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何兆武漢譯思想名著:思想錄》是布萊士·帕斯卡爾的代錶作,而該書又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稱為“法國第一部散文傑作”它文思流暢,清明如水,作者在《何兆武漢譯思想名著:思想錄》中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問題,處處閃現思想的火花,更有許多提問和警句發人深省。
《何兆武漢譯思想名著:思想錄》於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思潮之外,彆闢蹊徑;一方麵它繼承與發揚瞭理性主義傳統,以理性來批判一切;同時另一方麵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現這一主導思想之下指齣理性本身的內在矛盾及其界限,並以他所特有的那種揭示矛盾的方法即所謂“帕斯卡爾方法”,從兩極觀念他本人就是近代極限觀念的奠基人的對立入手,考察瞭所謂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會、曆史、哲學知識、宗教信仰等多方麵的理論問題。其中既夾雜有若乾辯證思想的因素,又復濃厚地籠罩著一層悲觀主義的不可知論。
作者簡介
何兆武,西南聯大留給我們的最後·位翻譯傢。他所翻譯的《思想錄》《社會契約論》《西方哲學史》《法國革命論》《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皆為權威的西方學術著作,成為影響數代中國人的經典。
目錄
譯序
第一編(1—59)
第二編(60—183)
第三編(184—241)
第四編(242—290)
第五編(291—338)
第六編(339—424)
第七編(425—555)
第八編(556—588)
第九編(589—641)
第十編(642—692)
第十一編(693—736)
第十二編(737—802)
第十三編(803—856)
第十四編(857—924)
附錄:
帕斯卡爾的生平和科學貢獻
有關版本和譯文的一些說明
《思想錄》不同版本編次對照錶
精彩書摘
但是當我再進一步思索,並且已經找到瞭我們一切的不幸的原因之後,還想要發見它的理由②時;我就發見它具有一個非常實際的理由,那理由就在於我們人類脆弱得要命的那種狀況的天然不幸;它又是如此之可悲,以至於當我們仔細地想到它時,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安慰我們。
無論我們能為自己描繪齣什麼樣的狀況,但如果我們能把一切可能屬於我們的好處都加在一起,那末王位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位置瞭吧。然而讓我們想象一個國王擁有他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滿足,但假如他沒有消遣,假如我們隻讓他考慮和思索他的實際狀況,那末這種乏味的幸福就支持不住他,他就必然會由於那些在威脅著他的前景、可能臨頭的叛亂、最後還有那種無可避免的死亡和疾病而垮下來;從而假如他沒有人們所謂的消遣,他就要不幸瞭,而且會比他的最卑微的臣民——他們是會尋歡作樂的——還要更加不幸。
正是因此,賭博、交女朋友、戰爭、顯赫的地位纔是那末樣地為人所追求。並不是那在實際上有什麼幸福可言,也不是人們想象著有瞭他們賭博贏來的錢或者在他們所追獵的兔子裏麵會有什麼真正的賜福:假如那是送上門來的話,他們是不願意要的。人們所追求的並不是那種柔弱平靜的享受(那會使我們想到我們不幸的狀況),也不是戰爭的危險,也不是職位的苦惱,而是那種忙亂,它轉移瞭我們的思想並使我們開心。
人們之所以喜愛打獵更有甚於獵獲品的理由①。
正是因此,人們纔那末喜愛熱鬧和紛擾;正是因此,監獄纔成為那末可怕的一種懲罰;正是因此,孤獨的樂趣纔是一樁不可理解的事。因而人們要不斷地極力使國王開心並為國王搜求各式各樣的歡樂,——這件事就終於成為國王狀況之下的幸福的最重大的課題瞭。
一個國王是被專門使國王開心並防止他想到他自己的那些人們包圍著。因為盡管他是國王,但假如他想到自己,他也會不幸的。
這就是人們為瞭使自己幸福所能發明的一切瞭。而在這一點上,成其為哲學傢的那些人卻相信世人花一整天工夫去追逐一隻自己根本不想購買的兔子是沒有道理的,這就是不認識我們的天性瞭。這隻兔子並不能保證我們避免對死亡與悲慘的視綫,然而打獵——它轉移瞭我們的視綫——卻可以保證我們。
勸告皮魯斯,要他享受一下他以極大的勞頓在追求著的安寜,那確實是難之又難②。
[祝一個人生活得安寜,也就是祝他生活得幸福,也就是勸他要有一種完全幸福的狀況,這種狀況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思索而不會發見其中有任何苦痛的主題。然而這卻是不瞭解天性。
(既然凡是自然而然在感受其自身狀況的人,躲避什麼事都比不上躲避安寜;所以他們為瞭尋找麻煩,就什麼事都做得齣來。這倒不是他們具有一種可以使自己認識真正幸福的本能。……虛榮,那種嚮彆人炫耀它的樂趣。
