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反异教大全》据作者在巴黎大学的讲稿编辑而成,约成于1264年。当时,亚里士多德哲学和阿拉伯哲学在西欧广泛流传,引起西欧思想界的震惊。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成为突出的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力求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 神学、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它反对流行的阿拉伯哲学的主张,因此称为《反异教大全》。
 《反异教大全》写于1259-1264年,与《神学大全》同为托马斯?阿奎那的++++++++++富盛名的哲学—神学著作。由于其强调主要不依靠基督宗教的《圣经》而是依靠哲学理性来反对异教和异端的哲学和神学观点,故而常被人称作《哲学大全》,又由于其强调它所论证的是关于公教信仰的真理,故而也常被人称作《真理大全》。《反异教大全》中文版含4卷,约120万字。拉丁版《反异教大全》以一册的形式出版,目前流行的英文版《反异教大全》以五册的形式出版(将篇幅较大的第3卷分作两册出版)。《反异教大全》第一卷,含102章,着重阐述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论。该卷首先阐述了托马斯?阿奎那的两种真理观,强调理性真理与基督宗教信仰真理一样,也是真理的一种形式,强调了哲学或理性真理对于我们认识信仰真理的重要性。然后,依序阐述了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属性(诸如现实性、单纯性、完满性、善、独一性、无限性)、上帝的理智、上帝的知识、上帝的意志、上帝的德性和真福等。《反异教大全》第一卷是托马斯?阿奎那阐释后面三卷(《论创造》、《论运筹》和《论救赎》)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简介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zui早的提倡者之一。既是伟大的神学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
 基督教思想发展脉络: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神秘神学——柏拉图传统
 经院哲学——托马斯主义——理性神学——亚里士多德传统
 阿奎那从从神学立场出发,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改造,用以代替由奥古斯丁所代表的柏拉图主义哲学作为基督教神学的支柱,从而成功地把基督教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全盛时期,维护了基督教哲学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办了人类第二个千年zui伟大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托马斯以排名第五(前四位是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的身份跻身于“千年十大思想家”之列。
 他的zui知名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标签是《神学大全》。另外的重要著作有《论存在者与本质》和《反异教大全》。前者已出,后者将出。 
 
     目录
   《反异教大全(第1卷):论上帝》 
《反异教大全(第2卷):论创造》 
《反异教大全(第3卷):论运筹(上)》 
《反异教大全(第3卷):论运筹(下)》 
《反异教大全(第4卷):论论救赎》      
精彩书摘
     《反异教大全(第1卷):论上帝》 
  第3章 
  论上帝的真理得以认识的方式 
  [1]使真理得以认识的方式并不总是一样的。如哲学家曾非常中肯地说到的那样:“凡有教养者,都只在事物本性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寻求每一种事物的确定性。”①波爱修也曾介绍过这一看法。②但是,既然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了使我们能够阐明作为我们阐述对象的那种真理,我们必须首先说明我们易于接受的那种方式。 
  [2]在关于上帝我们所宣称信奉的东西中,存在着两种真理的样式。有些关于上帝的真理是超乎人的理性的整个能力之外的。上帝既为三个又为一个(trinumetunum),即是这种类型的真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真理,是人的理性所能企及的。上帝存在,上帝独一等等,即是这样类型的真理。事实上,关于上帝的这样一些真理,哲学家们藉推证已经证明过,而这种推证则是在自然理性之光(naturalisluminerationis)的指导下进行的。 
  [3]有一些关于上帝的真理,虽然完全超乎人的能力,却是以最大的证据呈现出来的。既然理性关于某物知觉到的所有知识的原则在于对该存在者实体本性的理解(因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件事物之所是”乃推证的原则),①则我们借以理解一件事物的实体的那种方式也就必然决定着我们借以认识属于它的东西的那种方式。因此,如果人的理智理解某件事物的实体的话,例如,理解一块石头或一个三角形的实体的话,就没有任何属于该事物的可理解的特征超出人类理智的把握。但是,就上帝而言,这样的情况却不会发生。因为人的理智是不可能藉其自然的能力理解上帝的实体的。因为按照其在今生的认识方式,理智是依赖认识器官的感觉的;从而,那些不能进入感觉的东西是不可能为人的理智所理解的,除非就关于它们的知识是从感性事物获得的意义上才能这么说。然而,感性事物却不可能使人的理智达到在它们之中看到上帝实体本性的高度。因为感性事物只是一些结果,而这些结果是不具有其原因所具有的那种能力的。但我们的理智,虽然始自感性事物,却可以达到认识上帝的存在以及别的一些必定可以归因于第一原则的特征的高度。从而,也就存在着一些我们的理智能够接受的关于上帝的可理解的真理;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是绝对超出其认知能力的。 
  [4]我们从理智的高低等级方面,也很容易看到这一点。让我们考察一下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借助其理智比另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具有高级理智的人能够理解许多别人完全不可能理解的事物。头脑简单的人完全不能够理解精神的哲学思辨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天使的理智(intellectusan-geli)对人的理智的超出程度要比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理智对最没有教养的头脑简单的人的理智的超出程度高得多。因为最好的哲学家与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之间的差距总是包含在人这个族类的限度之内,而天使的理智却是超出入的族类的理智的。因为天使之认识上帝是以更为高贵的结果为基础的。天使实际上是借助于其实体达到这一步,通过这种实体天使在其本性的知识中就能够认识到上帝,天使的实体比感性事物,甚至比灵魂本身都要高贵,而人的理智则是通过后者被提升达到上帝的。上帝的理智对天使的理智的超出程度又远高于天使的理智对人的理智的超出程度。因为上帝的理智就能力而言是等同于它的实体的,从而它能够理解其所是,包括它的诸多可理解的属性。但是,借助其本性的知识,天使并认识不到上帝之所是,因为天使是经其实体本身达到上帝的知识的,但是,天使的实体本身作为结果与其原因的能力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天使是不可能借助于其本性的知识去掌握上帝在其自身中所理解的所有事物的。人的理性同样也不足以掌握天使借助其自身本性的能力所理解的所有事物。所以,正如一个头脑简单的人由于其自己不理解一个哲学家所提出的思想便断言其荒谬是愚蠢至极的一样,一个人仅仅由于理性不可能研究上帝通过天使启示出来的东西就怀疑其荒谬也同样是极端愚蠢的。 
