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廖平評傳

國學大師叢書:廖平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開國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廖平
  • 傳記
  • 文化
  • 曆史
  • 人物
  • 大師
  • 中國傳統文化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939
版次:2
商品編碼:116620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73
字數:15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後改名平,字季平,先後自號四譯、五譯、六譯先生,清末與近代著名的經學大師。
  《國學大師叢書:廖平評傳》透過廖平一生學經六變的內在邏輯,詳盡的論述瞭廖平經不學六變是如何由史到論,其論又如何以現實嚮空幻墮落的變化過程,揭示瞭廖平經學所體現的中國經學在近代終結的曆史必然性,闡明廖平經學多變與怪誕的原因所在,得齣瞭廖平經學的價值在史不在論的基本結論。此書代錶目前國內外廖平研究的學術水平。

目錄

總序
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英文提要

第1章 廖平的青少年時代
1.1 廖平早年的傢鄉生活
1.2 廖平早期的兩次思想轉變
1.3 廖平早年思想變化對經學六變的意義

第2章 經學六變概論
2.1 經學六變的基本內容
2.2 經學六變時間略考
2.3 經學六變的變因
2.4 經學六變的發展邏輯

第3章 廖平的平分今古之論
3.1 平分今古之論的提齣
3.2 今文經學祖《王製》,古文經學宗《周禮》
3.3 今文經學祖孔子,古文經學宗周公
3.4 古文經學祖孔子早年之說,今文經學宗孔子晚年定論
3.5 平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3.6 對前人區分今古理論的批評

第4章 尊今抑古和對其他經學派彆的批評
4.1 尊今抑古
4.2 對其他經學派彆的批評

第5章 廖平的孔經人學
5.1 建立孔經人學時期的廖平與近代中國
5.2 廖平的孔經人學時期的廖平
5.3 廖平的孔經人學大統說
5.4 孔經人學與近代古今中西之爭

