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东江流域藻类图谱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
| 作者:于明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2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030500861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东江流域是广东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区域之一。本研究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下,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系统调查了东江流域藻类资源现状。在采集浮游和着生藻类样品调查的基础上,经显微观察、鉴定,获得东江藻类资源调查结果。本图谱共记录东江流域藻类6门60属150余种。
我更倾向于从文献引用的角度来审视这类专业书籍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一本好的图谱应该具备极强的可溯源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条物种的描述后面,都能感受到作者团队深厚的文献积累和多年的野外验证工作。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检索系统,索引的编排逻辑清晰,无论是按拉丁学名、俗名还是按形态特征来查找,都极为高效便捷。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科研人员来说,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利器。此外,书中对一些历史分类的更迭也做了简要的说明,这体现了作者对该学科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而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有分类。从文献工具书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该领域内一份值得信赖的基准性资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同于那种只有文字堆砌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我尝试着带着这本书,走到一个实际的水域边,试图对照着书中的图例去辨认眼前的景象。虽然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光线、水流等诸多干扰因素,但这本书提供的清晰视觉参照,极大地降低了识别的难度。尤其是一些描述藻类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形态变化的插图,非常有助于理解生命过程的动态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将复杂的生物学信息“图像化”和“情境化”,使得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和可接近。对于致力于环境教育的同行们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极佳的教学辅助材料,它能有效地激发下一代对微观生命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住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清晰而又充满艺术感的色彩印刷,让人爱不释手。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翻开扉页,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细致的线条描述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自然艺术品,每一个物种的描绘都带着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初学者可能会觉得某些术语有些晦涩,但配合着图谱的直观展示,即便没有深厚的生物学背景,也能大致领略到不同藻类形态上的万千变化。特别是那些在微观世界里才得以展现的复杂结构,通过这本书的呈现,仿佛被放大到了肉眼可见的清晰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生长环境下藻类群落差异的记录,那份详尽度,远超我预期的“图谱”范畴,更像是一部生态观察日记的精炼版,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严谨的科学精神。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我的水体生态修复项目寻找一些可靠的参考资料。市面上同类的图鉴很多,但很多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实用的分类依据。而这本图谱,则展现出令人惊讶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它的分类系统似乎采用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相结合的体系,这对于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过去采集的样本,竟然惊喜地在书里找到了几个我先前难以鉴定的“疑难杂症”。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物种时,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形态特征,还附带了一些关键的生态位信息,比如它们偏爱酸碱度范围、光照需求等,这对于进行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室模拟实验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种实用主义与学术严谨性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瞬间提升。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自然观察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那些新奇和不寻常的物种。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收录的种类之丰富,让我这个在江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都大开眼界。原来,我们日常所见的“一滩绿苔”下面,隐藏着如此多结构迥异、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形式。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某些稀有或地方特有种的详细描绘,那些细微的纤毛结构、孢子囊的排列方式,都被描绘得一丝不苟,仿佛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着东江流域水下世界的立体图景,那些微小的生命是如何在这个宏大的水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这本书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水生微观世界的认知边界,让每一次在江边驻足,都多了一层探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