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柳诒徵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柳诒徵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永如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柳诒徵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学术
  • 近代史
  • 教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丛书:柳诒徵评传》重点突出,点面结合,比较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了柳先生的学术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学术贡献。  知人论世,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历史地考察了柳先生的学术思想。  实事求是,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柳先生的学术得失。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柳诒徵评传以流畅的文笔,较为全面的叙述了柳诒征的生平事迹,展示了柳诒征通过刻苦自学、勤奋努力成长为著名国学大师的人生道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揭示了柳诒征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和治学精神。本书立论充分,分析中肯,观点新颖。作为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人物评传,填补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作者简介

  孙永如,男,1954年生于江苏扬州市。1985年获陕西师大历史学硕士,1992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扬州师院副教授,曾发表论文20余篇,独著或参与编著多部。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卞孝萱/001英文提要/001引 首/001第1章 漫漫人生路/0031.1 孤苦自砺的早年(1880—1889)/0031.2 办学为师(1900—1927)/0081.3 主持国学图书馆(1927—1937)/0151.4 八年漂泊(1938—1945)/0231.5 晚岁喜逢春(1946—1956)/028第2章 开创未来的历史教本—《历代史略》/0362.1 时代的产儿/0362.2 保守的历史倾向/0412.3 西方文化的影响/0492.4 现代历史教科书的范本/053第3章 理性的探求—历史考证/0613.1 疑古辩难/0613.2 史事考录/0683.3 史书校证/0763.4 修史论议/0803.5 地方史研究/087第4章 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史》/0904.1 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0904.2 真正的文化史/0934.3 进化的文化史观/0974.4 民族主义的生发/1034.5 人本主义的颂歌/1084.6 忠孝伦理的高扬/1134.7 典章制度的反思/1194.8 文化成果的评判/1244.9 教育经验的总结/1294.10 对孔子的尊崇/133第5章 推寻中国史学的奥秘—《国史要义》/1405.1 发微救偏的奇作/1405.2 以史官制度为中心的史学理论/1445.3 以儒学精神为主体的史学功能观/1505.4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法/156第6章 一生才艺多兼通/1626.1 目录专功/1626.2 版本精识/1686.3 书法名家/1726.4 诗歌妙才/175第7章 简 评/179附录 柳诒徵学术年表/184后 记/186

