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金具用闭口销(DL/T1343—2014代替DL/T 764.2—2001) [Split pins for electric power fittings]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金具用闭口销(DL/T1343—2014代替DL/T 764.2—2001) [Split pins for electric power fitting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金具
  • 闭口销
  • DL/T1343-2014
  • 电力行业标准
  • 标准规范
  • 电气设备
  • 连接件
  • 紧固件
  • 机械零件
  • DL/T764
  • 2-200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3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Split pins for electric power fitting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金具用闭口销(DL/T1343—2014代替DL/T 764.2—2001)》代替DL/T 764.2—2001,与DL/T 764.2—200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标准名称;新增三种规格,原四种型式代号作相应变更;统一规定闭口销的材质为不锈钢。本标准规定了电力金具用闭口销的型式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标志与包装。

前言/序言


电力行业标准文献精选:电气设备与材料技术规范概览 本手册汇集了电力行业内多个关键领域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旨在为电力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提供权威参考。本书籍内容涵盖了从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基础材料到特定电气元件的性能要求,重点聚焦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所必需的技术标准体系。 第一部分:高压电气设备与绝缘技术规范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电力系统核心设备的技术标准。首先,对高压开关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性能参数、试验方法及验收标准进行了详尽阐述。标准详细规定了其在不同电压等级、短路电流、操作循环下的可靠性要求,特别是针对SF6气体开关和真空开关的环保及介质性能进行了重点规范。 其次,变压器(电力变压器、调压器、互感器)的标准部分,详细界定了其温升限值、短路阻抗、噪声水平及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效率要求。特别关注了新型高效能变压器以及特高压等级变压器的特殊设计与测试规范,包括绕组变形检测和局部放电量控制的标准。 绝缘子与绝缘配合标准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收录了交流和直流系统用瓷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的机械强度、耐污闪性能和电性能的测试规程。标准对不同环境(如海洋性气候、高海拔地区)下的爬电距离和绝缘子串的配置给出了明确指导。此外,对于电缆附件、套管等关键绝缘部件的选型和安装要求,也提供了详尽的技术图示和数据表格。 第二部分:输电线路结构与基础设计规范 本篇专注于架空输电线路的工程实施标准。内容详述了电力线塔(钢结构塔、水泥杆)的设计载荷计算方法,包括正常风载、覆冰载荷及地震载荷的组合原则。标准对塔材的防腐处理(如热镀锌层厚度、涂层附着力)和地基基础的承载力验算给出了严格的规范。 导线、地线与线夹连接件的标准部分,详细规定了铝合金导线、钢芯铝绞线及特高压用复合芯导线(ACSS/TW、ACCR)的力学性能、电导率及线损要求。对于线夹、耐张线夹、悬垂线夹等金具的材料选择(如铝合金牌号、紧固件强度等级)和防振措施(如阻尼器安装标准),均提供了详细的施工验收细则。 第三部分:电缆与接地系统技术要求 本章节深入探讨了电力电缆的设计、敷设与维护标准。涵盖了中压、高压及超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油纸绝缘电缆的制造工艺控制、电性能试验(如直流耐压、局部放电)及敷设路径要求。标准对隧道、直埋和水下敷设的保护措施、防火阻燃要求进行了规范。 电缆附件(终端头、接头)的标准是本部分的技术核心。标准详述了冷缩型、热缩型附件的安装工艺窗口、接口处理规范,确保电缆在运行中不会因附件缺陷导致局部过热或电击穿。 接地系统设计与检测标准部分,明确了发电厂、变电站及用户侧的接地网设计参数,包括接地电阻值的计算模型、检测方法(如冲击接地阻抗测试),以及与雷电防护系统的耦合标准。 第四部分: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规范 本部分主要关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与安全运行保障。继电保护装置的标准详细阐述了不同电气故障(相间短路、接地故障、失磁、瓦斯保护等)的动作特性曲线、定值整定原则及与断路器的配合时间。标准对微机保护装置的软件一致性、硬件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自动化与通信规范部分,涉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AS)的架构、数据采集与遥控的通信规约(如IEC 61850标准应用指南),确保了不同厂家设备间互操作性的实现。对时间同步、故障录波装置的采样率及存储能力也进行了规定。 第五部分:电气设备材料与部件通用要求 本部分收录了影响电气设备整体可靠性的基础材料标准。内容涉及金属材料(如导电用的铜、铝合金,结构用的钢材)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要求;非金属材料(如密封件、绝缘垫片、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耐温性和防火等级标准。 此外,对于紧固件、连接件的防腐性能、扭矩要求和装配工艺,也进行了详细说明,以预防因螺栓松动或腐蚀导致的设备故障。 总结 本书籍汇集的标准共同构成了一套严谨、全面的技术框架,覆盖了电力工程从材料到系统的多个层面。严格遵循这些标准,是确保我国电力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减少工程风险、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的基石。手册内容面向电力设计院工程师、设备制造商的技术人员、工程监理及运行维护专家。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虽然我还没深入研读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但仅凭其名称的专业性和对旧标准的替代性,就能感受到它在电力金具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行业内对“合格”产品界定的权威性声明。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平衡“通用性”与“特殊性”。毕竟,一个闭口销可能要用在我国广袤地域的各种气候带、不同类型的输电塔或变电站设备上。这本书是否提供了灵活的附件或附录,用以指导用户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比如冰雪覆冰区、强风区)对标准件进行适当的降级或升级?如果它能像一本高精度工具箱一样,提供清晰的说明书,告诉使用者“在 X 情况下,请使用 Y 标准”,那它的实用价值就达到了顶峰。这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多大程度上减少现场故障,保障电力输送的持续稳定上。

