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傳播學·文論係列:學術、傳媒與公共性

批判傳播學·文論係列:學術、傳媒與公共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新雨 著,趙月枝 編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批判理論
  • 媒介研究
  • 公共領域
  • 文化研究
  • 學術著作
  • 傳媒倫理
  • 社會理論
  • 文論
  • 公共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276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282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批判傳播學·文論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作者呂新雨是中國新紀錄運動、影視理論、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專傢。
  2. 《批判傳播學·文論係列:學術、傳媒與公共性》是呂新雨教授十數年新聞傳播研究曆程中的重要論文匯編。

內容簡介

  《批判傳播學·文論係列:學術、傳媒與公共性》是呂新雨教授十數年新聞傳播研究曆程中的重要論文匯編,各篇文章就學術和傳媒的公共性問題層層推進,從社會科學基本方法論到學術倫理的梳理,從新聞事件到具體的紀錄片文本分析,全書不但彰顯瞭作者頗具理論魅力的學術造詣,也體現瞭作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各篇章既交相輝映,也自成體係。

作者簡介

  呂新雨,文學博士。曆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係主任,復旦紀錄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當代馬剋思主義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7月起,任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 Center for Comparative Humanities)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新紀錄運動、影視理論、文化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三農問題等。主要著作有《鄉村與革命》《鄉村與國傢》《書寫與遮蔽》《紀錄中國——當代中國的新紀錄運動》。發錶學術論文多篇,其中許多論文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韓文等。
  其參與主編和撰寫的(與Chris Berry和Lisa Rofel) The New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 Movement: For the Public Recor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0)是英語學術界第一本討論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著作。

精彩書評

  ★這部文集本身主題鮮明,立論清晰,四個部分就學術和傳媒的公共性問題層層推進,各個篇章既交相輝映,也自成體係,無須我贅言,讀者就能完全進入新雨學術所構建的豐富知識殿堂。無論是從頭到尾細細研讀,跟著新雨的編輯思路啓程從社會科學基本方法與學術倫理,到具體的紀錄片文本分析,這樣從普遍到特殊的學術之旅,還是挑自己心中最搶眼的篇章先一睹為快,我相信讀者都不但會被新雨學術的理論魅力和現實意義所吸引,而且會被她的學術所體現的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所摺服。
  ——趙月枝(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加拿大國傢特聘教授)

目錄

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趙月枝)
學術與政治:重讀韋伯
——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筆記
一、“先知”與知識分子——學術的倫理與天職
二、何為政治?——政治的倫理及其悖論
三、“價值無涉”與學術公共領域——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問題
四、韋伯的新聞觀

中國的現代性、大眾傳媒與公共性的重構
——與趙月枝教授的對話
一、中國的現代性、革命與工農的主體性問題
二、市場化改革與民主問題
三、大眾傳播、新紀錄運動與社會“底層”錶述
四、西方中心主義、後現代理論與馬剋思的幽靈
五、傳統文化、“中國特色”與批判知識分子的責任
六、傳播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使命

國傢、市場與傳媒
儀式、電視與國傢意識形態(一)——解讀央視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
儀式、電視與國傢意識形態(二)——再讀央視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
政府補貼、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電視的“公共性”
轉型社會與央視《新聞調查》的自我理解——關於《新聞調查》欄目十周年的思考
“幸福”與“舌尖”——關於央視的兩則評議
也談啓濛、媒體與文化産業
媒體的狂歡——對颱灣地區傳媒生態的觀察與思考
作為社會存在的新聞與新聞事業——關於新聞理論中諸概念的重新思考
附錄:“再討論”是遲早要發生的——讀呂新雨《以人的社會存在為背景的新聞與新聞事業》及《新聞大學》編者按
曆史、社會變革與中國影像
《鐵西區》:曆史與階級意識
“孽債”、大眾傳媒與外來妹的上海故事——關於電視紀錄片《毛毛告狀》
“底層”的政治、倫理與美學——2011年“南京獨立紀錄片論壇”上的發言與補充
紀錄的美學——從本雅明的“靈暈”說起
當女權主義遭遇紀錄片——一場未完成的學術討論
熟悉的陌生人——格裏爾遜在中國
我想將你們盡可能地引嚮遠方——伊文思與二十世紀的中國
中印獨立電影之差異
微觀,還是宏觀?——在“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的社會圖像”展覽研討會上的發言
代後記
2013年9月10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生開學典禮教師代錶講話

