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方法论

训诂方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刚 著
图书标签:
  • 训诂学
  • 古籍整理
  • 文献学
  • 方法论
  • 学术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
  • 考证学
  • 版本校勘
  • 语义分析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4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9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训诂方法论》是对传统训诂学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整理与提炼,作者总结出以形索义、字根析义、语源考证、假借破读、排比归纳、连类推勘、历史分析、结构分析、平行引申、异文比勘、方言参证、语法分析、语用分析等传统训诂学的手段与方法。
  《训诂方法论》以整理方法为主,所举例以常见古籍《论语》《左传》《孟子》《诗经》《楚辞》《礼记》选取,既是读者熟悉的古文,又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线索。

内容简介

  《训诂方法论》已经列入北京大学教材立项,本书不同与以往的训诂学教材,作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训诂学的发展和训诂学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目录

訓詁方法論目录

引言:思想的觸角

第一章傳統的思想與方法
1.0引言
1.1訓詁學的産生
1.2研究活語言的傳統
1.3探求語源的思想
1.4探求文字本義的方法
1.5語音系統的發現
1.6反訓的思想
1.7義疏之學的興起
1.8古音學的發現和因聲求義的科學化
1.9右文説
1.10語法觀念
1.11金石學的興起
1.12高山仰止的清學

第二章以形索義法
2.0引言
2.1什麽是“以形索義法”?
2.2形訓與古文字
2.3古書中的形訓
2.4晚期文字與形訓
2.5形訓與同義詞的辨析
2.6形訓與字義的引申和假借
2.7餘論

第三章字根析義法
3.0引言
3.1字根析義法的原理
3.2研究古書中的問題
3.3推求某些已經失去的意義
3.4解釋某些字的特殊意義
3.5字根析義法的局限性

第四章語源考證法
4.0引言
4.1語源考證法的原理
4.2推求詞義的來源
4.3推求事物命名之源
4.4推求聯綿詞
4.5推求轉語
4.6文化同源詞
4.7餘論

