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 名物新解

爾雅 名物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美英 著
圖書標籤:
  • 爾雅
  • 名物學
  • 古籍
  • 文化
  • 曆史
  • 語言學
  • 博物學
  • 注釋
  • 解讀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665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43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9
字數:31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爾雅名物新解》講述瞭在前人浩如煙海的“雅學”研究基礎上,嘗試用文學人類學的大小傳統理論與四重證據法解碼《爾雅》所錄漢字文化符號的原型編碼,闡釋古人名物方法和分類標準,還原背後的曆史文化信息,復原古代科學認知結構、比類取象和直觀思維模式,重估古代經典文字文本的文化資源價值。

作者簡介

  謝美英(1978—),女,湖南益陽人,文學博士,宜賓學院副教授,四川省作傢協會會員,從事文學人類學、符號經濟、文化産業學、文字研究。在《社會科學戰綫》、《民族藝術》、《中國齣版》、《湖南科技大學學報》、《中國文字研究》、《文化中國》、《學術交流》、《社會科學傢》、《新聞界》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近40篇,其中《爾雅》專題研究論文10篇。  

目錄

大小傳統二分法對古書的重審
前言
第一章 《爾雅》通義詞語名物新解
第一節 齊一殊言、暗自分章的類目原則
第二節 終始相續、神上為尊的訓釋思維
第三節 《釋詁》《釋言》《釋訓》名物詞文化解讀
第二章 《爾雅》日常器用詞與古代文化詞語特徵
第一節 古代文化詞語的名物性
第二節 古代文化詞語的係統性
第三節 古代文化詞語的民族文化性
第三章 天文地理名詞文化蠡測
第一節 從《爾雅》看中國古人的時間觀
第二節 從《爾雅》看中國古人的空間觀
第三節 《釋天》“旃”語文化編碼蠡測
第四章 從《釋親》看當時女性的傢庭角色與地位
第一節 前人《釋親》研究舉要
第二節 親屬稱謂釋義體例
第四節 特殊詞的細論
第五章 從《爾雅》植物名詞看中國古人的生存智慧
第一節 飲食文化
第二節 醫療文化
第三節 技術文化
第六章 從《爾雅》動物名詞探當時古人的思維特點
第一節 古人思維的直觀具象性
第二節 認知的單一性與思維的模糊性
第三節 動物命名與文化
第四節 《釋魚》的神話分類解
結語《爾雅》的文化人類學闡釋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爾雅 名物新解》:
  從這一點而言,我們在考究“斤”的符號功效時,不應該隻孤立地討論“斤”,還要考慮“斤”“斧”形製上的關係,關注“斧”的特殊含義。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黃綺、楊寬兩位先生將“文字學”考釋和“人類學”究索相結閤,提齣斧與男、父相通的觀點:“父,□(金文多如此),手裏拿著斧子,簡寫為□。為瞭使左右對稱,在右上邊加一點,於是寫作‘父’,現在‘斧’字是在‘父’下加‘斤’,斤也是斧子。”“在父係傢長製時期,主要勞動由成年男子擔任,傢族在父係權力下組成,‘斧’便成為當時成年男子的象徵,成瞭成年男子和父係傢長的稱謂”,得到學界廣泛認可。趙國華、潘綏銘兩位學者還根據齣土墓葬推測石“斧”不僅是男子使用的生産工具,也是男根、男性的象徵:“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性彆的墓中,在隨葬品石斧、錛、鑿與紡輪等生産工具方麵有著明顯的區彆……在11座女性墓中……不見石斧、錛、鑿、刀等生産工具;相反,在18座男性墓中……其餘15座都分彆隨葬有石斧、錛、鑿、刀等生産工具,而絕不見紡輪與串珠等裝飾品。就是閤葬墓也是男女有彆。石斧、錛等生産工具放在男性一側,而紡輪等卻放在女性一側。”無獨有偶,在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南京北陰陽營145號墓中,齣土的隨葬品共25件,其中石斧一項就多達18件。這些石器大都加工規整,通體磨製精細,刃部均比較厚鈍,未開鋒口,也未有使用的痕跡。這充分錶明“墓葬中的石斧和紡輪,不是單純的生産工具,不是‘男耕女織’的體現物,而是象徵死者性彆的標誌”。
  遠古造型藝術則為閤理推測“斧”為男根隱喻提供瞭更為直接的證據。1978年11月,河南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幅《鸛魚石斧圖》。
  ……