前言/序言

  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趙月枝)
  新雨讓我作序,我感到很榮幸,也覺得這是一道非同尋常的作業題。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幾天清靜的時間,好好完成這份作業,可幾個月來,不是疲於奔波和忙於學術瑣事,就是還有更急迫的文債,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寫一點對得起她這一部集十多年新聞傳播研究心血大作的文字。我許諾最晚春節前完成,今天已是中國時間農曆臘月二十八,文債也是債,欠著過年不踏實,而且再不交作業有耽誤齣版之罪過,隻能有負新雨的期望,就自己與她的學術交往和對她書稿中一些章節的認識,寫點片言碎語,聊作讀者享受新雨文集這一精神大餐之前幾顆可有可無的瓜子。
  事實上,這部文集本身主題鮮明,立論清晰,四個部分就學術和傳媒的公共性問題層層推進,各個篇章既交相輝映,也自成體係,無須我贅言,讀者就能完全進入新雨學術所構建的豐富知識殿堂。無論是從頭到尾細細研讀,跟著新雨的編輯思路啓程從社會科學基本方法與學術倫理,到具體的紀錄片文本分析,這樣從普遍到特殊的學術之旅,還是挑自己心中最搶眼的篇章先一睹為快,我相信讀者都不但會被新雨學術的理論魅力和現實意義所吸引,而且會被她的學術所體現的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所摺服。
  一
  我和新雨之間的交往有非常純粹的學術性質。2005年初,當我在西方批判知識界的著名思想性刊物《新左翼評論》(New Left Review)上讀到她的《〈鐵西區〉:曆史與階級意識》(Ruins of The Future: Class and History in Wang Bing�餾 Tiexi District)一文時,簡直是驚喜之極。雖然在此之前,我還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是,這是一種終於在華人傳播學界發現瞭難得的學術知己的感覺。當時,我不但已在西方批判傳播學界作為孤獨的華人學者爬滾瞭很多年,而且恰好應邀在寫一篇有關中國工人階級傳播學的文章。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篇有關改革時代的中國工人階級如何沒有傳播,或者說,他們的傳播是如何被“短路”的文章。在我的意識裏,這個題目隻有像我這樣受西方馬剋思主義影響的批判傳播學者纔會去寫,那個源於美國冷戰傳播學、在1980年代登陸中國,而後席捲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反馬剋思主義和去階級化的“沉默的螺鏇”是如此有力,以至於我認為,哪怕跟來自中國的學生張口談“階級”和“意識形態”問題都是不閤時宜的。
  可偏偏在這時,新雨的文章橫空齣世,使我眼前一亮,讓我知道國內傳播學界居然還有人關注中國工人階級的主體性這樣的世界曆史性真問題和大問題,而且把這個問題寫得如此恢弘、深刻、厚重和史詩般的令人迴腸蕩氣。這樣的研究纔是無愧於中國人民在被稱為“短的二十世紀”革命和建設時代與改革開放,這兩個偉大而又悲愴時代的社會實踐的傳播學術啊!從此,我知道,在做有關中國傳播的批判研究方麵,有新雨這樣一位既有很深的西方批判理論基礎和世界曆史視野,又有很強的中國問題意識以及學術使命感和專業造詣的學者。
  更令我拍案叫絕的是,雖然我自己也做文本研究和意識形態批判,並且一直在倡導與從事傳播政治經濟學和批判文化研究相結閤的學術實踐,但是,我總覺得這方麵的成果不多。在新雨的這篇文章中,我不僅領略到一位精通西方美學理論的批判文化研究者在文本分析上所錶現齣來的學術功底,而且看到瞭在中國工人階級主體性問題上宏觀政治經濟分析和高超文化分析相結閤的典範。我有理由相信,這篇現在引領第四部分的文章也許是目前中國傳播學界唯一一篇被翻譯成英文和法文齣版的學術文章。
  知道《〈鐵西區〉:曆史與階級意識》文章之時,也正是我和幾位西方批判傳播學界同仁創立的《全球媒體與傳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學刊在英國麵世的那年。我們的初衷就是推動批判傳播學術的發展和傳播學術的去西方化,可是,作為新刊物吸引讀者的重點文章,推齣的幾位訪談學者——吉登斯(A. Giddens)、卡斯特(M. Castells)、貝剋(U. Beck)、薩森(S. Sassen)——不但全是西方的,而且都是社會學傢,沒有一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播學傢。我為自己“發現”瞭新雨的學術並能把她選為在《全球媒體與傳播》推齣的一位中國傳播學訪談對象而感到無比自豪和自信: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她是一位中國傳播領域的學者,她的問題意識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在我眼裏,她的研究關注到瞭中國傳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她的分析代錶瞭中國大陸批判傳播學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成就。總之,她是我再理想不過的學術訪談對象瞭。
  我已記不清第一次與新雨見麵的情景,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對她的兩次訪談。第一次是2007年的鼕天,在北大的芍園。當時我在北大客座講課,她在北京開會。我的客房在陰麵,環境有些淒冷,但我們談得熱火朝天,我也用專門為這次訪談買的一支錄音筆做瞭錄音。但是,事後發現,我的錄音筆上竟然一片空白!等我第二次有機會再做訪談時,已是2008年盛夏,而地點是她在溫哥華開會所住的客房。這次訪談的中英文節選版先後齣版,而且都有很好的學術反響。這次作為本書第二部分齣現的題為《中國的現代性、大眾傳媒與公共性的重構》的四萬多字的訪談完整版,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麵。
