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

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誌明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熊十力
  • 傳記
  • 人物傳記
  • 文化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中國文化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0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6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他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20世紀中國最傑齣哲學傢”。  他師從唯識宗大師歐陽竟無,卻“叛齣師門”,開創瞭全新的“新唯識論”哲學體係。  《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為你還原一位狂放落拓的大儒原貌。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熊十力先生是一位富有獨創精神,不喜好傍門戶的哲學傢、思想傢,並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專門傢或某一學派的“經師”,更不是那種隻會咬文嚼字的所謂“學究”。他很有抱負,很有氣魄,非常自信,但並不是通常所說的“驕傲”,作學問的態度又非常嚴肅認真。《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以流暢、凝煉的筆調敘寫評述瞭“新儒學”的主將——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體係,學術傳承。其資料詳實,持論公允,使讀者能充分領略熊氏精神風貌及其獨創的“新唯識論”哲學體係的精要,堪稱傳神之作。

作者簡介

  宋誌明,1947年生,哲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專長為中國近現代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現代新儒傢研究》、《現代中國哲學思潮》、《20世紀中國實證哲學研究》、《中華儒學源流》、《陳獻章》等。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 石 峻/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無悔的人生/0011.1 初涉人世/0011.2 戎馬青春/0051.3 中年轉軌/0111.4 執教北大/0151.5 自創新唯識論/020第2章 入佛與齣佛/0292.1 佛學的浸潤/0292.2 評點大乘空宗/0352.3 評點大乘有宗/0372.4 佛門的抗議/0412.5 答辯與申訴/042第3章 對治西學/0463.1 大潮後的思考/0463.2 西學的誤區/0503.3 西學的啓迪/0543.4 滋植固有根荄/057第4章 國學發微/0604.1 諸子同源於儒/0604.2 儒學的演變/0714.3 六經新證/0844.4 原外王/0944.5 原內聖/097第5章 體用不二/1015.1 立 宗/1015.2 掃 相/1065.3 顯 體/1115.4 釋 用/1185.5 餘 論/123第6章 翕闢成變/1286.1 辯證法溯源/1286.2 辯證法述要/1316.3 範疇的辯證法/1386.4 由辯證法走嚮相對主義/143第7章 性量分途/1477.1 量論和境論/1477.2 性智證體/1497.3 量智求知/1567.4 思修交盡/159第8章 成己成物/1638.1 立大本開大源/1638.2 重外王求緻用/1688.3 去染汙修淨習/171第9章 桑榆暮景/1779.1 暮年承新運/1779.2 上書議政/1819.3 玄圃耕耘/1869.4 文革罹難/190第10章 薪火傳承/19310.1 流芳澤被/19310.2 學界的評說/19610.3 薪盡火傳/209附錄 熊十力學術行年簡錶/213後 記/225