前言/序言


《爾雅名物新解》—— 融貫古今,釋義萬象 一、 編撰緣起:撥開曆史迷霧,重塑名物認知 《爾雅》,這部中國古代最早的訓詁學著作,以其精煉的文字,勾勒齣先秦時期社會生活的輪廓,為我們理解古代漢語、探究先民文化提供瞭寶貴的鑰匙。然而,時移世易,韆年光陰流轉,昔日活生生的名物,如今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已然濛上層層塵埃,許多詞義晦澀,指代不明,甚至被誤讀、被遺忘。考古發現的日新月異,對古代物質文化、社會製度的深入研究,更迫切需要對《爾雅》中的名物進行一次係統、深入的梳理與辨析。 《爾雅名物新解》正是基於此種需求而編撰。本書並非簡單地復述古人注釋,而是站在當代學術研究的前沿,結閤最新的考古成果、多學科的交叉視角,對《爾雅》中的每一個名物進行細緻入微的考證與闡釋。我們的目標,是撥開曆史的迷霧,讓那些沉寂韆年的詞語重新煥發生機,讓那些模糊不清的指代變得清晰可辨,從而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鮮活的古代世界。 二、 核心內容:精耕細作,釋義不輟 本書的核心在於“名物”的“新解”。“名物”,顧名思義,指代的是事物的名稱及其本身。在《爾雅》中,名物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從天文地理、草木鳥獸,到車馬服飾、宮室器具,再到祭祀祭品、禮儀製度,幾乎無所不包。其內容之豐富,反映瞭先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框架。 “新解”,則意味著本書在釋義上的創新與突破。我們深知,《爾雅》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本身,更在於其後續的研究與解讀。因此,《爾雅名物新解》在繼承曆代名傢學說的基礎上,更注重以下幾個方麵: 1. 考古證物,實證為王: 考古發掘是還原古代物質生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本書在釋義過程中,大量引入近年來國內外重要的考古發現,如殷墟、三星堆、漢代墓葬、唐代遺址等。通過將《爾雅》中的文字記載與齣土的實物相結閤,對名物的形製、功用、材質等進行精確的考證。例如,對於書中記載的古代兵器、樂器、天文儀器等,我們力求通過考古實物來印證其形態與用途,避免空泛的推測。 2. 文獻比對,融匯貫通: 《爾雅》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古代文獻,如《詩經》、《尚書》、《禮記》、《周禮》、《說文解字》等,有著密切的聯係。本書在釋義時,廣泛搜集、比對相關文獻,通過多文本的參照,來確定名物的確切含義。例如,對於某些植物、動物的名稱,我們會參考《詩經》中相關的詩句,分析其在古代詩歌中的語境,以及《說文解字》中的偏旁部首構成,推測其本源含義。 3. 跨學科視野,立體解讀: 語言學、曆史學、考古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學科,都為我們理解古代名物提供瞭不同的維度。《爾雅名物新解》積極藉鑒這些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力求對名物進行立體化的解讀。例如,對於古代的禮儀器具,我們會從其材質、工藝、紋飾等方麵,結閤考古發現,分析其製作技術;同時,也會從其在祭祀、宴饗等場閤的功用,以及與社會等級、宗教信仰的關係等方麵,進行民俗學與社會史的闡釋。 4. 辨析誤讀,糾正偏見: 曆代以來,由於時代差異、認知局限或傳抄謬誤,對《爾雅》中部分名物的解讀存在著不少誤讀和偏見。本書著力於對這些常見的誤讀進行辨析,通過嚴謹的考證,提齣更為閤理、更為準確的解釋。例如,對於某些被長期誤解為某種物品的詞語,我們會通過文獻比對和考古證據,證明其本應指嚮另一類事物,從而糾正長久以來形成的錯誤認知。 5. 圖文並茂,直觀呈現: 為瞭使釋義更加生動、直觀,《爾雅名物新解》配備瞭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包括但不限於:考古齣土文物照片、古代器物復原圖、古代繪畫中的相關描繪、植物動物的寫實繪畫等。我們力求通過精美的圖文結閤,讓讀者能夠“看見”這些名物,從而加深理解。 三、 結構特色:體係嚴謹,編排有序 本書在結構設計上,力求體係嚴謹,編排有序,方便讀者查閱與深入研究。 1. 以《爾雅》原文為綱: 全書以《爾雅》原文為基本框架,逐條對《爾雅》中的名物進行梳理與闡釋。每個條目都將引用《爾雅》原文,並按其章節順序進行編排。 2. 條目細分,層次清晰: 每一個名物條目,都將根據其復雜程度,進行細緻的劃分。一般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原文引用: 明確標注《爾雅》原文。 詞義考證: 詳細闡述名物的本義、引申義、通假義等。 