  ……      
前言/序言
     《反异教大全》是托马斯·阿奎那于1259-1265年间亲自执笔完成的一部全面系统论证其思想体系的气势恢宏、结构严谨的巨著。全书共含4卷463章,其中第1卷“论上帝”含102章,第2卷“论创造”含101章,第3卷“论运筹”含163章,第4卷“论救赎”含97章。整部著作(包括其中第4卷)都是依照从上帝到上帝的运作,从上帝的内在运作到上帝的外在运作(创造和运筹)这样一个逻辑程式展开的。 
  《罗马书》说:“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①尽管在基督宗教哲学和神学的历史上,先后涌现过奥利金、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爱留根纳和安瑟尔谟这样一些影响深远的重量级人物,尽管他们也写过《第一原则》、《反异教的信条》、《上帝之城》、《自然的区分》和《宣讲》这样一些不朽的著作,但在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问世之前尚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像托马斯这样对于使徒保罗这番话作出过如此真诚和全面的回应,尚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写出过一部能够像《反异教大全》这样依据托马斯所改造和革新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藉着所造之物”将“原显明在人心里”的“人所能知道的”“上帝的事情”如此清楚明白、全面系统再现出来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视为基督宗教思想史上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 
  我们这个序言的根本目标即在于针对人们对《反异教大全》的种种歧见和纷争,对托马斯的这样一个理论创举给出一个较为扼要的说明。    
				
 
				
				
					璀璨文明的暗影:宗教狂热与思想禁锢的百年史事  本书并非讲述某部特定书籍的目录或概要,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更宏阔的历史画卷,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中一段尤为深刻且充满警示的时期——宗教狂热对思想自由的侵蚀,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动荡与个人悲剧。我们将深入探究,当一种信仰演变为排他性的狂热,当教义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尺,思想的边界将如何被蚕食,个体的声音又将如何被压制。  第一卷:信仰的火焰与阴影的蔓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它提供了对宇宙奥秘的解释,给予了人们面对苦难的力量,塑造了无数文明的道德伦理体系。然而,历史的另一面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当“神圣”的名义被少数人掌握,当对“异端”的恐惧被无限放大,信仰的火焰便有可能转化为吞噬一切的烈焰。  本卷将追溯宗教狂热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将考察那些历史时刻,宗教教义的纯洁性开始被扭曲,教权与世俗权力的结合催生出压迫性的力量。从早期教会的严苛教规,到中世纪教会对异端思想的无情镇压,我们能看到一股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如何试图统一人们的思想,扼杀任何偏离主流教义的“杂音”。  我们将重点关注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例如,十字军东征的狂热浪潮,它在宗教虔诚的旗帜下,释放了怎样的破坏力,又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群体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宗教裁判所的设立,其严密的组织、残酷的审讯以及对“异端”的系统性迫害,是如何将恐惧和猜疑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人物传记,还原那些被视为“异端”者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他们的绝望、抗争以及最终的牺牲。  本卷还将探讨宗教狂热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是什么让人们甘愿被裹挟进狂热的洪流?是普遍的焦虑、对秩序的渴望,还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我们将分析宣传、煽动以及群体极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将审视那些在夹缝中发出理性声音的思想家和改革者,他们的努力,即使最终被压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火种。  第二卷:理性之光与异议的星火  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在严酷的压制下,理性的火花从未熄灭。当宗教的教条开始显露出僵化和虚伪,当禁锢思想的枷锁日益沉重,总有那么一些勇士,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思想自由的星火。  本卷将聚焦于那些在宗教狂热时期,敢于挑战权威、捍卫理性与思想自由的人物和运动。我们将探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它如何重新强调人的价值,倡导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从而为打破宗教的垄断地位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深入了解宗教改革的伟大进程,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改革家,他们提出的“唯独圣经”、“因信称义”等核心理念,不仅挑战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也为个人思考和理解信仰打开了新的空间。  