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套装上下册)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古文字
  • 复旦大学
  • 考古学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学
  • 甲骨文
  • 金文
  • 青铜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4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933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1
套装数量:2
字数:9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套装上下册)》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的第六辑,收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相关论文,其中新发现或新出土文献的研究系其特色之一,代表着该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

目录

关於地支“巳”的疑问
无名组卜辞分类名称纠误
契文琐记 “
读史语所YH工27坑札记——合892正、反释读校正
释甲骨文中的“役”字
甲骨文中的动物之三——“熊”、“兔”
释甲骨文“烈风”——兼说“箩”形来源
花束甲骨字词考释四例
说临
胡应姬鼎试释
读新见“宋公园铺”二器札逐
新见商金文考释(二篇)
新见攻虑王姑登皮鸡剑铭文及其相关问题
“周掌壶”的流传及其着录
它簋盖铭文新释——西周凡国铜器的重新发现
息公子朱相关铜器研究
西周金文与传世文献字词关系之对比研究
《战国文字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绪言
一粟居读简记(七)
战国文字中的“宦”字
简介两枚新见楚官玺
《清华四》刍议:闻问,凡是(征),昭穆
楚文献中的教育与清华简《系年》性质初探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以清华简《厚父》为例
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简序追补
《诗。周颂敬之》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对应颂诗对读
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补释
《容成氏》补释三则
从战国文字所见的类“仓”形“寒”字论古文献中表“寒”义的“沧/沧”
是转写误释的产物
上古汉语中本来是否存在语气词“只”的问题的再检讨——以出土文献所见辞例和字形为中心
石鼓文考释五篇
说俞玉戈铭文中的“才林田俞姐”句
汉代铭文考释三则
渥洼天马西北来,汉简研究新飞跃——读《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
西方汉学界裹的两位中国简牍学大师
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七畜日》的复原问题
银雀山汉简释读小札
秦汉“乞鞫”制度补遗
咸阳出土“徒唯”印考略
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简牍与秦汉印所见人名(双名)互证(之二)
《岳麓书院藏秦简(叁)》校勘记
根据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图像资料校读相关传世
古书札记二则
《马王堆汉墓帛书亡肆刁》整理札记(二)
河南平舆出土两汉封泥拼缀十四则——兼论封泥拼缀的标准
马王堆汉墓《丧服图》新探
《东汉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舟》补正——兼说“册”字
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於新近出土文献的视角
梅本古文《尚书》新考
熹平石经《鲁诗·郑风》复原平议——兼论小序产生之年代
《庄子大宗师》“入水不濡、人火不热”解诂——兼论《庄子》表述“离形去知”相关问题 ”
说《尚书》中的“敉”及相关诸字
汉字形体研究断链管窥
“咸”字音释——侵脂通转例说之二
唐写本《说文》残卷研究
从现代文字学史看容庚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形篇》《义篇》
国图藏《梵网经》敦煌残卷缀合研究
敦煌佛经疑难字词考辨三则