形製功用: 結閤考古發現或文獻記載,描述名物的具體形態、製作工藝、使用功能。 相關名物: 指齣與該名物在概念上、功用上或名稱上有關聯的其他名物,並進行必要的比對。 文獻互證: 引用其他相關文獻,佐證名物的含義與用法。 考古證據: 重點介紹與該名物相關的考古發現,並附上清晰的圖件。 辨析與存疑: 對曆代以來存在的不同解讀進行辨析,提齣本書的觀點,並對尚存爭議或需要進一步研究之處進行說明。 3. 附錄豐富,拓展視野: 為瞭方便讀者進一步研究,本書還配備瞭豐富實用的附錄,包括: 《爾雅》名物索引: 方便讀者快速查找特定名物。 考古遺址列錶: 列齣本書引用到的重要考古遺址,並簡要介紹其時代與發現。 參考文獻列錶: 詳細列齣本書引用的各類文獻,供讀者深入閱讀。 術語匯編: 解釋本書中齣現的常用術語,方便非專業讀者理解。 四、 價值意義:傳承文明,啓迪未來 《爾雅名物新解》的編撰,具有多方麵的價值與意義: 1. 傳承中華文明: 《爾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名物研究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基石。本書通過對名物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有助於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精神世界,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2. 推動學術研究: 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將為語言學、曆史學、考古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尤其是在古代漢語研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古代社會史等領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 服務社會大眾: 對於廣大對中國古代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而言,《爾雅名物新解》將是一本極具啓發性和可讀性的讀物。它能夠幫助讀者跨越時代的鴻溝,親身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與生活,滿足其對曆史的好奇心。 4. 啓迪現代認知: 對古代名物的研究,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人類認知方式、生存智慧的深刻反思。通過理解古代先民如何命名、認識和利用世界,我們或許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改造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 《爾雅名物新解》是一項艱巨而富有意義的學術工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努力,能為重塑古代名物的清晰麵貌,為深化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貢獻一份綿薄之力。本書的完成,離不開眾多學者的支持與鼓勵,也離不開古代先賢留下的寶貴遺産。我們誠摯地邀請廣大讀者,與我們一道,踏上這場探尋古代名物的奇妙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厚厚的書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顯然是一位沉浸在古典文學海洋中太久,以至於有些“與世隔絕”的學者。他的文字風格是那種典型的、學院派的、近乎於“咬文嚼字”的精細考究。舉個例子,他對某個古代的“服飾配件”的描述,光是各種曆史文獻的對比和溯源,就占據瞭整整三頁篇幅,每句話都小心翼翼地加上瞭“或以為”“據考證”“此說或有商榷”之類的限定詞。這固然體現瞭學術的嚴謹性,但對於一個抱著輕鬆心態想瞭解古代生活細節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種摺磨。我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圖示和直接的解釋,而不是一連串的文獻鏈條。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給其他專傢的研究報告,而非麵嚮大眾的知識普及讀物。我承認其中蘊含的學問不可小覷,但閱讀的樂趣被那種過度細緻入微的“學術潔癖”給大大削弱瞭。我更希望,作者能偶爾跳齣來,用現代的、更具親和力的語言,為我們搭建一座通往古代世界的橋梁,而不是直接把我們扔到岸邊,讓我們自己去摸索如何建造木筏。

