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

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磊 著
图书标签:
  • 严耕望
  • 近现代史
  • 史学
  • 传记
  • 地方史
  • 史料
  • 中国近代史
  • 学者
  • 历史人物
  • 编年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480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严耕望先生系现代卓越的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正文依严氏一生几个重要转捩分作六卷:1916至1936年为其早年生活及学习阶段;1937至1944年为大学学习至入史语所前之阶段;1945至1964年为在史语所专职会话;1965至1981年为在港执教阶段;1982至1996年为退休至去世的最后岁月;1997年迄今以述其“身后文章事”为主;附录严氏生平著作编年及严氏藏书选目,或为最新增订或系首次披露。俾治“归田史学”者以一砖一瓦之用,亦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社会文化史之研究提供一鲜活的个案。

作者简介

  林磊,上海电视台纪实栏目组编导,长期关注近现代学人的研究,近期专作严耕望先生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研究。其硕士论文即为严耕望先生年谱。

目录

严耕望的学术精神和史学取向(代序)
卷一 1916—1936年
民国十四年丙辰(1916年)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 八岁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 十一岁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年) 十二岁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年) 十三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年) 十四岁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年) 十五岁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年) 十六岁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年) 十七岁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 十八岁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十九岁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 二十岁

卷二 1937—1944年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 二十一岁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 二十二岁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年) 二十三岁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年) 二十四岁
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年) 二十五岁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年) 二十六岁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年) 二十七岁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 二十八岁

卷三 1945—1964年
民国三十四年乙酉(1945年) 二十九岁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年) 三十岁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年) 三十一岁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年) 三十二岁
民国三十八年己丑(1949年) 三十三岁
1950年庚寅 三十四岁
1951年辛卯 三十五岁
1952年壬辰 三十六岁
1953年癸巳 三十七岁
1954年甲午 三十八岁
1955年乙未 三十九岁
1956年丙申 四十岁
1957年丁酉 四十一岁
1958年戊戌 四十二岁
1959年己亥 四十三岁
1960年庚子 四十四岁
1961年辛丑 四十五岁
1962年壬寅 四十六岁
1963年癸卯 四十七岁
1964年甲辰 四十八岁

卷四 1965—1981年
1965年乙巳 四十九岁
1966年丙午 五十岁
1967年丁未 五十一岁
1968年戊申 五十二岁
1969年己酉 五十三岁
1970年庚戌 五十四岁
1971年辛亥 五十五岁
1972年壬子 五十六岁
1973年癸丑 五十七岁
1974年甲寅 五十八岁
1975年乙卯 五十九岁
1976年丙辰 六十岁
1977年丁巳 六十一岁
1978年戊午 六十二岁
1979年己未 六十三岁
1980年庚申 六十四岁
1981年辛酉 六十五岁

卷五 1982—1996年
1982年壬戌 六十六岁
1983年癸亥 六十七岁
1984年甲子 六十八岁
1985年乙丑 六十九岁
1986年丙寅 七十岁
1987年丁卯 七十一岁
1988年戊辰 七十二岁
1989年己巳 七十三岁
1990年庚午 七十四岁
1991年辛未 七十五岁
1992年壬申 七十六岁
1993年癸酉 七十七岁
1994年甲戌 七十八岁
1995年乙亥 七十九岁
1996年丙子 八十岁

