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

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 著,陈元 译
图书标签:
  • 古希腊哲学
  • 古典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柔性
  • 人文主义
  • 西方哲学
  • 历史
  • 哲学史
  • 古典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7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14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轻与重”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古希腊的史诗、悲剧以及历史著作中,上演着战争、暴力和恐惧,然而“柔和”的观念——或者我们具体称之为友善、慷慨、容忍、宽厚的东西等等,却从不在任何舞台缺席……这是如何发生、演进并影响着希腊人的伦理道德观的?请看法国古典学家雅克利娜·德·罗米伊这部独辟蹊径却又发人深省的思想史。
光辉灿烂、人文鼎盛的古希腊留下诸多文献,史诗,历史,悲剧,诗歌——其中不乏暴力的战争和悖逆人伦的血亲残杀,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仍给我们留下温和宽容明智的印象——法国古典学家雅克利娜·德·罗米伊试图在本书中仔细回到这个问题:柔和的思想是如何在并不柔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她仔细观察并且追溯了古希腊人在现实中各种柔和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质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温和的方式、对他人的“praos”,包含友善、慷慨、善良、容忍、宽厚、谅解、人道、慈善、和善等意义,并以古典学家深厚的语言和文献功底一一考证索引对照。

内容简介

《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是一部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献学”著作。“柔和”一词贯穿了从荷马到亚里士多德、再到普鲁塔克的整个历史过程;作者根据不同时期和作品的特点在横向上仔细挖掘了该词所代表不同的外延意义。柔和(douceur)这个词的法文原意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它在作者笔下几乎囊括了古希腊人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这种对一个概念从内涵到外延方面的一丝不苟的研究与探索,是本书的突出特征。

作者简介

作者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1913-2010),法国古典学家、文献学家、第yi位法兰西公学院女教授。她生前曾任法兰西学院院士,获得法国荣誉勋位一级勋章等殊荣。
她凭借对古希腊文明与语言特别是对修昔底德的研究而蜚声国际。在194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她先后曾在里尔大学、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公学院任教。1988年继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之后成了第二位法兰西学院女院士。
她一生撰写了大量关于古希腊思想、历史、戏剧、法律、民主、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其中重要的著作有《修昔底德与雅典帝国主义》、《埃斯库罗斯戏剧中的恐惧与焦虑》《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思想中的法则 从开始到亚里士多德》、《希腊的民主问题》、《希腊文学概论》、《论荷马》、《欧里庇得斯的现代性》、《反暴力的古希腊》等50多部著作。她还翻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译者 陈元,广州中山大学法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法语系主任,2010—2012年任法国里昂三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长期承担基础法语、法语精读、翻译、论述文写作、文学史与阅读、文学理论等教学任务。并长期致力于法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专注于法国哲学思想的介绍与翻译,代表译作有《卢梭散文集》、《马克思与福柯》、《总体理论》、《在图像面前》等。

目录

导言 / 1
入题话:荷马著作中的柔和 / 1

第一部分 发现柔和:公元前五世纪词语的兴起
第一章宗教与法律中的人性原则 / 3
第二章有关柔和的新词:PRAOS[温和]与PHILANTHROPOS[爱人的,人性的] / 24
第三章向柔和敞开的词:ÉPIEIKÈS[恰当的、正义的]/ 51
第四章SUGGNÔMÈ[谅解、原谅]与可原谅的错误/70
第五章原谅的能力 / 91

第二部分 从五世纪末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学说与问题
第六章雅典的柔和 / 123
第七章宽容的界线 / 151
第八章君主们的柔和 / 175
第九章关于城邦政治:缺乏柔和的危险 / 206
第十章对待希腊城邦的柔和与慷慨 / 230
第十一章哲人眼中作为美德的柔和 / 255

第三部分 从亚里士多德到普鲁塔克:从柔和到荣誉
第十二章米南德和希腊化时代的伦理 / 295
第十三章希腊化时代的君主制度 / 324
第十四章罗马征服者的仁慈(cl�髆ence):从波利比乌斯到狄奥多罗斯 / 352
第十五章罗马帝国的仁慈与柔和 / 398
第十六章普鲁塔克与英雄们的柔和 / 432
第十七章普鲁塔克与智者们的柔和 / 465