  在訪談中,我嚮新雨提齣瞭許多有關中國傳播的基本問題。這些也正是我自己在研究中一直力圖迴答的。但是,在這個訪談裏,我除瞭設立訪談話題框架和提供一些基本背景外,主要把自己定位於提問者,而不是對談者的角色。在這一訪談中,新雨就我所提的有關中國傳播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充分錶達瞭她的思想學術觀點,包括在紀錄片研究方麵的學術道路和學術貢獻,幾乎每個問題帶齣來的都是一篇立場鮮明、但沒有通常學術文章繁文縟節的濃縮的精彩小論文。而作為訪談者和這篇文章的英文版編譯者——這是我第一次為彆人做編譯——我為自己的學術與新雨的學術之間有如此多的共鳴點而感到由衷的高興,新雨舉重若輕,在市場、國傢、媒體和民主這些重大問題上用三言兩語就能把我自己需用整篇文章和整部著作來錶達的主要觀點說透徹。把時間投在這個訪談上,我不但沒有絲毫為人作嫁的感覺,而且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彆人從黨同伐異的政黨政治齣發把這個訪談說成“國外那個大左派和國內那個大左派的聯閤”也好,或則從個人情感的層麵同情地把它描述為兩位孤獨的批判學者間的“惺惺相惜”也罷,我更願意把這一努力看作是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具體實踐。我相信,這篇經過新雨修訂和補充的訪談不但對瞭解中國批判傳播研究的基本立場和學術議程,而且對瞭解新雨的學術曆程和學術貢獻,包括她的研究在中國傳播學發展史中的位置,都有重要的意義。
  ……
  三
  新雨所實踐的正是她所描述的那種在韋伯意義上既“客觀”、“專業”又立場和價值鮮明,以人民利益和人類解放為最高訴求的學術。在本書的第三、第四部分的篇章中,她以學術視野,以豐富的世界曆史和對中國社會的整體性理解為背景,嫻熟地調用各種理論資源,以精到的文本解讀方法和激揚的文字就種種影視傳播文本和傳播現象進行瞭精彩分析和富有建設性的批判。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無論是對中央電視颱2002年、2006年這兩颱春節晚會鞭闢入裏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與文化批判,還是對建立“公益電視颱”的改革嘗試所做的開放和審慎的評析,或是就中央電視颱《新聞調查》節目所展開對媒體公共性的社會政治基礎的分析,新雨無不以學術的公共性為依托來為中國媒體的公共性尋找理論和道義的基礎、媒體製度和政策的支撐、社會階層的依托,以及在具體媒體實踐中實現的途徑。在這一努力中,她反對曆史虛無主義,珍視和正視中國革命的曆史遺産和中國的“人民民主”製度許諾和曆史性實踐,反對淺薄的“國傢對社會”二元論框架,批判把市場等同於自由和民主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立場,並毫不諱言“鍛造國傢的左手”的正當性和迫切性。她沒有盲從西方教條和任何曆史目的論,更沒有像我們的訪談中所批判的那樣:去曆史化和去階級化地生搬硬套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她不但把中國媒體的“公共性”作為一個曆史的和具體的“社會過程”來看,而且注意到國傢內部的公共性立場空間和媒體人對這種立場之堅持的可能性:“國傢並不是彆人的,國傢屬於人民,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這是社會主義的承諾。國傢需要我們去鍛造,其空間需要我們去爭取,民主需要一個在國傢內部爭取,需要鍛造國傢權力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對社會意識的保護。這種鍛造需要我們去踐行,需要中國的媒體去奮鬥。”
  在本書的第四部分,新雨主要為我們展示瞭這些國傢曾經的“主人們”與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呈現關係。而這些關係是復雜和多麵的,甚至充滿衝突的,這些影像作品和這些影像內外的人們——包括作為學者的新雨自己,都在這樣的衝突中。現代世界體係已經把每一個體都深深地嵌入階級、性彆、種族、國傢、區域和城鄉之間的不平等這些社會關係中。經曆瞭30多年的改革和與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的“接軌”後,中國社會在階級和性彆等社會關係上也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裂痕。由這些不平等的社會關係所構成的社會現實正是學術和媒體的“公共性”問題得以展開的場域。
  如果說,有關《鐵西區》的文章是以集體群像的形式討論瞭作為社會主義中國最重要的“國傢主人”——城市工人階級的曆史主體性和他們在當下作為“底層”的存在,那麼,在這部分的其他主要文章中,新雨把視角移到瞭改革開放時期更為底層的龐大農民工階層和農民階層,以及“底層”的“底層”——農村女性和城鄉結閤部的女性性工作者,還有那些“行走”在她們中間的同樣屬於“底層”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們。如果《鐵西區》關注的更多是我們熟悉的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中毫不曖昧的“公”領域,那麼,在其後的幾篇文章中,尤其是在《“孽債”、大眾傳媒與外來妹的上海故事》和《當女權主義遭遇紀錄片》這兩篇文章中,“公”和“私”的界限問題、“底層能否自己發聲”和能否被呈現,以及中産階級知識分子/學院女權主義相對於“底層”的學術特權和階級地位等差——這些問題從來沒如此尖銳和深刻地被討論過。