精彩書摘

  熊十力之所以熱衷於尋求“為己之學”,固然同他本人的經曆、際遇、興趣、愛好等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應該在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去找。從宏觀的角度看,他走上這條學術道路乃是對洶湧而來的“西化思潮”的迴應。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用大炮轟開瞭中國這一“天朝大國”緊閉的大門,使中國社會開始瞭從封建社會嚮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演化的曆史。隨著列強的入侵,西方文化迅速湧入中國,並同中國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經過幾個迴閤的較量之後,西方文化逐漸在器物、製度乃至觀念層麵上占瞭上風。中國固有文化受到沉重打擊,日益式微。在帝國主義列強麵前,封建王朝的腐敗性暴露無餘,清廷統治者甚至打齣“寜贈友邦,勿予傢奴”的旗號,早已墮落成“洋人的朝廷”(陳天華語)。清政府的腐朽敗壞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聲,甚至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喪失瞭信心。這種來自內部的對於傳統文化的打擊比西學從外麵的撞擊威脅更大。  自從魏源提齣“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以來,先進的中國人便形成“嚮西方尋找真理”的心態,湧現齣康有為、嚴復、洪秀全、孫中山等大批仁人誌士。他們從西方的思想武器庫中搬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産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發動過太平天國起義、戊戌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在改造中國方麵作齣瞭很大的成績,推翻瞭統治中國數韆年的封建帝製,然而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辛亥革命以後,中西新舊之爭更加激烈。爭論的焦點從製度層麵轉嚮觀念層麵,形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陳獨秀、李大釗、鬍適、魯迅、吳虞等人,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大旗,呼喊著“打倒孔傢店”的激進口號,嚮舊學營壘發起總攻擊。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思想界一次偉大的變革,它標誌著世界哲學開始走入中國,中國哲學開始走入世界。在中外哲學的交流、衝突、融會的過程中,人們的觀念發生瞭很大變化,引起空前的心靈激蕩。“五四”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摒棄舊思想、舊觀念,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對於人們“思想現代化”的進程起到瞭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這樣一個堪與先秦時期“百傢爭鳴”相媲美的思想解放運動,成績無疑是主要的,但也難免會齣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與不足。熊十力作為“五四”新文化的目擊者,擁護科學與民主,歡迎新思想、新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屬於新文化運動的一翼。應該指齣的是,他作為“五四”運動以後活躍在論壇上的思想傢,比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又多瞭幾分清醒。他冷靜地思考這一大潮的全過程,對於其中的缺點看得相當清楚,批評得相當中肯。  第一個缺點是全盤西化傾嚮。“五四”時期的一些思想傢在反對封建主義的時候,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與封建主義對立的西方資産階級思想體係理想化,滿足於搬用西方的學術觀點,不願意加以鑒彆和分析,存在著“食洋不化”的缺陷。例如,鬍適毫不掩飾地宣稱,他是“實驗主義的信徒”,認為東西方文明的區彆隻不過是“人力車文明與摩托車文明的界綫”,相比之下,東方文化幾乎一無可取之處。鬍適聲稱:“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①在他的眼裏,中國人是“九分像鬼一分像人”的民族,唯一的齣路就是盡棄所有,全盤西化,徹底地改弦更張。  熊十力不能容忍這種“全盤西化”的論調,針鋒相對地指齣:西方文化並不像某些人吹噓得那麼美妙,西方世界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天堂。西方文化本身也有嚴重缺陷,未必事事皆可以效法。例如,“晚世西人便不識性,就認食色等欲,為本來的事”①。足見其價值觀念並不怎麼高雅。這種價值觀念造成個人主義泛濫成災,造成一係列社會弊病,這難道不應該引以為戒嗎?全盤西化論者囿於形式主義的思想方法,在他們看來好就是絕對的好,壞就是絕對的壞,不懂得辯證地分析,對西方文化一味盲目崇拜,不肯采取分析、批判和選擇的態度,這是熊十力所堅決反對的。但他並不反對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尤其是西方的科學技術、民主政治,隻是反對生吞活剝、照搬照抄。他不無憂慮地說:“‘五四’運動以後,菲薄固有,完全西化之傾嚮,竊有所未安焉。”②為國人敲起警鍾。  第二個缺點是科學主義傾嚮。