第6章 廖平的孔經天學
6.1 建構孔經天學時期的廖平
6.2 經學第四變的孔經天學
6.3 經學第五變的天人大小
6.4 以五運六運解《詩》、《易》

第7章 廖平與康有為
7.1 廖康羊城之會
7.2 《知聖篇》與《孔子改製考》之比較
7.3 《闢劉篇》與《新學僞經考》的比較

第8章 廖平與經學的終結
8.1 廖平是近代經學大師
8.2 廖平經學史研究的價值
8.3 廖平經學理論的意義

附錄 廖平學術行年簡錶
後記

精彩書摘

  《國學大師叢書:廖平評傳》:
  (1)廖平的傢世明代初年(洪武二年),居住在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七裏村李子壩的廖萬仕一傢,從湖北遷徙四川,蔔居於井研縣境東的觀音堂壩。後來,又移至廖傢嘴,繼改居青陽鄉的鹽井灣。清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初九,一代經學大師廖平就誕生在這裏。
  從明代初年到廖平這一輩,廖氏傢族在井研已延續瞭十九代。近五百年間,廖氏傢族都以農為業,吃苦耐勞,雖無官宦文人産生,卻人丁興旺,以至在青陽鄉有“廖半鄉”之號,為井研縣世族之一。
  井研是四川省南部的一個偏僻小縣。鹽井灣是位於縣東北方三十裏的一個山鄉,舊名苦茨溪。據光緒年問所修縣誌記載,光緒時這個鄉場上總計纔七十餘戶人傢,隻有短短一條小街。一齣街口,就是茅草叢生的荒地。鄉場四周環山,山上草木稀疏,加上嚴重缺水,給人_派荒涼之感。這是一個閉塞、貧窮、落後的地方。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僻陋的角落,能誕生一位在中國近代學術上有極大影響的經學大師。
  廖平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第四。父親名叫廖復槐,早年傢境特彆貧睏,曾一度為人放牛、做短工。
  但廖復槐很能吃苦,人又通達,是當地最有經濟頭腦的人。因而,在廖平齣生前幾年,他開設瞭一個磨房和糖果店,不久又增設瞭一個茶店,從單純的務農,變為以小工商為主,從很大程度上改變瞭傢庭的經濟狀況。廖氏傢庭的這一轉變,對産生齣廖平這樣一位經學大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沒有這一轉變,廖平就會像絕大多數農傢子弟一樣,被終身束縛在土地上,永無成材之日。有瞭這一轉變,纔為廖平讀書學習提供瞭起碼的經濟保證,也纔使傢庭對廖平的讀書學習能有一個通達的觀念。
  廖復槐雖然沒有文化,但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卻很深。他是一個很講孝道的人,對雙親奉養極敬;他弟兄四人,父親去世後,卻一個人負擔全部喪葬費用。
  他又好善助人,布施貧睏,常齣麵主持保節、恤孤、義塚一類地方慈善活動,深受鄉人信賴、尊敬。光緒《井研縣誌》說,他又“夙性禮神,每伏臘傢忌日,灌奠齋沐,哀禮麯至,鄉人至今以為式。”父親的許多品格都給廖平以影響,在後來廖平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他父親品格的痕跡。
  現代教育學證明,父母是後代最早的啓濛老師,也是對孩子早期發展有直接重大影響的人。除瞭父親,廖平的母親也是對他後來成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廖平的母親名叫雷貞慈,是井研縣韆佛鄉人。韆佛寺場在縣南二十裏,是一個與井鹽灣大小差不多的小鄉場。雷傢以農為生,養成瞭廖平母親勤勞樸實的品格。作為一個母親,她是一個溫和善良的慈母;又是人子的好老師。她的許多優良品質一—尤其是明辨是非、認定的事總要義無反顧地堅持到底一給廖平影響極深。廖平治學,自認為對的,不顧包括恩師在內的世人反對,也要勇於堅持,正是他母親這種品質的體現。
  廖平在早年求學中,母親給瞭他極大的幫助。為給廖平提供學費,母親常常紡綫至三更,一個晚上紡一斤多棉紗;鼕天,又熬更守夜製作布鞋,然後將賣得的錢付給師塾先生。在生活上,他母親也很關心廖平。平日,傢中經常吃的是紅苕稀飯,苞米糊糊,很難吃上一次肉。每逢吃肉或偶有好吃的,他母親總是自己不吃,也要給廖平留著。母親的支持、關懷,對廖平的學習是一個很有力的激勵。
  (2)井研求學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又字勖齋。在他中舉的1879年,改名平,字季平。一生學經六變,他自認為每一變都是對孔經微言大義的翻譯,故先後自號四譯、五譯、六譯先生。
  大約七歲時,廖平開始上學。最先的塾師是嚮春廷,地點在鹽井灣的萬壽宮,約兩年時間。1860年至1864年,又在鹽井灣的禹帝宮和小黃衝兩地,分彆受業於鬍龍田、曾誌春。自1865年到1871年,先後在午鳳山、黃連橋、高屋基,受業於鍾靈。在曾誌春門下學習時,因私塾設在中醫先生廖榮高傢中,廖平又同時嚮廖榮高學習過中醫。晚年廖平尤好醫學,著醫書二十餘種,是與此有聯係的。
  從1858年至1871年的14年間,廖平數易其師,受業最長的業師是鍾靈,而對他影響較深的是曾誌春。
  在光緒《井研縣誌》上,廖平的幾位業師,唯曾誌春在《鄉賢·儒林》中有傳。他在道光年間拔貢生,力學能文,為知縣陳塏所重,聘其主講來鳳書院,傳稱:“縣令有所施措,非誌春與議,不敢謂允”;又說:“誌春接弟子以誠,所論辯批竅導寂,聽者忘倦,先後成就至數百人。”看得齣來,曾誌春是一位善於教導學生的導師。
  廖平的求學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有一個弱點,記性不好,而私塾常令學生背誦課文。先生布置的課文,同學們都背誦得瞭,廖平卻背不齣來,常常結結巴巴,麵紅耳赤,過不瞭關。老師和他父親都誤以為,廖平不是求學的料,而中止瞭他的學業。
  被中止學業的廖平,內心十分嚮往讀書,但無力改變老師和父親的決定,於是求助於祖宗的神靈。廖宗澤《廖平年譜》敘其事說:“時先生讀書,苦不能記誦,復槐公以其拙,令廢學。一日,先生將往捕魚,默禱於堂前;如今日能得魚,當復讀。乃往,果得二鯉,亟以告復槐公。”那個時代的鄉裏人,都相信神靈,尤信祖宗保佑一類的迷信。廖平的父親纔改變主意,送他重新上學,並請求先生免去他兒子的背誦課。後來,廖平將自己的書齋取名“雙鯉堂”,據說就是為瞭紀念這件事。中國民間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得鯉之事,大約是要說明廖平後來高中進士,是早有先兆的。
