四賓主”“四照用”等禪法,都是禪宗教學上的獨創。其特點在於因人而異,根據學人的根器利鈍、功夫深淺而應機接物,運用自如,針對語境臨機施設,風格則單刀直入,機鋒峻烈。他主張求道之人,取諸自身,樹立自信,不受外物所絆,消除崇拜,纔能在精神上獲得絕對自由。他用激烈的方式,反對任何思想束縛,求得自主,求獲真解,以達解脫。
《臨濟大師傳》講述瞭禪宗主流臨濟宗的開創者義玄大師的生平故事。臨濟大師一生中留下瞭眾多公案故事,為同時代和後世學佛者所津津樂道。他所創立的如“四料簡”“三玄三要”“四喝”“四賓主”“四照用”等禪法,都是禪宗教學上的獨創。作者在記述大師生平的時候,用小說的筆法把眾多公案串聯起來,讓讀者得以瞭解大師引導弟子覺悟佛學的方法,以能進一步理解其博大精神的佛學思想。
作者簡介
吳言生,安徽廬江人。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後。現為陝西師範大學佛教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商書院等高校與機構國學班禪宗智慧課程特聘教授。中國宗教協會理事。主編有《中國禪學》,創辦有“佛學研究網”,開辦有“慈輝佛教文化論壇”等。主要著作有《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徵》《禪學詩歌境界》等。
目錄
總序 佛光與慧燈
捲首語
一 悟空歸佛法
二 印心黃檗山
三 臨機不讓師
四 遊方走天涯
五 臨河濟往來
六 建黃檗宗旨
七 殺活兩相宜
八 叨叨老婆心
九 南來大名府
十 韆古一禪師
後記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臨濟大師傳》:
一 悟空歸佛法
1 檀香縷縷,裊裊飄拂,把整個人都氤氳成瞭一掬飛塵。
靜謐僧寮,蒲團一榻。青年學僧的明眸裏輝映著寒星;寒星裏,一幕幕往事,如飄浮的遊光,似掠過的幻影——曹州南華(今山東曹縣),邢姓人傢。一座四閤院,一株老槐樹。枝椏虯麯,高聳人雲。
乳白色的晨霧中,有隻烏鴉穿梭遊弋。這隻烏鴉的身形也比一般的烏鴉略小,它長著小小的白色的嘴兒,嘴裏銜著食物,飛迴巢裏孝養母親。當它飛迴巢窠裏的時候,那聲音特彆地歡悅亮脆。
大約公元七八七年,就在這戶邢姓人傢,一個小小的生命,由於因緣的聚閤,來到此閻浮世界。這個小小的生命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臨濟義玄。父母琴瑟和鳴,對義玄視如心肝寶貝,倍加嗬護。當他童濛初開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悉心地製訂瞭栽培他的計劃。
按照當時一般傢庭的教育方式,父母為他提供瞭儒傢先賢聖哲們的著作。義玄纔華超群,聰明穎慧,對《論語》《孟子》之類的經書,過目成誦,讀得滾瓜爛熟。每當早上義玄讀完書的時候,母親總會端上熱氣騰騰的早點,讓他趁熱吃下;晚上,父親總要檢查義玄的功課,給他講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而母親,則在燈下一針一綫密密地縫補著因小義玄淘氣而蹭破的衣裳。等義玄的功課復習得差不多瞭,母親就把他抱過來放在懷裏輕輕地搖著,義玄也就依偎在母親的懷裏甜甜睡去。這種嗬護在義玄年紀漸大的時候也一如既往。他永遠不會忘記,每當天涼好個鞦,父母總是躡手躡腳地走進他的房裏,為他蓋好被子;吃飯的時候,父母總是往他的碗裏多夾一些菜。
溫暖的傢,愛意融融的傢,濃濃的親情緊密地結閤在一起。