评分

这本电力金具用闭口销的标准,真是让我这个电力行业的老兵感到一丝怀旧又有一点实用的惊喜。想当年刚接触电力设计那会儿,光是各种紧固件的标准就够头疼的,更别提这种专门针对特定用途的金具部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 DL/T 764.2—2001 那会儿的版本,那时候的标准制定和细节描述,总感觉还是带着一股子那个年代特有的严谨和略显繁琐的味儿。这次看到是 2014 年的版本,而且明确写着是“代替”旧标准,心里立马就想知道,时隔十几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闭口销在材料、尺寸公差、乃至抗腐蚀性能上,到底有没有进行大幅度的革新。毕竟,在户外高压设备上,一个小小的销子如果失效,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轻则设备停运,重则引发安全事故。我最期待的是,新标准能更细致地涵盖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运行环境(比如高盐雾地区)对闭口销的具体要求。如果能提供更清晰的选型指南,对我们现场维护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单纯从书名来看,它承载的是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一种基础性保障,希望内容能真正跟得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评分

初次翻看这种技术规范时,我的注意力往往会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参数吸引。电力金具的闭口销,听起来简单,但涉及到应力分布、疲劳寿命这些力学问题时,就不是闹着玩的了。我猜想,这本书肯定有一大块篇幅是关于闭口销的几何尺寸、材料牌号(比如是否明确了具体的钢种或不锈钢等级)、以及最重要的——承载能力计算。我个人的一个长期困惑是,在实际工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过度设计”,选择比标准要求高出很多的规格,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明确的、经过充分验证的最小安全系数或载荷极限,指导我们进行精确选型,那将极大地优化工程成本和维护效率。这本书的出现,意味着行业对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部件的重视程度,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恰恰是电力行业安全运行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作为非专业研究紧固件的工程师,我对这种特定行业标准的理解深度有限,更多是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来看待。我更关注的是,它给出的规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采购环节,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上,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能不能快速判断出他们家的闭口销是不是符合要求?我听说现在很多金具的制造已经高度自动化了,如果标准里对一些关键的表面处理工艺,比如电镀层的厚度和均匀性有更严格的量化指标,那对于提升金具的整体寿命,绝对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特别好奇,这个 2014 年的版本,在引入新材料或者新的制造工艺方面,有没有做出相应的更新。毕竟,电力设备越来越轻量化、集成化,对零部件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标准停留在老一套的思维定式里,那对于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作用就打了折扣。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能否成为质量控制的硬杠杠,而不是一份过时的参考资料。

评分

对于很多刚入行的年轻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标准可能看起来枯燥乏味,但对我这种需要进行历史对比和规范追溯的人来说,它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文献。能够清晰地看到“代替 DL/T 764.2—2001”这行字,就意味着标准的演进路径是清晰可查的。我希望书中能用更现代的排版和更易于理解的语言,对旧标准中那些存在模糊或争议的地方进行澄清和修正。比如,在术语定义上,有没有更统一的表述?在检验方法上,2014 年的版本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的手动测量和目视检查?这种标准的更新,实际上是整个行业经验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那些前辈们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积累的“坑”在哪里,从而避免在未来的设计中重蹈覆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