结束语:世俗之柔和与基督教之仁爱 / 492

精彩书摘

导言
乍看起来,研究古希腊思想中有关柔和(douceur)概念的计划或许有欠考虑,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需要对该计划做一些说明。
首先,人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他们立刻会看到其词义之一是可以适用于希腊的:这就是柔和一词的内涵意义,它能把苦转化成甜,即愉快。但确切说,这一词义并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因为我们要在这里讲的既非自然的柔和,也非古希腊人宣称的一切柔和与缓慢的现象:从看到的温暖的阳光到暗地里慢慢地报仇雪恨。柔和在本书中被视为人类的一种态度并属于伦理的范畴。
虽然这一概念最初期的模糊性被澄清了,但这种所谓的态度却不太好界定。
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与暴力、生硬与残酷相对立。但它的外延却依然不明晰——而且因为我们在这里要定性一种现实中的行为,但这一行为的本质却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一般而言,柔和指的是和蔼可亲的行为方式和对他人表现出的友善。它在不幸的人面前表现为近似于慷慨或仁义一样的品质;在有罪者面前则变为宽容和理解;在陌生人和一般人面前则变成有人性并近似于爱德。同样,在政治生活中,根据与公民或臣民或被征服者的不同关系,它可能是容忍或宽厚。
在这些不同词义的源头有一种共同倾向,这就是友好地对待每个人——至少在人们不忘记履行其他的义务的情况下尽力而为之。事实是,古希腊人有过这种统一的观念,因为所有这些如此不同的词义都可以用praos这个词来指代。它不仅可以涵盖它们的全部意义,而且还涉及其他。
只是这些丰富的词义使它与其他的词语很相似,这些词语可以更精准地表达人的柔和的这样或那么样的态度。如果想表达节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在épieikès这个词上找到;如果讲宽容的话,我们可以在那些表达原谅(suggnômè)的词语中看到;如果讲慷慨的话,那么有philanthrôpia这个词,该词确切说不是指仁慈(philanthropie),而是指,根据让·弗斯迪耶尔的定义,“关于人的善心与善行的一般品格”。这些不同的词在使用时基本上属近义词。
这一概念的范围似乎逐步在扩大。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这一研究是在法兰西学院所做的“关于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文献中的柔和与宽容”的第一次专题研讨会的一部分:我们很快意识到研讨会主题超越了要研究的术语,并且后来的研讨会的主题被定为原谅(pardon);两年之后一门讲授“什么是宽厚”的课程开设了。
另外,柔和所涉及的这些不同方面都非自发性的。一种柔和的行为一般由感情和道德所激发。这些感情和道德与柔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柔和可以来自于我们对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的悲怜,或来自于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即aidôs。它也可能来自于一种普遍的保留或谦虚的态度,即sôphrosynè。它还可能来自于简单的正义感或对一切滥用的拒绝,即德尔斐神庙的名句“不要过分”所象征的意义。并且它与对运用说服、追求宁静和遵守良好秩序以及对法律与和平的关注相一致。
走上这条危机四伏之路似乎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因为论述过这一词义的著作不总是能逃脱厄运。一起研究这些词或这些思想有可能为创建一门关于柔和的哲学做出贡献,但也有可能误入歧途而徒劳无功。
因此我们只限于探究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几个与柔和有关的词语,而且还要尽量排除与柔和的语义没有关系的部分。这样,当philanthrôpia这个词指善意(bienveillance)和宽厚时,它就与柔和产生了交集,但当它指慷慨或大度时就与柔和没有交集:尽管这两个方面经常交织在一起,但我们打算只记住或只强调第一方面。
这一切难免会包含一些疏忽或偏颇、一些交叉与重叠,因为这一概念的灵活性和它本身语义的丰富性,也就是说它所涉及范围非常广。
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把柔和的不同方面在本书的章节中一一讲述出来。然后,古希腊人所感受到的一致性在思想的持续性和这些近义词的反复使用中不应该被弱化——这种一致性亘古未变。

