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开国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廖平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大师
  • 中国传统文化
  • 学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939
版次:2
商品编码:116620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3
字数:1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
  《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国内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英文提要

第1章 廖平的青少年时代
1.1 廖平早年的家乡生活
1.2 廖平早期的两次思想转变
1.3 廖平早年思想变化对经学六变的意义

第2章 经学六变概论
2.1 经学六变的基本内容
2.2 经学六变时间略考
2.3 经学六变的变因
2.4 经学六变的发展逻辑

第3章 廖平的平分今古之论
3.1 平分今古之论的提出
3.2 今文经学祖《王制》,古文经学宗《周礼》
3.3 今文经学祖孔子,古文经学宗周公
3.4 古文经学祖孔子早年之说,今文经学宗孔子晚年定论
3.5 平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3.6 对前人区分今古理论的批评

第4章 尊今抑古和对其他经学派别的批评
4.1 尊今抑古
4.2 对其他经学派别的批评

第5章 廖平的孔经人学
5.1 建立孔经人学时期的廖平与近代中国
5.2 廖平的孔经人学时期的廖平
5.3 廖平的孔经人学大统说
5.4 孔经人学与近代古今中西之争

第6章 廖平的孔经天学
6.1 建构孔经天学时期的廖平
6.2 经学第四变的孔经天学
6.3 经学第五变的天人大小
6.4 以五运六运解《诗》、《易》

第7章 廖平与康有为
7.1 廖康羊城之会
7.2 《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比较
7.3 《辟刘篇》与《新学伪经考》的比较

第8章 廖平与经学的终结
8.1 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师
8.2 廖平经学史研究的价值
8.3 廖平经学理论的意义

