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社会学

每天读点社会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宿文渊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入门
  • 普及
  • 思维方式
  • 日常生活
  • 知识
  • 文化
  • 社会现象
  • 阅读
  • 大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1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96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页数:5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学习社会学的理想工具书,它用生动的语言阐释了社会学的原理和理论派别,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有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提供给我们用一种社会学角度思考问题,得到解读的方法。

目录

·第一章·
见树又见林——你就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第一节 走近社会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1
什么是社会学——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从个体到社会的联系纽带——社会学的想象力… ……………………………5
社会学的奠基者——经典社会学“三大家”… ………………………………8
贯穿始终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现代性… ………………………………… 11
研究领域广泛的社会学——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 ……………………… 13
第二节 菊与刀,美国为什么要扔下原子弹——人浸润在文化里…………20
“山寨”文化的野蛮生长——亚文化… …………………………………… 20
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反文化… ………………………………… 21
扒手集团作案为什么能屡试不爽——你不懂的隐语… …………………… 24
“60 后”父母为什么和“90 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文化堕距… …… 26
留学生的阵痛,艰难的文化适应之旅——文化震撼… …………………… 28
从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说起——文化自觉… ………………………… 31
第三节 在社会学中寻根——一些造就我们的隐秘力量……………………33
为什么阿奴族“冰”有14 种说法——语言… ……………………………… 33
“龙”到底是代表祥瑞还是邪恶——符号… ……………………………… 35
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传统… …………………………………………… 37
日本武士为什么要剖腹——价值观… ……………………………………… 40
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裸奔”发泄情绪——规范… ………………………… 42
大孝至爱,中华民族的美德——民德… …………………………………… 44
晚宴穿礼服VS 晋升优秀员工——非正式约制和正式约制………………… 45
万里长城VS 安徽铁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47
·第二章·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第一节 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49
狼孩与天性——关于人之初的思考… ……………………………………… 49
淘气与教养——这样实现人的蜕变… ……………………………………… 51
自我肯定来自于别人的肯定——镜中我… ………………………………… 53
不要小看孩子的“过家家”——角色借用… ……………………………… 54
白领出逃是社会进步还是认同危机——认同危机… ……………………… 56
留守儿童为什么性格孤僻——社会环境的影响… ………………………… 58
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大众传媒的影响… ……………………………… 60
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同辈影响… ……………………………………… 63
监狱犯人的劳动改造——再社会化… ……………………………………… 65
日本少女成人礼都做些什么——过渡仪式… ……………………………… 68
婚丧嫁娶——成长各阶段的重要仪式… …………………………………… 69
第二节 明天可以不上学吗——看看我们的成长与教育……………………72
学校分快慢班并不是因材施教——能力分流… …………………………… 72
要鼓励还是要批评——教师期望效果… …………………………………… 74
从心所欲不逾矩——教育培养个人习惯… ………………………………… 76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标签效应… …………………………… 79
为什么一定要考试——教育结果的评价… ………………………………… 82
第三节 成年人的必玩游戏——职业与社会化………………………………86
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分工、交换与人类社会的进化… ………… 86
人的成长没止境——职业生涯中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 89
寻找自己的梦想——职业流动… …………………………………………… 92
被分割了的人——工作与生活的对立与统一… …………………………… 97
·第三章·
一棵树与整个树林的奥秘——看人与社会的相容互浸
第一节 站在什么舞台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地位和角色……………… 101
为什么比尔·盖茨成为了世界首富——自致地位… ………………………101
“贫二代”VS“富二代”——先赋地位… …………………………………103
听老婆的还是听老妈的——角色冲突… ……………………………………104
奥巴马总统是父亲也是丈夫——角色集… …………………………………106
