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 9787040344981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 9787040344981 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平,方腾,陈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植物识别
  • 野外调查
  • 古田山
  • 高等教育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图鉴
  • 福建植物
  • 生态学
  • 植物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华夏学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44981
商品编码:115944625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 作者 马克平,方腾,陈建华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344981 出版日期 2013-06-01
字数 页码 37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48开 商品重量 0.322Kg

   内容简介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的检索系统采用目录树形式的逐级查找方法。先按照植物的生活型分为三大类:木本、藤本和草本。
  木本植物按叶形的不同分为三类:叶较窄或较小的为针状或鳞片状叶,叶较宽阔的分为单叶和复叶。藤本植物不再作下级区分。草本植物首先按花色分为七类,由于蕨类植物没有花的结构,禾草状植物没有明显的花色区分,列于后。每种花色之下按花的对称形式分为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辐射对称之下按花瓣数目再分为二至六;两侧对称之下分为蝶形、唇形、有距、兰形及其他形状;花小而多,不容易区分对称形式的单列,分为穗状花序类和头状花序两类。
  正文页面内容介绍和形态学术语图解请见后页。

   作者简介

   目录
木本植物
叶针状或鳞片状
单叶
复叶

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
花黄色或淡黄色
辐射对称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兰形或其他形状
花小而多
组成头状花序
花白色
辐射对称
花瓣二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有距
兰形或其他形状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紫色、紫红色、淡紫色、粉红色或蓝色
辐射对称
花瓣三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有距
兰形或其他形状
花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红色或橙红色
辐射对称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兰形或其他彤状
花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绿色或花被不明显
辐射对称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花瓣多数
两侧对称
兰形或其他形状
花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花小,花被不明显

蕨类植物
植株禾草状
索引
中文名索引
学名(拉丁名)索引

   编辑推荐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精选以古田山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近700种常见和具代表性的亚热带物种,专业科研团队编写、鉴定,内容准确可靠,1500余幅精美、逼真的彩色图片,语言简明、通俗,实用性、可读性强,全系列出版,覆盖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生境类型。

   文摘

   序言
木本植物
叶针状或鳞片状
单叶
复叶

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
花黄色或淡黄色
辐射对称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兰形或其他形状
花小而多
组成头状花序
花白色
辐射对称
花瓣二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有距
兰形或其他形状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紫色、紫红色、淡紫色、粉红色或蓝色
辐射对称
花瓣三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有距
兰形或其他形状
花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红色或橙红色
辐射对称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兰形或其他彤状
花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绿色或花被不明显
辐射对称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花瓣多数
两侧对称
兰形或其他形状
花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花小,花被不明显