  復學後,廖平轉到午鳳山鍾靈門下學習。不久,因他傢開設的磨房、糖果店、茶店生意興隆,需要增加人手。廖平雖有得鯉之兆,但經營上的缺少人手,又使他父親改變主意,強令他輟學,到茶肆做工。一次,廖平在給一位客人摻茶水時,不慎沾濕瞭客人的衣服,遭到一頓辱罵,本來就一心嚮往讀書的廖平深感氣憤,他在木牌上寫下瞭“我要讀書”四個大字,離傢而去。他父親和三位哥哥四處尋找,最後纔在一個寺院的牆邊找到正在專心讀書的廖平。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國學大師叢書:梁啓超評傳 (本簡介僅描述《國學大師叢書:梁啓超評傳》的內容,與《國學大師叢書:廖平評傳》無任何關聯。) 一、 緒論:時代的弄潮兒與思想的巨擘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國時期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巨匠——梁啓超(1873—1929)的傳奇一生及其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深遠影響。梁啓超不僅是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啓濛思想傢、曆史學傢、文學傢,更是一位橫跨中西、融貫古今的文化巨人。他以筆為劍,以思想為犁,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走嚮,被譽為“影響中國近代一百年”的人物。 本傳記將以時間為軸,以思想脈絡為綱,全麵梳理梁啓超從康南海的得力弟子到“新民說”的倡導者,再到晚年學術轉嚮的復雜曆程,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矛盾與光芒的梁啓超形象。 二、 早年:從書齋學子到維新乾將 (1873-1898) 1. 嶺南儒風與少年早慧: 詳細記述梁啓超在廣東新會乃至深圳寶安(今香港元朗)的童年經曆,他如何受到傳統儒傢教育的熏陶,以及如何以驚人的天賦在少年時期便嶄露頭角,考取秀纔。 2. 邂逅康有為與思想啓濛: 重點描繪梁啓超與康有為在廣州的師徒相識。從“戊戌變法”的理論準備階段開始,梁啓超如何迅速吸收西學精髓,並將其融入變法思想體係,成為維新派陣營中最具煽動性和傳播力的理論傢。 3. 強學會與《時務報》的戰鬥: 深入分析梁啓超創辦和主筆《時務報》的曆史意義。通過對《時務報》中大量政論文章的細緻解讀,展現其如何以通俗流暢的白話文,嚮社會大眾傳播“開民智、立民德、新民風”的思想,為中國近代報業和公共輿論的形成奠定瞭基石。 三、 流亡歲月:新民思想的形成與政治的起伏 (1898-1912) 1. 戊戌政變後的流亡生涯: 詳述戊戌政變失敗後,梁啓超被迫流亡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地的經曆。這段流亡生涯是其思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 2. “新民說”的係統構建: 集中分析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發錶的“新民說”係列文章。闡釋他如何基於孟德斯鳩、盧梭等西方社會理論,提齣“欲維新,必先新民”的核心主張。深入探討其對“國民性”的批判與重塑,以及“公德”與“私德”的平衡思想。 3. 組織政治團體與思想路綫的爭論: 梳理梁啓超在海外組建保皇會、後轉嚮立憲派的過程。重點探討他與孫中山革命派在“保皇與革命”及“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上的激烈論戰,展示其政治理念的不斷修正與成熟。 四、 學術轉嚮:從政治鼓動到史學革命 (1912-1920) 1. 民國初期的政治參與與幻滅: 考察梁啓超迴國後參與袁世凱政府,直至反對洪憲帝製,擁護共和的復雜心路。他從熱衷於政治實踐轉嚮對國傢製度基礎的深層反思。 2. 史學思想的創新——“新史學”的提齣: 這是梁啓超學術生涯的裏程碑。本書將詳細介紹其在《新史學》中對傳統史學(如“載道”史觀)的顛覆性批判,以及他提齣的以“達國情、發明曆史進化之大原”為核心的社會進化論史學觀。 3. 曆史著作的典範: 剖析《中國曆史研究法》、《歐遊心影錄》、《清代學術概論》等代錶作的學術貢獻。特彆是《清代學術概論》,如何以清晰的框架為後世梳理瞭清代學術的源流,成為該領域經典的奠基之作。 五、 晚年:學術的沉澱與文化情懷 (1920-1929) 1. 清華園的寜靜歲月: 敘述梁啓超受邀至清華國學研究院任教的晚年生活。此時期,他逐漸從激烈的政治風波中抽離,專注於學術研究與人纔培養。 2. 思想的融閤與迴歸: 分析梁啓超在晚年對科學與人文的再平衡,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佛學)的深入探究。探討他如何試圖調和西方科學精神與中國人文精神,尋求一條適閤中國自身發展的文化道路。 3. 最後的絕唱: 總結梁啓超對後輩學者的提攜與影響,如對陳寅恪、王國維等人的賞識。描繪他直至病逝前仍心係國傢命運的復雜情懷。 六、 結語:梁啓超留給後世的遺産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超越簡單的生平迴顧,著重探討梁啓超留下的四大遺産: 1.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型塑造: 他如何定義瞭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2. 現代漢語的推廣與文學革命的實踐。 3. 以社會進化論為核心的學術視野轉型。 4. 跨文化、跨領域整閤的學術能力與胸襟。 通過對梁啓超一生思想的梳理與評判,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現代中國如何在劇烈的動蕩中尋求自我轉型的復雜路徑與不懈努力。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為這位“百科全書式”的國學大師樹立一座清晰而全麵的思想豐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讓我對廖平這位國學大師的學術思想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對他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星的記載,總覺得他是一位被曆史遺忘的角落裏的學者。然而,《廖平評傳》則將他拉到瞭聚光燈下,展現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在論述他對於《公羊傳》的研究時,作者詳細地梳理瞭廖平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齣自己獨特的見解,如何運用考據學的方法,對古籍進行辨析和詮釋。那種旁徵博引、層層深入的論證過程,讓我這個對古籍研究不甚瞭解的讀者也看得津津有味。書中對廖平學術思想的梳理,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他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對當時學術界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廖平學術思想時,並沒有將其孤立起來,而是置於整個學術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廖平在學術傳承中的地位和價值。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到,他並非僅僅是一位“國學大師”,更是一位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探索、銳意進取的思想者。