但是,如果这一概念曾经清楚明白地存在于古希腊思想中,那么我们还要思忖一下它是否值得我们进行如此艰难的研究并是否对了解古希腊真的那么不可或缺。
表面上看这并不重要。古希腊人讲正义或讲英雄主义:他们的价值观如此崇高,如此重视集体生活,以至于他们对情感方面的美德不太敏感,而这些美德正与他们的柔和相对应。哲人们很少论及古希腊人的柔和。至于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看法,我们通过和他们有关的文献了解到,这种看法是历史上最粗犷和最暴力的观念之一。他们的神话都是残暴的。《伊利亚特》是描写战争与死亡的史诗;悲剧可能是最残酷的文学体裁;以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笔触写成的修昔底德(Thucydide)的历史讲述的是一场无情战争在肉体上和道德上的暴力——古希腊的生活并非是柔和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以这样回答:这正是本研究的兴趣点之一。因为关于柔和的标准的开放代表着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我们对柔和的诠释与别的价值有所差异并与通常的习惯相左。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种开放是如何在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利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同时,这种开放甚至暗示刚刚所描绘的情况只代表现实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也是古希腊人经常强调的,是博学之士最喜爱的,喜爱到有时候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地步。例如,他们认为荷马的世界完全受战争、功勋和竞争这样一些价值观的支配。事实上,这些看法都过于简单化。即使在荷马时代,古希腊人都曾经相信柔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表明,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热爱这一价值,而且愈来愈爱。
在两个世纪中发展壮大的雅典文明成为了这一思想在各个领域崛起的有力证明。在其不同形式下,即风俗中的柔和、政治上的温和、耐心、容忍、忠心,柔和突然在五世纪末变得至关重要。
但这并非一帆风顺。在城邦里,柔和会使人们过于宽容和放任。在道德方面,柔和很容易变得让人怀疑:如果它与正义相对立的话,那它是不是就应该被否定?如果它与政治上的算计相符合的话,那么它是不是就与野心和奸诈无异呢?因为总而言之,人们可以为了诱惑或者征服而装得温文尔雅。因此政治家和道德学家的观点可能迥然相异,同样对于民主与专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四世纪曾尝试走过所有这些道路、估量过风险、细分过区别并大概形成了一些学说。
然而,通过这些辩论,柔和从未停止过迈向胜利的脚步。它被排除出一个领域,但却又在另一个方面开花结果。很快,受它启发而形成的美德变成了与野蛮相对的文明的象征和代表古希腊特点的符号。我们最终在普鲁塔克的著作中重新发现了这些无处不在并受到赞颂的美德。在这一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柔和不仅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与最基本的价值当中独树一帜,而且它就是古希腊理想的最大特点。
总之,随着我们研究工作的深入,柔和这一概念在古希腊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它是从各种各样证据的堆叠中脱颖而出的。这样以来,我们坚决拒绝接受现成的理论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这些理论要么认为古希腊人所崇尚的柔和的各种形式受到过外来思想的影响,要么把这些古希腊形式与其他那些更丰富、更受推崇的形式对立起来。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与君主的柔和相关的主题都受到过东方的影响:君主对于他的臣民们来说就如同父亲、牧师,其使命就是来拯救弱者。当这些思想在托勒密王朝的君主身上被发现时,人们认为是受到了法老的影响。当这些想法被应用到《居鲁士的教育》中时,人们认为受到了亚洲的影响。事实上,东方的、犹太人的和埃及人的慷慨似乎具有与古希腊人的慷慨不同的特点,并且如同在那些社会地位极其不平等的国家里一样,慷慨似乎针对的是卑微的人们。
但是,如果这种对照真能给既非仁慈又非善行的古希腊柔和带来一丝曙光的话,那么这种区别恰好就是其特性的保证。而且对于注意仔细倾听古希腊见证后续部分的人来说,这些唯一属于柔和的见证的连续性为柔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此严格说,色诺芬的情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怀疑在《居鲁士的教育》中东方真正的影响有多大,而且当我们看到在色诺芬不带任何东方色彩的其他作品中也能找到相同的思想观念时,这些怀疑就进一步被加深了;当我们把这些作品与伊索克拉底的作品进行比较时,这些怀疑又变成得确信无疑。难道有比伊索克拉底精神更纯的古希腊精神吗?然而,他比色诺芬在关于理想的君主及其柔和的描绘方面走得更远。他关于柔和的思想似乎是在对五世纪的经验的直接反对中诞生的,正如修昔底德曾经描述的那样。因此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关于君主们的柔和的主题原则上还是古希腊式的,尽管它有可能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过程中被丰富和被细化。总之,它在从荷马到普鲁塔克的希腊时代是自主发展的。从四世纪开始,它很清楚地被写成学说和论据,这一清晰性也似乎是希腊所特有的。
从东方的善行到拉丁的“人文”或humanitas,我们发现它们如出一辙。这一概念所提到的一切整体性和真正文明的东西都被西塞罗精辟地阐述过。并且事实是,希腊语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因此我们在这里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区别。可是,如同在前面的情况中一样,见证的连续性本身大大地加强了这些词中的每个词的影响,并且我们看到,在希腊语中连续出现的词语,如philanthrôpos和后来出现的意义更广的副词“以人文的方式”或“以不太人文的方式”,导致了它的意思接近拉丁文。最近所发现的米南德的戏剧就有力地证明了有一些人所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对这些文本的研究最终恢复了古希腊作为这些被后来其他人所诠释的观念之始祖的地位。如果说西塞罗的拉丁语中的barbarus指的是缺乏人性的话,那么古罗马人把这种人性与他们的风俗习惯相对立,这已经是古希腊语中赋予“barbare”的词义,它那时与古希腊语的“人性”相对立。对于古罗马的“宽厚[clémence]”也是一样,这个词语不是古希腊语的,但它首先指的是被古希腊人承认的古罗马人的一种美德并至少与他们的“柔和”的一个方面相符合。古罗马人能够给这种“人性”或者“宽厚”赋予一种个性色彩:无论如何,他们得到了它们,而且是直接从古希腊遗产中得到的。