精彩书摘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套装上下册)》:
  下面我们再顺便讨论一下尊(《集成》06014)铭文中旧所谓“顺”字。“顺”字原作“”(下文用“○”表示),其所在相关文句为:“‘……呜呼!尔有唯小子,亡(无)哉(职)。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惠①王弊德,谷(欲)天。我不敏。’王咸诰。珂锡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②陈剑先生曾根据李宗焜先生在《殷墟甲骨文字表》中疑D是临字的意见,怀疑舸尊“○”也可能是临字。但陈剑先生同时也指出此字从“见”,与临字从站立人形有别,因此“。”虽非“顺”字但其可能从“川”声而读为“顺”③。
  我们认为珂尊“○”改释作“临”,从字形及文义两方面看,都要优于释“顺”之说。“○”不宜释作“顺”,与甲骨文中“A”、“D”不能释作“顺”理由相同(参见前文)。“○”与甲骨文“临”字相比,有两点区别,一是所从人形有跪与立之别,一是川形与人形的相对位置有别。从与“临”有密切关系的“监”字来看,“监”所从人形一般是站立人形,皿形一般是位于下方。但是“监”字所从人形也偶有作跪坐者,皿形也偶有位于人形正对的那一侧④。因此,“○”完全有可能是甲骨文“厶”的异体,亦可释作“临”。
  珂尊“惠王弊德谷天。我不敏”,旧一般认为是器主“珂”的自述之辞。何树环先生指出这一句应视为周王诰教之辞的一部分。句中的“王”、“我”皆为周王之自称,惠有助义。何说可信。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一、 辑刊概览: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殿堂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系列辑刊,作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重要学术成果载体,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梳理、解读、弘扬中华古代文明的重任。如今,第六辑的出版,恰逢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这不仅是对过往十年学术耕耘的隆重献礼,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庄严宣告。本辑共分上下两册,汇集了国内外众多顶尖学者十年来的前沿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出土文献的整理与辨识、古文字的释读与考证、古代历史与思想的重塑等多个维度,力求以扎实的学术考据和创新的研究方法,为学界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古代文明图景。 本辑辑刊的出版,凝聚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及合作学者们十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田野发掘为基础,以文献整理为手段,以古文字释读为核心,以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为目标,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六辑作为十周年纪念的集中展现,其学术水准和研究深度较以往更上一层楼,充分体现了中心在学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不懈追求。 二、 上册精要:古文字的奥秘与文献的真章 上册主要聚焦于古文字的释读、辨识以及出土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古文字,是连接我们与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桥梁,其字形、结构、演变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册收录的诸多篇章,便是学者们在这片充满挑战的领域里深耕细作的结晶。 (一) 甲骨文的再审视与新发现 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其研究一直是古文字学的重镇。本辑中,有学者对殷墟出土甲骨文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通过对甲骨文缀合、字形演变、用字规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更多细节。例如,有文章可能就某一类特定卜辞的缀合与解读,提出了新的见解,打破了以往的某些定论,为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另有学者可能针对甲骨文中一些疑难字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结合出土的其他传世文献,从文献学、音韵学等角度进行推敲,力求给出更为可靠的释读。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甲骨文的认知,也为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工具。 (二) 金文的缀合与铭文的解读 青铜器铭文,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献形式,以其内容丰富、时代跨度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周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本册中,不少学者致力于金文的缀合与铭文的解读。金文缀合,犹如拼凑历史的碎片,通过细致的字形比对、铭文内容逻辑的推演,将分散的青铜器铭文重新连接起来,复原出更为完整的篇章。这对于研究青铜器的流传、礼制、战争、宗法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铭文解读方面,学者们可能对一些重要的青铜器铭文,如重要的宗族器、礼器、兵器等,进行逐字逐句的释读与考证,结合铭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器物本身的属性,深入挖掘其历史信息,纠正以往研究中的偏差,提出更为精辟的观点。例如,对某一诸侯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可能揭示了其政治结构的演变、对外关系的策略,甚至其文化融合的特点。 (三) 简帛文献的整理与辨析 近年来,简帛文献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传世文献之外的珍贵资料,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先秦思想、政治、文学的认识。本册中,必然会有对新出简帛文献的整理与辨析。这包括对简帛文字的释读、字词的考证、文献内容的归属、成书年代的推断等等。例如,对某一类新出简册的通篇解读,可能揭示了此前未知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或者提出了对某些重要思想流派新的认识。学者们可能还会从简帛文献的抄写、形制等方面入手,研究其流传方式和价值,为认识古代的文化传播和知识体系提供新的视角。 (四) 古文字与文献的交叉研究 本册的上册,也着力体现了古文字研究与文献研究的深度融合。古文字的释读离不开文献的佐证,而文献的理解则有赖于对古文字的准确把握。学者们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证,不仅能够更准确地释读古文字,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献的内涵。例如,通过对某一古文字形的多种出土例证进行比对,并结合传世文献中该字的用法,可能可以确证其更为准确的意义;或者,对某篇出土文献的疑难之处,可以通过对相关古文字的最新研究成果,获得豁然开朗的解读。这种交叉研究,是古文字与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本辑辑刊所着力展现的方向。 三、 下册精要:思想的探索与历史的重构 下册则更加侧重于通过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对古代思想、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重构。这部分内容,力求将文字的解读转化为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和对古代智慧的洞察。 (一) 先秦思想流派的再认识 出土文献,尤其是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关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资料。本册中,有学者可能针对某一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结合新出文献,对其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评价。例如,对某一新出儒家文献的解读,可能揭示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复杂性,挑战了以往对某些儒家学说的传统认知;对某一早期道家文献的研究,可能展现了道家思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演变脉络。学者们可能还会关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辨析,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细致分析,更精确地勾勒出先秦思想史的复杂图景。 (二) 古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考证 出土文献,如同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本册中,不少研究将聚焦于对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再考证,以及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例如,通过对某一重要历史时期出土文献的综合研究,学者们可能对一场著名的战争、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甚至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提出新的解释,修正了以往史书的记载,或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对古代重要人物的研究,也可能通过对其事迹的考证,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进行更客观的评价,纠正历史的误读。 (三) 古代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的探析 文字与文献,是了解古代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的窗口。本册下册中,研究学者们将利用出土文献,对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律体系、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物质文化等进行深入探析。例如,对某一时期出土文献中关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分析,可能揭示了古代经济运作的具体方式;对墓葬文献、祭祀文献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生死观念;对简帛文献中涉及的法律条文和诉讼程序的考察,则能让我们窥见古代司法制度的运作。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也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创新 第六辑辑刊,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呈现,更是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下册中,也必然包含对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探讨的文章。这可能涉及新的释读方法、新的考证技术、新的文献整理模式,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等)来辅助古文字与文献的研究。这些理论方法的创新,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开辟更广阔的道路,推动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四、 结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作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的献礼,是一部集大成、开新篇的学术巨著。它不仅是过去十年辛勤耕耘的生动写照,更是未来研究方向的明灯。通过对这部辑刊的阅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先秦时期那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更能感受到学者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中华文明研究做出的不懈努力。这套辑刊,将成为所有关注中国古代历史、思想、文化、文字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文集的编排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虽然是十年间研究成果的汇集,但整体上却保持了一种令人称奇的内在逻辑性和连贯性。无论是从时间脉络的梳理,还是从专题讨论的深入程度来看,都能感受到编者在组织材料时所花费的心血。我注意到,一些看似孤立的研究个案,在置于整体的框架下审视时,便能发现彼此之间微妙的关联和互相印证之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些出土文献所处时代背景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果,而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图景,让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相互支撑,形成合力。这种编排上的“大局观”,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着清晰的脉络进行探索,而资深学者则能从中找到不同研究路径的交汇点,从中汲取创新的灵感。这种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组织方式,实在值得称道。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文集的篇章,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把钥匙,指向了古老文字迷宫深处的一扇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那些晦涩难懂的符号在研究者的精妙解读下,逐渐还原出它们本来的面貌和承载的历史信息。我必须承认,其中一些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不断地查阅工具书,甚至回溯到更基础的文献上去印证。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顶尖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温和的引导,而是强劲的思维刺激,逼着人不断地思考、质疑和内化。那些对新材料的解读、对旧有观点的修正,都展现出一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治学态度,让人对文集背后汇聚的顶尖智慧肃然起敬。这绝不是可以囫囵吞枣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才能品尝到那份独属于古文字研究者的学术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气质。封面上的字体选用考究,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学问的精深。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既坚固耐用,又方便翻阅,即便是这样一套学术性极强的文集,也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对于长时间阅读艰深的古文字材料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友好。这套书的实体出版,本身就是对出土文献研究这一小众领域的一种庄严致敬,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和研究机构对学术成果的珍视。我原本就对相关领域的进展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精美的外在,无疑进一步烘托了其内容的价值,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彰显了出版界的专业水准和对学术的尊重。