評分

一翻開《國學大師叢書:廖平評傳》,就仿佛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廖平,這個名字對於許多讀者來說或許有些陌生,但他的學術成就和人生經曆卻足以令人扼腕嘆息,又引人深思。書的開頭,作者並沒有急於切入廖平的生平細節,而是先勾勒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那種學術思想的碰撞,傳統與西學的交織,為我們理解廖平這位“國學大師”的成長之路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晚清學術氛圍的細緻描繪,從科舉製度的衰落到新式學堂的興起,再到各種思潮的湧入,無不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迷茫與探索。廖平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憑藉著紮實的國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試圖在舊學與新知之間尋找到一條齣路。書中的筆觸細膩,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廖平學術思想的敬佩,同時也對其命運的跌宕起伏飽含同情。讀著讀著,我不禁想象,如果他生活在更平和的年代,他的學術成就又將達到怎樣的高度?那種懷纔不遇的遺憾,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掙紮的背影,都深深地觸動瞭我。

評分

《廖平評傳》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次關於“士人精神”的探討。通過廖平的人生軌跡,我看到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變革時所經曆的陣痛與堅守。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士人。書中詳述瞭他如何試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社會現實相結閤,如何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來為國傢和社會貢獻力量。盡管他的努力在當時未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實現,但他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大夫情懷,卻在字裏行間閃耀著光芒。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廖平一生中幾次關鍵選擇的分析,這些選擇,無不體現瞭他作為一名讀書人的良知與擔當。這本書讓我反思,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去繼承和發揚這種寶貴的“士人精神”,如何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不忘對社會和國傢的責任。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著作。

評分

《廖平評傳》的行文風格頗具特色,它不像一些傳記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將學術研究與人物故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作者在敘述廖平的生平事跡時,常常會穿插對當時社會風貌、文化思潮的描寫,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廖平早年求學經曆的描寫。從他少年時期的聰慧過人,到他中年時期的坎坷經曆,再到晚年時期的心境變化,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感同身受,比如他對於學術的熱愛,對於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在睏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作者的文筆功底深厚,語言精練而不失生動,常常用一些恰到好處的比喻和描繪,讓原本沉重的學術話題變得輕鬆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廖平內心世界的揣摩,那些細膩的情感描寫,仿佛讓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位曆史人物,更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評分

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廖平個人性格和命運的深入挖掘。傳記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塑造一個完美無缺的英雄形象,而是真實地展現瞭廖平的優點與缺點,他的成功與失敗。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學者,嚴謹求實的一麵,也看到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麵對社會變故時的掙紮與無奈。書中對廖平晚年的一些描寫,尤其讓我感到唏mer (chè, 嘆息). 那個時期,他雖然依舊心懷對國學的熱愛,但身體的衰弱和對時局的憂慮,都給他帶來瞭巨大的精神壓力。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不完美”的時刻,而是將其作為構成廖平形象的重要部分來呈現。這種真實性,反而讓我對廖平這個人物産生瞭更深刻的共鳴。我常常在想,如果當時社會環境對他能更寬容一些,也許他的晚年會有所不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人物的評價,不應隻看他們的學術成就,更應關注他們作為一個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悲歡離閤。

評分

好。

評分

評分

正版好書

評分

正版好書

評分

好。

評分

可以,有點髒瞭。書寫的還可以。

評分

紙張!

評分

good....

評分

可以,有點髒瞭。書寫的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