然而,宗教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新教内部同样存在着教义的争论和派别的对立,这在某些地区也引发了新的宗教冲突和迫害。本卷将细致分析这些内部矛盾,以及它们如何进一步复杂化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因其思想和著作而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家。例如,在科学领域,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日心说,是如何挑战根深蒂固的宗教宇宙观,并因此遭受教会的严厉谴责和审判。在哲学领域,一些思想家对教会的教条主义和特权提出质疑,他们对人性、理性、社会契约的探索,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大逆不道,却为现代思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本卷还将关注那些在文学、艺术等领域,通过隐晦或直接的方式表达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的作品。这些作品,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为被压抑的心灵带来了希望和启示。我们将考察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这些思想和运动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中孕育和发展的,以及它们最终如何为启蒙运动和现代社会的形成埋下伏笔。  第三卷:思想的战场与文化的冲突  当信仰的藩篱逐渐被冲破,当理性的声音日益响亮,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时代。宗教的单一叙事不再能够完全主导人们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思潮的碰撞、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以及新旧观念的激烈争夺。  本卷将深入探讨宗教对思想的影响是如何从单一的教义压制,转变为更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我们将考察启蒙运动如何将理性、科学、人权等概念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挑战传统宗教权威,并倡导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秩序。伏尔泰、卢梭、康德等思想家的著作,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了陈旧观念的迷雾,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启蒙并非是毫无代价的。理性之光也并非照亮了所有角落。一些保守势力,出于维护传统秩序和宗教信仰的需要,对启蒙思想进行了强烈的反击。这种反击,有时表现为对新思潮的污名化和妖魔化,有时则表现为对革命和变革的激烈抵制。我们将考察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在这些事件中,宗教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如何被利用,又是如何被批判的。  本卷还将关注文化层面的冲突。随着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接触日益频繁。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带来了误解、偏见和冲突。我们将探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在历史上的交锋,以及这些交锋是如何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  我们也将审视民族主义的兴起,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宗教的统一性,成为新的意识形态驱动力。民族主义的狂热,有时也会与宗教虔诚相结合,产生出更具排他性和攻击性的力量。我们将分析,在民族国家形成的浪潮中,宗教如何被重新定义,被融入国家意识形态,或者被视为一种需要被驯服的力量。  第四卷:遗产的审视与未来的警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过去留下的印记,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对宗教狂热、思想禁锢及其后果的审视,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警示。  本卷将对前三卷所探讨的历史进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将梳理出宗教狂热与思想压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和个体命运产生的长期影响。我们将探讨,那些曾经被压制的思想和观念,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得到传播和认可,并成为现代社会基石的。  我们将审视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在世俗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宗教的权威是否已经大大削弱?然而,我们也看到,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群体中,宗教狂热依然以新的形式出现,甚至与政治、民族主义等因素相结合,构成新的威胁。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出现的宗教极端主义现象,以及它们背后的复杂动因。  本卷还将关注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如何保护个体思考的权利,如何避免信息茧房和网络暴力对思想的侵蚀,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社会讨论空间,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探讨,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如何帮助个体建立批判性思维,辨别真伪,抵制偏见。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审慎的姿态,呼唤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警惕。那些曾经的苦难和悲剧,不应被遗忘。当我们在追求精神慰藉和群体认同时,必须时刻警惕极端化的倾向,坚守对理性、包容和人道主义的信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在文明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而明智地前行,确保人类的精神永远在自由的空气中呼吸,思想的光芒永远在探索的道路上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