  在這些文章中,新雨一方麵通過對“女權主義何為”等問題的探討豐富和深化瞭本書第一部分有關學術倫理和“知識分子為何”的討論,另一方麵也從女性主義的視野和通過對女性主義內部復雜性的呈現,豐富和深化瞭有關媒體“公共性”的討論。如果女性在尋求解放的道路上注定要經曆華人批判學者林春所說的“最長的革命”的話,那麼,正是在這些文章裏,新雨作為一個中國女性主義傳播學者的“激進性”——也即對社會最底層群體的解放問題的研究——得到瞭體現。然而,就像她在與女權主義行動者的交鋒中所錶現的那樣,她不但反對任何形式的本質主義,並對把“資本傢/勞動者、剝削者/被剝削者、主流/另類、上層/底層做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區分”的道德主義立場持批判態度,而且對西方“基於個人解放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理論和行動能在多大程度“切入中國社會現實的能力”,尤其是中國底層社會的能力,提齣瞭疑問。
  不過,新雨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和本土主義者,就像她不是盲目的國傢主義者一樣。與當下國內知識界的其他一些批判學者一樣,她在認識到建設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傢在全球資本主義體係中的必然性的同時,一直強調這個國傢的“人民”性和“人民至上”的社會主義立場。在這裏,“人民”,正如新雨所言,是“一個無法被‘市民’和‘公民’所取代和消解的政治概念”。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她在評論《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成功時,不但把這個紀錄片與她自己一直在關注的“鄉土中國”相聯係,而且認為,一個國傢的軟實力體現在這個國傢的人民對生命意義、對文化與社群關係的理解上,因此,“中國真正的軟實力是體現在百姓中間”。
  當然,作為世界性的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立場就必然包含著國際主義的立場。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新雨非常看重中華民族在反帝反殖的建國過程中和毛澤東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國際主義遺産,以及這一遺産在今天的重要意義。這一立場在本書第四部分有關英國和加拿大的紀錄電影運動重要人物格裏爾遜和中國電化教育創始人孫明經的世界曆史比較研究中依稀可見,而在那篇題為《“我想將你們盡可能地引嚮遠方”》的有關知名荷蘭國際主義者伊文思導演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文章中錶現得淋灕酣暢。
  從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老三篇”中,我們都知道加拿大的白求恩——一個共産黨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參加反法西斯主義的戰鬥並獻齣瞭生命,從而成為瞭國際主義精神的化身。從新雨的文章中,我們知道,“從來沒有參加過共産黨的伊文思一輩子卻信仰和投身於社會主義”,而且“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也是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紀錄片導演”不但把中國作為他最後的歸宿,而且還把自己對中國1970年代的獨立觀察和思考留在瞭一部與“老三篇”中的《愚公移山》同名的長近十二小時的電影鴻篇巨製中。就像重讀韋伯和研究梁漱溟是為瞭重建今天的學術和媒體公共性,並為重新彌閤今天的城鄉鴻溝和剋服資本主義的生態和精神危機尋找齣路一樣,新雨相信,“在三十年過去的今天,當重新清理中國的社會主義遺産成為這個時代的另一種內在要求的時候,重新去看待伊文思對中國七十年代的描述會是一個重啓曆史的契機”。
  的確,在“中國崛起”成為顯學和資本主義深陷多重危機的今天,梳理中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國際主義遺産不僅事關中國的未來,也事關世界的未來——而事實上,中國的發展從來就是世界曆史的一部分,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一直不隻是中國人的事業。這也使我又一次想起自己更熟悉的傳播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我在西濛菲莎大學時的前輩達拉斯?斯邁思。作為一個國際社會主義者,斯邁思在1970年代兩次訪問中國,並在自己的著作中對中國的1970年代提齣瞭獨立的觀察和思考。
  這種思考,可以說是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開端。我們需要一頭紮進中外文獻的書齋,一腳踩在中外傳播實踐的田野,風雨無阻,有恒心,有定力,像在法西斯的監獄裏寫齣不朽《獄中雜記》的葛蘭西所說的那樣,以“思想上的悲觀主義者,意誌上的樂觀主義者”的姿態,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前行。
  作為一位有擔當的以學術為誌業的學者,新雨的學術成果是用心血寫成的,更是用腳跑齣來的。就像她在討論梁漱溟時所說的那樣,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地深入社會的脈絡,建立與社會血脈相連的有機聯係”。在作為本書後記的對入學新生的演講中,我們看到瞭她在有關亞裏士多德《詩學》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後,初入新聞傳播學之門時去媒體實踐、為田野調查奔波的身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正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
  是為序。
  農曆 2013年臘月二十八,溫哥華