評分

天哪,這本書簡直是本“知識的迷宮”,我完全被它那些奇特的比喻和層齣不窮的典故給繞暈瞭。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古代器物或者植物的清晰考證,結果呢,作者似乎更熱衷於在文字的迷霧中穿梭。每一個概念的闡釋都像是在爬一座沒有明確標記的陡峭山峰,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分辨那些層層疊疊的引文和注釋。我試著去理解那些關於“篋”和“笥”的區彆,結果越看越糊塗,感覺自己仿佛掉進瞭一個時間機器,被扔到瞭一個語言和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古老世界,而作者就是那個不耐煩的嚮導,隻顧著嚮前奔跑,偶爾丟下一句晦澀的提示。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享受知識的積纍,不如說是一場對耐心的極限挑戰。我需要反復查閱工具書,甚至得去揣摩作者在引用某段《詩經》時,他想錶達的那個微妙的語感差異,這種閱讀方式,實在太“耗費心力”瞭。我感覺自己像個初學徒,麵對著一位技藝高超卻惜字如金的師傅,隻能從他零星的指點中摸索前進。

評分

坦白說,我是在衝著書名中那個“新解”二字來的,期待能讀到一些顛覆性的、與傳統認知大相徑庭的解讀。然而,讀完大半,我發現所謂的“新解”,似乎更多的是對古籍原文進行更加字麵化、更貼近字義的“復述”和“考據”,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闡釋”。比如對於一個常見詞匯的解釋,作者花費大量筆墨去辨析甲本和乙本的細微差異,最終得齣的結論,依然是教科書上已有的那種解釋,隻是論證過程極其繁復。我期待的“新解”,是能夠提供新的視角,比如結閤考古發現、人類學視角,或者跨文化比較,來重新審視這些“名物”。但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一部“文獻匯編的放大版”,作者的精力似乎全部傾注在瞭對古代文本的精讀上,卻忽略瞭與當代讀者建立有效對話的可能性。所以,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種“舊聞新譯”,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洞見之光”。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與古風“較量”。它極其注重音韻和對仗,遣詞造句充滿瞭文言的韻味,使得每一個句子讀起來都像一首短小的駢文,優雅是夠瞭,但效率實在太低。我發現自己閱讀的速度被無形中拖慢瞭,因為我需要把那些古典化的錶達方式,在腦海中“翻譯”迴現代漢語纔能真正理解其含義。例如,描述一個簡單的“盒子”或“容器”,作者可能會用上“方寸之器,容萬象於其間,足以庇護微末之物”這類極盡雕琢之辭。這種閱讀體驗,很適閤那些本身就浸淫在古典文化中,並且對文字美感有著極高追求的讀者。但對於追求信息獲取效率的現代人而言,這種過度的文采反而成瞭獲取知識的巨大障礙。每一次深呼吸,都感覺自己像是被睏在一個雕龍刻鳳的精緻籠子裏,雖然華美,卻難以自由呼吸和快速前行。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仿佛是作者將自己所有的筆記和心得一股腦地傾倒在瞭紙上,沒有經過精心的梳理和結構化處理。我打開目錄,試圖找到關於“古代飲食器具”的章節,結果發現它被分散在瞭“器用”、“陳設”、“禮儀”等幾個毫不相關的部分中,需要我像偵探一樣,根據零星的關鍵詞碎片,拼湊齣完整的知識圖景。這種“跳躍式”的敘述,極大地乾擾瞭我的閱讀節奏。我常常需要不斷地翻閱前後的內容,纔能理解當前段落的上下文。這使得我很難建立起一個連貫的、係統的古代事物認知框架。感覺作者的思維模式是“聯想式”的,一個詞引發瞭對另一個詞的思考,再聯想到另一本書中的典故,然後就這麼寫下去瞭。雖然這種“發散性思維”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領域或許有其價值,但作為一本旨在“解”疑的書籍,其功能性大打摺扣,讀完後,我感覺知識點是散落一地的,需要我自己花費大量的精力去重新整閤。

評分

很好

評分

有意思的題目 但不知道寫得如何呢

評分

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好書,值得購買!!

評分

有意思的題目 但不知道寫得如何呢

評分

很好

評分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書好……送貨及時……學術性的書,可以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