相反,这种柔和的观念与基督徒的差异非常大。在古希腊人所依仗的简单的柔和与纯粹的爱德或纯粹的爱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如其他的区别并胜似其他区别,这种区别让我们能更好地抓住希腊的柔和所特有的内涵。它同时也让人们能看清一种道德的局限性,这种道德一直或多或少把城邦作为自己的传播范围,即使当城邦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微不足道的时候依然如故。可是,还是在这里,如果古希腊的柔和与基督教之爱相比显得很渺小的话,我们会惊讶地看到基督教的作者们实际上借鉴了古希腊的传统。教会的神父们、红衣主教们和帝王们采用了希腊的传统术语并复制了它的论辩术。尽管古希腊的柔和远不同于基督教的理想,但它最后却渗透到了基督教实践与道德的方方面面。
柔和一开始有点像一名擅入者闯进了古希腊思想之中,但最终却成了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要研究它,我们首先应该确定所有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这些观念既是关于希腊的道德的,也是关于这一道德与其他相关文化的关系的。
或许,柔和的这种影响在我们这样一个无情而冷漠的时代还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题材:毋庸置疑,这一附加关注点,如果有的话,也只是一种巧合。我们看到,科学层面上的论证本身足以说明进行这样一次研究的必要性。
《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古希腊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孕育了科学的萌芽,并深刻影响了艺术、政治、伦理等诸多领域。然而,当我们提及古希腊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如日神阿波罗般的光辉、赫拉克利特般火焰般炽热的智慧、柏拉图般对理想国的追寻,以及亚里士多德般对理性世界的严谨构建。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学说,无疑构成了古希腊思想的主体,它们以其力量、逻辑和对普遍真理的追求而闻名。 但思想的世界并非只有阳刚和炽热。在那些更为人所熟知的宏大叙事之下,潜藏着一股温润而深邃的力量,一股不以强力取胜,却以包容、理解和转化见长的智慧。这股力量,我们暂且称之为“柔和”。它并非软弱,也非妥协,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体认,一种在矛盾与张力中寻求和谐的艺术。 本书《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便致力于挖掘和梳理古希腊思想中这股鲜为人知的“柔和”特质。我们将视角从那些耀眼的理性之光,转向那些更为细腻、内敛,却同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流派和个体。我们将探究,在古希腊思想的摇篮里,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样的“柔和”形态,它们又是如何与那些更为“刚强”的思潮并行不悖,甚至相互滋养,共同塑造了古希腊文明独特的光辉。 第一章:理性之下的静默:早期希腊哲学中的“不争”之道 当我们回顾古希腊哲学伊始,往往会聚焦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米利都学派”对物质本源的追问,以及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辩证思想。这些思想无疑充满了变革的力量和思辨的锐利。然而,在他们对宇宙秩序的探寻中,也隐约透露出一种“静默”的智慧。 例如,在对“水”、“无定形”或“气”作为万物本源的猜想中,并非是强制性的、武断的断言,而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推演的温和探索。这种对终极本质的猜测,不带有一丝强迫性的占有,更像是一种对自然万象的回应,一种对其深邃规律的敬畏。他们并未试图将世界简化为单一的、绝对的指令,而是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承认事物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统一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赫拉克利特的“火”与“流转”之外,我们也看到了他对“逻各斯”(Logos)的阐述。逻各斯并非仅仅是理性或逻辑,更包含着一种普遍的秩序、智慧和语言。而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的强调,恰恰包含了对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尊重,这种尊重本身就带有一种“不争”的意味。他揭示了对立的统一,例如“路”与“不路”是同一的,这并非是通过压制一方而达成的和谐,而是通过理解其共生关系来实现的。这种洞察,要求我们以一种更为包容和理解的视角去审视世界的矛盾。 此外,一些早期哲学家的思想,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和谐、比例和数的研究,虽然看似严谨和数学化,但也蕴含着一种对宇宙内在秩序的“柔和”感知。他们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和谐的,而这种和谐并非通过冲突或强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内在的比例和平衡来维系。这种对和谐的追求,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不和谐事物的温和回应,一种寻求内在秩序的努力。 本章将深入探究这些早期思想家对万物本源的温和猜想,对“逻各斯”的深层理解,以及他们对宇宙和谐的追求,从而揭示古希腊思想中那股不显山不露水却至关重要的“静默”与“不争”之道。 第二章:智者与悲剧:对人性困境的悲悯与宽宥 进入智者学派的时代,古希腊思想的焦点从宇宙转向了人。智者们以其辩才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们对相对主义、对人类技艺的推崇,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然而,即使在他们极具挑战性的思想中,也潜藏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种不可避免的悲悯。 