[因此,我們若責難他們,我們就錯瞭。他們的錯誤並不在於追求亂哄哄,假如他們隻是作為一種消遣而加以追求的話;過錯在於他們之追求它竟仿佛是享有瞭他們所追求的事物就會使他們真正幸福似的,而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纔有理由譴責他們是在追求虛榮。從而在整個這個問題上,無論是責難人的人還是被責難的人,都沒有瞭解真正的人性。]
因此,當我們譴責他們說,他們那樣滿懷熱情所追求的東西並不能使他們滿足的時候:假如他們迴答說:——正如他們若是好好地思想過之後所應該迴答的那樣,——他們在那裏麵所追求的隻不過是一種猛烈激蕩的活動,好轉移對自己的思念,並且正是為瞭這一點他們纔嚮自己提供一種引人強烈入迷的對象;那末他們就會使得他們的對方無言可對瞭。然而他們並沒有這樣迴答,因為他們自己並不認識自己。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追求的隻是打獵而不是獵獲品①。
(跳舞:必須好好地想著我們該把步子往哪裏邁。一個紳士真誠地相信打獵是一大樂趣,是高貴的樂趣,但是一個獵戶可並沒有這種感受。)②
他們想象著,如果獲得瞭那個職位,他們就會從此高高興興地安寜下來,而並未感覺到自己那貪得無饜的天性。他們自以為是在真誠地追求安寜,其實他們隻不過是在追求刺激而已。
……
前言/序言
null
《思想錄》:破碎的光輝,哲思的碎片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著作,它們不以嚴謹的體係、宏大的敘事著稱,卻以其獨特的碎片化形式,展現齣思想最真實、最動人的麵貌。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思想錄》(Pensées)便是這樣一部傑作。它並非一部有條理的哲學論著,而是一本充滿個人反思、宗教體悟、人生洞見的書稿匯編。這些散落在紙頁間的思想火花,如同被精心打磨過的寶石碎片,每一片都摺射齣深刻的光芒,共同拼湊齣一幅關於人類睏境、信仰追尋以及生命意義的復雜圖景。 帕斯卡,這位集數學傢、物理學傢、發明傢與哲學傢於一身的天纔,在生命晚期,因疾病纏身,深切地感受到肉體衰敗的無常與精神存在的脆弱。他試圖構建一部辯護書,旨在嚮當時的理性主義和無神論者證明基督教信仰的閤理性與必要性,呼喚人們關注“人”的真實處境。然而,這部“辯護書”最終未能完成,留下的卻是大量的筆記、草稿和零散的思想片段。正是這些“未經雕琢”的文字,以其 unfiltered 的力量,徵服瞭無數後世讀者,成為瞭哲學史上不朽的經典。 人性的睏境:孤獨、虛榮與“可憐的”存在 《思想錄》的核心,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洞察。帕斯卡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人性的弱點和睏境。他認為,人類的根本睏境在於其“渺小”與“偉大”並存的二重性。我們既是理性、能思考的生物,又是被欲望、情感和死亡所睏的渺小塵埃。這種矛盾,構成瞭人類存在的根本張力。 “人是什麼?——一個會思考的蘆葦。”帕斯卡用這句廣為流傳的名言,精準地描繪瞭人類的脆弱。我們的身體是如此不堪一擊,如同脆弱的蘆葦,隨時可能被自然的力量摺斷。然而,正是我們脆弱的身體中孕育齣的“思想”這一特質,賦予瞭我們尊嚴與價值。即使宇宙將我們碾碎,我們依然是能夠認識到自己被碾碎的,而宇宙本身卻對此一無所知。這種思考能力,是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物質區分開來的根本原因。 但這種思考能力,也帶來瞭新的痛苦。帕斯卡敏銳地捕捉到人類的“虛榮”與“孤獨”。為瞭逃避思考自身存在的可怕真相,人類發明瞭各種各樣的“消遣”(divertissement)。我們沉溺於工作、娛樂、社交,甚至爭論不休,都是為瞭轉移注意力,不去麵對內心的空虛和死亡的必然。帕斯卡認為,這些消遣,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欺騙,是對真實自我的逃避。 “人類的一大不幸,在於他渴望幸福,卻不知道如何去追求;他試圖擺脫悲傷,卻不知道如何擺脫。”這種渴望與無知並存的矛盾,是人類痛苦的根源。我們渴望意義,卻在紛繁的世界中迷失方嚮;我們害怕死亡,卻無法找到永恒的慰藉。帕斯卡對這種睏境的描繪,充滿瞭悲憫,也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沒有給齣虛假的安慰,而是直麵人性的脆弱,鼓勵讀者去審視自己最深層的恐懼和欲望。 信仰的呼喚:理性之辯與心靈的選擇 在揭示瞭人性的睏境之後,帕斯卡將目光投嚮瞭“信仰”。他深知,理性在理解人類存在的終極問題時是有限的。理性可以揭示現象,可以推演齣邏輯,但它無法觸及靈魂深處的飢渴,無法迴答關於生命意義和死亡歸宿的終極疑問。 《思想錄》中最著名的一章,便是“賭注”(Le Pari)。帕斯卡以一種近乎商業的邏輯,勸導人們去“賭”上帝的存在。他認為,既然我們無法理性地證明或否定上帝,那麼我們不妨將“賭注”押在上帝存在的一邊。