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嗬護,使年輕的義玄對雙親由衷産生瞭深厚的恩情。這種愛是那樣的深摯,以至於他讀書時,對經傳裏有關孝道的部分尤能體會——“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就是‘仁’的基礎……”“當一個人的父母身故後,要考查他的所作所為。如果這個人對父母親的情感,長期地不加改變,就是天地間的大孝瞭……”孔子的話說得多好啊!義玄知道,這種至高無上的孝,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恭敬心,否則就流於單純的形式,而為大聖人孔子所不齒。在《論語·為政》裏,子遊問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隻不過是能夠養活爹娘。但人們在傢庭裏同樣飼養著狗馬,如果不存著恭敬嚴肅的心來孝順父母,那麼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不同?”骨肉之恩深似海,粉身碎骨未可報。
虯枝上的慈烏來迴穿梭反哺,義玄脖子都望酸瞭,臉頰上垂下兩串晶瑩的淚花。他攥緊拳頭,暗暗下定決心,要用至孝報答父母的深恩……一隻蚊子猛地叮瞭義玄一口,義玄凝然不動。看著胳膊上漸漸隆起的青疙瘩,年輕學僧沒有一絲一毫疼痛的感覺,他的思緒又飛迴到瞭過去,迴到那枝椏盤虯的老槐樹上,那歡快地反哺的慈烏……當他年歲漸增的時候,他的生命裏閃現瞭亮麗的一幕——春光明媚的草坪上,踢毽子的少女翩若驚鴻,宛若遊龍。
笑聲如鈴,青春似火……她的腳尖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那毽子在空中來迴穿梭,韆變萬化,形成富有韻律的麯綫,總是纏綿在她的腳尖。突然,一隻白兔躥瞭過來,跳得正歡愉的少女“啊”瞭一聲,連忙閃避,以免傷害到這可愛的小生靈。腳踝一閃,那毽子便飛得老遠,一個弧綫,落到瞭青年的頭上。
少女跑過來取毽子,一看毽子打著瞭青年的頭,嬌美地一笑,一溜煙似的跑瞭……歲月逝川水,時光草上露。刹那間,浮生歡樂,灰飛煙滅!電閃雷鳴,雨驟風狂。春花隕落,百鳥失聲。
……
前言/序言
佛光與慧燈
星雲
佛教傳入中國近二韆年,高僧輩齣,法雨沾霖;禪智淨範,流布南北,蔚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清流。多少棲心禪理之士,機鋒峻烈,殺活自在;多少受持妙法之僧,廓清心體,颳垢磨光。曆代經籍及《海東高僧傳》中有具體記載者,約一韆七百餘人,俱能垂高明於典範,顯聖諦於法界。
可惜古籍艱澀難讀難懂,已與現代人之心靈脫節,由於古文的障礙,曆代高僧之人格光芒漸漸黮黯,佛法意境也慢慢隱晦。現代人普遍缺乏判讀古經籍之學養,即使悉心諦聽,也難以拂除文言之烏雲,識見高僧行誼,永拔生死根本,戒除貪恚愚癡苦惱的憂患,這是很可惜的!
《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曆代高僧之風采再現今世為宗旨,力求現代化、白話化、小說化、真實化,將曆代高僧道範與淨行活潑呈顯,以親切通俗的麵貌,溫渥現代人的心靈,期望為現代人樹立新的智慧長明燈。
繁體版的《中國佛教高僧全集》已陸續齣版瞭八十六種。現商務印書館從中選擇,第一批先推齣《惠能大師傳》、《達摩大師傳》、《臨濟大師傳》、《鑒真大師傳》四種。希望這些傳記,能將蛛網塵封之高僧行誼再現當代,讓前賢的智慧燈炬,普照三韆世界迷茫眾生;讓聖僧的佛法光芒,照亮九州大地的黑暗角落。
巍峨山巔的禪思:一部關於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史詩 本書並非追溯臨濟宗開山祖師的教誨與事功,而是將目光投嚮另一座精神的高峰——盛唐時期,那位為瞭探求佛法真諦,毅然決然踏上漫漫西行之路的偉大行者:玄奘法師。 這是一部力求還原曆史風貌,深度剖析文化交流的鴻篇巨製。它以詳實的史料為骨架,以細膩的筆觸為血肉,勾勒齣一位孤獨而堅韌的僧侶,如何在那個信息閉塞、路途凶險的時代,完成瞭一場超越地理界限與信仰藩籬的史詩級求法之旅。 第一捲:長安的抉擇與啓程的暗流 故事伊始,我們將置身於初唐的繁華長安。彼時,佛教在中國已根深蒂固,但譯經的混亂與教義的歧義,如同迷霧籠罩著求道者。本書首先聚焦玄奘初期的心路曆程。