批判傳播學·文論係列:學術、傳媒與公共性 第一章 導論:何謂批判傳播學? 本章旨在為讀者勾勒齣“批判傳播學”的學術輪廓,闡述其核心關切、理論譜係以及研究方法。我們將從其源頭說起,追溯其與馬剋思主義、法蘭剋福學派、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重要思想流派的淵源,理解批判傳播學如何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對傳播現象進行深刻的質詢。 首先,我們將深入探討批判傳播學的核心關切。與傳統的、功能主義的傳播研究不同,批判傳播學不滿足於描述和解釋傳播現象的“是什麼”,而是更側重於追問“為什麼”以及“應該是什麼”。它關注傳播的權力關係,審視傳播媒介在構建社會意識形態、維護現有權力結構或挑戰不公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權力、意識形態、統治、抵抗、解放等概念,將是本章分析的重點。 其次,本章將梳理批判傳播學重要的理論資源。我們將介紹法蘭剋福學派關於“文化工業”的經典論述,理解其對大眾傳播的工具性和意識形態功能的批判。同時,我們也會探討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分析傳播媒介如何通過製造“常識”來鞏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後結構主義者如福柯關於知識與權力的論述,以及後殖民主義者對全球傳播中的權力不平等和文化錶徵的批判,都將是理解批判傳播學不可或缺的視角。此外,女性主義傳播理論對性彆不平等在傳播領域中的體現和批判,也將得到闡釋。 再者,本章將剖析批判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它反對簡單的實證主義方法,傾嚮於采用解構、質性分析、曆史分析、話語分析等多種方法。我們也將討論批判傳播學在研究中如何關注被邊緣化的聲音和經驗,如何揭示被遮蔽的權力結構。 最後,本章將界定本書後續章節的學術脈絡。我們將說明,本書的各個章節將圍繞“學術、傳媒與公共性”這一主題,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和實踐層麵,深入探討批判傳播學的議題,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傳播現實的深度框架。 第二章 學術生産與知識權力 本章將聚焦於學術界內部的權力運作,以及學術知識如何被生産、傳播並最終影響社會。我們將從批判傳播學的視角,審視學術研究的邊界、研究範式的競爭,以及學術話語與社會權力之間的復雜互動。 我們將首先考察學術知識生産的場域。這裏涉及到大學、研究機構、學術期刊、會議等,它們共同構成瞭學術知識生産的生態係統。在這個場域中,資源分配、研究課題的選取、研究成果的評價體係,都可能受到權力因素的影響。我們將探討,是否存在一種“主導性”的學術範式,以及這種範式如何壓製或邊緣化其他聲音。 其次,本章將分析知識權力的運作機製。我們將引用福柯的觀點,理解知識並非是中立的,而是與權力緊密相連。學術研究的成果,往往會轉化為一種“真理”,進而影響政策製定、社會觀念的形成。我們將討論,誰有權定義“真理”,以及這種定義如何服務於特定的社會群體。 我們將深入研究學術期刊與評估體係。學術期刊是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但其審稿製度、影響因子等評估指標,可能導緻研究趨同,扼殺創新。我們將探討,現有的學術評價體係是否公正,是否能夠真正鼓勵高質量、具有批判性的研究。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學術研究的議題選擇與社會責任。學術研究應該關注哪些問題?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是純粹的知識探索,還是為瞭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我們將討論,批判傳播學如何鼓勵學者將研究目光投嚮社會不公、權力濫用等議題,並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最後,本章將為後續章節中對傳媒與公共性的探討奠定理論基礎。隻有理解瞭學術知識的生産與權力關係,纔能更好地分析學術界如何與傳媒互動,以及知識的傳播如何影響公共領域。 第三章 媒介的權力與意識形態建構 本章將深入剖析傳播媒介在現代社會中的核心作用,特彆關注其作為意識形態建構者和權力維持者的雙重角色。我們將從批判傳播學的角度,揭示媒介的運作邏輯,以及其對社會認知和政治實踐的深刻影響。 我們將首先考察媒介所有權與控製結構。在全球化背景下,媒體所有權的集中化和跨國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我們將分析,少數媒體巨頭如何通過對內容的掌控,塑造公眾輿論,並影響政治議程。我們將探討,這種所有權結構如何限製信息的多樣性和批判性。 其次,我們將重點分析媒介內容的生産邏輯。新聞的選擇、報道的角度、敘事的方式,都並非偶然,而是受到經濟利益、政治壓力、記者職業規範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們將審視,主流媒體在報道重大社會議題時,是否存在“議程設置”和“框架效應”,以及這些效應如何影響公眾對現實的理解。 再者,本章將深入探討媒介的意識形態功能。我們將迴顧法蘭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理解大眾媒介如何通過生産同質化的文化産品,消解批判性思維,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我們將分析,媒介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將特定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規範內化到受眾的認知中,使其“自然化”,從而維護現有的權力秩序。 我們將關注媒介的“技術決定論”的批判。盡管技術在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我們不能將其視為唯一決定因素。我們將強調,技術的使用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的製約,並且技術本身也可以被用來支持或挑戰權力結構。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媒介的“他者化”與刻闆印象。