第五章假借破讀法
5.0引言
5.1什麽是假借?
5.2破讀的方法
5.3假借字是一種用字習慣
5.4假借字的條件
5.5餘論

第六章排比歸納法
6.0引言
6.1排比歸納法的原理
6.2語詞的意義和語境的意義
6.3餘論

第七章連類推勘法
7.0引言
7.1同類語詞的推勘
7.2同類事物的推勘

第八章歷史分析法
8.0引言
8.1歷史分析法的原理
8.2歷史分析法的條件
8.3判定詞義的時代

第九章結構分析法
9.0引言
9.1對稱結構
9.2並列結構
9.3語義結構
9.4呼應結構

第十章平行引申法
10.0引言
10.1平行引申法的原理
10.2補證前人的釋義
10.3平行引申的或然性

第十一章異文比勘法
11.0引言
11.1出土文獻與傳世古書的比勘
11.2古書異文
11.3異文的去取
11.4餘論

第十二章方言參證法
12.0引言
12.1古書中的方言
12.2古代方言的運用
12.3現代方言的運用

第十三章語法分析法
13.0引言
13.1語法分佈分析
13.2語序分析
13.3句法結構分析

第十四章語用分析法
14.0引言
14.1《論語》首章的真義
14.2“不亦……乎”的預設規則
14.3預設規則的非典型表現
14.4餘論

第十五章其他方法舉要
15.1互補考證法
15.2内部考證法
15.3實物驗證法
15.4多角度研究
15.5小結

第十六章訓詁學的原則
16.1實事求是,無徵不信
16.2大膽懷疑,小心求證
16.3如字優先,綜合權衡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经史论衡》 《经史论衡》一书,秉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力图在传统的经学与史学研究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乃至学术价值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与辨析。本书并非旨在提出一套全新的、颠覆性的理论框架,而是深刻反思、精进现有学术成果,以期在继承先哲智慧的同时,为后世学者提供一份更为清晰、更为实用的研究路径与学术指南。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面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卷一:经学传统的流变与当代困境 本卷追溯经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源远流长,从先秦诸子对经典的阐释,到汉代“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化、隋唐的科举化,直至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详细梳理了历代经学的发展脉络与思想演变。作者认为,经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其价值不容忽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经学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训诂的字义考据,而忽视文本整体的意义建构;重注疏而轻原典,使得义理与文体日渐分离;以及因政治、社会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思想僵化,都对经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下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卷二:史学理论的演进与方法论的革新 本卷则将目光投向史学领域,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尚书》、《春秋》的史官传统,到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再到二十四史的体例规范,以及明清之际王船山、顾炎武等史学大家的思想贡献。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史学在记录历史、政治借鉴方面成就斐然,但在方法论上,如叙事方式的程式化、史料评价的模糊性、因果关系分析的不足等,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现代历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中的辩证法、社会学、经济学等分析视角,以及对史料进行更精细化的批判与解读,是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 卷三:经史互证的学术实践 本卷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着力探讨经学与史学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学术路径。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史学的方法来考证经文的真伪、辨析经文的义涵;如何借助经学思想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动机、把握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例如,通过史料比对来确定某段经文的衍变过程,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原始意义;又如,通过分析史书中对某种礼仪制度的记载,来阐释相应经文的实际操作与时代背景。这种“以史释经”与“以经证史”的互证方法,不仅能够深化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更能使历史叙述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卷四:训诂学的理论重塑与方法拓展 本卷将视角聚焦于“训诂学”,这是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本书论述的重中之重。作者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深入剖析,肯定了其在字词考索、音韵辨析、形体演变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如许慎《说文解字》的卓越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了传统训诂学在面对多义词、隐喻、象征等复杂语言现象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本书在此基础上,着力提出并阐释一套更为系统、更具前瞻性的训诂理论。这套理论强调: 语境的至高无上性:不孤立地看待字词,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语境包括文本内部的上下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社会思潮等。只有充分理解语境,才能把握字词的真实义涵。 意义的多层级性:承认字词意义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存在多个层级。从最基础的字形、字音、字义,到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乃至隐含意义。对意义的解读需要深入到其最本质的层面。 语义的动态演变观:语言是发展的,字词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训诂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静止状态,而应关注其语义的演变轨迹,追溯其本义、初义、后义。 词义的关联性与系统性:字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庞大的语义网络。理解一个词的意义,也需要考察其与其他相关词汇之间的关系,如反义、近义、上下位关系等。 跨学科的视野整合:训诂的边界不应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字词的深层含义,有必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理解与节日习俗相关的词汇;从宗教学的角度理解与宗教祭祀相关的词汇;从政治学的角度理解与官制、法律相关的词汇;从美学的角度理解与艺术、文学相关的词汇。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够极大地丰富训诂的内涵。 考据与义理的有机统一:训诂学并非纯粹的文字游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的义理。因此,考据必须为义理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在精确考证字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道德观念。 批判性与创造性的并存:在继承前人训诂成果的基础上,要保持审慎的批判态度,不盲从,不迷信。同时,在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方法出现时,要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训诂成果。 卷五:经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本卷探讨经学与史学研究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经史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书强调,经史研究应当走出书斋,关注现实,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应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辅助经史研究,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深度。 《经史论衡》并非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力图展现一种生动、立体、鲜活的学术生命力。作者在书中穿梭于古今,游走于字句与事件之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密的逻辑,引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探寻中华文化根脉的学术之旅。本书献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抱有真挚热情,并致力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求索的学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求证态度。全书似乎处处可见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审慎对待,没有盲目地全盘接受,也没有为反对而反对。每当提出一个观点或构建一个新的分析路径时,作者都会清晰地呈现出与其他几种主流观点的异同,并通过大量的旁征博引来支撑自己的立论基础。这种对比和辨析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认知层次,让人明白学术研究绝非简单的结论输出,而是一个不断校准、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书中引用的资料来源广泛,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论据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和筛选,读来让人感到踏实和信服,仿佛是在见证一场严谨的学术辩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挺的封皮上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摸起来有一种低调的质感,而书名和作者信息则以烫金工艺呈现,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显得格外典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偏米黄色的纸张不仅能有效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纸张本身的厚度也恰到好处,翻页时有一种沉甸甸的、令人安心的触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排版风格的处理。作者似乎对版式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正文行距适中,段落划分清晰,虽然内容可能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但这种细致入微的物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专注度。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学术书籍的读者,也会因为这种精心打磨的外部形态而愿意去翻开它,这无疑是让内容得以更好传递的第一步。这种对细节的重视,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而非仅仅满足于内容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一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智慧。初读之下,可能会觉得内容铺陈得较为宏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每一个章节的设置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铺垫作用。开篇的论述如同构建基石,为后续的具体方法论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间部分则如同搭建框架,详细拆解了不同层面的操作技巧;而收尾部分,则巧妙地将所有分散的技法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完整体系。这种清晰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消化吸收,不会产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困扰。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学习者有条不紊地探索知识的全貌,让人对整个研究领域有一个清晰且立体的认知。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这种情感并非是空泛的赞美,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的考量之中。例如,在讨论特定古代词汇的解读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词义的界定,还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历史变迁对语义的影响。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先贤留下的智慧遗产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力求在不破坏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阐释。这种饱含人文关怀的学术探索,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具有了更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读完之后,让人对所研究的古代文本产生更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索欲,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娓娓道来,却又不失严谨”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化繁为简的魔力,他不是生硬地抛出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场景和具体的文本片段作为引子,将我们自然而然地带入到问题的核心。阅读过程中,你仿佛置身于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身边,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讲解,而是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剖析文字背后的脉络。那种语气的过渡,从对某一古籍的片段引用到宏观的理论建构,衔接得异常流畅自然,没有令人出戏的跳跃感。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研究方法,也能被解读得清晰明了,读来毫不费力,却又处处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所论述对象的深刻理解,让人心悦诚服地沉浸其中,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京东活动入手的。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以为中哲史古本校点之用,真有受益

评分

《训诂方法论》是对传统训诂学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整理与提炼,作者总结出以形索义、字根析义、语源考证、假借破读、排比归纳、连类推勘、历史分析、结构分析、平行引申、异文比勘、方言参证、语法分析、语用分析等传统训诂学的手段与方法。

评分

还没看以后看

评分

训诂学需要读的一本书。赞

评分

开一门课就出一本书,赞~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非常好很满意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