英才们过劳死的潜在原因——角色超载… …………………………………107
第二节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沟通——“社会互动”…………………… 109
如何战胜面试官而赢得一份好工作——印象管理… ………………………109
为什么给老板的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首因效应… ……………………112
商家怎样让你“贪小便宜上大当”——登门槛效应… ……………………114
先提大要求,遭否再提小要求——门面效应… ……………………………116
为什么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激将法… …………………………118
交际时为什么人会投其所好——自我呈现… ………………………………120
假如我是美国总统——拟剧论… ……………………………………………122
“距离产生美”背后的秘密——保持适当的空间和距离… ………………124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与交往… ……………………………………127
为什么第一印象很重要——刻板印象… ……………………………………130
第三节 沟通的基本通道——社会知觉:理解他人……………………… 133
动作、注视和姿态——非语言沟通… ………………………………………133
你的表情出卖了你——微表情… ……………………………………………135
另一种非语言符号——香水… ………………………………………………137
“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自我服务偏见… ………………………138
是偶然,还是必然——对应偏见… …………………………………………140
是什么蒙住了我的双眼——错误知觉… ……………………………………141
成人VS 小孩,成人你为何总会出错——定型化效应………………………143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投射效应… ……………………………………146
美女为什么受人追捧——美即好效应… ……………………………………148
第四节 怎样相见、喜欢、成为熟人——人际吸引……………………… 150
为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邻近效应… ……………………………………150
阿根廷政坛伉俪为何可以比翼双飞——互补性原则… ……………………152
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你的人——相互性原则… ………………………153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见了是朋友”是怎么回事——交往频率原则… 155
为什么说“你对了,整个世界都对了”——情绪和吸引… ………………157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房产公告——关联情感… ………………………………159
“知己”是怎么回事——态度相似… ………………………………………161
·第四章·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性关系与心理差异
第一节 大相径庭的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的两性……………………… 163
男人靠说,女人靠感受——男女不同的表达方式… ………………………163
硬汉VS 典雅——性别角色认同………………………………………………164
从超级女声到《王的男人》——中性之美… ………………………………167
为什么睡美人需要王子的亲吻才能醒来——性别刻板印象… ……………169
女人属于家庭VS 男人属于事业——性别认同………………………………171
妇女们,你们为什么要学跆拳道——家庭暴力… …………………………172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单身… …………………………………………175
第二节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 177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和爱情… ……………………………………………177
一对男女有“夫妻相”是怎么回事——相似性… …………………………178
为什么结婚时没想到会离婚——假想相似… ………………………………179
为什么总有些人不能获得幸福婚姻——自恋… ……………………………181
为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无偿之爱… ……………………………184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殉情——激情之爱… ……………………………………186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秘诀——公利行为… …………………………188
激情、阻碍,哪一个造就了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89
第三节 亚当和夏娃的对话——两性沟通………………………………… 192
女人的唠叨是一剂慢性毒药——两性迥异的谈话方式… …………………192
两极对话——男女不同的思维方式… ………………………………………195
“剩女”是如何产生的——自惑心理… ……………………………………197
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199
人为什么对初恋念念不忘——恋旧心理… …………………………………202
“事业型女人”VS“家庭妇男”——角色交换… …………………………205
婚外恋——婚姻越轨… ………………………………………………………207
第四节 “相敬如宾”也不够——两性相处……………………………… 210
女人在乎的是脸,男人在乎的是面子——面子… …………………………210
男人女人的埋单哲学——性别“平等”… …………………………………212
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才不累——异性效应… ………………………………213
长相知不相疑,女人最大的致命伤——猜疑… ……………………………216
权力不属于家庭——大男子主义… …………………………………………218
使家庭幸福的源泉——积极情绪… …………………………………………220
难道真是“老婆是别人的好”——艳羡心理… ……………………………222
为什么离别时那一回眸最难忘——近因效应… ……………………………225
绅士风度——男权主义的华丽外衣… ………………………………………227
第五节 为何“白毛女”不能嫁“黄世仁”——谈婚论嫁……………… 230
