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书分声训与右文、右文说之略史、诸家学说之批评与右文之一般公式、应用右文以比较字义、应用右文以探寻语根,以及附录等部分。《吊杀祭古语同原考》为语言文字学研究文献,通过分析“巾”、“木”、“示”三字的关系,而得出“吊”、“杀”、“祭”三字古语同原的结论。
沈兼士(1887年—1947年),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沈兼士一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研究,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语根字族”之学。曾主持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整理清代遗留历史档案,为学术界开风气之先。
从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密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相当考究。对于专业书籍而言,注释的详略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流畅度。这里的注释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出处佐证,又不会因为过度冗杂的脚注而打断主干思路的连贯性。更让我欣赏的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界定,作者都进行了极其审慎的铺陈。例如,在讨论“右文说”与某些特定方言现象的关联时,所引用的例证既有经典古籍,也有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可见其资料搜集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敬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构筑学术认知框架时,有了一个更加坚实、更少漏洞的基座,这对于从事任何语义或音韵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效率极高的知识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格调,那种民国风的字体和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学术氛围浓厚的时代。我原本以为这种针对特定学术领域的著作会比较枯燥,但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对于不太熟悉训诂学门外汉来说,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和严谨态度。书中对“右文说”的追根溯源梳理得非常清晰,像是给这条学术脉络做了一张精密的族谱图,让人能直观地看到它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继承、发展和修正。尤其是一些早期文献的引用和辨析,处理得相当到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那些原始资料,体会那种“追古”的乐趣。整体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深入中国古典语言学核心议题的探险之旅,引人入胜。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汇编性质的丛刊,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总担心文献整理的质量参差不齐。然而,这本收录的篇章质量远超预期,它成功地将一位重要学者分散在不同刊物、不同时间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化、有机化的整合。这种整合的价值是巨大的,它使得读者能够完整、连贯地把握作者在“右文说”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深化过程,而非碎片化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那些早年散佚的篇目进行考订和重现,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史料价值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者节省了大量的搜集时间。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清晰的“学术考古”的快感,仿佛亲手修复了一件断代已久的文物,让其光彩重现,这对于严肃的语言学研究者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我更倾向于从其思想史的角度来审视这部著作的影响力。它对于近现代训诂学思潮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微观切口。在那个“西学东渐”与传统学术激烈碰撞的年代,如何处理和定位传统训诂学中的核心理论,比如“右文说”,是诸多学者面临的共同课题。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外来语言学范式的影响下,坚守并创新性地发展本土的解释体系。作者的论述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展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敢于直面传统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富有洞见的推阐。这种“继承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本”的学术精神,是当代学术界极其需要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保持批判性的眼光和前瞻性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重量感。它不是那种旨在哗众取宠、提出惊人论断的著作,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知识边界的典范。通读下来,最大的收获在于领会了“推阐”二字的精妙所在——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或注释,而是在对既有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更现代、更系统的逻辑进行重塑和光大。这种对学术遗产的“精细化运营”,体现了学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对学术传统的责任感。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感兴趣,尤其是想深入了解清末民初学术转型期学者如何“打捞”和“重铸”传统学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贵文本。
评分《易·系辞》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评分提起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国,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会感到陌生。古丝绸之路上的风沙穿越千年,将这段公元7世纪之前的历史尘封于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的古象雄文明,时至今日却还依旧闪耀着光辉。
评分《易·系辞》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评分版本目录学研究(第2辑)》收录中外学者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论文33篇,分为纪念傅增湘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理论、典籍、版本、收藏、人物、修复7个专题编排,并有较多图版和插画。
评分[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评分至今,藏语中的warura(橄榄)、sletres(苦参)等药名仍然沿用象雄词语。在艺术方面,《象雄大藏经》中记载了当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丁真俄色看来,文献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记录下了这些民间艺术的表演方式,更在于通过这些艺术表演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如书中所记录的双人舞蹈《佛国与地狱》,演员一人着白衣,一人着黑衣,通过舞蹈动作具象化地表现出人的善恶两面,教导观众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些理解、宽容和忍耐,摒弃恶念。 《象雄大藏经》中有关民俗风貌的记载,细致入微。各个地方乃至各国度的百姓生活习惯如何,百姓之间的谈话内容,王臣之间的交流内容,军队和敌人之间的互动等,都一一生动呈现于纸上,俨然是一部记载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况的“活字典”。
评分古象雄王国
评分[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评分沈兼士文集买不到,买到这个单行本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