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家张伯驹》 9787500854340

《大藏家张伯驹》 97875008543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军,柯建刚 著
图书标签:
  • 张伯驹
  • 古玩
  • 收藏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艺术
  • 近代史
  • 书画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54340
商品编码:1162905421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藏家张伯驹》

定价:36.00元

作者:刘军,柯建刚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08543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大藏家张伯驹》中穿插了张伯驹丰富的艺术活动和感人的爱情故事。书后附有张伯驹捐献的二十六幅书画照片、以及他为这些书画所作的鉴定。《大藏家张伯驹》已改编为多集电视连续剧。根据回忆和采访,以真实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了张伯驹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致流失,克服重重困难,倾其所有收藏这些文物珍品的传奇经历。

内容提要


  《大藏家张伯驹》张伯驹是我国现代的收藏家,他一生收藏了百馀件具有极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画作品,如西晋陆机《平复帖》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解放後将其捐献给了国家。
  《大藏家张伯驹》作者是张伯驹的老朋友,他根据回忆和采访,以真实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了张伯驹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致流失,克服重重困难,倾其所有收藏这些文物珍品的传奇经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宋画之谜:从卷轴到心境的千年流转》 作者: 王世杰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ISBN: 9787500854395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某一位收藏家生平的传记,而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宋代绘画艺术、审美变迁及其背后社会文化脉络的学术专著。作者王世杰,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艺术史研究的资深学者,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鉴赏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宋代绘画世界。 全书以“时间与空间”为两大核心轴线,细腻梳理了北宋中期的“时代之音”到南宋“偏安一隅”的艺术精神转向,并尝试穿透历史的迷雾,探究那些经典宋画作品——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山水巨制,还是工谨入微的花鸟草虫——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流传、被解读、被珍藏。 第一部分:时代的笔触——北宋的恢弘与内敛 本部分聚焦于北宋(960-1127)这一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期。作者详尽分析了彼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的全新理解,特别是“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入绘画创作之中。书中系统梳理了李成、范宽、郭熙等巨匠的艺术成就,着重探讨了“全景式山水”的构图特点及其象征意义——那不仅是地理的描绘,更是对“一统”理想与秩序感的寄托。 王世杰教授尤其关注北宋院体画的制度化发展,剖析了画院的考核标准如何塑造了当时院体画工整、细腻的风格基调。例如,对李唐的早期山水画与马远的“边角式”构图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技术规范与个人创造力之间的张力。 此外,本书对宋徽宗赵佶时期的“宣和画院”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其作为收藏机构的职能,更侧重于分析徽宗的个人审美趣味如何深度影响了院体画的程式化发展,尤其是“花鸟画”如何从写实观察上升到象征道德品格的层面。书中收录了大量对存世重要作品的细致图解,探讨其用墨、皴法、设色的微小变化所蕴含的时代信息。 第二部分:南渡后的精神转移——从写实到写意 靖康之变(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巨大断裂点,这一变故也深刻地重塑了南宋(1127-1279)的艺术精神。本卷的核心在于阐释在国家存亡之际,艺术如何成为文人情感的避难所。 作者详细论述了“院体”向“意笔”的过渡。马远和夏圭的“一角半边”构图不再是空间表现的局限,而成为一种高度凝练、充满哲学意味的视觉语言,用以表达“残山剩水”中的孤寂与沉思。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笔触转向了对“水墨写意”的兴起。它不仅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对北宋院体规范的“反动”与文人精神的回归。本书着重分析了苏轼、米芾父子的理论如何为南宋文人画的成熟奠定思想基础,并探讨了如梁楷“减笔”风格所体现的禅宗“直指人心”的艺术观。梁楷的《布袋和尚图》被视为是精神高度自由的极致体现,书中对此有细致的文本和图像分析。 第三部分:收藏的轨迹与流传的密码 全书的第三部分跳脱出纯粹的艺术史分析,进入到对“物”本身的关注。作者认为,一件传世名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创作本身,更在于其流传过程中的“人与物”的互动。 此部分通过对宋元以来历代鉴藏家印记、题跋的研究,勾勒出宋画在元、明、清三代的流转路径。这部分内容揭示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印章与题跋的“重构”: 许多宋画的“定论”并非形成于宋代,而是在后世的鉴藏活动中被确立和强化。作者通过考证不同时期收藏家的印章风格,来判断作品的可靠性与被认同的历史。 2. “真伪”的相对性: 在传统鉴藏体系中,“仿古”与“上溯”是文人表达学养的重要方式。本书探讨了哪些作品是宋人的真迹,哪些是南宋后人对盛唐气象的追忆,以及哪些是清代仿古的热潮下的产物。这种区分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精神模仿”的理解。 3. 卷轴的物质性: 从装裱的材质、轴头的雕工,到纸绢的氧化程度,本书将文物学的方法引入艺术史研究,论证了物质形态如何记录了作品的“生命史”。 结语:宋画的永恒性 作者总结道,宋画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在极端的社会动荡中,依然能够保持对“内在秩序”的探求。无论是北宋人对宇宙万物的秩序描摹,还是南宋人对自我心灵的沉潜,宋画都提供了一种高度精致且富有哲理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所确立的审美标准,影响了此后东亚艺术近千年。 本书语言严谨,考据详实,配图精美且富有针对性,适合中国艺术史爱好者、美术学院学生及专业研究人员深入研读。它带领读者不仅去看“画了什么”,更去理解“为什么这样画”,以及这幅画如何穿越时空,依然能与当代人心灵相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藏家张伯驹》,初次翻阅,就被那厚重的装帧和内敛的光泽所吸引,仿佛书本本身就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我一直对近现代收藏界的大人物颇有兴趣,尤其是那些不仅仅是“拥有”古物,更能“懂得”其价值,并为之倾注毕生心血的收藏家。张伯驹这个名字,在艺术史的叙述中,总伴随着“国宝”的传奇,但对于他的收藏之道,他的鉴赏眼光是如何炼成的,他的生活态度和家国情怀如何在收藏中体现,我始终觉得隔着一层模糊的纱。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从书籍的整体感觉来说,这无疑是一本精心打磨的作品,印刷质量上乘,文字排版也显出考究,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一件件珍贵书画的介绍,更希望能深入了解张伯驹先生作为一名收藏家,他的思想脉络、他的收藏哲学,以及他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在那动荡中,依然有人坚守文化命脉的伟大精神。