科學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兩麵最鮮明的旗幟。“五四”時期的思想傢把科學視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希望之所在,號召青年們學習科學,掌握科學方法,這無疑起到瞭振聾發聵的作用,這是應當予以肯定的,但是在一片對科學的頌揚聲中,也掩蓋著科學主義傾嚮。一些思想傢錯誤地把科學與哲學對立起來,否認真理的存在價值,試圖用自然科學解決包括人生觀在內的一切問題。在1922年發生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中,科學派的主將丁文匯盛稱“科學萬能”。他說:“科學的萬能,不是在他的結果,是在他的方法”,“在知識界,科學方法是萬能”。③他所說的科學方法就是指經驗觀察、邏輯歸納的方法。他說:“我們所謂科學方法,不外將世界上的事實分起類來,求他們的秩序,等到分類秩序弄明白瞭,我們再想齣一句最簡單明白的話來,概括這許多事實,這叫做科學的公例。”④他大張科學主義之幟,對“玄學鬼”大加鞭撻,聲言科學可以解決人生觀問題,主張取消本體論研究。他的觀點得到鬍適、吳稚暉等人的支持,在學術界有相當大的影響。  熊十力指齣,科學主義者一味誇大科學方法的作用,企圖用科學取代哲學的作法是行不通的。他說:“科學無論如何進步,即如近世物理學,可謂已打破物質的觀念。然總承認有外在世界,他們畢竟不能證會本體,畢竟不能通內外、物我,渾然為一。他們所長的還是符號推理,還是圖摹宇宙的錶層,不能融宇宙人生為一,而於生活中體會宇宙的底蘊。新物理學,無法證會本體,旁的科學亦然。繼今以往,各科學雖當進步,然其無法證會本體,當一如今日。科學的方法與其領域,終有所限故也。”①因此,“若乃主張科學萬能,視古今哲學傢皆齣自主觀的妄猜亂想,毫無是處,此亦莫如之何”②。熊十力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反駁科學主義者提齣的“哲學無用”論和“哲學取消”論,雖不完全正確,卻亦有相當深刻的道理。他認為,科學無論如何發達,也不能取代哲學,哲學也永遠不能歸結為科學。針對科學主義者“取消本體論研究”的論調,熊十力堅決主張,哲學必須研究本體論。他甚至認為本體論就是哲學探討的唯一領域,哲學就是本體論,斷言唯有本體論是“科學所奪不去的”。他聲稱,他構築的“新唯識論”就是以本體論為中心的哲學體係,“實欲以東方玄學思想,對治西洋科學思想”③。  第三個缺點是全盤否定傳統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傾嚮。“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封建運動。齣於對封建主義思想的氣憤,一些思想傢說齣一些過火的話,提齣一些過火的、不切實際的主張,形成全盤否定傳統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傾嚮。例如,錢玄同斷言:“二韆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無論那一部,打開一看,不到半頁,必有發昏作夢的話。”④毛子水也說:“中國的學術史,就重要的方麵講起來,不要說比不上歐洲近世的學術史,還比不上希臘羅馬的……因為我們中國民族,從前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業;對於世界的文明,沒有重大的貢獻;所以我們的曆史,亦就不見得有什麼重要。有這些緣故,所以國故在今日世界學術上,占不瞭什麼重要的位置。”①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吳稚暉聲言把綫裝書丟到茅廁中去,而“禮教吃人”、“打倒孔傢店”則成為更為流行的口號。如此激烈地抨擊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恐怕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對於這種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傾嚮,熊十力相當反感。他指齣,“清末以來,國人恒自卑,視固有學術都不成為學術”②,是十分錯誤的。因為這樣做將帶來嚴重的後果,對於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振興有百害而無一利。他不否認傳統文化中具有糟粕,但不能因其有糟粕,就全麵予以否定,將其中的精華也一股腦兒地丟掉。若將洗澡水與小孩子一塊倒掉,實屬不智;因其糟粕而棄其精華同樣也是愚蠢之舉。熊十力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作大蒜,吃瞭大蒜嘴裏會發齣令人討厭的氣味,但大蒜卻含有豐富的營養且有防病殺菌的功效。他感慨地說:“中學精意隨其末流之弊,以俱被摧殘,如蒜精之美不幸隨其臭氣而為人唾棄,因是惶懼。”③他力闢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之謬,為中國傳統文化辯誣。他錶示,將以自己的努力扭轉“菲薄固有”的風氣,抱定“深念舊文化崩潰之勢日劇,誓以身心奉先聖”④的宏願,掉背孤行,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哲學體係,為弘揚國學做齣應有的貢獻。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傢、思想傢熊十力先生生平、學術思想及其深遠影響的權威傳記。本書旨在通過詳盡的史料梳理和深刻的理論闡釋,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鮮活的熊十力形象,展現他如何在中國思想史上開闢齣一條獨特的“新唯識學”之路。 本書的撰寫嚴格遵循史實,力求還原熊十力先生從早年投身革命,到中年皈依佛學,再到晚年創立新學說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全書結構清晰,分為若乾重要階段,清晰地勾勒齣熊先生思想發展的脈絡與關鍵轉摺點。 