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固定卷扬式启闭机通用技术条件(NB/T35036-2014 代替SD 315-1989) [General technology for fixed winch hoist in hydropower proj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固定卷扬式启闭机通用技术条件(NB/T35036-2014 代替SD 315-1989) [General technology for fixed winch hoist in hydropower projec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水电工程
  • 启闭机
  • 卷扬式
  • 技术标准
  • 能源行业
  • NB/T35036-2014
  • SD 315-1989
  • 通用技术条件
  • 机械设备
  • 电力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41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General technology for fixed winch hoist in hydropower project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固定卷扬式启闭机通用技术条件(NB/T35036-2014 代替SD 315-1989)》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2005]73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对原《固定卷扬式启闭机通用技术条件》(SD315-1989)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对主要金属结构件材料的选用进行了修改。——删除对CL、CLZ型联轴器的制造要求。——简化对制动器的制造要求。——简化对减速器及开式齿轮的制造要求。——删除对弹簧式负荷控制器的制造要求。——删除对离心式调速器的制造要求。——简化对轴承的要求。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自新石器时代萌芽直至清代终结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技术演变、风格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意涵。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地域和功能分类,力求展现中国建筑艺术的宏大图景与精微之处。 第一部分:史前与早期文明的建筑基础 (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建筑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中体现的穴居、半地穴式居所,到早期干栏式建筑的雏形,探讨了早期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重点分析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建筑材料选择(如夯土技术初现)和空间布局上的进步。 夏商周时期,建筑体系开始初步成熟。周代礼制对建筑等级和形制(如宫殿、宗庙、城郭)的规范作用得到详细论述。这一阶段的建筑研究聚焦于木构架体系的早期萌芽、台基的出现及其象征意义,以及礼乐制度如何指导都城规划(如《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建思想)。重点分析了夯土技术的成熟与城墙的营造,以及早期陶瓦的应用。 第二部分:奠基与定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第一次大定型期。本书详述了秦汉帝国强大的组织能力如何体现在超大规模的工程上,如都城咸阳、长安的布局、宏大的宫殿群(如未央宫、长乐宫)的规模与结构。 重点章节探讨了木构架的成熟:梁、柱、檩、椽之间的基本受力关系初步确立,斗栱的雏形开始在重要建筑中出现,尽管此时的斗栱主要起到承重和连接的作用,而非后世的装饰性。汉代的画像石和明器提供了大量关于建筑形制的直观资料,用以重构当时的楼阁、阙、桥梁等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随着佛教的兴盛,石窟寺和佛塔成为建筑艺术的主流。本书细致分析了早期石窟(如云冈、龙门)中印度犍陀罗艺术与本土木构形式的结合,如塔基形制、塔身装饰的演化。同时,南方士族园林艺术的早期发展,强调了建筑与自然山水的融合,为后世私家园林的兴盛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辉煌与程式化——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其建筑风格雄浑、气魄宏大、等级森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书以唐代都城长安的规划为例,阐释了严谨的里坊制和中轴对称布局所体现的皇权集中。宫殿建筑(如大明宫)的规模、院落的序列感、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的等级化应用被深入剖析。 技术层面,唐代斗栱体系的成熟是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的斗栱昂大、出跳深远,已具备成熟的力学和审美价值。书中对比了《营造法式》前身所反映的唐代营造技术,并分析了彩画、屋脊装饰(如鸱吻)的规范化。佛塔建筑在此时期也趋于成熟,出现了楼阁式、密檐式等多种类型,吸收了外来元素并实现了高度的本土化。 第四部分:精巧与细腻——宋辽金元 宋代建筑风格从唐代的“雄大”转向“精巧”、“秀丽”。本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这是宋代官方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 重点剖析了《营造法式》中对于“材”、“分”、“斗口”等模数制的建立,标志着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的殿堂、楼阁在结构上更加注重比例的协调和细部的装饰性。斗栱形制开始收敛,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成分增强。 同时,宋代的砖石拱券技术,尤其是在桥梁(如赵州桥)和陵墓建筑中的应用,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元代建筑在保持宋代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游牧民族的审美元素,尤其在宫殿(如大都)的规划上体现了更开阔的草原文化特征。 第五部分:集大成与世俗化——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阶段,也是技术和艺术风格最为定型和程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是严格遵守“法式”,等级森严,同时也展现出高度的世俗化和装饰性。 本书聚焦于紫禁城、天坛等皇家建筑群的布局艺术,阐释了“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礼制如何在空间上得到完美体现。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木构架的规范化,如望柱、檐廊、抱头檩的精确构造。 装饰艺术达到顶峰:彩绘、雕刻、堆塑的运用日益繁复,如苏式彩画、和玺彩画的区分;殿宇等级不再仅仅依赖屋顶形式,而更多通过斗栱的层数、梁枋的装饰、台基的层级来实现。此外,清代江南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精微布局,以及北方四合院的地域特征,构成了世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建筑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的趋势。 结语 本书在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宗教影响和审美取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学术深度的古代建筑发展史研究视角。全书配有大量历史图纸复原、现存遗址照片和结构剖面图,辅助理解复杂的结构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出版物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系统也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虽然技术规范的重点不在于装帧设计,但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易于检索的术语表对于需要快速查找信息的专业人员至关重要,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一个合理的结构也是理解复杂内容的入口。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内部图表和附录时,经常需要频繁翻页,而且术语的首次出现和定义点略显分散。例如,一个关键的测试步骤可能在A章被提及,但详细的测试参数却被放在了H章的附录里,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交叉引用指引。我希望看到一个更现代化的索引系统,能够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到所有相关条款。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是一份严格依照行政要求编辑和印刷的内部文件,其主要目标是满足合规性审查,而不是优化读者的信息获取路径。这使得原本就艰涩的技术内容,在检索和理解的流畅性上又打了一层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读起来就让人感觉非常“硬核”,充满了技术规范的严谨性。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中国水电发展历史或者优秀水电站案例的普及读物,希望能了解一下我们国家水力发电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结果翻开这本规范,映入眼帘的都是各种技术指标、材料要求、试验方法,比如对钢材的抗拉强度、对卷扬机的起重力矩、对安全系数的计算等等。说实话,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内容简直就像是外星语,每一个术语都需要我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它在整个水电工程中的作用。我特别好奇,像这种标准制定出来,对实际工程的质量控制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是不是只要厂家严格按照这个标准生产,我们就能保证所有水电站的启闭机都能万无一失地工作几十年?那种希望通过阅读了解宏大叙事的心情,被这种极度微观、侧重工程细节的文本完全打断了。它更像是一份给工程师和质检人员的“操作手册”,而不是给普通读者“科普读物”。如果我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这本规范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座高耸的技术壁垒。