普罗泰戈拉那句著名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强调主观性的同时,也暗示了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尺度,那么要理解他人,就需要一种能够包容不同尺度的“柔和”心态。这种“柔和”体现在智者们对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他们并未试图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切,而是承认多样性的存在。 然而,智者学派的“柔和”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人性困境的认知和悲悯上。他们揭示了社会规则的任意性,人性的弱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无奈。例如,高尔基亚斯对语言的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和欺骗性,以及在沟通上的隔阂。这种对沟通困境的认识,本身就带有一种对人类局限性的理解和无奈,也促使我们去寻求更为真诚和温和的沟通方式。 而古希腊悲剧,作为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载体之一,更是将“柔和”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悲剧英雄的命运多舛,他们并非因为罪恶而被惩罚,而是因为命运的捉弄,因为人性的弱点,或者仅仅因为触碰了某些神圣的界限。剧作家们通过展现这些英雄的痛苦和绝望,并非是要宣扬一种冷酷的宿命论,而是试图引发观众的同情与共鸣,对人生的悲剧性产生一种深刻的体认。 俄狄浦斯的悲剧,并非单纯的罪恶审判,而是一种对人类无知和命运不可测的深刻反思。安提戈涅的坚持,也并非是全然的鲁莽,而是对更高法则的遵从,即使这种遵从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这些悲剧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观众置于一种道德的张力之中,引发他们对生命、自由、责任和命运的深层思考。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复杂人性的“柔和”回应,一种在痛苦中寻求理解和意义的努力。 本章将考察智者学派对人性多样性的承认,对沟通困境的洞察,以及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与宽宥,从而理解“柔和”在对人性困境的深刻体认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苏格拉底的反思: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苏格拉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得以流传。然而,正是他那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对话方式,以及他对“认识你自己”的强调,构成了古希腊思想中“柔和”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 苏格拉底著名的“诘问法”(elenchus),并非是要通过逻辑的利剑去击垮对方,而是通过反复的提问,引导对方自己发现认识的盲点和矛盾。他并非主动宣讲真理,而是扮演一个“思想助产士”的角色,帮助人们自己“生出”智慧。这种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柔和”的色彩,它尊重对话者的自主性,避免了强加于人的说教。 苏格拉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更是“柔和”精神的典范。他并非不懂装懂,而是坦承自己的无知,并以此为起点去探索真理。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是对知识的谦逊,也是对真理的尊重。相比于那些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更具启发性,因为它打开了通往真正认识的大门,而这扇门是以一种开放和谦逊的态度被推开的。 苏格拉底对“美德即知识”的追求,也并非是简单地将道德与理性划等号,而是强调通过理性反思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善”,就不会去选择“恶”。这种观念的背后,是对人性潜能的信任,以及相信通过理性引导,可以实现个体的道德完善。这种信念,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人类向善可能性的“柔和”期盼。 在与对话者交流时,苏格拉底总是保持着一种温和的态度,即使对方的观点多么错误。他试图通过引导和启发,而非指责和嘲讽,来帮助对方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这种对待他人思想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尊严的尊重,以及一种对真理追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分歧的宽容。 本章将深入剖析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他的“无知之知”以及他对美德的理解,从而揭示他通过谦逊、反思和尊重对话者而展现出的“柔和”智慧。 第四章:非理性因素的呼唤:酒神精神与对生命的热爱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思想,很难忽略那些与之并行且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的非理性因素,其中以尼采所定义的“酒神精神”为代表。酒神精神并非是对理性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补充和升华,它代表着一种生命力的勃发,一种对生命原始冲动和情感的回归。 酒神精神的核心在于其“融合”和“沉醉”。它打破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他人的界限,将个体融入一种集体的情感洪流之中。