婚姻的序曲还是坟墓——同居… ……………………………………………230
明星富豪的结合是帕累托最优——婚姻… …………………………………232
美国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类婚… …………………………233
为什么金龟婿并不靠谱——婚姻倾度… ……………………………………235
离婚不是怪物——离婚… ……………………………………………………237
婚姻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厌倦心理… ……………………………240
第六节 何以为家——社会的活力细胞…………………………………… 242
为什么婆媳关系是千古一大难——主干家庭的弊端… ……………………242
一心经营爱的城堡——核心家庭… …………………………………………245
更敏感、更脆弱的单亲学生——单亲家庭… ………………………………247
“丁克”家族——无子女婚姻… ……………………………………………250
“残破家庭”的产物——对孩子的影响… …………………………………253
易碎品?还是比想象中更坚固——再婚家庭… ……………………………254
何以为家——家庭的社会意义… ……………………………………………256
·第五章·
人是否真的“生而平等”——社会结构和分层
第一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背后的秘密——社会学中的群体…… 259
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群体… ………………………………259
“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血缘群体… …………………………262
同行是冤家——业缘群体… …………………………………………………265
第二节 从“天使”PK“无赖”——看社会分层… ……………………… 268
想象的共同体——社会分层与社会阶层… …………………………………268
“宝马女”与“奥迪男”斗富——炫富… …………………………………272
德高望重有什么好处——声望… ……………………………………………274
第三节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流动………………………… 275
艾柯卡从职员到总裁——向上流动… ………………………………………275
高学历低收入的“蚁族”——向下流动… …………………………………277
白领过剩,月嫂难求——水平流动… ………………………………………278
跨国婚姻,爱情的温暖抵不过现实的冰冷——女性的流动… ……………280
第四节 了解我们的生活圈——差序格局………………………………… 282
你第一眼认识的世界——家庭… ……………………………………………282
走出家门的小社会——社区… ………………………………………………285
人类的避难所——城市… ……………………………………………………288
现代社会的权力主体——国家… ……………………………………………290
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世界——民族… ………………………………………293
中、日、韩与儒家文化圈——文化共同体… ………………………………296
第五节 如何成为领导——社会组织的统治类型………………………… 298
以古法治国——传统型… ……………………………………………………298
领袖的人格魅力——卡里斯玛型… …………………………………………300
一切都按规矩办——法理型… ………………………………………………304
·第六章·
我们每个人都被约束——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为什么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当人性遭遇社会规范………… 308
社会秩序之痛——犯罪… ……………………………………………………308
青少年抽烟、酗酒、自杀——越轨… ………………………………………310
你是不是越轨了,我说了算——标签理论… ………………………………314
你为什么会有负罪感——社会控制… ………………………………………317
第二节 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 320
人类行为——基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 ……………………………………320
离不开的“思想品德课”——道德的自觉… ………………………………323
“三人成虎”的真实原因——社会舆论对人的影响… ……………………326
少数服从多数是真理吗——集体无意识… …………………………………329
克服对社会的恐惧——个人情绪与社会生活… ……………………………330
不被乌云蒙住眼——做好你自己… …………………………………………333
第三节 你总孤独,还是有归属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336
既是父亲,也是儿子——角色… ……………………………………………336
长者说话有分量——权威效应… ……………………………………………338
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力… …………………………………………………339
为什么越出风头越优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341
大锅饭为什么吃不下去——社会惰化… ……………………………………343
合作还是竞争,这是一个问题——囚徒困境… ……………………………345
第四节 你为什么总是“随大流”——集合行为………………………… 348
你为什么总是随波逐流——从众心理… ……………………………………348
专家、学者如是说——迷信和服从权威… …………………………………350
笼罩全球的病毒阴霾:甲型H1N1——恐慌…………………………………352
从追逐名牌到个性婚礼——流行的驱使… …………………………………354
“疯狂的郁金香”的狂热——群体无理性… ………………………………356
空穴来风的“都市传奇”——谣言是这样形成的… ………………………359
第五节 向左走,向右走——助人和攻击………………………………… 362
浇开心灵的美丽之花——对他人的爱心… …………………………………362
比邪恶更可怕的是冷漠——旁观者效应… …………………………………365
我们为什么需要榜样——亲社会行为… ……………………………………367
暴力升级、网络游戏毒害社会——媒体暴力… ……………………………369
·第七章·
社会环境与社会变迁——社会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从母亲们罢工看人类繁衍——人口再生长和社会发展………… 373
母亲罢工VS 人类繁衍——人口再生产………………………………………373