评分

我一直对水利工程中的机械设备抱有一种朴素的敬畏感,想象着那些巨大的闸门在江河之上,依靠精密的机械系统升降自如,那种力量与控制的平衡感非常迷人。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在设计理念上的创新,比如它与传统的液压启闭机相比,在应对极端气候或地震等突发情况时,其机械结构上的优势在哪里?是否有最新的案例展示其在智能化监控和远程操作方面的突破?毕竟,这是2014年的标准,对比1989年的老标准,技术肯定有了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这本书更侧重于“通用技术条件”,也就是确保“合格”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探讨“先进”或“前沿”的设计思路。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材料疲劳寿命的深入分析、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或者某种故障预测性维护的引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严格划定了一条合格线,但对于如何跨越这条线,追求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使用周期,似乎没有展开讨论。它是一份“必须遵守”的清单,而不是一本“如何做得更好”的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抱有自豪感的普通人,我非常想知道,在制定这样一个行业通用标准的过程中,国内的水电设计院和制造企业是如何进行博弈和协调的?这个标准是如何平衡工程的经济性(成本控制)和极端可靠性(安全裕度)之间的矛盾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标准制定背景的描述,比如在哪些重大工程的经验教训下,才决定要提高某个安全系数,或者修改某个材料的选用范围。这本书似乎完全是技术参数的堆砌,缺乏必要的“情境化”描述。它告诉我“是什么”,但完全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是这样”。比如,为什么卷扬机的制动器需要满足特定的制动扭矩?这背后是否对应着某次历史事故的警示?如果能加入一些案例研究或制定过程中的行业共识形成过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从枯燥的技术手册升级为一部行业发展史的侧记。现在的版本,更像是技术规范的“精简版”或“纯净版”,去掉了所有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花边”故事。

评分

我原本对“替代SD 315-1989”这一点非常感兴趣,总觉得标准更新意味着行业的技术成熟和理念的迭代。我设想中,新标准会引入更严格的环保要求,或者对设备能效提出新的指标,毕竟能源行业的主题已经转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我希望书中能有章节专门对比新旧标准之间的主要差异,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比如新标准对某些关键零部件的寿命要求提高了多少百分比,或者在防腐蚀处理上采用了哪些新技术。然而,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直接给出了2014年的新要求,并没有提供一个历史的纵向对比视角。读者如果想了解它到底“新”在哪里,就得自己去对比查阅两份文档,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研究的成本。这种“直接跳到结论”的叙事方式,对于希望了解技术发展脉络的人来说,体验感并不好。它更像是一份冷冰冰的交付文档,而不是一份带有讲解性质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