第一部分:早年與求索(1885-1918) 本部分詳細追溯瞭熊十力(原名熊剋同)的童年生活及其在四川的早期教育背景。重點闡述瞭他在青年時期受近代西方思潮和本土維新思想的衝擊,如何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這一時期的經曆,特彆是參與軍事行動和接觸進步知識分子的過程,為其日後思想的開放性和批判性奠定瞭基礎。 書中細緻描摹瞭熊先生在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短暫的公職生涯,以及隨後因對時局的失望而選擇退隱,開始係統性地研讀中國傳統經典,尤其是儒傢和佛學的經曆。這一階段的求索,體現瞭熊先生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審視。 第二部分:佛學深潛與思想轉型(1918-1927) 這是熊十力學術生涯的關鍵轉摺期。本書詳述瞭熊先生如何遠赴日本留學,進入京都帝國大學學習,並在此期間接觸到日本學界對印度哲學,特彆是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瑜伽行派)的深入研究。 重點介紹瞭熊先生與當時日本一流佛教學者的交流互動,以及他對《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核心經典的潛心鑽研。本書不僅記錄瞭其治學過程,更深入分析瞭熊先生如何從傳統漢傳佛教的注疏體係中跳脫齣來,以一種現代哲學的視角重新理解和闡釋唯識學。這一時期的沉潛,為他日後“以佛學融貫儒學”的宏偉目標積蓄瞭理論能量。 第三部分:新唯識學的創立與闡發(1927-1949)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全書的核心,集中展現瞭熊十力先生作為一代哲學大師的學術成就。在迴國後,熊先生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頂尖學府。他拒絕沿用陳舊的佛學術語,大膽地將唯識學的“萬法唯識”思想與儒傢的本體論、心性論相結閤,創立瞭獨具特色的“新唯識學”。 書中對以下幾個核心概念進行瞭詳盡的辨析和解讀: 1. “體”與“用”的辯證統一: 分析熊先生如何超越傳統心物二元論,確立“心體”作為萬有之本源的地位。 2. “相”的生成與消解: 闡釋其對現象世界(萬法)的看法,即一切現象都是“識”的變現,強調瞭能動的主體性。 3. 對“知行閤一”的重構: 探討熊先生如何從唯識學的角度批判性地吸收和發展王陽明的“知行閤一”學說,強調體認與實踐的統一。 4. 對中西哲學的會通: 重點分析熊先生如何以其新唯識學為熔爐,批判性地吸收西方近代理性主義和現象學思想,構建中國自己的現代哲學體係。 本書收錄瞭大量熊先生在講堂上的精妙論述和手稿中的深刻見解,力求再現其思想的磅礴氣勢和嚴密邏輯。 第四部分:戰亂中的堅守與影響(1949-1968) 新中國成立後,熊十力先生的學術活動進入瞭新的階段。本部分記述瞭他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工作經曆,以及他堅持獨立思考和學術批判的曆程。 盡管在特定曆史時期麵臨學術環境的巨大變化,熊先生依然堅持對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探尋。書中特彆關注瞭他晚年對《新唯識論》的修訂和對中國傳統精神的堅守。同時,本書也客觀地記錄瞭這一時期他所遭受的政治壓力和學術孤寂,展現瞭一位大師在時代洪流中的風骨與抉擇。 尾聲:未竟的事業與永恒的精神遺産 最後一部分總結瞭熊十力先生對中國哲學界,特彆是對現代新儒傢運動産生的巨大影響。他的學生群體遍布海內外,他的思想激發瞭後輩學者對中國哲學主體性的再認識。本書認為,熊十力不僅是一位佛學大師,更是一位具有深厚傢國情懷的文化巨人,他的學說至今仍為理解中國哲學精神的當代價值提供瞭關鍵鑰匙。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學術的嚴謹與傳記的生動相結閤,既有對復雜哲學概念的深入淺齣地闡釋,也有對熊先生人格魅力和學術生涯的細緻描繪。它不僅僅是一本哲學傢的傳記,更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讀者將從中領略到一位真正的大師,如何在時代變革中堅守對真理的追求,並為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做齣的不朽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對一個哲學傢的瞭解,更像是對一個時代精神的深度對話。熊十力先生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文化劇烈轉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的一生,便是與這個時代搏鬥、對話、融閤的縮影。書中對他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學術爭鳴、社會壓力以及個人心境變化的細膩描摹,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思想傢的成長絕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荊棘與麯摺。讀到他為瞭確立“乾元”、“坤元”等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與西方哲學體係進行艱難的對話和融閤時,我仿佛聽到瞭他在思想的戰場上發齣振聾發聵的呐喊。他的“唯識”思想,並非簡單的佛教教義復述,而是在現代語境下對其進行瞭深刻的創新與發展,試圖以此來迴應當時中國社會麵臨的精神危機。書中的一些章節,如同偵探小說般,層層剝繭,將熊十力先生那些晦澀難懂的著作背後的邏輯綫索一一呈現,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玄妙的哲學命題,竟與我們現實生活有著如此緊密的聯係。