附录
1997年丁丑
1998年戊寅
2003年癸未
2005年乙酉
2006年丙戌
2007年丁亥
2008年戊子
2009年己丑
2013年癸巳

严耕望先生著作目录
甲、专书
乙、论文
丙、编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严耕望先生编年事辑》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该书的实际内容,旨在描述一本假设的、不同主题的著作,且风格自然,不显人工痕迹。 《大航海时代的伦理与权力:从里斯本到马尼拉的跨文化冲突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暗示作者为研究者,而非特定名人] 出版社: [此处留空,暗示出版机构] 全书页数: 约800页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大航海时代的伦理与权力:从里斯本到马尼拉的跨文化冲突研究》是一部深度挖掘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探险家、殖民者与亚洲及美洲原住民社会之间复杂互动的大型历史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单纯的军事或贸易路线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航海活动背后深刻的伦理困境、权力结构的重塑,以及不同文明在遭遇与碰撞中产生的观念冲突。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大航海时代的扩张本质上是一场由欧洲中心主义驱动的“意义重构”运动,其对既有世界秩序的冲击远超地理版图的更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档案挖掘与跨学科分析,旨在揭示权力如何在宗教、法律、商业契约的表象下,悄然植入新的道德框架,并以此来合理化征服与剥削。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结构: 第一部分:异域的想象与现实的错位 (The Imaginaries of the Other) 本部分探讨欧洲人航行前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比这些想象与他们实际遭遇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从托勒密地理学到马可波罗游记,从神学家的“未开化人”理论到商业冒险家的实用主义视角,作者梳理了构成欧洲人“他者”观念的知识谱系。重点分析了早期航行记录中,关于“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的标签是如何被迅速且武断地贴附在不同人群身上的。 第二部分:信仰的界限与法律的移植 (Frontiers of Faith and Transplanted Jurisprudence) 大航海时代是基督教向外扩张最为剧烈的时期。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教皇敕令(如《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如何在政治实体尚未建立的区域,预先划定主权与道德管辖权。作者比较了西班牙的“征服与传教”模式与葡萄牙的“沿岸贸易站”模式在法律操作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针对原住民的“正义战争”(Guerra Justa)理论是如何被司法化和制度化的。这部分通过审视早期殖民法庭的判例,揭示了欧洲法律体系在面对迥异的土地所有权、婚姻制度和惩罚习俗时所产生的理论张力与实际应用中的妥协。 第三部分:商业的伦理学:契约与奴役 (The Ethics of Commerce: Contracts and Servitude) 贸易是驱动航行的主要动力,但作者强调,航海贸易并非单纯的等价交换。本部分聚焦于香料、黄金、蔗糖贸易背后的劳动组织方式。通过对奴隶贸易路线图的重构,以及对早期跨洋契约的文本分析,本书探讨了“人”是如何被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以及“契约自由”原则在大航海背景下如何被扭曲,为跨洋劳役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尤其关注了原住民和被掳非洲人在欧洲商人和殖民地管理者眼中身份的模糊化过程。 第四部分:权力空间的构建:从据点到帝国 (Constructing Spaces of Power: From Outpost to Empire) 本书的地理核心集中在从印度果阿到东南亚的马六甲,再到最终的菲律宾马尼拉。作者不将这些视为孤立的据点,而是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等级结构的“权力网络”。通过分析不同据点的防御工事、行政结构和物资调配,揭示了欧洲势力如何通过有限的军事优势,在复杂的本地政治生态中寻找支点,培植代理人,并逐步将贸易控制转化为政治控制。马尼拉作为太平洋贸易枢纽的兴起,被置于东西方物质与观念交流的十字路口进行审视。 第五部分:异文的抵抗与文化的韧性 (The Resistance of Alterity and Cultural Resilience) 伦理与权力的对抗并非单向的。本部分将焦点转向被殖民者和被接触者的视角。作者收集了大量非欧洲视角的文献和口述史(通过间接引述或交叉比对),分析了不同文化群体——如印度的本土统治者、东南亚的苏丹国、东亚的士大夫阶层——是如何理解、回应、适应,乃至反抗欧洲势力的。重点考察了宗教信仰的固守、地方行政体系的迂回抵抗,以及在艺术、技术交流中体现出的文化选择性吸收。 第六部分:遗产的重估:现代性的早期张力 (Re-evaluating the Legacy: Early Tensions of Modernity) 结语部分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对当代全球格局的思考。作者认为,大航海时代建立的“中心-边缘”的权力结构,以及关于“发展”与“落后”的伦理分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跨文化互动。本书总结了早期权力实践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观念的深远影响,呼吁重新审视现代性的起源,不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特定伦理霸权的构建过程。 学术价值: 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拒绝将大航海时代视为一个纯粹的“地理发现”时代,而是将其定位为一场涉及形而上学、法律实践和道德实践的全球性社会工程。通过对大量罕见的航海日记、教区记录、商业账簿和军事报告的综合解读,本书为全球史、殖民研究和伦理学领域提供了崭新的分析框架,尤其适合对权力运作机制、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基础感兴趣的学者和专业读者。其丰富的史料支撑和严谨的逻辑推演,将使本书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参照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编年史会不会过于关注私生活而忽略了学术贡献。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巧妙地将严先生的个人经历与他的学术成果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为印证的关系。读到他人生中的某个低谷期,你再去回顾他同期发表的论文,会发现那些文字里似乎多了一层不为人知的坚韧与思考。反之,当他迎来学术上的高峰时,书中也毫不吝啬地展现了其背后团队的支持和学术环境的培育。这种将“人”与“文”有机结合的处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既有人文关怀,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可以说,这本书重塑了我对“学术传记”应有的面貌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份时间表。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通过严先生一生的侧面,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学术界的风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很多我原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书中却被追溯到了源头,展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努力和学术坚持。比如,书中对于不同阶段的研究方向转变的叙述,并非简单地罗列出他发表了哪些文章,而是深入探讨了促成这些转变的内在驱动力——是新史料的发现,是与同行的交流,还是对既有理论的反思?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使得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而立体。对于一个对学术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见学术研究背后的艰辛与乐趣。

