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呻吟语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呻吟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吕坤<撰> 著,柯继铭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呻吟语
  • 明代文学
  • 警句
  • 处世哲学
  • 人生感悟
  • 传统文化
  • 治愈
  • 格言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31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6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1
字数:5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呻吟语》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分为性命、存心、伦理等类。作者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病,提出了自己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吕坤,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土,河南宁陵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

目录

原序
卷一 内篇·礼集
性命
存心
伦理
谈道

卷二 内篇·乐集
修身
问学

卷三 内篇·射集
应务
养生

卷四 外篇·御集
天地
世运
圣贤
品藻

卷五 外篇·书集
治道

卷六 外篇·数集
人情
物理
广喻
词章

精彩书摘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呻吟语》:
  [译文]
  本来恬淡无欲、老成持重的人,但又不能随事应付,一生都活的枯燥。本来就圆通和顺、令人舒服的人,又把持不住自己,就会令人觉得圆滑。
  做人要做万全的人。至于名利,千万不要都自己完全据为已有,要时常分一些给大家,虽然自己有些缺欠也没什么关系。为何呢?天下没有自己和别人都能顺心满意的事情,我有所得别人必有所失,我获利别人必受损伤,我得到荣耀别人必遭屈辱,我有美名别人必有愧色。所以君子要在道德上多追求而拒绝名,拒绝个人名利方面的完满,使自己和别人一样,不争着显露头角,不成为别人的箭靶,胸中自然有无限幸福。孔子很谦虚,把自己列入普通人的行列,这中间的道理很值得寻味。
  “明理省事”是十分困难的,这四个字是一个人终身都理解领会不完的;如果真正将它领会透了,为人处事就会无往而不利。
  心中如果有了一个定论,就不会被众说纷纭的言论所迷惑;心中有了自己的一番观点,就不会被众人的鄙俗之见所妨碍。《诗经》中说:“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经,惟迩言是争。”意思是说:不以古代先民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不以大的法则作为常道,只把最近的见闻拿来争辩。我一生之中都在读圣贤之书,什么事情与之相契合,什么事情与之相违背,就懂得应该去怎么做,懂得自己应该去追求什么。否则的话,即使嘴里谈的是圣贤之书而内心则跟众人是一样的平庸。身上穿的是儒家的衣冠而行为却是粗鄙的人的行径。那就是士人之中的不良分子。
  世上的人都爱说:“这世界上没有好人。”殊不知这是很鲁莽、很不对的论点。现在你不必特意挑选人,只要在大街上的众人之中随便选出一百个人,然后各取他们的所长。每个人都必定都有自己的优点,集中百人的长处就可以成为一个贤者;每个人都必定都有一种对的观点,集合百人的观点就可以决定大计。唯恐我和这一百个人相比,未必都能高出所有的人,又怎么可以看轻那些普通的男女百姓呢?
  学欲博,技欲工,难说不是一长,总较作人只是够了便止。学如班、马,字如钟、王,文如曹、刘,诗如李、杜,铮铮千古知名,只是个小艺习,所贵在作人好。
  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外虽十缄也不妨。循弊规若时王之制,守时套若先圣之经,侈己自得,恶闻正论,是人也,亦大可怜矣,世教奚赖焉!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但自不可过耳。未适可,必止可;既适可,不过可,务求适可而止。此吾人日用持循,须臾粗心不得。
  [译文]
  学识想要广博,技艺想要高超,不能说不是一个长处,但和做人比较,学识和技艺只要够用就行了。虽然学问好比班固、司马迁一样,书法好比钟繇、王羲之一样,文章好比曹植、刘桢一样,诗好比李白、杜甫一样,铮铮千古知名,那也仅仅是小技艺,最关键的还是做人的品行,注定要高尚。
  到了应该说话的时候,一句话就有千钧的重量,而且可以做到不偏激不粗疏,那就是说话当中的上乘之语。除此之外,虽然缄默再三也不要紧。
  遵循那些鄙陋有害的法规就好比遵守现在国家制定的礼制,固守当时的老一套策略就好比遵循先王圣人的经典,总是夸大自己的观点,却唯恐听到对的言论,这种人啊,也太可怜了,世人的教化岂能够凭借他们这些人呢!
  内心要时常思考问题,身体要时常运动。心越思考问题就变得越活泛,身体越劳动就变得越强健。但两者都不能太过度。
  还未达到恰当的地步,必须懂得在哪里停止才恰当;既已达到恰当的地步,又不能超过这个度,务求适可而止。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一刻也不能大意。
  ……
穿越古今的智慧之声:静观世事,体悟人生 这是一部饱含深邃哲思,历经时光洗礼的经典读物。它并非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谈,而是如涓涓细流,缓缓渗入读者的心田,引发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深刻反思。本书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供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安顿身心,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洞悉事物本质,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人生境遇的洞察与开解。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而又饱含温情的笔触,剖析了人生中普遍存在的困境与无奈。从顺境中的警醒,到逆境中的坚韧;从对名利得失的淡然,到对生死无常的坦然,无不触及人性的深处。书中不乏对少年意气,对壮志未酬,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但这些感叹并非是消极的颓废,而是化为一种对生命更加珍视的动力。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平和的心。面对诱惑,懂得克制;遭遇挫折,学会成长;体会孤独,发现宁静。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修为和对当下生活的体验。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人际交往的智慧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误解、偏见、利益冲突而产生隔阂甚至对立。本书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为我们提供化解矛盾、建立良好关系的钥匙。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教导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难处,尊重他人的差异。对于那些言语尖刻、行为乖张之人,书中也给出了应对之道,不是以牙还牙,而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维护内心的安宁。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压制与征服,而是来自于理解与包容。在与人交往中,懂得适度的退让,往往能赢得更广阔的空间;保持真诚与善良,则能收获宝贵的友谊。 本书的智慧之光,也深深根植于对万事万物的细致观察。作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自然界的规律,到社会现象的变迁,都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一叶落而知秋,一滴水而见大海。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的道,我们若能静心观察,便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例如,对四季更迭的描写,映射出生命的周期与轮回;对花开花落的感悟,启迪着我们珍惜当下,把握韶华。这种观察,并非冷冰冰的理性分析,而是带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让我们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喧嚣中听见宁静。 更重要的是,本书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将深奥的哲理融于生活,让读者在日常的实践中就能体会到其价值。书中提供的建议,无论是在为官之道,还是在治家之道,抑或是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鼓励我们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求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如何提升自我认知,都有着切实的指导。