精彩书摘

  柳诒徵讲课深受学生欢迎。他身着青布长衫,面庞清癯,一双稍稍内凹的大眼,总是那样炯炯有神,颔下一抹黑髯,随风飘拂,俨然有道骨仙风;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谈吐,常常使学生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  他认真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读原书,记心得笔记。学生的心得笔记,他总要逐字逐句地阅看,加以眉批,虽有一字之误,亦必勾出。  他极力主张学生要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他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佛寺参观,讲解佛教艺术;去栖霞山游览,指点名胜风光;去清凉山扫叶楼登高,吟味“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歌意境。  他大力倡导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向科学进军。他与同事吴光迪、吴宓等主办了《学衡》杂志,又与学生缪风林、景昌极等创办了《史地学报》、《文哲学报》。凡是学生的习作,他总要认真评审,择优选出,推荐在刊物上发表。  正当柳诒徵满怀热情在东南大学努力工作之时,一场突起的事件,使他愤然抛弃了东南大学的饭碗。  1925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操纵的北京政府教育部宣布免去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职务,改任胡敦复为校长,引起了部分师生的不满。①  当胡敦复奉命到职时,部分师生拥入校长室,对胡敦复进行围攻,胁迫他在事先准备好的不予接任的纸上签字,并强行拉手打上手印。一时风潮迭起,校内拥郭、拥胡派纷争不绝,上报电文交驰,投书上海各大报纸。教育部迫于风潮,只得改派江苏省教育厅长蒋维乔暂代校长。  柳诒徵在事件发生之前,对郭秉文为图学校发展,与地方军政势力勾连,久不报销学校决算经费的做法大为不满,并对校董会负责人沈恩孚操纵省教育会,拉拢社会名流、资本家为校董的权术深为反感,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论“学者之术”,不点名地批评了郭秉文、沈恩孚。事件发生后,他与萧纯锦、熊正理、段调元、徐韦曼等四位教授给段祺瑞和教育部总长章士钊发送了如下内容的电报:  东大学潮,纯由沈恩孚等造成,擅裁工科,不报教部,职查决算,久不报销,造法自违,而责部“违法”,以至酿成“三九”之变,实则沈恩孚等欲独立耳!江苏一省,现全在中央统制权之内,独教育不受中央统治,沈恩孚等是何居心?董职久停,哓哓无耻。乞发明令,以正是非。但问沈恩孚等:大学教授率领学生殴辱部聘校长,是何法理?沈等所董何事?则片言可析,公理立昭矣。①  明确表示了反对学生殴辱部聘校长及反对沈恩孚等人的意见。  柳诒徵在事件前后的态度,引起了校内拥郭派的强烈不满和敌视。在拒胡学潮发生的当天,在群众云集的学校广场上,竟然有一个教授高声向大家扬言:“教部突然更动我们校长,是因为校内有内奸。内奸是谁?就是柳翼谋。”②这种公然的攻击,使柳诒徵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应该看到,东南大学所发生的学生风潮是复杂政治斗争的产物。当时,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在试图巩固其在各地的权力,要撤换地方派人物;国民党左派正在采取暂时联段的策略;而地方实力派则力图保住自己的地盘。东南大学学生之所以掀起拥郭反胡风潮,表面上是出于对郭秉文的信任,对郭秉文办学成绩的肯定,但其中不乏政治人物的煽动。  然而,持平而论,柳诒徵的反郭、反学生风潮,并不是出于政治上的投靠,为北洋军阀政府帮忙;也不是出于革命的自觉,要为国民党左派做一些工作;更不是要挖地方实力派的墙脚,为自己捞一点政治上的好处,而是一个缺乏政治嗅觉的学者,出于为政清廉、师道尊严的思想意识,秉着刚正率直的处世态度,所采取的非政治目的的良知举动。他反对郭秉文,反对的只是郭秉文的权术和经济上的舞弊。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郭氏在任,“南高之腐败为尤甚”,切盼能革除其弊。他反对学生风潮,反对的只是学生殴辱部聘校长,认为此举有伤教育界正气,有违尊师道德,有伤学校风纪。他反对沈恩孚,反对的只是沈恩孚独断擅行,违法乱纪。他赞成教育归中央统辖,只是因为在他看来,全国既已统一,中央政府理当号令天下,地方不应自行其是。他所反对和赞成的这一切,可能客观上有助于某种政治势力,但与有意识地充当北洋军阀政府的内奸,或与配合国民党左派的策略,挂不上一点关系。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国学大师丛书”中另一本尚未提及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文风自然: --- 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晚期思想的再审视与探微 图书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旨在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群星闪耀的国学巨匠的学术脉络、思想嬗变及其对当代文化的深远影响。本册《陈寅恪晚期思想的再审视与探微》聚焦于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学术轨迹与思想核心,力图摆脱传统叙事中常见的神化或过度简化的倾向,以严谨的史料和精密的文本分析,还原一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坚守学术良知、完成其史学理念最终蜕变的伟大心灵。 本书并非对陈寅恪一生著述的通览,而是将研究的聚光灯精确投射于其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辗转期间所形成的独特学术氛围及其所孕育的晚期思想结晶。这一时期,陈寅恪先生身心饱受摧折,目睹世事变迁,其研究方向与方法论也发生了显著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转变。 第一部分:学术流变中的“晚期转向” 本书首先梳理了陈寅恪先生由早期的“隋唐史研究”向晚期“中古政治史与宗教史”的重点倾斜过程。我们认为,这种转向并非简单的选题更换,而是其对中国历史本体论认知的深化。晚期陈寅恪愈发关注“文化精神的存续与断裂”,特别是佛教、胡汉冲突、关陇集团等议题,实质上是对中国历史主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终极追问。 我们详细分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学理上的继承与突破。重点剖析了“李唐政权之胡化”这一核心论断,并非仅停留在种族融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文化基因在权力结构中的渗透与重塑,这为其晚年对“以血缘论民族”的警惕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文本的密码与“有意味的形式” 陈寅恪先生的晚年著作,因其环境的特殊性,往往采用一种极为隐晦、典雅而又充满暗喻的表达方式。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致力于解密这些“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选取了《元白诗证疏》作为核心文本之一进行精读。不再将此书视为单纯的文学考证,而是将其置于先生对“士人精神”的考察之中。白居易的宦海沉浮、诗歌讽喻,成为陈寅恪寄托其对理想知识分子操守的载体。书中细致比对了先生在不同版本间的字词微调,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深沉感慨。 此外,对先生晚年涉及的佛学与敦煌学研究,本书强调其“史学化”的倾向。陈寅恪对待佛经的理解,超越了宗派之争,着眼于佛教在中古中国如何成为一套完整的政治伦理和文化哲学体系,以及它在社会动荡中扮演的缓冲与重构角色。 第三部分:学术独立与人格的坚守 本书的另一重要视角,是对陈寅恪先生在特定历史关口所展现出的“学术独立精神”的考察。我们通过梳理其与时人的通信往来、私人记述及侧面文献,还原了先生在极为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如何维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 我们深入探讨了“寅恪晚年之学”中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自我期许,这不仅是对其学术成就的评价,更是对其作为一代文人,在时代洪流面前保持精神脊梁的崇高致敬。书中特别关注了其对传统史学规范的坚守,如何在无可奈何的境遇中,仍以最高的学术标准要求自己,将历史研究视为对真理的最终诉求。 第四部分:影响与反思 最后,本书审视了陈寅恪晚期思想对后世史学界,特别是“新清史”研究、中古民族史研究,乃至当代文化身份认同构建所产生的复杂影响。我们分析了在信息传播受限的年代,其思想如何“曲径通幽”地影响了不同的学者群体,以及如何重新评价其晚年观点中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做到既尊敬又审慎的学术态度。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陈寅恪先生相关信件、日记、口述资料及海外学界新近研究成果的系统整合,力求以平实的笔触,呈现一位大师在人生最后阶段所完成的思想塑形,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陈寅恪复杂人格与深邃学问的可靠阶梯。 ---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读完一套关于古代文学评论的丛书,其中有一本关于晚明时期小说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晚明小说那种大胆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事技巧感到惊叹,但总觉得在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方面有所欠缺。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故事梗概,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小说流派的艺术特征,比如“世情小说”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神魔小说”又是如何寄托民众的想象与寄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评价,发掘出了它们被低估的艺术价值。例如,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读一部关于市井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从人物塑造的鲜活度、语言的生动性,再到情节安排的巧思,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严谨的老师对话,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善于引导,总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启迪。书中的学术引用也非常丰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评分