评分

《大藏家张伯驹》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成了一本穿越时空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蒙尘的艺术品重现光彩的收藏家充满了敬意。张伯驹先生的名字,总伴随着那些价值连城的书画,但我更想探究的是,在他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种收藏理念和人生智慧,支撑着他走过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本书的纸张触感,油墨的香气,都传递出一种厚重而认真的态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他收藏了多少名家名作,更希望能够深入挖掘他收藏的背后故事,他与艺术家们的交往,他对艺术品的鉴赏过程,以及他在面对诱惑和风险时是如何抉择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很多珍贵的文物都面临着流失海外的危险,张伯驹先生能够将它们留在中国,这份功绩是何等伟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一个收藏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为民族文化留下宝贵的遗产。

评分

初见《大藏家张伯驹》这本书,便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收藏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的占有,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文化的精神。张伯驹先生,作为一位传奇的收藏家,他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件稀世珍宝,引发着人们无限的遐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收藏世界,去感受他那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对艺术的痴迷。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他拥有哪些绝世名作的介绍,更想深入了解他收藏的动机,他的鉴赏标准,以及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保护了那些濒临破碎的国宝。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收藏家精神,以及在守护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一个人可以迸发出怎样惊人的力量。

评分

拿到《大藏家张伯驹》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氛围所笼罩。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召唤力,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古董,以及背后那个拥有它们、理解它们、并与之共鸣的灵魂。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是艺术的知音。他们与藏品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的交流,一种精神的契合。我特别想知道,张伯驹先生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将一件件濒临散佚的国宝揽入怀中?他的眼力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他的勇气是如何支撑他面对重重困难?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收藏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珍视”与“守护”的深刻探讨。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他如何将个人爱好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如何在乱世之中,以一己之力,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详尽的故事,更生动的细节,让我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他与那些传世之作之间的动人羁绊。

评分

这本《大藏家张伯驹》,在我刚拿到手里时,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而张伯驹先生,无疑是将这种追求发挥到极致的代表人物。书的整体设计,没有花哨的装点,而是以一种朴实而庄重的姿态呈现,这让我感觉,内容本身才是核心。我一直好奇,他是如何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拥有如此惊人的收藏?他的鉴赏能力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他对艺术品的感情,又有多么深厚?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他不仅仅是收集那些被世人熟知的名作,更希望能了解他对于那些不太出名,但同样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藏品的看法。我希望能读到他如何做出取舍,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他在收藏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甘苦。这本书,在我眼中,应该是一部关于“懂得”与“守护”的宏大叙事,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