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编年史会不会过于关注私生活而忽略了学术贡献。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巧妙地将严先生的个人经历与他的学术成果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为印证的关系。读到他人生中的某个低谷期,你再去回顾他同期发表的论文,会发现那些文字里似乎多了一层不为人知的坚韧与思考。反之,当他迎来学术上的高峰时,书中也毫不吝啬地展现了其背后团队的支持和学术环境的培育。这种将“人”与“文”有机结合的处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既有人文关怀,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可以说,这本书重塑了我对“学术传记”应有的面貌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份时间表。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通过严先生一生的侧面,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学术界的风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很多我原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书中却被追溯到了源头,展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努力和学术坚持。比如,书中对于不同阶段的研究方向转变的叙述,并非简单地罗列出他发表了哪些文章,而是深入探讨了促成这些转变的内在驱动力——是新史料的发现,是与同行的交流,还是对既有理论的反思?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使得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而立体。对于一个对学术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见学术研究背后的艰辛与乐趣。
评分这部书的编排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而是通过精心的梳理,将一位学者的学术脉络和人生轨迹勾勒得清晰可见。我原本以为这种编年体的著作会显得有些刻板,但作者的笔法非常灵活,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尤其是那些关键节点,比如先生在某个时期做出的重要学术突破,或是参与了哪些重要的学术会议,都被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书中穿插的许多史料和文献引用,都像是为理解这位大家的人生轨迹提供了绝佳的注脚,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整体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立体、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一位学者的成长与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冷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性的笔调,娓娓道来。即便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历史或文献学议题,作者也总是能用恰当的比喻或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即便不具备深厚的背景知识,也能跟上思路。这种“化繁为简”的叙事能力,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探究欲,也能让普通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增益和阅读的乐趣。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证明了严肃的学术人物传记也可以拥有流畅且引人入胜的文学质感。
评分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敬意,这不仅是对严耕望先生本人的,也是对那位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记录的编纂者。全书的史料扎实,考订精细,处处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让读者得以一窥特定历史时期内,学术思想是如何萌芽、发展、碰撞,并最终定型的。它不是孤立地赞美某个人,而是将个体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了学术共同体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细描摹,让人在合上书卷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位学者及其所处的时代,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与思考。
评分他说: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
评分他说: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
评分1998年戊寅
评分民国十四年丙辰(1916年)
评分1964年甲辰 四十八岁
评分主要参考文献
评分第二编包括1 篇序文和5 篇书评。第8 篇《当陈寅恪已成为历史》,是对上世纪80 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陈寅恪文集》的一个总评,也是对主事者魏同贤先生的回忆所作的呼应和补充。第9 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更多人认识陈寅恪》,是陆键东君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入选《南方都市报》“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总结”十大图书后,该报文化副刊部约我写的一篇评论文章。第10 篇《〈陈寅恪诗笺释〉序》是我为别人写的第一篇序言,当时的惶恐,记忆犹新。这篇序言除了被胡文辉君放在《陈寅恪诗笺释》卷首,还曾和该书的另外两篇序言一道,提前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现在的增订稿,最大的不同是补写了两条长长的注释。第11 篇《〈陈寅恪诗笺释〉六题》,既是对《陈寅恪诗笺释》一书的评鉴,也是数次阅读此书的心得记录,同时对该书提供了一些匡补意见。第12 篇《往事如烟耐追摹》,评论的是《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第13 篇《“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评论的是《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这两篇文章,最初都刊登在报纸上,采用的是夹注的形式,现在统一换为尾注,而且作了必要的补订,既尽量保持文章发表时的原样,又努力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值得关注的是林伟博士发表在2012 年第1 期《世界哲学》上的论文《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习印度语文学的缘起》。
评分了解严耕望先生生平很好著作。严耕望先生系现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本书依严氏一生几个重要转捩分作六卷:1916至1936年为其早年生活及学习阶段;1937至1944年为大学学习至入史语所前之阶段;1945至1964年为在史语所专职会话;1965至1981年为在港执教阶段;1982至1996年为退休至 去世的最后岁月 ; 1997年后以述其“身后文章事”为主;附录严氏生平著作编年。俾治「归田史学」者以一砖一瓦之用,也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评分卷三 1945—1964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