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平凡的坚持,而真正的智慧,就蕴藏在我们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和行动之中。 在语言风格上,本书秉承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语言凝练、意蕴深厚,却又浅显易懂,不落俗套。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美的享受。那些精炼的语句,如同颗颗珍珠,串联起整部著作的智慧光芒,让人读之不觉其长,品之意犹未尽。阅读本书,就像与一位饱经风霜、睿智豁达的长者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它能洗涤心灵的尘埃,滋养精神的沃土。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泛的。无论是初涉人生的年轻人,渴望指引与启迪;还是身处事业巅峰的中年人,需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抑或是历尽沧桑的老者,寻求生命的慰藉与升华,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收获。它是一本适合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的沉思,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随着读者的阅历增长,而展现出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生、洞察世事、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悟,去探索。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淡定,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那片宁静的港湾。它是一次与经典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和解。这本书,值得你我细细品读,用心感悟,并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奇妙的“共鸣感”。这本书的选文和译注精准地抓住了古代先贤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治国方略以及道德抉择时的那种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例如,在阐述关于“修身”的部分时,那些字句仿佛不是遥远的古人所言,而是直指我心底的迷茫与彷徨。译者在处理那些极富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句子时,展现了高超的文学素养,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气势,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准确捕捉到其内涵的微妙层次。这种高质量的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古典文献的魅力。我甚至好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感受着古人那种历经世事沉浮后沉淀下来的智慧光芒。这种直击心灵的触动,远非走马观花的浏览所能比拟,它真正做到了让经典“活”在当下,与我们的生命经验产生深刻的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对于那些初次接触传统文化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扇友好的大门,其清晰的脉络和易于理解的释义,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完成了对基本概念的构建。然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进阶学习者而言,这本书同样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它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和注释体系相当完备,许多关键概念的溯源都标注得非常清楚,这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究提供了可靠的指引。我发现,书中对于某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信息量非常扎实,远超一般通俗读物的范畴,显示出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积累。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适合茶余饭后的消遣,更适合作为系统学习某个特定思想流派的入门教材或辅助参考书。这种“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特质,在如今的文化出版市场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自然而然地流动。它不像某些合集那样堆砌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开篇部分对于宏大历史背景的梳理,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侧重于思想流变的关键节点。随着章节的深入,作者采用了“主题切入—核心文本呈现—现代阐释”的结构,这种递进式的讲解方式非常有效。它首先抛出一个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或困境,然后引入古代的经典论述作为参照,最后由深厚的学术功底的解读人进行现代化的疏通和引导。这种结构有效地消弭了古今之间的鸿沟,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变得鲜活可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观点碰撞时所采取的平衡立场,没有强行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自行领悟,这正是国学精髓所在——启发智慧,而非灌输教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的封面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触感上是那种微微有些粗粝的纸张,让人一上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快餐读物。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印制的那幅与主题相关的古画,用色和线条都处理得非常考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中。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行距舒朗,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的引文旁边,巧妙地用更小的字体标注了出处或简要的背景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但又没有扎实古籍功底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让人感觉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为接下来的精神之旅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评分

我必须提及的是,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中对字体选择的考量。内文采用了宋体与仿宋体的混合使用,正文部分选用的是清晰锐利的宋体,保证了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在处理长篇论述时,其间架结构十分稳定。而在那些需要强调或被视为经典警句的部分,则巧妙地切换成了略带古朴感的仿宋体,这种细微的视觉变化,起到了如同音乐中变奏的效果,自然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之上,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种用心良苦的字体设计,体现了排版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它在潜意识层面帮助读者区分了“阐释性文字”与“原文精华”,使得信息接收的效率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将内容深度、阅读舒适度以及视觉美感完美融合的作品,让人愿意反复翻阅,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真正称得上是一部精心雕琢的文化精品。

评分

满意!还会再来!!满分!

评分

活动时买的,划算。

评分

可以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比想像的厚多了。

评分

没想到这么厚

评分

纸张一般,内容丰富!

评分

在外边,还没看到实物,

评分

一过是一过,不认又一过

评分

书超乎我想象的厚哦,来个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