评分

这部书的编排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而是通过精心的梳理,将一位学者的学术脉络和人生轨迹勾勒得清晰可见。我原本以为这种编年体的著作会显得有些刻板,但作者的笔法非常灵活,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尤其是那些关键节点,比如先生在某个时期做出的重要学术突破,或是参与了哪些重要的学术会议,都被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书中穿插的许多史料和文献引用,都像是为理解这位大家的人生轨迹提供了绝佳的注脚,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整体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立体、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一位学者的成长与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冷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性的笔调,娓娓道来。即便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历史或文献学议题,作者也总是能用恰当的比喻或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即便不具备深厚的背景知识,也能跟上思路。这种“化繁为简”的叙事能力,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探究欲,也能让普通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增益和阅读的乐趣。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证明了严肃的学术人物传记也可以拥有流畅且引人入胜的文学质感。

评分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敬意,这不仅是对严耕望先生本人的,也是对那位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记录的编纂者。全书的史料扎实,考订精细,处处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让读者得以一窥特定历史时期内,学术思想是如何萌芽、发展、碰撞,并最终定型的。它不是孤立地赞美某个人,而是将个体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展现了学术共同体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细描摹,让人在合上书卷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位学者及其所处的时代,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与思考。

评分

他说: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

评分

他说: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

评分

1998年戊寅

评分

民国十四年丙辰(1916年)

评分

1964年甲辰 四十八岁

评分

主要参考文献

评分

第二编包括1 篇序文和5 篇书评。第8 篇《当陈寅恪已成为历史》,是对上世纪80 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陈寅恪文集》的一个总评,也是对主事者魏同贤先生的回忆所作的呼应和补充。第9 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更多人认识陈寅恪》,是陆键东君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入选《南方都市报》“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总结”十大图书后,该报文化副刊部约我写的一篇评论文章。第10 篇《〈陈寅恪诗笺释〉序》是我为别人写的第一篇序言,当时的惶恐,记忆犹新。这篇序言除了被胡文辉君放在《陈寅恪诗笺释》卷首,还曾和该书的另外两篇序言一道,提前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现在的增订稿,最大的不同是补写了两条长长的注释。第11 篇《〈陈寅恪诗笺释〉六题》,既是对《陈寅恪诗笺释》一书的评鉴,也是数次阅读此书的心得记录,同时对该书提供了一些匡补意见。第12 篇《往事如烟耐追摹》,评论的是《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第13 篇《“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评论的是《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这两篇文章,最初都刊登在报纸上,采用的是夹注的形式,现在统一换为尾注,而且作了必要的补订,既尽量保持文章发表时的原样,又努力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值得关注的是林伟博士发表在2012 年第1 期《世界哲学》上的论文《陈寅恪的哈佛经历与研习印度语文学的缘起》。

评分

了解严耕望先生生平很好著作。严耕望先生系现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本书依严氏一生几个重要转捩分作六卷:1916至1936年为其早年生活及学习阶段;1937至1944年为大学学习至入史语所前之阶段;1945至1964年为在史语所专职会话;1965至1981年为在港执教阶段;1982至1996年为退休至 去世的最后岁月 ; 1997年后以述其“身后文章事”为主;附录严氏生平著作编年。俾治「归田史学」者以一砖一瓦之用,也为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评分

卷三 1945—1964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