蕨类植物
植株禾草状
索引
中文名索引
学名(拉丁名)索引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内容概述 书名: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 ISBN: 9787040344981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内容简介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是一部系统、详实、侧重于野外实地考察与识别的植物图鉴与手册,专为研究人员、高校师生、自然爱好者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士设计。本书聚焦于浙江省常山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Guf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所特有的和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旨在提供一套权威、实用的识别工具,帮助读者准确、快速地鉴定区内的野生植物种类。 本书的编写立足于长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植物分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古田山地区植被的宏观概况及其微观物种层面的细致描述。古田山保护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武夷山脉的延伸地带,气候过渡性显著,保存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 一、 结构与编排体系 本书严格遵循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系统框架,采用目、科、属、种的层级结构进行组织。全书内容划分清晰,便于读者在野外环境下进行检索和定位。 1. 分类系统: 本手册采用目前国内植物学界普遍认可的分类系统(通常参照《中国植物志》或最新的APG系统),确保物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章节顺序严格依照植物的系统发生关系排列。 2. 识别关键特征的描述: 对于每一个被收录的物种,手册提供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这些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侧重于野外观察的关键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生活史与形态: 树木、灌木、草本、藤本等类型,以及植株的高度、分枝习性等宏观特征。 叶部特征: 叶形(如披针形、卵形、心形)、叶缘(全缘、锯齿、羽裂)、叶序(互生、对生、轮生)以及叶片大小、质地和颜色。 花部特征: 花序类型(总状花序、伞房花序等)、花的大小、颜色、花被片的数量、雄蕊和雌蕊的结构特征,这些通常是区分属和种的关键依据。 果实与种子: 果实的类型(浆果、核果、蒴果等)、成熟时间以及种子特征。 其他辅助特征: 树皮、髓心、特有的分泌物(如乳汁、树脂)的气味或颜色。 3. 丰富的图文资料: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野外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本书在描述部分辅以大量的原创高清插图和实地拍摄照片。这些图版力求做到科学性和直观性的统一: 手绘图/线条图: 精细地勾勒出植物的结构细节,特别是那些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的微小结构(如花器官、毛被、腺点)。 彩色照片: 真实记录物种在自然光照下的颜色、生态环境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直观地展示了植物的野外相貌。 二、 核心内容模块:古田山特有与优势种群 本书收录的物种主要集中在古田山保护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群落中,包括: 1. 优势树种与林相: 详细介绍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如樟科、山茶科、壳斗科等类群中的常见成员。针对这些群落结构的关键物种,提供了鉴别它们的关键方法,区分不同种属间的细微差异。 2. 珍稀濒危植物: 鉴于古田山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手册特别关注并详细记录了区内受保护的、具有地方特有性或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这些条目通常会包含更详细的分布信息、栖息地偏好以及保护级别说明。 3. 草本与藤本植物: 针对林下、林缘及溪涧湿地等不同生境中的草本植物和攀援植物,提供了系统的识别指南。这些物种往往是鉴别植被群落结构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4. 常见归化种与入侵种: 考虑到现代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书中也收录并明确标注了在保护区内已定居或有潜在入侵风险的外来植物种类,帮助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及时进行监测和应对。 三、 实用性与附加价值 1. 野外识别流程指导: 除了物种描述,手册还可能提供一套实用的识别流程或流程图,指导初学者如何根据观察到的主要特征(如叶序、花色)快速缩小检索范围,最终定位到正确的科属。 2. 生态位信息简述: 在物种描述之后,通常会附带简要的生态学信息,包括其在保护区内的主要生境类型(如阳坡、阴湿林下、溪流边)、生长习性以及可能的用途(如药用价值、园林价值,但以科学记录为主)。 3. 专有名词解释: 为方便非专业读者理解,书中可能包含一个附录,对植物学中常用但可能生僻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和图示说明,增强了手册的可及性。 4. 学名与地方名称对照: 所有物种均使用标准的拉丁学名,并可能附带中文名及当地的俗名,便于不同背景的使用者进行交叉验证。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尽的物种信息和高度的实用性,致力于成为古田山地区进行植物学调查、生态学研究以及自然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仅是一本识别手册,更是深入了解和保护古田山独特自然遗产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那种用心制作的工具书。那些插图和照片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对植物学一窍不通的新手,也能通过那些清晰的微距照片辨认出叶脉的纹理或者花朵的细微差别。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信息布局非常科学,主干信息和辅助识别特征被巧妙地用不同粗细的字体和颜色区分开来,查阅起来效率极高,不像有些图鉴,信息挤在一起,看得人头晕眼花。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非常适合户外携带,不会因为追求信息量而做得过于笨重,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背着装备在山里跑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拿来糊弄读者的产品,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从纸张的选择到装订的牢固程度,都体现了其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的专业水准,让人对后续的使用充满了期待,感觉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可靠的野外向导。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一方面,它引用的科学术语和命名规范无疑是严谨可靠的,这得益于其出版机构的学术背景,让专业人士也能信赖其内容的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让这些学术性成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很多地方会用非常生活化和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生物学概念,比如描述某类植物的毛被时,会用“像绒毛地毯一样”或者“像洒了一层细沙”来形容,这种描述方式瞬间就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这种“用大白话解释科学”的能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植物学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领会其精髓。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教育情怀——不是高高在上地展示知识,而是俯下身子,引导和陪伴读者共同探索自然奥秘,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非挫败感。

评分

从我过去使用其他几本工具书的经历来看,很多图鉴在更新换代上往往比较滞后,或者在收录新发现的本地物种方面做得不够及时。但这本手册在内容的新鲜度和覆盖面上,明显展现出了编纂团队持续的田野工作投入。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些在周边地区图鉴中尚未被正式记录或命名更新的植物种群,这对于我们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手册中对于一些地方特有种或珍稀种的关注度也特别高,不仅有清晰的图文描述,还往往附带保护级别的提示,这让使用者在进行采集或观察活动时,能时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速度和对地方特有物种的重视,使得这本手册不仅是一份静态的记录,更像是一个动态的、随着区域生态变化而不断成长的知识库,对于长期致力于本地自然研究的人来说,它的参考价值和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植物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它没有一上来就扔一堆拗口的拉丁学名和复杂的分类学定义,而是非常体贴地从最直观的形态特征入手,比如树皮的颜色、叶片的形状是互生还是对生,这些都是我们在野外能最快观察到的东西。我过去尝试过几本国外引进的图鉴,那些复杂的分类树状图简直是劝退神器,但这一本,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使你只能确定“大概是某种阔叶植物”,也能顺着清晰的流程图一步步缩小范围,直到锁定目标物种。最赞的是,它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双胞胎”物种,会专门设置对比栏目,用非常直白的语言指出它们之间的关键差异点,比如花药的颜色差异、果实的成熟期不同等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不一定能详细记载的“经验之谈”。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植物识别的学习门槛,让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也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识别框架,而不是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术语里。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在描述物种特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田野经验积累。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植物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植物的“在哪里”以及“什么时候”。比如,对于一些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的物种,书中会详细标注出它们在不同月份的特征变化,包括萌芽期、盛花期、结果期甚至落叶期,这对于我们计划考察时间非常有指导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一些物种的生态习性也有涉猎,比如它生长在什么土壤类型、偏爱阳光还是阴湿环境,甚至提及了它可能与哪些昆虫有共生关系。这种全方位的描述,使得植物不再是孤立的图谱,而是一个生动的生命体,融入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中。这种生态学视角的引入,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物种识别范畴,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自然观察方法论,让人在识别植物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理解整个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