他並未急於追隨前人,而是以近乎偏執的勤奮,鑽研殘缺的漢譯佛典,深感“真經未至,義理有虧”。 我們細緻描繪瞭玄奘麵對朝廷禁令的掙紮與決絕。在國傢嚴禁私自齣境的鐵律下,他如何藉助一腔熱忱與幾位高僧的暗中襄助,僞裝成行腳僧,在夜色中悄然離開玉門關。書中詳細考證瞭西齣陽關的古道遺址,重現瞭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那些催人淚下的送彆場景。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齣走,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真理最原始的渴望的爆發。 第二捲:五域之險與異域的接納 西行之路,是本書最為波瀾壯闊的部分。我們摒棄瞭傳統傳記中對奇遇的簡單羅列,轉而著重於玄奘在自然環境與人文地理中的生存哲學。 從高昌國的熱烈挽留,到哈密盆地的風沙侵襲,再到穿越火焰山時的酷熱難耐,本書引入瞭最新的地理學和氣候學研究成果,力求還原真實的古代中亞環境。書中對高昌王麴文泰的描繪,細緻入微,展現瞭漢文化與西域佛教信仰交匯時産生的獨特政治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用瞭大量篇幅,描寫瞭玄奘穿越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的艱難曆程。他如何在雪崩邊緣掙紮求生?如何在語言不通的地域,僅憑佛法僧的身份獲得當地部落的庇護?這些章節,是關於人類意誌力與信仰堅韌性的極緻展現。我們深入探究瞭玄奘在沿途對不同教派(如小乘佛教、婆羅門教)的觀察與記錄,這些第一手的資料,遠比後世的理論推演更為珍貴。 第三捲:那爛陀的學問與戒賢的傳承 抵達印度中原——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是玄奘求法的高潮。書中精細重建瞭彼時那爛陀寺的學術氛圍與寺院結構。 玄奘拜入戒賢法師門下,潛心學習《瑜伽師地論》《對法論》等五部大論。本書詳盡比對瞭玄奘所學的梵文原典與後世的漢譯版本,指齣他如何以驚人的記憶力和語言天賦,迅速掌握瞭復雜的吠檀多哲學與佛教邏輯學。我們不再將“精通梵文”視為理所當然,而是展現瞭這一過程背後所需付齣的數年如一日的艱苦卓絕。 書中刻畫瞭玄奘在寺中與其他各國高僧的辯論場景。他如何以“東土大唐第一僧”的身份,在盛大的法會上捍衛和闡釋佛法,贏得瞭“解脫天”的尊號。這一部分,是關於知識體係的移植與重塑,展示瞭印度佛教智慧如何通過一個翻譯傢的努力,被係統地引入東方。 第四捲:歸來的榮耀與譯場風雲 十六年西行,玄奘帶迴的不僅是六百餘部梵文貝葉經,更是一整套係統的佛教知識體係。歸國後,唐太宗的盛情挽留與他翻譯宏願之間的平衡,構成瞭本書後期的主要衝突點。 我們詳細梳理瞭玄奘在長安大慈恩寺主持譯場的全過程。這不是簡單的“筆譯”,而是一場涉及數韆僧侶、校對、潤文、抄寫的龐大工程。書中特彆關注瞭翻譯工作中的哲學難題:如何用漢語的有限詞匯,準確錶達梵語中細微的哲學差彆?我們引用瞭大量《大唐西域記》中關於印度地理、風俗、王權的記述,展示瞭玄奘作為“信息采集者”的非凡能力。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玄奘視為一位跨越文化和知識領域的“工程師”,而非僅僅是虔誠的信徒。 他的成就,是勇氣、智力、記憶力與嚴謹的學術態度的完美結閤。全書的基調是肅穆而充滿敬意的,旨在讓讀者理解,他帶迴的不僅僅是宗教文本,更是構建中古時期東方文明知識版圖的關鍵磚石。 結語:法音遠播,精神永恒 最終,本書在玄奘圓寂的平靜中收束,卻強調瞭他的精神遺産如何通過其弟子義淨、玄照等人的努力,繼續影響著東亞乃至整個佛教世界。這部傳記,是一麯獻給求知者、探險傢以及文化橋梁建造者的頌歌。它帶領讀者重溫那位偉大覺者,在韆年之前,如何用腳步丈量真理,用智慧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