人少为患?——21 世纪的人口问题… ………………………………………376
男多女少成社会心病——人口结构… ………………………………………379
我国的婚育二胎证——计划生育… …………………………………………381
未来社会的人口趋势——老龄化… …………………………………………383
社会生活的保护伞——社会保障… …………………………………………386
第二节 世界末日论——人类会不会消失………………………………… 390
农业总干事为何24 小时绝食——粮食危机… ………………………………390
为什么郊区比市区空气好——热岛效应… …………………………………392
地球上水的面积不小,能喝的很少——水污染… …………………………395
某剧组被下令停拍——湿地破坏… …………………………………………398
广东停建垃圾焚烧厂——空气污染… ………………………………………400
人类不易察觉的慢性毒药——土壤污染… …………………………………403
第三节 在历史中看社会——城市化……………………………………… 406
远去的乡村——作为历史进程的城市化… …………………………………406
为什么真正的有钱人都住在郊区——郊区化… ……………………………410
消失的世界——传统社会… …………………………………………………412
现代世界——工业化社会… …………………………………………………415
发达社会的未来——后工业社会… …………………………………………420
第四节 社会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422
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422
靠技术进步还是减少人口——如何摆脱资源危机… ………………………425
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贫困问题… …………………………………427
经济危机下的硬伤——失业问题… …………………………………………430
大同世界的幻想——种族歧视… ……………………………………………433
·第八章·
社会学常识——不可不知的社会学知识
第一节 社会学基本研究范式……………………………………………… 437
功能主义… ……………………………………………………………………437
冲突主义… ……………………………………………………………………440
理解社会学… …………………………………………………………………443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流派…………………………………………………… 446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446
实证主义社会学… ……………………………………………………………452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455
社会发展理论… ………………………………………………………………456
社会交换论… …………………………………………………………………459
符号互动论… …………………………………………………………………460
新功能主义… …………………………………………………………………462
民俗学方法论… ………………………………………………………………463
社会行为主义… ………………………………………………………………466
第三节 不可不知的经典社会学家的故事………………………………… 467
埃米尔·涂尔干… ……………………………………………………………467
卡尔·马克思… ………………………………………………………………470
马克斯·韦伯… ………………………………………………………………473
奥古斯特·孔德… ……………………………………………………………475
赫伯特·斯宾塞… ……………………………………………………………478
西美尔… ………………………………………………………………………480
哈贝马斯… ……………………………………………………………………482
布迪厄… ………………………………………………………………………483
福柯… …………………………………………………………………………485
第四节 不可不知的社会学著作…………………………………………… 488
《社会学的想象力》… ………………………………………………………488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491
《社会分工论》… ……………………………………………………………494
《货币哲学》… ………………………………………………………………49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02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505
《社会的构成》… ……………………………………………………………508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512
《文明的进程》… ……………………………………………………………514
《符号理论》… ………………………………………………………………517
第五节 不可不知的社会学名词…………………………………………… 520
社会学… ………………………………………………………………………520
文化… …………………………………………………………………………522
文化态度… ……………………………………………………………………523
文化规范的类型… ……………………………………………………………524
社会化… ………………………………………………………………………525
社会化的内容… ………………………………………………………………525
社会化的场所… ………………………………………………………………526
社会化理论… …………………………………………………………………527
社会化的特征与矛盾… ………………………………………………………529
社会分层… ……………………………………………………………………529
社会互动… ……………………………………………………………………530
社会互动的理论… ……………………………………………………………531
社会整合… ……………………………………………………………………535
异化… …………………………………………………………………………535
集合行为… ……………………………………………………………………536
社会分工… ……………………………………………………………………536
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 ………………………………………………………537
麦当劳化… ……………………………………………………………………538
标签理论… ……………………………………………………………………538
婴儿潮… ………………………………………………………………………539
民俗… …………………………………………………………………………540

