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最后的乡愁 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线

1939最后的乡愁 重走梁思成1939年川康考察路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伊绯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学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西南地区
  • 梁思成
  • 考察
  • 川康
  • 民国史
  • 乡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50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92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于 1939—1940年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这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考察。时值抗战,其历程艰险、任务艰巨,考察覆盖四川、重庆两地 35个县,调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 730余处。考察成果丰硕,却因图文资料留存不多,久已不为世人所知。作者以刘敦桢《川、康古建调查日记》与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稿本为文本线索,于 2003—2004年只身重探这条考察线路,拍摄图像万余帧,搜集到大量的古迹实地勘察资料。幸运的是,在2005—2008年作者又对部分线路进行了补查,在四川“512”、“420”巨震之前,圆满完成了这些野外古迹的全部考察。倾心精选的 600余帧珍贵图片,倾力撰写的 20余万字文稿——“最后的乡愁”,在 1939年营造学社的艰难跋涉中悄然浮现,也在作者 10年前的艰辛重探中得以再现。本书适合对营造学社、古建筑及其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目录

代序:化城,化为乌有的城
第一章重庆:石破天惊雾都行
大足石刻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二章成都:天府已非锦绣国
南齐造像碑、都江堰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三章雅安:汉家陵阙雅雨中
芦山汉阙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四章乐山:青衣江畔莲花开
夹江—乐山—峨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五章彭山:幽冥世界升仙梦
乐山—夹江—彭山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六章新都:残荷也有菩提香
新都—广汉—德阳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七章绵阳:山间古像庙中天
绵阳—梓潼—剑阁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八章广元:女皇故里新帝乡
广元—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九章渠县:小城故事追汉晋
南充—渠县—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十章遂宁:鹫峰寺外梵音稀
遂宁—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十一章潼南:擦肩而过大佛禅
潼南—合川—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十二章宜宾:心事总付流杯去
宜宾—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附录
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考察主要人物简介
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考察项目存毁一览表
蒲江:中国石窟的“魔域桃源”——四川蒲江唐代摩崖造像琐谈
邛崃:幢影塔院石头禅——邛崃大悲寺南宋石塔琐谈
附论石龛里的幢与塔
九子母:从母夜叉到胎神——九子母信仰在中国巴蜀地区的流衍简考
合川:三联宋墓震巴蜀——合川三汇镇宋基石刻探访手记 代序:化城,化为乌有的城