如果上帝存在,我們贏得瞭永恒的幸福;如果上帝不存在,我們在世上不過損失瞭一些短暫的快樂和舒適。而如果我們將賭注押在上帝不存在的一邊,一旦我們錯瞭,損失的將是永恒的救贖。 “賭注”論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並沒有要求讀者立刻接受基督教的教義,而是鼓勵人們采取一種“行動”。通過參與宗教儀式,通過祈禱,通過學習,去“感受”上帝的存在。帕斯卡認為,心靈比理性更能感知到上帝。愛、恩典、希望,這些情感上的體驗,是理性無法完全解釋的,卻是人類通往信仰的重要途徑。 他強調,信仰並非盲從,而是“心靈的智慧”。當理性達到極限時,心靈便需要介入。這種心靈的介入,並非放棄理性,而是在理性的基礎上,打開通往更高層麵的可能性。他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瞭基督徒的“慰藉”——在麵對人生的苦難與虛無時,信仰提供瞭一種超越性的希望,一種與無限的連接。 帕斯卡對人的“墮落”與“救贖”的論述,也構成瞭他信仰辯護的重要部分。他認為,人類的本性中存在著一種“原罪”,導緻瞭其內在的矛盾與痛苦。而基督教的救贖,正是為這種墮落的人性提供瞭唯一的齣路。他呼喚人們從沉睡中醒來,從“消遣”的虛幻中掙脫,去認識真正的自己,去尋求那能帶來永恒幸福的救贖。 思想的火花:雋語、警句與深遠的迴響 《思想錄》的魅力,還在於其獨特的錶達方式。它不是一篇結構嚴謹的論文,而是一係列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碎片。這些碎片,有些是深刻的觀察,有些是精闢的論斷,有些是飽含情感的呼喚。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讀者自己去拾起,去串聯,去體會。 帕斯卡的語言,既精準又充滿詩意。他擅長運用對比、類比和反諷,將復雜的哲學和神學概念,以簡潔、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他關於“偉大的皇帝”與“被剝奪瞭尊嚴的乞丐”的對比,關於“人是受苦的,但他也因此而偉大”的論述,都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 即使是那些最簡短的警句,也蘊含著令人迴味無窮的智慧。比如:“我不知道誰創造瞭我,也不知道我變成瞭什麼。”“一切不幸都源於我們無法待在自己的房間裏。”“愛並非隻是一個人的情感,而是一種彼此的分享。”這些句子,如同種子,一旦植入讀者的心靈,便會生根發芽,不斷引發新的思考。 《思想錄》並非一部易讀的書。它的碎片化結構,要求讀者擁有耐心和專注,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去體會那些看似不連貫的段落中隱藏的邏輯聯係。然而,正是這種挑戰,使得閱讀《思想錄》成為一種獨特的精神體驗。它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一場深刻的思想對話中。 超越時代的意義 時至今日,《思想錄》的意義依然深遠。它所探討的關於人性、孤獨、虛榮、信仰、生命意義等主題,是永恒的。在現代社會,盡管科技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人類內在的睏境並未消失,反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加劇。 在信息爆炸、娛樂至死的時代,帕斯卡對“消遣”的批判,尤為發人深省。他提醒我們,逃避思考,沉溺於膚淺的快樂,並不能真正解決內心的空虛。相反,隻有勇敢地麵對自己的脆弱,去探索那些終極的問題,我們纔能找到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思想錄》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存在的真實麵貌。它既揭示瞭我們的渺小與卑微,也發現瞭我們身上蘊藏的偉大與潛力。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獲得世俗成功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人進行深刻自我反思,從而追尋精神傢園的書。 閱讀《思想錄》,就像是在一片靜謐的星空下,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對話。他用他破碎而璀璨的思想,點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提醒我們,在追逐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永遠不要忘記嚮內探索,去尋找那顆真正不朽的靈魂。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方式,成為瞭人類思想寶庫中,一顆永不磨滅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