精彩书摘

·第五章·
人是否真的“生而平等”——社会结构和分层
第一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背后的秘密——社会学中的群体
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群体
在现在的安徽省桐城县,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史名胜,名曰“六尺巷”,是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这条巷子源于清朝康熙年间,与当朝宰相张英有关。
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管家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让自家与邻居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演绎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这则小故事也涉及一个社会学的理论,那就是地缘群体。地缘群体指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群体,包括邻里、同乡、民族社区等具体形式,其中邻里是最典型的地缘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早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人们以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而聚集在一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缘关系,只不过此时这种地缘群体的关系是临时而不牢固的。
人类社会实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带来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结束了游牧部落的流动生活,定居下来,组成原始的农村公社,以土地为纽带的人们形成了比较稳定牢固的封闭式的地缘关系。此时比较稳定、牢固的地缘关系也就正式出现了。
在工业革命以前,一直是这种小农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局限于较小的地缘范围,流动性很小,这时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同乡、邻里往往是同宗、同姓,地域上的远近反映了血缘上的远近。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得以实现,从而工业从农业中分化了出来,机器大生产和工业城市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土地和小生产的束缚,远距离地、较快地涌向工业城市,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只有相对的稳定性。人们居住和工作的流动不断形成新的开放型的地缘关系。从社会的发展看,这种开放型的地缘关系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邻里是地缘群体最典型的形式。“远亲不如近邻”也是人们在此生活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以及现在的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乡亲们相亲相近、走门串户,邻里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纯朴友善的和谐关系,这种亲近的邻里关系就是地缘群体最原始、最本质的关系。
可是,在现代交际中,人们往往忽略了邻居这个环节。一个高楼,住进了现代化的文明,却也住进了邻里之间的冷漠。一堵墙,隔开的是两家人,但是不应该让它隔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隔开彼此温暖的心。可是现在的社会,很多人住在楼房里,每天守住自己的那一点空间,几乎没有与生活圈以外的人接触的余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何许人、做什么工作的,甚至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虽然我们都在感受着生活的压力,没有安全感,不想让外界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但是我们忘记了这样一群在地理上与我们相近的人,让原本可以友善和睦的关系变得僵硬冰冷,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孤独和异化。
远水解不了近渴。其实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最能够及时给予你帮助的,往往不是你身在远方的朋友和同学,而是你的邻居。
他是某公司的一位董事长,当他的公司财源茂盛的时候,他的汽车碾扁了别人家的小鸡小鸭;他的狼犬自由散步,对着邻家的小孩子露出可怕的白牙;他修房子把建材乱堆在邻家门口。坦白说,他在邻居中间没有什么人缘。后来,他的公司因周转不灵而歇业,他与邻居们经常在街巷中相遇,邻居步行,他也步行。他的脸上有笑容了,他的下巴收起来了,他家的狼犬也拴上链子,他也经常弯腰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顶。可是,坦白说,他仍然没有什么人缘。
一天,他偶然跟人闲谈,谈到人世烦忧和恩怨。一位邻居随口说:“人在失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在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若有所悟地点了一下头。
他暂时停止改善公共关系,专心改善公司的业务。终于,公司又“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起来。他又有小车可坐,不过他的车从此不再按喇叭叫门,并且在雨天减速慢行,小心防止车轮把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的下巴仍然收起来,仍然时不时地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顶。再后来,他搬家了,全体邻居依依不舍地送到公路边上,用非常真诚的声音对他喊:“再见!”
与人交往,你如果在对方身上用心了,对方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意,也一定会回报你温暖。尤其是邻里之间,见面的次数多,彼此之间的生活也有可能相互影响,所以如果你主动向对方示好,对方一定不会再如从前那样冷漠地对你。
当然,要想与邻里相处得好,一定要注意有效的沟通。沟通良好,意味着经由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明确表达你的意向。更重要的是沟通良好还表示你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沟通同时也要掌握好技巧,在人多的时候,你不能表现出只对其中一两个你熟悉的人感兴趣,而是要把注意力分配到所有的人身上,除了特别注意正在说话的人以外,也要偶尔注意其他的人;对于那些说话说得很少或是神情不大自在的人,你更要特别留意,找机会特别关照一下他们,在他们正因为别人没有注意他们而感到不适的时候,你的关心对他们是莫大的安慰,正好把他们从窘境中解救出来。这样,即使是身边同时有不同的邻居在场,你也不会因为疏忽而冷漠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让对方觉得心里不舒服。这样,你在邻里之中也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前言/序言