附录 廖平学术行年简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
  (1)廖平的家世明代初年(洪武二年),居住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七里村李子坝的廖万仕一家,从湖北迁徙四川,卜居于井研县境东的观音堂坝。后来,又移至廖家嘴,继改居青阳乡的盐井湾。清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初九,一代经学大师廖平就诞生在这里。
  从明代初年到廖平这一辈,廖氏家族在井研已延续了十九代。近五百年间,廖氏家族都以农为业,吃苦耐劳,虽无官宦文人产生,却人丁兴旺,以至在青阳乡有“廖半乡”之号,为井研县世族之一。
  井研是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偏僻小县。盐井湾是位于县东北方三十里的一个山乡,旧名苦茨溪。据光绪年问所修县志记载,光绪时这个乡场上总计才七十余户人家,只有短短一条小街。一出街口,就是茅草丛生的荒地。乡场四周环山,山上草木稀疏,加上严重缺水,给人_派荒凉之感。这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僻陋的角落,能诞生一位在中国近代学术上有极大影响的经学大师。
  廖平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第四。父亲名叫廖复槐,早年家境特别贫困,曾一度为人放牛、做短工。
  但廖复槐很能吃苦,人又通达,是当地最有经济头脑的人。因而,在廖平出生前几年,他开设了一个磨房和糖果店,不久又增设了一个茶店,从单纯的务农,变为以小工商为主,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廖氏家庭的这一转变,对产生出廖平这样一位经学大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这一转变,廖平就会像绝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被终身束缚在土地上,永无成材之日。有了这一转变,才为廖平读书学习提供了起码的经济保证,也才使家庭对廖平的读书学习能有一个通达的观念。
  廖复槐虽然没有文化,但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很深。他是一个很讲孝道的人,对双亲奉养极敬;他弟兄四人,父亲去世后,却一个人负担全部丧葬费用。
  他又好善助人,布施贫困,常出面主持保节、恤孤、义冢一类地方慈善活动,深受乡人信赖、尊敬。光绪《井研县志》说,他又“夙性礼神,每伏腊家忌日,灌奠斋沐,哀礼曲至,乡人至今以为式。”父亲的许多品格都给廖平以影响,在后来廖平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他父亲品格的痕迹。
  现代教育学证明,父母是后代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对孩子早期发展有直接重大影响的人。除了父亲,廖平的母亲也是对他后来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廖平的母亲名叫雷贞慈,是井研县千佛乡人。千佛寺场在县南二十里,是一个与井盐湾大小差不多的小乡场。雷家以农为生,养成了廖平母亲勤劳朴实的品格。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一个温和善良的慈母;又是人子的好老师。她的许多优良品质一—尤其是明辨是非、认定的事总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一给廖平影响极深。廖平治学,自认为对的,不顾包括恩师在内的世人反对,也要勇于坚持,正是他母亲这种品质的体现。
  廖平在早年求学中,母亲给了他极大的帮助。为给廖平提供学费,母亲常常纺线至三更,一个晚上纺一斤多棉纱;冬天,又熬更守夜制作布鞋,然后将卖得的钱付给师塾先生。在生活上,他母亲也很关心廖平。平日,家中经常吃的是红苕稀饭,苞米糊糊,很难吃上一次肉。每逢吃肉或偶有好吃的,他母亲总是自己不吃,也要给廖平留着。母亲的支持、关怀,对廖平的学习是一个很有力的激励。
  (2)井研求学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又字勖斋。在他中举的1879年,改名平,字季平。一生学经六变,他自认为每一变都是对孔经微言大义的翻译,故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
  大约七岁时,廖平开始上学。最先的塾师是向春廷,地点在盐井湾的万寿宫,约两年时间。1860年至1864年,又在盐井湾的禹帝宫和小黄冲两地,分别受业于胡龙田、曾志春。自1865年到1871年,先后在午凤山、黄连桥、高屋基,受业于钟灵。在曾志春门下学习时,因私塾设在中医先生廖荣高家中,廖平又同时向廖荣高学习过中医。晚年廖平尤好医学,著医书二十余种,是与此有联系的。
  从1858年至1871年的14年间,廖平数易其师,受业最长的业师是钟灵,而对他影响较深的是曾志春。
  在光绪《井研县志》上,廖平的几位业师,唯曾志春在《乡贤·儒林》中有传。他在道光年间拔贡生,力学能文,为知县陈垲所重,聘其主讲来凤书院,传称:“县令有所施措,非志春与议,不敢谓允”;又说:“志春接弟子以诚,所论辩批窍导寂,听者忘倦,先后成就至数百人。”看得出来,曾志春是一位善于教导学生的导师。
  廖平的求学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有一个弱点,记性不好,而私塾常令学生背诵课文。先生布置的课文,同学们都背诵得了,廖平却背不出来,常常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过不了关。老师和他父亲都误以为,廖平不是求学的料,而中止了他的学业。
  被中止学业的廖平,内心十分向往读书,但无力改变老师和父亲的决定,于是求助于祖宗的神灵。廖宗泽《廖平年谱》叙其事说:“时先生读书,苦不能记诵,复槐公以其拙,令废学。一日,先生将往捕鱼,默祷于堂前;如今日能得鱼,当复读。乃往,果得二鲤,亟以告复槐公。”那个时代的乡里人,都相信神灵,尤信祖宗保佑一类的迷信。廖平的父亲才改变主意,送他重新上学,并请求先生免去他儿子的背诵课。后来,廖平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双鲤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中国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得鲤之事,大约是要说明廖平后来高中进士,是早有先兆的。
  复学后,廖平转到午凤山钟灵门下学习。不久,因他家开设的磨房、糖果店、茶店生意兴隆,需要增加人手。廖平虽有得鲤之兆,但经营上的缺少人手,又使他父亲改变主意,强令他辍学,到茶肆做工。一次,廖平在给一位客人掺茶水时,不慎沾湿了客人的衣服,遭到一顿辱骂,本来就一心向往读书的廖平深感气愤,他在木牌上写下了“我要读书”四个大字,离家而去。他父亲和三位哥哥四处寻找,最后才在一个寺院的墙边找到正在专心读书的廖平。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 (本简介仅描述《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的内容,与《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无任何关联。) 一、 绪论:时代的弄潮儿与思想的巨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国时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巨匠——梁启超(1873—1929)的传奇一生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深远影响。梁启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横跨中西、融贯古今的文化巨人。他以笔为剑,以思想为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被誉为“影响中国近代一百年”的人物。 本传记将以时间为轴,以思想脉络为纲,全面梳理梁启超从康南海的得力弟子到“新民说”的倡导者,再到晚年学术转向的复杂历程,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矛盾与光芒的梁启超形象。 二、 早年:从书斋学子到维新干将 (1873-1898) 1. 岭南儒风与少年早慧: 详细记述梁启超在广东新会乃至深圳宝安(今香港元朗)的童年经历,他如何受到传统儒家教育的熏陶,以及如何以惊人的天赋在少年时期便崭露头角,考取秀才。 2. 邂逅康有为与思想启蒙: 重点描绘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广州的师徒相识。从“戊戌变法”的理论准备阶段开始,梁启超如何迅速吸收西学精髓,并将其融入变法思想体系,成为维新派阵营中最具煽动性和传播力的理论家。 3. 强学会与《时务报》的战斗: 深入分析梁启超创办和主笔《时务报》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时务报》中大量政论文章的细致解读,展现其如何以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向社会大众传播“开民智、立民德、新民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报业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三、 流亡岁月:新民思想的形成与政治的起伏 (1898-1912) 1. 戊戌政变后的流亡生涯: 详述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经历。这段流亡生涯是其思想发展最关键的时期。 2. “新民说”的系统构建: 集中分析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民说”系列文章。阐释他如何基于孟德斯鸠、卢梭等西方社会理论,提出“欲维新,必先新民”的核心主张。深入探讨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重塑,以及“公德”与“私德”的平衡思想。 3. 组织政治团体与思想路线的争论: 梳理梁启超在海外组建保皇会、后转向立宪派的过程。重点探讨他与孙中山革命派在“保皇与革命”及“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上的激烈论战,展示其政治理念的不断修正与成熟。 四、 学术转向:从政治鼓动到史学革命 (1912-1920) 1. 民国初期的政治参与与幻灭: 考察梁启超回国后参与袁世凯政府,直至反对洪宪帝制,拥护共和的复杂心路。他从热衷于政治实践转向对国家制度基础的深层反思。 2. 史学思想的创新——“新史学”的提出: 这是梁启超学术生涯的里程碑。本书将详细介绍其在《新史学》中对传统史学(如“载道”史观)的颠覆性批判,以及他提出的以“达国情、发明历史进化之大原”为核心的社会进化论史学观。 3. 历史著作的典范: 剖析《中国历史研究法》、《欧游心影录》、《清代学术概论》等代表作的学术贡献。特别是《清代学术概论》,如何以清晰的框架为后世梳理了清代学术的源流,成为该领域经典的奠基之作。 五、 晚年:学术的沉淀与文化情怀 (1920-1929) 1. 清华园的宁静岁月: 叙述梁启超受邀至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的晚年生活。此时期,他逐渐从激烈的政治风波中抽离,专注于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2. 思想的融合与回归: 分析梁启超在晚年对科学与人文的再平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学)的深入探究。探讨他如何试图调和西方科学精神与中国人文精神,寻求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文化道路。 3. 最后的绝唱: 总结梁启超对后辈学者的提携与影响,如对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赏识。描绘他直至病逝前仍心系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怀。 六、 结语:梁启超留给后世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超越简单的生平回顾,着重探讨梁启超留下的四大遗产: 1.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塑造: 他如何定义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2. 现代汉语的推广与文学革命的实践。 3. 以社会进化论为核心的学术视野转型。 4. 跨文化、跨领域整合的学术能力与胸襟。 通过对梁启超一生思想的梳理与评判,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如何在剧烈的动荡中寻求自我转型的复杂路径与不懈努力。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树立一座清晰而全面的思想丰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廖平这位国学大师的学术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记载,总觉得他是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的学者。然而,《廖平评传》则将他拉到了聚光灯下,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论述他对于《公羊传》的研究时,作者详细地梳理了廖平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何运用考据学的方法,对古籍进行辨析和诠释。那种旁征博引、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让我这个对古籍研究不甚了解的读者也看得津津有味。书中对廖平学术思想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对当时学术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廖平学术思想时,并没有将其孤立起来,而是置于整个学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廖平在学术传承中的地位和价值。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到,他并非仅仅是一位“国学大师”,更是一位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的思想者。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廖平个人性格和命运的深入挖掘。传记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廖平的优点与缺点,他的成功与失败。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严谨求实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社会变故时的挣扎与无奈。书中对廖平晚年的一些描写,尤其让我感到唏mer (chè, 叹息). 那个时期,他虽然依旧心怀对国学的热爱,但身体的衰弱和对时局的忧虑,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不完美”的时刻,而是将其作为构成廖平形象的重要部分来呈现。这种真实性,反而让我对廖平这个人物产生了更深刻的共鸣。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社会环境对他能更宽容一些,也许他的晚年会有所不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只看他们的学术成就,更应关注他们作为一个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悲欢离合。