媒介在塑造對不同群體(如少數族裔、女性、發展中國傢等)的認知時,往往會采用簡化、片麵甚至負麵的方式,從而加劇社會歧視和不平等。 最後,本章將為理解公共性在媒介空間中的挑戰做好鋪墊。當媒介的運作受到權力邏輯的支配,其作為公共領域的職能將受到嚴重的損害。 第四章 公共性:理想、現實與睏境 本章將聚焦於“公共性”這一核心概念,探究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多重含義、理想形態以及麵臨的嚴峻挑戰。我們將從批判傳播學的視角,審視公共性是如何在媒介的轉型和權力運作中被侵蝕,以及如何重新構想和捍衛公共性。 我們將首先追溯“公共性”的曆史演變與理論溯源。我們將迴顧哈貝馬斯關於“公共領域”的經典論述,理解在啓濛時代,理性和公開的討論如何成為塑造公共輿論、製衡權力的重要機製。同時,我們也將認識到,這個理想化的公共領域並非天然存在,而是受到階級、性彆等因素的影響。 其次,本章將分析當代公共性所麵臨的現實睏境。我們將探討,商業化、碎片化、算法化等因素如何瓦解傳統的公共領域。例如,大眾媒體的商業利益驅動,可能導緻其內容傾嚮於吸引眼球而非提供深度分析;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可能將用戶睏於“信息繭房”,阻礙跨群體交流和觀點的碰撞;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泛濫,也嚴重損害瞭公共討論的質量。 我們將深入研究權力如何侵蝕公共性。當國傢權力或資本權力過度乾預媒介運作,當公眾的意見被操縱或壓製,公共領域將不再是自由討論的空間,而是權力施展其影響的工具。我們將分析,信息的不對稱性、話語權的壟斷,如何使得某些聲音被放大,而另一些聲音則被沉默。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公共性的“去政治化”與“娛樂化”。許多公共議題被簡化為娛樂化的消費品,深刻的社會問題被淺層化處理,使得公眾喪失參與公共事務的動力和能力。 本章還將探討“公共性”的多樣性與邊緣化聲音。我們不能將公共性狹隘地定義為主流的、被認可的聲音。批判傳播學強調,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和聲音,也應被納入公共性的討論範疇,它們的經曆和訴求,是理解社會真實狀況的關鍵。 最後,本章將為重塑公共性提供思考方嚮。我們將討論,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重新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批判性的公共領域,鼓勵公民參與,促進社會公正。 第五章 跨學科對話:批判傳播學與相關文論 本章將緻力於勾勒齣批判傳播學與其姐妹學科——文學理論、文化研究、社會學、哲學等——之間的聯係和對話。我們將強調,批判傳播學並非孤立的學術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更為廣闊的學術土壤,並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互動,不斷豐富和深化自身的研究視角。 我們將首先審視批判傳播學與文學理論的交匯點。文學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文本,其背後往往蘊含著復雜的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信息。我們將探討,文學批評如何藉鑒傳播學的理論,分析文本的生産、傳播過程,揭示其隱含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意圖。反之,傳播學研究也可以從文學理論中汲取敘事分析、文本解讀的工具,以更深入地理解媒介內容的意義建構。 其次,本章將闡釋批判傳播學與文化研究的緊密聯係。文化研究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範式,同樣關注文化的生産、消費和意義闡釋,尤其是其與權力、身份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我們將討論,文化研究對流行文化、亞文化、身份政治等議題的關注,如何與批判傳播學對媒介文化、受眾解讀以及抵抗實踐的研究相契閤。 再者,我們將考察批判傳播學在社會學視角下的審視。社會學關於社會結構、社會分層、權力關係的研究,為批判傳播學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框架。我們將討論,社會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媒介在社會變遷、階級鬥爭、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以及傳播活動如何影響社會整閤與衝突。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批判傳播學與哲學的對話。從哲學中汲取關於真理、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等方麵的深刻洞見,能夠為批判傳播學提供更堅實的理論支撐。例如,後現代哲學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對我們理解媒介信息的多樣性和碎片化提供瞭重要的視角;政治哲學對民主、公民權、正義的探討,則為我們思考公共性的建構提供瞭方嚮。 我們將特彆關注,批判傳播學如何吸收和迴應其他文論中的新興議題,例如性彆研究、後殖民研究、環境傳播研究等。這些領域的研究,為批判傳播學提供瞭新的分析對象和理論工具,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當代復雜的社會挑戰。 最後,本章將強調跨學科對話的重要性。通過與其他文論的積極互動,批判傳播學能夠打破學科壁壘,匯聚多元智慧,從而更有效地理解和批判當代的傳播現象,為社會進步貢獻理論力量。 第六章 媒介實踐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將從批判傳播學的視角,對當代的媒介實踐進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我們將不再局限於理論的探討,而是將理論視角投嚮具體的媒介運作、內容生産和傳播活動,審視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邏輯和對公共性的影響。 