评分

每一次捧读这套文集,都像是一次对学术前沿的探访。这里汇聚的不仅仅是成熟的定论,更多的是那些正在形成中的、充满活力的研究命题和尚未完全解决的争议焦点。特别是关于一些关键铭文的释读,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交锋,那种思想的火花四射,比任何情节跌宕的故事都来得引人入胜。它展现了“研究”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止的结论,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和文字的阐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我尤其欣赏那些在方法论上进行创新尝试的篇章,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似乎已被“看透”的材料。这种对研究边界的主动拓展,正是推动整个学科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读后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学术探索的最前沿,心中充满了对知识力量的敬畏。

评分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套文集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重塑。过去我对某些特定时期或文字体系的认知,往往受限于既有的教科书框架,而阅读这文集后,我发现许多“定论”都有了更丰富的维度和更具争议性的阐释空间。这种阅读体验,如同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考古发掘”和“重构”,剔除了不适用的陈旧认知,注入了鲜活的研究血液。它教会了我如何以更审慎、更批判的眼光去对待一切书面记录,无论它们来自何方。对于任何一位对汉字历史、古代思想或者文献学抱有严肃热忱的人士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能够持续提供学术滋养的宝藏。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续研究的深入,愈发显现出来。

评分

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

评分

中心办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刊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计划每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辑,已办至第三辑。

评分

中心研究人员承担教育部相关课题项目3项(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含重点项目一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投资项目2项,复旦大学“金苗”计划项目2项,多方合作出版项目1项。这些项目已经有多种科研成果发表,部分项目已经结项。部分项目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复旦大学、湖南省博物馆、中华书局三方合作项目“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最为社会关注。

评分

出土文献本身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是否它们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这些地下出土的材料太重要了。因为我们虽然有二十五史,有这么多的传世文献,但是直接看到古代墨迹的机会太少了,资料也太少了。尽管考古发现一个接一个,走马楼吴简出土后,到现在已全部清理完毕,总数超过13万枚,有字简也有近10万枚,超过以往发现的总和。再加上最近湖南里耶出土的秦代竹简,大概总数超过20万枚;帛书大约有15万字。尽管如此,考古发现的几率还是非常小的。在湖北荆州地区,秦汉墓葬集中的地方,考古人员统计过,出土竹简的墓葬约占已清理发掘墓葬的几百分之一。

评分

承担项目

评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字的载体主要是简牍、帛书,此类文物的科学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还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如何有效保护,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评分

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评分

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

评分

出土文献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出土”,从内容上看,它和传世文献的分类是一致的。而“时过境迁”,“出土”的特征一旦消失,它也就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比如说《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最早都是出土文献,但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我们很少说他们是在进行出土文献研究。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被视为出土文献的,以后可能也就都成为一般文献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