《洞察人性:社会互动与集体生活的密码》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社会学理论如何运作的学术专著,也非提供一套可以套用解决日常琐事的“社会学秘籍”。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社会肌理的探索之旅,一次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互动模式和集体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深刻剖析。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引人入胜的叙述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本书旨在揭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至关重要的社会力量,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世界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无数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网中,从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到工作中的同事,再到庞杂的社会群体。这些关系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互动、无声的规则以及深刻的影响。本书的首要目标,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看似自然的互动。例如,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在群体决策时,为什么个体的独立判断会受到影响?为什么某些观念能够迅速传播,而另一些却销声匿迹?本书将从社会认同、群体动力、传播机制等角度,剖析这些行为背后的社会逻辑,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认知、做出选择,以及如何被群体所塑造。 更进一步,本书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社会结构。我们身处的社会并非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存在着层层叠叠的结构,这些结构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机会、资源分配,甚至我们的身份认同。本书将探讨社会分层现象,分析阶层、性别、种族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轨迹。它将揭示权力如何在社会关系中运作,以及制度如何通过其规范和约束,悄然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还会审视社会变迁的力量,理解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如何推动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变革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是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它将带领读者思考那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为什么贫困会在代际之间传递?为什么某些社会群体会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为什么社会冲突时有发生?本书将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制度性因素、文化观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提供一种不同于个人能力或道德评判的解释框架。通过理解这些深层原因,我们才能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为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将社会学理论“落地”,使其变得触手可及。我们不会被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所淹没,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你可能会在通勤路上观察到的陌生人之间的微妙互动中,看到群体规范的力量;你可能会在家庭聚会中,体会到社会角色的复杂性;你可能会在新闻报道中,发现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本书的目标就是让你拥有一双“社会学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发现和理解社会学的原理。 本书还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不应全盘接受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和观念,而是要学会质疑,学会分析。例如,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某种特定的消费文化?某些“常识”真的可靠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社会舆论的真实面貌?本书将引导读者挑战固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培养独立判断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本书将触及的话题广泛而深入,包括但不限于: 个体与群体: 探索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压力、社会认同和集体情绪的影响。我们将分析从众心理、群体思维、以及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性。 社会关系与互动: 审视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与瓦解,理解沟通的艺术、信任的构建以及冲突的解决。我们将解析社交规则、人脉网络的形成,以及如何在不同社交场合游刃有余。 社会结构与不平等: 深入剖析社会分层、阶级差异、性别歧视、种族问题等,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个体的生活机会和命运。我们将探讨社会流动、机会均等以及追求社会公正的可能性。 文化与价值观: 揭示文化在塑造个体行为、规范和社会认同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流行文化、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判断。 社会制度与组织: 考察学校、家庭、工作场所、政府等不同社会机构的运作方式,理解它们如何规范我们的行为,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社会变迁与发展: 分析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因素如何推动社会转型,以及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适应与创新。 社会问题与挑战: 审视贫困、犯罪、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复杂的社会议题,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其成因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本书的行文风格力求轻松易懂,但绝不牺牲深度和严谨性。每一章节都将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观察开篇,然后逐步深入到核心的社会学分析,并以具有启发性的总结结尾。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内化和反思。 总而言之,《洞察人性:社会互动与集体生活的密码》是一本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社会世界新视野的书。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的思考;它不灌输既定观念,而是鼓励你独立探索。无论你是刚刚开始对社会现象产生好奇,还是希望更深入地理解身边的世界,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份宝贵的指南,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复杂而迷人的社会。它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具社会洞察力、更理性、也更能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社会现象。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起来毫无晦涩感,反而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总能从一件小事中挖掘出深层的社会动因和结构性问题。比如,书中对“群体行为”的探讨,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清晰地展现了从个体到集体的心理转变过程,那种力量感和非理性,读完之后再看新闻报道里的游行或者网络热点事件,视角立刻就不一样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更像是邀请你一起坐下来,喝着茶,慢悠悠地解剖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既有思辨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简直是一本能悄悄改变你思维模式的“润物细无声”的好书。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泥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像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站,每一个章节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在观察这个复杂的人间剧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身份构建”那一部分的论述,那种细腻到令人心惊的描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身上那些被社会标签固化住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和框架,让读者自己去拆解、去质疑。行文节奏舒缓却充满力量,仿佛在低语,但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那份深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际交往中的那些微妙的权力游戏、那些潜藏在礼貌之下的规则,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是提供速效药,而是教你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在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读物简直是为那些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又不知如何系统性思考的“半吊子思考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拆解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社会理论,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日常琐事中的权力结构”的分析,作者选取了办公室政治、家庭分工这类我们天天面对的场景,用犀利的视角将其中的不平等和潜规则一一揭示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拍案叫绝,因为书中描述的场景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寒意,同时也庆幸自己终于有了一面镜子可以审视这些盲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用一种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态”,这种智识上的挑战,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评分

我向来认为,真正好的社会观察类书籍,应该具备“反直觉”的力量,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迎合大众的刻板印象,反而常常以一种出乎意料的路径,导向一个更复杂、更贴近真相的结论。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觉得新奇,再读时感到震撼,反复思考时则生出敬佩。它对“社会变迁的速度与个体适应能力”这一主题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飞速变化时代中的定位和焦虑来源。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沉稳和力量,不煽情,不夸大,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一种近乎悲悯的洞察力。这本书就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标记出了我们行走于这个社会时,那些容易迷失的方向和隐藏的陷阱,是提升心智成熟度的一本上佳之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理论书籍耐心有限的读者,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并且一直保持到了最后一页。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擅长用小切口,撬动大问题。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社会议题,通过精准的故事化叙述和生动的对比呈现出来。比如,对某种特定社会群体行为模式的解读,不是堆砌数据,而是通过几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模拟,让理论的应用变得直观可感。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以前看世界是模糊的、扁平的,现在戴上这副眼镜,一切都变得立体起来,那些隐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纹理和裂痕都清晰可见。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合上,然后什么都没记住的快消品,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对话,让你在合书之后,依然忍不住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着思辨的交锋。

评分

不错。。。。。。。。。。。。。

评分

实在,有用,好好的书,挺好的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很值得推荐看看的书

评分

评分

这个还好

评分

看了才知道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