在古希腊的酒神节庆典中,人们放下日常的束缚,尽情释放内心的原始情感,与自然、与他人、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并非是丧失自我,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发现,一种在集体狂欢中体验到的自由与解放。 这种精神的“柔和”之处在于,它承认并拥抱了生命中那些不被理性所完全掌控的部分:激情、欲望、悲伤、狂喜。它并非试图压抑或消除这些情感,而是认为它们是构成生命丰富性和深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尊重和接纳,使得古希腊思想在追求理性秩序的同时,也保持着对生命原始活力的珍视。 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也充分展现了这种对生命热爱的“柔和”。神祇并非是冷酷无情的审判者,而是拥有丰富情感和复杂欲望的存在。他们会爱、会恨、会嫉妒、会愤怒,也同样会悲伤和喜悦。这种对神祇人性的刻画,使得古希腊人能够以一种更为亲近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神灵,也使得宗教信仰成为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 狄奥尼索斯(酒神)崇拜,正是对生命原始力量的颂扬。它并非追求功利的成功或理性上的优越,而是鼓励人们去体验生命最真实的感受,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和激情。这种对生命本身的深情凝视,以及对生命多样性的包容,是“柔和”精神在情感层面上的极致体现。 本章将探讨酒神精神所代表的生命原始冲动,古希腊神话与宗教中对情感的描绘,以及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拥抱,如何构成了古希腊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柔和”维度。 结论:柔和之光,映照永恒 《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一书,并非是要颠覆我们对古希腊思想的既有认知,而是希望在那些更为人熟知的理性之光和逻辑之严谨之外,挖掘出那股温润而深邃的“柔和”力量。这股力量,渗透在早期哲学家的温和猜想中,体现在智者和悲剧对人性困境的悲悯里,彰显于苏格拉底谦逊的反思之中,也澎湃于酒神精神对生命的热爱里。 “柔和”并非是软弱,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一种对复杂世界的深刻理解,一种在矛盾与张力中寻求和谐的能力。它是一种包容,一种理解,一种转化。正是这股“柔和”的力量,使得古希腊思想在追求普遍真理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个体生命、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和关怀。 当我们重新审视古希腊思想,当我们将目光从那些耀眼的理性之光,转向那些更为细腻、内敛的智慧时,我们会发现,正是这股“柔和”之光,映照出了古希腊思想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面貌,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世界、理解生命,提供了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启示。这股来自古希腊的“柔和”之光,至今依然闪耀,并将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继续散发着它独特而永恒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非侵入性的说服力,它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用最精细的工具打磨着我们对古典思想的既有印象。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斯多葛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的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传统上,前者常被描绘为禁欲主义的典范,后者则被简化为享乐主义的代表,但作者细致地揭示了两种学说在追求“心灵宁静”这一共同目标上的路径分歧,以及它们各自对“欲望的控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书中对“自由意志”这一古老命题的探讨,也跳脱了我们熟悉的现代哲学框架,而是从古希腊人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日常感知中去寻找其思想根源。整本书的论述节奏松弛有度,叙述流畅,即便涉及到深奥的逻辑推演,也总是能够迅速地回归到对人类生存经验的关怀上来。它不是一本试图“更新”古希腊思想的书,而是一本耐心“重新介绍”的书,以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近乎艺术性的方式,重现了那些思想的光辉与复杂性。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回荡的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理论突破,而是一种久违的、对“缓慢思考”的敬意。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奇特,它不像那种追求信息密度的学术著作,反而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充满留白的冥想。作者似乎拒绝用现代的、急功近利的视角去“驯服”古希腊思想,而是允许那些古老的观念在页面上自然呼吸,生长出它们自己的纹理。例如,在讨论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时,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物理学辩论,而是着重于“虚空”在古希腊宇宙观中扮演的哲学角色——那种允许变化发生的、必要的“空旷地带”。这种对非实体、对“缺席”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书名所暗示的某种“柔和性”。