我最近开始系统性地接触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书籍,而这套《国学大师丛书》中的一本关于先秦诸子的研究,无疑是我的“启蒙读物”。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对先秦诸子思想的了解,但往往被各种版本的解读弄得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这本著作的优势在于,它以一种非常清晰、系统的方式,梳理了儒、道、墨、法等主要学派的思想精髓,并且没有回避它们之间的争议与融合。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那些深奥的概念,让我不再感到望而却步。比如,在解读“道家”思想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无为而治”,而是深入探讨了其“道”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伦理观,并且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文献的原文片段,并配以注释,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的思想维度被大大拓宽了。

评分

翻开这套《国学大师丛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种群星璀璨的学术氛围心驰神往,而这套丛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我尤其对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守学术阵地的大师们充满敬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碰撞。比如,我曾被其中一位学者关于宋明理学的深入剖析深深吸引,他不仅梳理了不同流派的渊源,更着重于探讨其思想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实际影响,论证严谨,文笔流畅,让我对这个曾经觉得有些晦涩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配图也十分精美,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珍贵史料,这对于我这样喜欢“寻根溯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惊喜。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去揣摩那些泛黄的信件、手稿,仿佛能与历史人物对话。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无论是作为案头书还是赠予亲友,都显得非常得体。整体而言,这套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民国学术殿堂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塑造中国思想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国学大师丛书》中的一本关于书法史的著作,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我曾以为,书法史就是简单地介绍历代名家的作品和风格,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书法艺术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入分析了书法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各个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对汉字演变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书体(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发展,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配合了大量的精美图片,让我得以直观地欣赏不同时代的书法风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关注了那些“大家”的作品,还挖掘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丰富的书法世界。书中关于“书道”的论述,也让我对书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精神修炼有了深刻的理解。它引导我从技法走向意境,从形式走向内涵,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是无价的指引。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戏剧痴迷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戏剧史著作。最近读完《国学大师丛书》中的一本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书,简直是惊喜连连。这本书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剧种和剧目,而是将中国戏曲的演变过程,生动地描绘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从早期“乐舞百戏”的雏形,到宋元杂剧的辉煌,再到明清传奇的繁盛,以及各个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精彩的阐述。令我特别赞赏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戏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服饰妆容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戏曲的艺术构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例如,作者在论述元杂剧时,不仅分析了其“曲牌联缀”的结构特点,还深入探讨了其“宾白”、“科”等表演元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并且旁征 উল্লেখযোগ্য (yì zhì) 地引用了当时的评论文献,让整个分析更具说服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戏园之中,感受着不同时代戏曲的脉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追求的。

评分

good......

评分

haohaohaohaohao

评分

大师的传记,值得一读

评分

大师的传记,值得一读

评分

还可以!没看呢!

评分

haohaohaohaohao

评分

大师的传记,值得一读

评分

还可以!没看呢!

评分

haohaohaohaoha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