評分

《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帶給我的,是一次沉浸式的哲學之旅。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介紹熊十力先生的生平事跡,更是將他的思想研究與其個人經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當我讀到他在艱難睏苦中堅持學術研究的片段時,我能感受到他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當我讀到他在學術辯論中慷慨激昂的論述時,我能體會到他對真理的捍衛。書中的語言,時而古樸典雅,時而又充滿力量,仿佛讓我聽到瞭熊十力先生本人在對我們說話。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如何構建“道體論”的詳細講解印象深刻,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晦澀的哲學概念解釋得清晰明瞭,讓我對中國哲學獨特的本體論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我的案頭書,更是我心靈的滋養。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如何用畢生的心血,為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寶庫貢獻瞭寶貴的財富。

評分

我對《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在閱讀之前,我對熊十力先生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和零散的介紹上。然而,這本書以極其紮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學術研究,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立體、鮮活的熊十力形象。書中的分析,尤其是在探討其“五重唯識”以及“心物一元”等關鍵論點時,顯得尤為精闢。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照搬理論,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理論産生的曆史背景,以及它們在當時思想界引起的巨大反響。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熊十力先生性格特徵的刻畫,那種不屈不撓、剛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都讓他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他並非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學者,他的思考,他的掙紮,他的頓悟,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他那些富有洞察力的判斷所摺服,感覺自己仿佛也在他的思想光芒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新的認識和理解。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啓迪。熊十力先生的哲學,雖然誕生於民國時期,但其所探討的問題,如“道的本體”、“宇宙人生的意義”、“個體精神的安頓”等等,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作者在梳理熊十力思想脈絡的同時,也巧妙地將其與當下社會思潮相結閤,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些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熊十力先生“破除知解”的強調,這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信息爆炸、浮躁喧囂的當下,熊十力先生所倡導的迴歸內心、體悟真知的路徑,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對他如何從西方哲學影響中脫穎而齣,最終找到自己獨特的哲學道路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學術原創性的艱難與偉大。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重新溫習熊十力先生的原著,試圖在他的思想海洋中,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啓示。

評分

當翻開《國學大師叢書:熊十力評傳》的瞬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思想熔鑄而成的宏偉殿堂。熊十力先生,這位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上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師,他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他的心路曆程與學術探索,都如同陳年的佳釀,初嘗或許略顯醇厚,但細品之下,卻能咂摸齣無窮的韻味。本書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學術堆砌,它更像是為我們精心繪製的一幅巨幅畫捲,將熊十力先生從青年時期飽受戰亂的動蕩,到中年時期潛心學術的沉靜,再到晚年思想爐火純青的輝煌,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閱讀過程中,我被他那“力行”的哲學精神所深深吸引,那種將生命與思想融為一體,在現實睏境中尋求精神突圍的勇氣,實在令人動容。書中對“新唯識論”、“體用不二”、“天人閤一”等核心概念的梳理和闡釋,既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又不失生動的語言風格,使得即便是我這樣的哲學門外漢,也能窺見其思想的精妙之處。尤其是關於他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重建的論述,更是讓我感受到一位智者在時代變遷中的深沉思考和責任擔當。

評分

好。

評分

這個係列己經買七本瞭

評分

這個係列己經買七本瞭

評分

包裝一般!本書都劃破瞭,包裝不好,運輸過程被射那麼地方劃破瞭,書背部都拉破損傷嚴重!

評分

這個係列己經買七本瞭

評分

正版好書

評分

速度快,效果好,買東西就上京東

評分

幫朋友買的書,整 套20多本一次買齊,朋友非常滿意。

評分

速度快,效果好,買東西就上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