它不再把古希腊思想视为一套需要被征服的知识体系,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倾听的、有着自己呼吸节奏的有机体。书中引用的那些相对冷僻的片段,经过作者的梳理,竟然像是散落的珍珠,找到了最恰当的串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待任何知识,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都多了一层审视的耐心,不再轻易地用二元对立的标签去简单粗暴地划分它们。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真味的著作。它的“柔和”之处,不在于观点上的软弱或模糊,而在于其对复杂性近乎偏执的接纳态度。全书洋溢着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这在充斥着绝对化断言的当代思潮中,显得尤为珍贵。例如,当谈及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思想时,作者没有将其简化为一句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早期米利都学派对“本原”的执着,从而为后来的怀疑论和认识论的萌芽提供了土壤。这种深挖思想“内在冲突”的能力,是此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古希腊哲学的伟大,恰恰在于其内部的巨大张力与自我修正的潜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微妙的转折所吸引,需要花时间去体味这种从对立面中提炼出更高层次统一性的过程。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习惯中的僵硬与教条,并温柔地邀请我们松开紧握的拳头。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张力的,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介于学术研究和私人信件之间的独特语境。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古希腊文明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但这尊重并非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种深植于批判性理解之上的欣赏。他处理那些关于“美德”与“幸福”的讨论时,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传统的解读往往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塑造成一个目标明确的、功利主义的架构,但这本书却挖掘出了“中道”概念中蕴含的动态平衡和对情境的依赖性。那种要求个体不断在极端之间寻找支点的努力,被描绘成一种持续性的、需要高度自省的“心智体操”。书中的论证结构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每一个章节似乎都在回顾并深化前一个章节的主题,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如同在攀登一座视野不断开阔的山峰。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它不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思考,而是在“示范”如何进行一场深刻、持久的内在对话。

评分

这本书,恕我直言,简直是一场思想的漫游,让人在古老的哲思迷宫中流连忘返。作者的笔触如同细密的蛛网,将那些看似坚硬、不可动摇的古希腊信念,用一种近乎温柔的、探寻的姿态层层剥开。我尤其欣赏他处理“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张力的方式。我们习惯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视为冷峻的逻辑殿堂,将亚里士多德的体系视为严谨的知识框架,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宏大论述背后的,是无数次摇摆不定、充满人性挣扎的思考过程。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泥土,让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不仅仅是在诘问真理,更是在面对人性的复杂与局限。书中对悲剧精神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只是对命运的抱怨,更是一种在认识到世界的不完美后,依然选择坚韧前行的姿态。这种细腻的处理,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巨匠,突然变得鲜活而可以亲近,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我们身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低语。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被一种智性的谦逊所感染,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或许恰恰在于承认自身认知的边界,并温柔地对待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的领域。

评分

囤书!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值得收藏学习。

评分

之前都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书,自从有了娃,直接选京东了

评分

遇到活动整的是 停不了!停不了!停不了!

评分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好不好max

评分

商品非常好,超出我的想象。价格便宜,活动价,又有优惠券。总之非常满意。京东果然好。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