评分

《廖平评传》的行文风格颇具特色,它不像一些传记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学术研究与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叙述廖平的生平事迹时,常常会穿插对当时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的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廖平早年求学经历的描写。从他少年时期的聪慧过人,到他中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再到晚年时期的心境变化,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比如他对于学术的热爱,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语言精练而不失生动,常常用一些恰到好处的比喻和描绘,让原本沉重的学术话题变得轻松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廖平内心世界的揣摩,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评分

《廖平评传》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关于“士人精神”的探讨。通过廖平的人生轨迹,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变革时所经历的阵痛与坚守。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人。书中详述了他如何试图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如何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尽管他的努力在当时未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实现,但他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却在字里行间闪耀着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廖平一生中几次关键选择的分析,这些选择,无不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读书人的良知与担当。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士人精神”,如何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著作。

评分

一翻开《国学大师丛书:廖平评传》,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廖平,这个名字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却足以令人扼腕叹息,又引人深思。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急于切入廖平的生平细节,而是先勾勒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种学术思想的碰撞,传统与西学的交织,为我们理解廖平这位“国学大师”的成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晚清学术氛围的细致描绘,从科举制度的衰落到新式学堂的兴起,再到各种思潮的涌入,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探索。廖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凭借着扎实的国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试图在旧学与新知之间寻找到一条出路。书中的笔触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廖平学术思想的敬佩,同时也对其命运的跌宕起伏饱含同情。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象,如果他生活在更平和的年代,他的学术成就又将达到怎样的高度?那种怀才不遇的遗憾,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扎的背影,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评分

纸张!

评分

好。

评分

可以,有点脏了。书写的还可以。

评分

廖平是今文经学大家,其对于经学的现代化转化有深入的探索,本书立足廖平生平,对其学术理念有很好的总结。

评分

学凡六变,号曰六译,惟一二变意义重大,后皆狂妄。

评分

商品符合度5分店家服务态度5分物流发货速度5分

评分

评分

廖平是今文经学大家,其对于经学的现代化转化有深入的探索,本书立足廖平生平,对其学术理念有很好的总结。

评分

可以,有点脏了。书写的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