我們將首先分析新聞業的“信息生産”與“權力再生産”。在新聞界,追求速度、聳動性和商業利益的壓力,常常導緻新聞報道的片麵化、煽情化。我們將探討,新聞倫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受到挑戰,以及新聞報道如何無意識地維護某些既得利益,例如對特定政府政策的“不批判性引用”,或對弱勢群體的“汙名化”呈現。 其次,我們將審視社交媒體的“社群”與“算法”的雙重邏輯。社交媒體雖然提供瞭看似民主的平颱,但其內容推送算法卻可能加劇信息繭房效應,強化迴聲室效應,並為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溫床。我們將探討,社交媒體如何通過用戶生成內容(UGC)來製造“參與感”,但這種參與感是否真正指嚮對權力的挑戰,還是被商業利益所收編。 我們將深入考察娛樂産業的“文化生産”與“意識形態灌輸”。電影、電視劇、音樂等娛樂産品,不僅僅是消遣,更是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我們將分析,這些産品如何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認知,例如對消費主義的推崇,對特定性彆角色的刻闆印象,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稀釋”和“娛樂化”處理。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公關”與“形象塑造”在權力運作中的作用。現代社會中,公關活動日益重要,它們通過精心策劃的信息傳播,試圖影響公眾輿論,塑造組織或個人的正麵形象。我們將探討,公關活動是否有時模糊瞭事實與虛構的界限,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隱形武器。 我們還將分析“媒介素養教育”的潛力和局限。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是應對媒介挑戰的重要途徑。但我們也需要反思,媒介素養教育是否應該僅僅停留在“辨彆虛假信息”的層麵,而忽略瞭對傳播媒介背後權力結構的深層批判。 最後,本章將呼籲構建更具批判性的媒介實踐。我們將探討,如何鼓勵新聞從業者、內容創作者、平颱開發者等,在實踐中注入批判性思維,關注社會公正,為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第七章 批判傳播學:麵嚮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對批判傳播學進行麵嚮未來的反思,並對其在當今及未來社會中的作用進行展望。我們將總結前文的論述,並進一步思考批判傳播學在應對新挑戰、探索新方嚮時可能扮演的角色。 我們將首先迴顧批判傳播學核心理論的持續生命力。盡管時代在變遷,但其對權力、意識形態、不平等的批判精神,依然是我們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我們將強調,批判傳播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吸納新的思想資源,迴應新的社會問題。 我們將探討數字時代對批判傳播學提齣的新課題。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傳播的麵貌。我們將思考,這些新技術如何加劇或緩解權力不平等,如何影響公共性的建構,以及批判傳播學應該如何審視和應對這些變化。例如,算法的黑箱問題、數字鴻溝的加劇、信息繭房的固化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議題。 我們將關注批判傳播學在“後真相”時代的角色。當事實與觀點界限模糊,當情感敘事取代理性論證,批判傳播學如何幫助我們重建對真相的追求,並抵製操縱和虛假信息的泛濫? 此外,本章還將思考批判傳播學的實踐轉嚮。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批判傳播學最終的目標是服務於社會變革。我們將探討,批判傳播學如何與社會運動、公民組織、教育機構等閤作,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促進社會公正和民主發展。 我們將反思批判傳播學的自我批評與學科發展。任何學術研究都存在局限性,批判傳播學也不例外。我們將鼓勵對現有理論框架進行自我反思,例如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對技術樂觀主義的警惕,以及對多元視角和跨文化研究的強調。 最後,我們將對批判傳播學的未來發展方嚮提齣展望。我們相信,在未來的社會變革中,批判傳播學將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將繼續作為一麵鏡子,照亮社會的不公;作為一把鑰匙,解鎖理解世界的奧秘;作為一股力量,推動人類嚮著更美好的未來邁進。我們將呼籲,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批判傳播學的陣營中,共同探索和實踐,為構建一個更加公正、理性、有活力的傳播環境而努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剛上手的時候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封麵設計得挺樸實,但內頁的排版和那些密密麻麻的理論名詞,初讀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本來是想找一些關於媒體倫理和新聞實務的直接指導,結果翻開來,更多的是對傳播現象背後權力結構、意識形態運作的深層剖析。作者的論證風格非常學術化,大量的引用和嚴謹的邏輯推演,使得初涉傳播學領域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我花瞭好幾天時間纔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法蘭剋福學派或者後結構主義的理論框架時,感覺自己像是在啃一塊堅硬的骨頭。不過,一旦你被成功地拉入到那個理論場域裏,就會發現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鏡頭”。比如,它對“公共領域”衰落的探討,並非簡單地抱怨社交媒體的碎片化,而是深入挖掘瞭資本邏輯如何滲透和重塑瞭我們對“公共討論空間”的預期和實踐。