第一章重庆:石破天惊雾都行

大足石刻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二章成都:天府已非锦绣国

南齐造像碑、都江堰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三章雅安:汉家陵阙雅雨中

芦山汉阙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四章乐山:青衣江畔莲花开

夹江—乐山—峨眉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五章彭山:幽冥世界升仙梦

乐山—夹江—彭山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六章新都:残荷也有菩提香

新都—广汉—德阳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七章绵阳:山间古像庙中天

绵阳—梓潼—剑阁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八章广元:女皇故里新帝乡

广元—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九章渠县:小城故事追汉晋

南充—渠县—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十章遂宁:鹫峰寺外梵音稀

遂宁—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十一章潼南:擦肩而过大佛禅

潼南—合川—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第十二章宜宾:心事总付流杯去

宜宾—线探访经历及学术发现

附录

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考察主要人物简介

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考察项目存毁一览表

蒲江:中国石窟的“魔域桃源”——四川蒲江唐代摩崖造像琐谈

邛崃:幢影塔院石头禅——邛崃大悲寺南宋石塔琐谈

附论石龛里的幢与塔

九子母:从母夜叉到胎神——九子母信仰在中国巴蜀地区的流衍简考

合川:三联宋墓震巴蜀——合川三汇镇宋基石刻探访手记


1939,历史的尘埃与遗忘的足迹 1939年,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硝烟弥漫,家国动荡。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更为细腻的情感与更为深沉的探索。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段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一次对被时间尘封的记忆的挖掘,对一段被忽视的文化遗产的追寻,以及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前行的精神的体悟。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那个动荡不安的1939年。当中国的土地上战火纷飞,当古老的城市饱受摧残,当文明的灯火摇曳不定,总有人选择在危机四伏的土地上,踏出一条探寻的道路。这条道路,或许是为了保存即将消逝的古迹,或许是为了寻找民族文化的根脉,又或许,仅仅是为了在绝望中寻求一丝希望与慰藉。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重返那段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旅程。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细微之处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那些曾经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脚步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他们的眼神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他们的心绪又承载了怎样的悲欢? 想象一下,在1939年的川康大地,大地染上了战争的阴影,然而,古老的村落依然在山谷间静谧地栖息,古老的寺庙在苍茫的云雾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每一次前行都充满了未知与风险。物资匮乏,环境艰苦,但求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在这里,时间似乎凝固,历史的脉络在此交织,文明的火种在此延续。 本书并非要详细描绘那个年代的宏大战争场面,也非要罗列那些政治风云的变幻。相反,它将更加侧重于那些在历史巨变中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保存、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誓言,但却蕴含着最真实的人性光辉,以及在艰难困苦中不屈的精神。 当我们提到“乡愁”二字,它不仅仅是对故土的思念,更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文化根源的眷恋,以及在流离失所中对身份认同的追寻。1939年的中国,到处弥漫着战争带来的不安与动荡,故土沦陷,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的人们心中所怀揣的,除了对亲人的思念,更有着对故土风物的深深眷恋,对传统文化延续的渴望。这种“乡愁”,在那个年代,被赋予了更加沉重的意义。 而“最后的乡愁”,则暗示着一种更加迫切与珍贵的追寻。在那个文化面临巨大冲击的时代,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民族的习俗,都可能面临消逝的危险。寻找“最后的乡愁”,便是在与时间赛跑,试图抓住那些即将永远消失的美好。 本书的作者,或许是一位怀揣着对过往的敬畏与好奇的旅者,他/她带着对历史的深切关怀,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寻访之路。他/她并非要以宏大的史学家的视角来评判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加贴近的、更加感性的姿态,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倾听那些被埋没的声音。 沿途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山川的壮丽,更是历史遗迹的低语。那些古老的城墙,斑驳的石板路,雕刻精美的寺庙,它们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在这些遗迹中,我们或许能找到那个年代的缩影,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甚至能窥探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物质遗迹的记录。它更加注重对那些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非物质文化的关注。那些早已失传的民谣,那些即将失传的手工艺,那些在口耳相传中不断演变的传说,它们同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寻“最后的乡愁”,也是在努力挽留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旅途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是战火中的幸存者,他们的眼神里写满了沧桑;他们或许是坚守传统的匠人,他们的双手依然灵巧;他们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智者,他们的言谈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这些人,是构成那个时代最鲜活的元素,他们的故事,将为我们展现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历史画卷。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坚韧与希望的。当物质匮乏,当精神备受煎熬,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这种精神的力量,或许正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1939年的川康,是一片广袤而充满故事的土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它承载了太多的离别与思念,也孕育了太多的坚守与希望。本书,正是试图通过一次深入的探寻,去触碰那段被历史尘埃所覆盖的温柔与力量。它或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土地,重新认识我们所传承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会让我们对“乡愁”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对灵魂的追问。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在那条被岁月模糊的路径上,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印记,更是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介绍,旨在引人入胜,勾起读者对这段被历史尘封的故事的好奇心,让他们渴望去了解那段时光,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去追寻那份“最后的乡愁”。它将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温度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一条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张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钩子,引导读者去联想更广阔的文化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知识边界不断被拓宽,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都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而有力。它有一种魔力,让你在读完一个章节后,立刻产生想要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的冲动。这种对知识探索的驱动力,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点燃了读者探索的火花,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沉浸在对往昔的追问之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其精妙,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悬念和探索的乐趣。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张力十足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个体足迹的挣扎与坚韧,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文字的张力使得每一页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启程。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田野考察时,面对那些久经风霜的遗迹时的那种复杂心绪。这种全情投入的写作方式,让读者也无法轻易地抽离出来,完全被卷入了那段探索的旅程之中。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摒弃了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更为细腻、富有诗意的表达。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无论是山川河流的壮阔,还是古老建筑的斑驳,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力。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潮湿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在路上”的精髓,那种身心合一的旅行状态,不仅是对地理空间的丈量,更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和对话。这种高水准的文学构造,让它超越了一般的纪实作品范畴。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深植于骨子里的“在场感”。作者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像是在重现现场,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是那个考察队伍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那些风餐露宿的艰辛,也分享了那些发现未知时的狂喜。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朴素却真实的民间场景,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时代切片。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严肃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让我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知识和文化是如何艰难地延续和传承的。这种“亲历”的震撼,远比单纯阅读史料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它激发了我对文化遗产保护更深层次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去探寻那个遥远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从字体选择到插图的运用,无不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考究。尤其是那些老照片的复刻,清晰度高得惊人,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作者在叙述上的功力也极为深厚,行文如行云流水,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穿梭于时间隧道之中,感受着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细微变化。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想起第一次读到那些描绘民国风物的经典著作时的震撼,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梁老师的著作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一般

评分

很好的书,对梁思成先生西南考察之旅的深度考察

评分

完好无缺

评分

很好的书,对梁思成先生西南考察之旅的深度考察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但作者抒情太过了,当散文看吧

评分

包装不错,内容暂不评价

评分

很好的书,对梁思成先生西南考察之旅的深度考察

评分

梁老师的著作一如既往的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