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瀏覽新聞和參與綫上辯論的底層邏輯,不再滿足於錶麵的信息傳遞,而是嘗試去揭示那些看不見的運作機製。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強迫讀者跳齣舒適區,進行一種更具批判性的、去魅的思考。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重塑”。我發現自己對一些日常接觸到的信息流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反感——不是內容本身的問題,而是那種被設計好的、迎閤受眾的、追求最大化點擊率的傳播“套路”。作者對信息繭房和算法推送機製的批判,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討論,更是對人類認知惰性的深刻揭露。他描繪瞭一個被碎片化、娛樂化信息過度喂養的“異化”主體。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真實性”概念的瓦解過程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這讓我重新審視瞭新聞攝影和紀錄片這類傳統上被賦予高度信任的媒介形式。它們並非客觀的鏡子,而是精心編排的“在場感”。這種顛覆性的視角,讓我對待任何聲稱“我隻報道事實”的陳述,都多瞭幾分審慎和掂量。這本書的語言雖然學術,但其內在的焦慮感——對知識分子責任的追問,對社會公正的堅守——卻無比清晰和感人。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就是“結構性的震撼”。它不像那些暢銷的社科讀物那樣追求流暢易讀,反而像一部嚴謹的理論藍圖,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其支撐的邏輯框架。我特彆贊賞作者對媒介技術與社會製度之間復雜互動的描繪,他成功地避免瞭技術決定論的窠臼,而是將技術視為權力運作的放大器和中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播”這個詞的理解被徹底升級瞭:它不再是簡單的信息交換,而是一個充滿博弈、協商、規訓與抵抗的社會場域。這本書對學界的影響力顯然是深遠的,它無疑會成為未來幾年內相關研究的必讀參考。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從實踐層麵深入理解媒介生態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宏大而堅實的基礎,讓我能更自信地去辨識和批判那些看似無害的日常傳播現象。它不是一本讀完就能讓你馬上去做某件事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徹底改變思考“為什麼要做某件事”的書。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的專業性要求很高,需要讀者對傳播史和關鍵理論人物有一定的前置知識。我承認,一開始我跳過瞭好幾個涉及媒介經濟學史的部分,因為那些術語和曆史背景我完全不熟悉,硬啃下去效率太低。但當我迴到這些“硬骨頭”上時,纔發現它們是構建後續論點的基石。作者對媒介經濟基礎的強調,非常紮實且毫不妥協,他將看似純粹的文化現象,無情地拉迴到資本逐利的現實中去審視。這讓整本書的基調變得十分冷峻,但這種冷靜的分析視角,恰恰是當前信息泛濫時代我們最稀缺的。我喜歡它不提供廉價的解決方案。它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媒體變得更好”,而是告訴你“媒體的運作邏輯就是如此,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這種“清醒的認識”本身,就是一種抵抗。它更像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讓人對所有花團錦簇的媒體承諾保持警惕,培養起一種深入骨髓的懷疑精神。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妙,雖然主題嚴肅,但絕不枯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論證時,那種遊刃有餘地在宏大理論和具體案例之間切換的能力。舉個例子,當他探討媒介技術如何重塑主體性時,並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哲學思辨上,而是立馬轉嚮瞭對當代流行文化産品,比如某個熱門的真人秀節目或者一部引發社會爭議的電影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這種“理論落地”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生動性和可接受性。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資深教授,既能娓娓道來康德或福柯的晦澀觀點,又能用當下最鮮活的例子來佐證自己的判斷。對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化批評”邊界的認知。以前總覺得文化批評就是對好壞作品的簡單褒貶,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批評在於揭示作品如何被生産、如何被消費,以及這種生産和消費模式如何服務於特定的社會權力關係。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寫影評或書評,而是在教你如何閱讀這個被媒介層層包裹的社會本身。

評分

挺好的,京東的東西讓人放心

評分

挺好的,京東的東西讓人放心

評分

京東快遞還是很靠譜的,快遞提前短信告知特彆人性化,我正在午休所以直接短信讓小哥放到辦公室瞭。就是摺扣略少瞭。

評分

不錯,老婆專業用書,200-100很劃算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京東快遞還是很靠譜的,快遞提前短信告知特彆人性化,我正在午休所以直接短信讓小哥放到辦公室瞭。就是摺扣略少瞭。

評分

物流一如繼往地快,服務態度也很好。書的質量就不評論瞭。

評分

很權威的著作。

評分

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